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

合集下载

认清自我认清世界

认清自我认清世界

认清自我认清世界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常常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些时刻不仅影响了我们自身的情绪和认知,也影响了我们与他人互动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们需要认清自我和认清世界。

以下是我们该如何做到的探讨。

一、认清自我认清自我是认清世界的前提,只有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几点认清自我的建议:1. 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要试图掩饰或逃避现实。

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改进、成长的空间。

例如,如果我们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嘈杂,能够认清自己的问题,就可以努力在平时进行练习,改善自己的语音技巧。

2. 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规划。

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发现不足,反思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

3.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缺点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沟通和努力工作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现自我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二、认清世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也需要认清世界并树立自己的世界观。

1. 多角度看待问题。

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问题,认识事物的多重性,了解不同经历、背景、文化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的态度和观点的反响。

2. 提高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认清世界的基础。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自学和实践来提高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好地认知和处理信息。

3. 强化人际交往和社会阅读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学习他人的行为和语言,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关系,为自己创造多元化的视角。

结语认清自我和认清世界不是一步完成的,是一辈子的过程。

通过学习、反思、实践和交流,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

从社会层面分析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我,才能与世界达成和谐关系的案例

从社会层面分析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我,才能与世界达成和谐关系的案例

从社会层面分析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我,才能与世界达成和
谐关系的案例
一般来说,个体的人去改变世界的难度极大,可能性微乎其微,强行去改变世界,让世界与己和谐,往往适得其反,不是撞得头破血流,就是被现实生活无情鞭挞。

因此,改变自己,自我进行完善,去适应世界,适应社会,与世界达成一致与和谐,不断取得人生成就,才是明智的做法。

要达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适者生存”的状态,就需要自己找到自己身上不适合社会生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行动,这就需要题主所说的认清自我,认识自我,或叫自我认知。

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人是最难认知自己的,人往往十分自负,人对自身的评价往往过度,陶醉于自我满足的状态。

你的周边经常可以观察到自觉怀才不遇,顾影自怜,抱怨世态炎凉,却从不检视自己之人,他们即使分析自己人生失利的原因的时候,也总是强调客观原因,将原因归他或归私,而不像认知水平高的人,勇于担当错误与责任,首先检讨自己,常常将失败原因归己,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离成功更进一步。

认识自我是很多事情的前提,甚至可以说认识自我是人的终极目标或者说人一生都在追求认识完全的自我。

事实是人不可能完全认识自我,就像人无法完全认识宇宙一样。

认识自我就和认识世界一样,毕竟自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也可能自我就是一个世界,自我就是世界本身。

与世界和谐显然是一个有需求度的事情。

在不对世界和自我认识时只会得到混乱。

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后才能得到有序。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力。

一般而言,我们的学识、经历和经验会形成一个隧道,人对事物的所有认知和判断都会局限在这个隧道内,并且还会想当然地认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认知就会被顷刻颠覆。

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天鹅,没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在他们的认知中,这是存在了1000多年的“常识”,就是真理。

但是,在踏上澳大利亚看到第一只黑天鹅的那一刻,欧洲人的认知崩塌了。

由此,“黑天鹅”成了欧洲人相互交流和往来信件中的常用语,喻指非常难以预料的、不同寻常的事物。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是世界本身。

没有人能绕过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样子必然受到其主观认知形式的塑造,这就是著名的“黑天鹅理论”。

创业,就是创业者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

自始至终,创业都在与不确定性为伍。

对创业者来说,只有练就“躲刀”“避炮”“防止掉坑”以及“掉坑后爬出坑”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1.认知自我认知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但实际上,人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光彩和晦暗。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败绩归罪于运气和环境。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倡导: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如果人的心不正,认知就不准确,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误判断。

通常我们会认为,朋友圈是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创业者认知力水平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在朋友圈中表现得极为自负,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最好谨慎地看待他,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不过,自负≠吹牛。

从某种角度看,“吹牛”是一个褒义词,它是年轻人的标签,我们年轻时都吹过“牛”,而且还为吹过的“牛”拼搏过,这样的“吹牛”,可以把它看作是梦想。

查理芒格的25条误判心理学

查理芒格的25条误判心理学

查理芒格的25条误判心理学1. 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则能够导致人们在做坏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当的。

所以非常需要认清自己及他人做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也可以应用到应对拖延上,每天强迫自己先完成不喜欢然而必要的工作,再奖励自己去处理那些自己喜欢的任务。

2. 喜欢 / 热爱倾向人类喜欢和热爱被喜欢和被热爱。

许多情场上的胜负皆因他/ 她能否表现出额外的关怀和爱护。

一般来说,人类终生都会渴望得到许多和他毫无关系的他人的怜惜和欣赏。

喜欢和热爱是一种心理调节工具,促使人们:(1)忽略其热爱对象的缺点,对其百依百顺;(2)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其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爱屋及乌);(3)为了爱而扭曲其他事实。

3. 讨厌 / 憎恨倾向与 " 喜欢 / 热爱倾向 " 相反的模式,也会造成与 " 喜欢 / 热爱倾向 " 相反的心理调节效果。

4. 避免怀疑倾向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尽快做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困惑和压力的环境下会尤其容易发生。

所以法庭和陪审团需要休庭讨论去抵制这种倾向。

而商场购物的冲动情绪会促使你购买许多大量事后发现用不上的东西。

5.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大脑的抗改变倾向使人们倾向于保留以下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

比如工作中,之前做的错误报告,为了表现得前后一致而会在原来错误的报告基础上做出错误推论。

查理说:" 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漫长过程,以便使我们变得足够有智慧,能够摧毁那些因拒绝改变倾向而被保留的错误想法。

"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检查那些僵化的结论和态度。

避免不一致倾向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死抱着错误观念不放手大多数人会选择表现出与他们的公共责任、新旧公共认同相一致的行为,利于社会稳定人们在获取一样事物的过程中做出的重大牺牲将会提高他们对这一事物的忠诚度(拼命获得的爱情,哪怕事后相处不满意也不愿意放手) A 对 B 先在小事上提出需求,然后逐渐提高要求,B 即使不愿满足也往往会妥协(比如行贿受贿)知识传播和更迭的速度变慢6. 好奇心倾向好奇心能使人们在正式教育结束后很久依然拥有许多乐趣和智慧。

误判心理学

误判心理学

误判心理学简介误判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在决策和判断过程中的误判和偏见。

人们经常会因为心理上的误判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重要的决策环境下,如医疗诊断、法律判决和投资决策等。

因此,研究误判心理学对于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误判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启蒙时代的认知偏差在启蒙时代,人们开始关注决策和判断的过程,并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

其中最著名的是概率错觉和选择支配效应。

概率错觉是指人们对概率的判断存在系统性偏差,例如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

选择支配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明显的选项或显而易见的策略,而忽略了可能更有效的但不那么明显的选项或策略。

心理学实验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实验来研究和验证各种误判心理学现象。

例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莱克斯·塔沃斯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和判断中的各种认知偏差和心理漏洞。

他们的实验成果为误判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心理学测量工具的发展为了测量和评估人们的误判心理学现象,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学测量工具。

其中一些测量工具包括:概率错觉测量、决策风险测量和认知偏误问卷等。

这些工具使研究者能够量化和比较不同个体在误判心理学方面的表现。

误判心理学的主要现象信任倾向信任倾向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倾向于过度信任他人或他人观点的心理现象。

人们通常会根据别人的声誉、外貌或所属群体等因素来判断一个人的可信度,而忽视了更客观的事实证据。

这种信任倾向会导致人们在面对欺诈、骗局和不良决策时容易受骗。

首见效应首见效应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会对其后的评价和判断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首次接触到某个人、物品或观点时,他们的判断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个“首见”的影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和推销策略通常会注重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误判心理学20个原则

误判心理学20个原则

误判心理学20个原则误判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乔丹·佩特森和塞斯·斯蒂芬的著作《误判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思维和决策的理论。

他们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为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误判心理学的20个原则。

1.启示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根据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而忽视实际的统计数据。

2.可得性启发:人们更容易记住可轻易接触到的信息,而忽略困难获得的信息。

3.影响力偏差:人们容易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而产生偏差的判断和决策。

4.无意识偏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有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偏见,而不是客观地评估情况。

5.顺应性偏见:人们倾向于迎合他人的意见和期望,而不是坚持自己的真实想法。

6.靠整姿势:人们容易被外在的表象和形象所迷惑,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7.稀缺效应:人们对于稀缺资源和机会更感兴趣和重视,而忽略了其他可用的选择。

8.保守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过于保守,不愿意做出风险较大的选择。

9.锚定效应:人们容易受到已有信息的影响,而做出受信息牵引的决策。

10.预期效应:人们的预期和期望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解释,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11.横向思维:人们容易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而难以做到跨领域综合考虑问题。

12.随机差异:人们常常低估随机事件的概率,而过分解释小概率事件的出现。

13.过度自信: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局限。

14.同质性偏差: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他人打交道和合作,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有价值的选择。

15.选择支持:人们往往只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和证据,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证据。

16.时间厌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更倾向于立即获得好处,而忽视了长期利益。

17.群体思维:人们在群体中容易受到主流观点和集体决策的影响,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18.状态秘密:人们容易受到当前情感和状态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和信息。

人的三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

人的三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

人的三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泰戈尔曾说:“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的确,人常常会产生错觉,有时会被纷繁复杂的世界遮住眼睛,有时又会被幼稚狭隘的认知挡住视角。

认清自己很难,认清世界更难。

我们以为来日方长,其实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我们以为钱很好挣,其实光鲜背后总有辛酸。

我们以为情比金坚,出了事才发现,人情如纸薄,世事如棋新。

只是,人生的错觉,越早认清越好。

人的三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以为来日方长,是人生最大的谎言前段时间,山西临汾一饭店突然坍塌,事故造成29人遇难,7人重伤,21人轻伤。

事发时,一个老人正在过八十大寿,亲戚朋友吃得正香。

没人能想到,温馨的寿宴,居然会成为亲人们的最后一餐。

过寿的老人,因在饭店后的空地上看戏,而躲过一劫。

而当他回头时,却看见亲朋好友都被钢筋水泥掩埋,再次看到老伴时,那原本干净的脸,却被血水和灰尘覆盖。

老人的生日,本是在第二天,但考虑到有很多孩子即将开学,就提前了。

人的三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如果灾难没有发生,有很多孩子在饭后会去准备自己的新学期,重新开启自己的校园生活的新一颗。

遇难者名单上,大部分都是已婚女人。

如果这场灾祸没有来临,她们会按照日常的生活轨迹行进。

男人们外出打工赚钱时,她们就下地干活,打理麦子和玉米,弓着腰在遍布天冬草的地里找芦笋,等它长到一尺长,就剪下来去卖钱。

而老寿星,原本可以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但他的老伴、女婿、儿孙,却都被这场事故带走了。

现在,他只能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无奈地说着:“天塌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人生更多的是世事无常。

有些人,你以为一直可以见面。

有些事,你以为一直可以继续。

但也许,在你转身的那个刹那,很多人,你就再也见不到了,很多事,你就再也无法做了。

人的三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世间的期待有一万种,最好的那种叫明日可期;人生的谎言也有一万种,最大的那种叫来日方长。

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珍惜此刻。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摘要:I.人类误判心理学简介- 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意义II.常见的人类误判心理- 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 喜欢/热爱倾向- 讨厌/憎恨倾向- 避免怀疑倾向- 好奇心倾向- 社会认同倾向- 权威倾向- 稀缺性倾向III.人类误判心理学的应用- 决策与判断- 营销与广告- 管理与领导- 人际关系IV.如何避免人类误判心理的影响-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 学会独立思考- 参考多种观点- 保持开放心态正文:人类误判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中常见错误倾向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误判心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在决策和判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偏见。

常见的人类误判心理包括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喜欢/热爱倾向、讨厌/憎恨倾向、避免怀疑倾向、好奇心倾向、社会认同倾向、权威倾向和稀缺性倾向。

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可能导致我们在决策和判断时出现错误。

人类误判心理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决策与判断、营销与广告、管理与领导、人际关系等方面。

例如,在决策与判断过程中,我们可能受到避免怀疑倾向的影响,对某个方案过于乐观,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在营销与广告中,商家利用喜欢/热爱倾向和社会认同倾向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在管理与领导中,领导者需要了解和克服权威倾向和稀缺性倾向,以便更好地激励和管理团队。

为了避免人类误判心理的影响,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学会独立思考,参考多种观点,保持开放心态。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减少决策和判断过程中的错误。

芒格最着名的演讲:第十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

芒格最着名的演讲:第十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

芒格最著名的演讲:第十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查理将三次演讲的内容合并起来,写成一篇从来没有发布过的讲稿,2005年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大量新的材料。

这三次演讲分别是:1、1992年2月2日,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职员俱乐部布雷(Bray)讲座上的演讲;2、1994年10月6日,受剑桥行为研究中心邀请,在哈佛大学教职员俱乐部发表的演讲;3、1995年4月24日,受剑桥行为研究中心邀请,在波士顿港酒店发表的演讲。

2005年,在没有任何研究助理的情况下,查理全凭记忆,对这篇讲稿作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查理认为81岁的他能够比10年前做得更好,原因有两个:1.当时他的知识没有如今丰富,而且当时因为生活的忙碌而过于匆忙定稿;2.当时他是依据粗略的笔记进行演讲,而现在是对讲稿进行修改。

前言当我阅读我在15年前做过的心理学讲座的讲稿时,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写一篇逻辑性更强但是篇幅也更长的“讲稿”,将我以前讲过的大部分内容都囊括在内。

但我立刻发现这么做有四个缺点。

第一,由于我在撰写这篇更长的“讲稿”时更为追求逻辑的完整性,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和早前的讲稿相比,它会显得更加枯燥和难懂。

这是因为我给那些心理倾向所下的定义会让人想起心理学教科书和欧几里德。

谁会在阅读教科书或者重读欧几里德中找到乐趣呢?第二,我只在15年前浏览过三本心理学教材,我对正式的心理学的了解就这么多,所以后来学院派心理学取得了什么进展我基本上是不了解的。

然而,在这篇更长的讲稿中,我将会对学院派心理学提出许多批评。

这种班门弄斧的做法肯定会引起许多心理学教授的反感,若是发现我有错误之处,他们将会非常高兴,说不定还会写文章来批评我,以此回应我对他们的批评。

我为什么会在意新的批评呢?嗯,谁喜欢与那些拥有信息优势的尖锐批评家结下新的梁子呢?第三,这篇更长的文章肯定会让某些本来喜欢我的人感到不满。

他们不但会对我的文风和内容提出异议,而且还会觉得我是个目中无人的老头,对传统的智慧不够尊敬,“大言不惭”地谈论一门他从来没有上过课的学科。

心理学与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

心理学与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

心理学与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心理学与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和认知过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并探究自我认知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表现。

而自我认知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对自己的知觉、意识与反应的主体认知。

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我认知的过程和机制,进而理解个体的心理行为。

二、自我认知的认知过程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理解和自我评价三个层面的认识过程。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感知。

这种意识有时是明显的,比如我们照镜子时看到的自己的形象;有时是隐性的,比如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的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的产生,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2.自我理解:自我理解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自我思考和反思,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性格特质、需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自我理解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进行的价值评判。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期望,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和行为等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自我评价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信,而消极的自我评价则可能引发自卑和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

三、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自我认知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这种清晰的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并且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境。

2. 促进自我理解:通过自我理解,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
人类误判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认知、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的学科。

这些错误和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做出不合理的判断,从而产生负面后果。

人类误判心理学试图揭示这些认知偏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人类误判心理学涉及许多认知偏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1. 锚定效应:人们在评估某个数值时,往往会受到初始值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偏离实际值。

2. 代表性启发: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样本或一组样本的特征来判断整个总体的特征,这可能导致判断偏差。

3.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最小化或解释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4. 认知失调:人们在面对矛盾或冲突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不舒适的心理状态,进而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不舒适感,这可能导致非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5. 过度自信: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低估潜在的风险和困难,从而导致判断失误。

6. 损失厌恶:人们往往更害怕损失已拥有的东西,而忽视潜在的收益,这可能导致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

7. 现状偏见:人们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抵制改变,这可能导致错过更好的机会或解决方案。

了解这些认知偏差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潜在弱点,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人类误判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投资、法律、医学等,帮助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类认知中的偏差,提高工作效果。

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

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

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比起巴菲特创造的惊人财富与传奇经历,他的生意搭档与终生挚友查理·芒格是个更专注于研究人的心理学家。

在他著名的“芒格十一讲”里,我们可以窥探到其智慧之一二。

尤其是在最后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里,芒格对人类的心理,尤其是人性弱点与认识误区进行了鞭辟入里、追根溯源的剖析,在广度上达到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地步,在深度上挖掘到了遗传基因层面。

也正因如此,这一讲不仅是整个演讲系列的全面总结与升华,更被视为芒格思想的集大成者,因为“人类误判心理学”不再满足于为特定人群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放眼全人类,关心的是我们这个种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底层问题。

我们知道,哲学关注两大关系:“我”与“我”,“我”与“外”(含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

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里所讲的人类二十五种心理倾向,前二十四种可以归纳到这两大类中去:首先是解决“我”与“我”——人该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其次是“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最后一种“lollapalooza倾向”是前二十四种倾向共同作用的“终极倾向”。

认清你自己喜欢/热爱倾向:芒格认为,这种倾向广泛存在于诸多物种的遗传基因之中,比如刚孵出的小鹅会热爱并跟随破壳后见到的第一个物种,将之视为母亲,而不管其是否与自己同类。

在人类社会,同样会有“天生就喜欢和热爱”对自己好的人,比如父母亲人。

在情场上,“你爱的你想的牵挂的,都比不过对你好的。

”人类的这种倾向,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让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热爱和倾慕的人而扭曲事实,影响判断。

讨厌/憎恶倾向:上一倾向的逆向倾向。

其作用相同:造成认知偏差。

只不过偏差的方向相反。

避免怀疑倾向:在漫长的进化史与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养成了快速做出决定的习惯,并根植于大脑记忆中。

芒格认为引发怀疑倾向主要来自于两个:困惑与压力。

为了消除这两种因素,大多数人的自然状态就是需要皈依某种宗教信仰。

好奇心倾向:好奇心是哺乳动物的天性,人类最为强烈。

查理芒格的智慧之《人类误判心理学》

查理芒格的智慧之《人类误判心理学》

查理芒格的智慧之《人类误判心理学》当我们饱受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与困惑时,我们是否会有那么一刻,期盼自己获得一些智慧的指引——指引我们拨云见雾,看清一切困惑的本质。

我想,有一个人是能给我们一些点拨的,他就是查理芒格。

作为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用一生孜孜以求的,与其说是不断精进的投资能力,不如说是获得“普世的智慧”。

在他看来,投资只是智慧的一种应用而已,而智慧最终的目标是获得幸福而成功的人生——这个目标远远高于投资的成功。

不仅如此,查理还曾强调过孔子的一句话,“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

也就是说,查理把获取智慧的目标,从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外延到了道德层面。

他是一个美国人,却符合中国“士大夫”的定义。

他要通过不停地提升自己去高尚地获得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在众多关于查理芒格的资料中,最好的无疑是《穷查理宝典》,它集合查理的重要演讲和文章,完全是查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非他人所写的查理。

《穷查理宝典》是一本关于如何获得人生智慧的书,并不是一本专业讲投资的书。

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等,包罗万象,既能让人联想到生活、工作并获得启示,也能帮助投资者审视自己并获得一些投资上的启发。

书中的第十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笔者读完认为帮助很大,所以把其带来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分享出来。

个人的想法未必准确,但望引起读者朋友的兴趣,以深读此书。

本文所讲,只是查理提到的25个心理倾向中的前5个。

这5个心理倾向为:1、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2、喜欢和热爱倾向3、讨厌和憎恨倾向4、避免怀疑倾向5、避免不一致倾向一、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年鉴》中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这句智慧的箴言强调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当你要考虑用激励机制的威力时,千万千万别考虑其他的。

查理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在投行任职的法律顾问,因为用“道德责任”去劝告客户做一件事,而不是用“不做这件事将会万劫不复”去劝告,最后落得客户和自己都失业的结果。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

人类误判心理学是指那些关于人类心理活动的误判和错误理解。

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类常常误判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情绪的感知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他们对情绪的理解不准确。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处于快乐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是焦虑或沮丧。

其次,人类经常会误判他人的意图和动机。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存在偏见或误解,或者是由于他们缺乏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误以为别人的行为是出于恶意,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出于误会或不了解。

此外,人类还容易对信息进行错误的评估和判断。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解读存在偏差,或者是由于他们缺乏对信息的全面理解。

例如,在决策时,人们可能会过分关注某些重要信息,而忽视其他同样重要的信息。

最后,人类也常常误判自己对某些事物的喜好和偏好。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有误解,或者是由于他们对某种事物的感知和评价存在偏差。

例如,有些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喜欢某种食物或娱乐方式,但实际上却并不喜欢。

总之,人类误判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误判和错
误理解的科学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误判,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升心理健康和互相理解的能力。

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偏差

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偏差

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偏差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偏差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偏离理性和客观的判断,而心理学正是通过研究这些偏差,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决策机制,并为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供指导。

一、认知偏差:知觉和判断的误导人类的认知过程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客观地接纳和处理所接收到的信息。

这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采用一些心理上的简化方式来解决问题。

然而,这些认知偏差往往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出现错误。

1. 顽固性偏见:顽固性偏见是指我们倾向于坚持己见,忽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见会使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忽略某些关键信息,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2. 确认偏差:确认偏差是指我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既有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对于与之相悖的信息更抵触。

这种偏见会使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忽视一些重要的证据,导致我们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3. 选择稀缺偏见:人们在面临多个选择时,往往会过分关注那些稀缺的选择,而忽视那些更常见的选择。

这种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不同选项的评估和选择。

二、情绪偏差: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情绪是我们决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当我们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时,会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决策。

1. 亏损厌恶:人们对亏损比对同等金额的收益更加敏感,这种厌恶风险的情绪会使我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时更加保守。

2. 情绪启动效应: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当前情绪状态的影响。

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时,更容易选择冒险和激进的决策;而当我们处于负面情绪时,更倾向于保守和安全的选择。

三、社会偏差:群体行为对决策的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决策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社会偏差是指我们因为群体行为而偏离理性和客观的决策。

1. 羊群效应:人们往往会因为他人的决策而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的决策也向着同样的方向偏移。

认知扭曲与自我澄清

认知扭曲与自我澄清

认知扭曲与自我澄清在现代心理学中,认知扭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情感与行为。

与此相对的是自我澄清,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旨在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减少认知扭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认知扭曲的特点及成因,并探讨如何通过自我澄清来改善个体心理健康。

什么是认知扭曲认知扭曲是一种思维上的错误推理,它使个体对现实有了消极的误解。

最常见的几种认知扭曲包括:全或无思维:个体把事情看得过于极端,要么是完美的,要么就是完全失败的。

例如,学生在考试中得了90分,仍然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因为没有得到满分。

过度概括:从一两个事件得出广泛的结论。

例如,一个人在一次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就认为自己在所有社交场合都不受欢迎。

否定积极:忽视或否定正面的经验和情感,而只关注负面的部分。

例如,一个团队取得了成功,但某个成员只关注自己的失误,不愿意承认团队的努力。

情绪推理:把个人的情绪状态当作事实进行推理。

例如,如果感到焦虑,就认为事情肯定不会顺利。

个性化:将他人的行为归咎于自己,将他人的负面情绪或反应视为自我责任。

认知扭曲往往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认知扭曲的成因认知扭曲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因素:人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会对其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高度竞争、压力巨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更容易形成全或无思维。

教育背景:教育方式也能影响个人的思维模式。

受到强烈批评和否定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导致过度概括和个性化的倾向。

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如高敏感性、低自尊等,也会促进导致认知扭曲。

具有较高焦虑水平的人,更可能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中。

生物因素:一些研究发现,脑神经活动和荷尔蒙水平也可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在处理负面信息时,表现出比正常人更强烈的反应。

了解认知扭曲的成因,有助于找出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从根源上缓解心理困扰。

人类是否对于自己的感知有误?如果是,那么这种误解是什么程度的?

人类是否对于自己的感知有误?如果是,那么这种误解是什么程度的?

人类是否对于自己的感知有误?如果是,那么这种误解是什么程度的?在人类的成长历程中,无疑是很多经验和科学的研究造就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认知。

不过,这种感知和认知是否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或者说人类有没有对于自己的感知产生误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列表一:一、人类的感知受限于器官。

人类的大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器官,它掌握了我们的感官信息,协调了我们各项认知能力,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依靠。

但是,人类的感知却受限于器官。

以眼睛为例,我们所能感知的光线只是大自然中一小部分可见光谱,其余的紫外线、红外线等能量频率却无能为力。

由此可见,人类对于自身的感知受限于器官,且无法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存在和美好。

二、人类的感知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人类的感知能力受约束于时间和空间。

我们所看到的景象都是一瞬即逝的,而我们感知到的声音也是存在时间差的。

所以,我们所了解的信息和存在是有限制的。

时间和空间大大地约束了人类的感知范围。

列表二:一、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误解人类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能够理解和意识到世间万物。

但是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也存在误解。

例如,某些人认为自己能力无限、孜孜不倦地寻求世间真谛却被社会舆论和限制打压,其实是因为其能力或者方法不足以证实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过高。

二、人类对于自身认知的浅薄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浅薄,无法理解存在世间的各种物质和现象。

比如,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世界是平的”,却没有直接的证据来加以证实。

同时,人类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存在和物理学概念的解释等。

列表三:一、人类对于真理的认知迷失人类对于自身观点的坚持和对于世界的认知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其中一种误解表现在人们可能过于依赖专业人士或科学家的说法,或者道听途说而自以为是,而忽略了自身的判断和思考。

也可能是在面对自己不懂的领域时,过于相信自己的猜测和直觉,而导致对于世界的认知迷失,甚至得出了错误结论。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人类误判心理学原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判断他人时往往存在误判现象。

这些误判会受到个人主观偏见、情绪状态和认知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主观偏见是误判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往往会根据个体的自我认同、个人经验和价值观等因素对他人进行评价和判断。

例如,人们可能会将同类群体成员评价为更具有积极特质,而将异类群体成员评价为更具有负面特质。

这种主观偏见会导致对他人的误判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其次,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人类对他人的判断。

研究发现,当人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他们往往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或偏见。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信息处理,使他们更倾向于找到他人的缺点和负面特质。

此外,认知限制也是人类误判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客观地理解和评价他人。

人们常常依靠简化和归纳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评价,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产生偏见和误判。

例如,人们会根据个人某些特征或行为的原型,忽略其他因素而对他人进行判断。

这种认知限制会导致偏见和误判的产生。

综上所述,人类在判断他人时往往存在误判现象。

这些误判受到个人主观偏见、情绪状态和认知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减少误判,人们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克服主观偏见,控制情绪状态,并尽量避免简化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你认为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

你认为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

你认为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是准确的还是错
误的?
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认知科学和
哲学等多个领域。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可以被认
为是准确的,也可以被认为是错误的。

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可以被认为是
准确的。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类通过感知、思
维和记忆等过程获取关于自己的信息,并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这些
认知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比如人们能够准确地认知自己
的身体特征、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等。

此外,人类还能够通过自我
反思和自我意识的方式,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使之更
加准确。

然而,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被认
为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受到了多
种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比如自我确认偏差、自我理想
化和自我保护等。

这些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机制会导致人们对自己
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使得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低估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

此外,人类对自己的认知还受到社会和
文化的影响,比如社会期望和文化传统等,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认知
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

综上所述,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既可以被认为是准确的,也可以被认为是错误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以使自己的认知更加准确和客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
比起巴菲特创造的惊人财富与传奇经历,他的生意搭档与终生挚友查理·芒格是个更专注于研究人的心理学家。

在他著名的“芒格十一讲”里,我们可以窥探到其智慧之一二。

尤其是在最后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里,芒格对人类的心理,尤其是人性弱点与认识误区进行了鞭辟入里、追根溯源的剖析,在广度上达到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地步,在深度上挖掘到了遗传基因层面。

也正因如此,这一讲不仅是整个演讲系列的全面总结与升华,更被视为芒格思想的集大成者,因为“人类误判心理学”不再满足于为特定人群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放眼全人类,关心的是我们这个种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底层问题。

我们知道,哲学关注两大关系:“我”与“我”,“我”与“外”(含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

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里所讲的人类二十五种心理倾向,前二十四种可以归纳到这两大类中去:首先是解决“我”与“我”——人该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其次是“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最后一种“lollapalooza倾向”是前二十四种倾向共同作用的“终极倾向”。

认清你自己
喜欢/热爱倾向:芒格认为,这种倾向广泛存在于诸多物种的遗传基因之中,比如刚孵出的小鹅会热爱并跟随破壳后见到的第一个物种,将之视为母亲,而不管其是否与自己同类。

在人类社会,同样会有“天生就喜欢和热爱”对自己好的人,比如父母亲人。

在情场上,“你爱的你想的牵挂的,都比不过对你好的。

”人类的这种倾向,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让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热爱和倾慕的人而扭曲事实,影响判断。

讨厌/憎恶倾向:上一倾向的逆向倾向。

其作用相同:造成认知偏差。

只不过偏差的方向相反。

避免怀疑倾向:在漫长的进化史与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养成了快速做出决定的习惯,并根植于大脑记忆中。

芒格认为引发怀疑倾向主要来自于两个:困惑与压力。

为了消除这两种因素,大多数人的自然状态就是需要皈依某种宗教信仰。

好奇心倾向:好奇心是哺乳动物的天性,人类最为强烈。

好奇心是促进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能够帮助人们防止或者减少其他心理倾向造成的糟糕后果,让人们拥有乐趣和智慧。

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芒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在乘坐飞机时遇到空难丧生,他本来头脑正常的母亲一直拒绝相信这一事实。

当现状变得超出自己控制范围时,人类就会做出这种“眼不见心不烦”的自我保护反应,甚至不惜借助化学物质依赖,但芒格认为这种依赖会导致道德沦丧。

自视过高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广泛存在与危害相信每个人都
有体会,但芒格给出了另一种解读——自视过高也能引起某些离奇的成功“千万别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他认为,有时候高度的自我称赞是正确的,比虚伪的谦虚要好得多,因为这种自我赞赏是一种非常有建设性的力量,会让人有一种自豪感,进而激发出更大潜能,创造更伟大的成功。

过度乐观的倾向:有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就有过度的乐观。

芒格认为,自然进化为人类大脑提供的经验并不足以应付危机,所以避免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最佳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简单来说就是过分夸大自己损失:失去10美元的痛苦大于得到10美元的快乐,功败垂成让人沮丧得程度等于他成功后失去的痛苦,一点鸡毛蒜皮也可以让邻居间反目成仇……芒格自己也曾有过受此倾向影响而少
赚540万美元的经历。

他认为,这种倾向是有理性的计算引起的。

对比错误倾向:就是选错了参考对象。

这是由人的感官和认知都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而是依靠简单的主观印象造成的。

这一倾向的危害是干扰正确思维,让人得到错误的结论,一个普遍存在的案例是一些优秀女性会拥有糟糕的父母,她在选择伴侣时可能会选一个比起她父母不那么糟糕的男人。

芒格质疑“温水煮青蛙”的说法,但承认很多企业都像故事里的青蛙,在前后对比细微的变化误导之下,人类经常玩无
法认识到通往终点的趋势。

压力影响倾向:芒格认为,轻度的压力会改善人们的表现,比如考试中适度的紧张感会让考生发挥得更好,而沉重的压力则会引发抑郁症。

衰老—错误影响倾向:人们普遍认为年纪非常大的人不善于学习复杂的新技能,但也有例外,比如桥牌高手里老年人就很多。

芒格认为在此方面不必刻意,“带着快乐不断思考和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延缓不可避免的衰退进程。


废话倾向:有些人天生“话唠”,有些人则不是。

芒格认为,应该让那些啰里啰嗦、喜欢说废话的人远离严肃的工作。

重视理由倾向:天生热爱准确认知的特性使得人类遇事喜欢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芒格承认这种倾向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给出的理由是毫无意义或者错误的,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从。

某些商业机构和邪教组织就很善于利用这一点,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得不到远在天边的,就选择近在眼前的”,人类大脑容易满足于容易得到的东西,进而高估而容易得到的东西的重要性,无法使用它记不住或认识不到的东西,是产生这种倾向的根源。

芒格建议,避免此种倾向的主要对策是按程序办事,包括使用“检查清单”,另外就是特别关注不容易被轻易量化的因素,或者寻找知识丰富且富
于怀疑精神的人,请他们提点自己。

不用就忘倾向:这条很容易理解,“高考那年是我文化值的顶峰”的说法就反应了这一倾向。

唯有勤奋才能降低不用就忘倾向的影响。

芒格认为,人们如果熟练掌握一门技能,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草草学习,这种技能就不容易丢失,即便生疏也会通过重新学习很快掌握。

在他眼里,重新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自己真正掌握的人才是聪明人。

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破坏力极大的一种倾向,其危害参见“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认清世界
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正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人的正面作用不言而喻,而错误机制则往往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受过教育而变得道德高尚的人,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会做出不道德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对此,芒格认为应当听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建议: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避免不一致倾向: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倾向,可理解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避免特立独行的倾向。

避免不一致倾向给文明社会带来了诸多良好影响,表现出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认同与忠诚,比如爱岗敬业,扮演好各自社会角色等。

但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在投资领域,追求与大多数人一致往往会导致亏损,也与逆向投资相悖,但此种倾向也会让人行为谨慎,比如教师不太可能把自己不相信的知识教给学
生。

康德式公平倾向:康德提出“绝对命令”的黄金法则,要求人们遵守某些方式。

芒格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有文化的人都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康德所定义的绝对公平。

现代人习惯排队,陌生人自愿评分飞来横财,乃至奴隶制度的废除,都可看做是这种倾向的作用。

艳羡/妒忌倾向:当上一种倾向无法得到满足时,人类就会出现艳羡和嫉妒的倾向。

我们当然听过不少这两种情绪给人带来的危害和大人们关于不要嫉妒他人的教导,但芒格援引巴菲特的话指出:“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只是因为人们认为承认进步是由于妒忌引起的会导致不利影响而忽视了这种倾向的积极意义。

回馈倾向: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会促织人们履行在交易中作出承诺,促使职业人士恪守职业道德,但也会被人用来误导他人,比如给人施以小恩小惠,再要求别人回报自己,在一些消费场所及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往往存在这种情况。

不过,芒格认为,回馈倾向给人类带来的贡献要比它造成的伤害少得多。

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根据过往经验,或者主观臆断,错误地将两个事件理解成因果联系,都属于这种倾向。

芒格以拿破仑和希特勒军队侵略俄罗斯的例子,来证明人们依据之前的成功之简单联想误导造成的后果。

他为人们克服这种倾
向开出了药方:一是谨慎地审视以往成功,找出成功的偶然因素;二是看清新行动将会遇到哪些以往成功经验中没有出现的危险因素。

社会认同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反面倾向。

芒格认为人类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压力的时候,最容易受此倾向影响。

由于坏行为与好行为都会通过社会认同倾向而得到传播,所以对人类社会而言,有两种措施非常重要:在坏行为散播之前阻止它,倡导和展现所有的好行为。

权威—错误影响倾向:过于迷信听从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指导自己行动的倾向。

这种倾向来自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对于权力与领袖的崇拜,但有时候并非明智之举,尤其在投资领域,这种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牛人”、“专业人士”的一举一动总是很容易引发大众的关注与追随,这种现状并未随着诸多的惨痛经历而有所改变。

芒格对此给出的建议很简单:对照他开出的检查清单。

终极倾向lollapalooza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
的倾向。

上面二十四种倾向,芒格曾在多个场合提出,唯有最后这一倾向,是在“人类误判心理学”里首次明确提出的。

因为上述二十四种倾向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彼此交融与依附的,而以往的心理学又很少探讨多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芒格认为非常有必要研究这一实用性的课题。

芒格认为,心理学教授们忽视复合效应的研究本身就是非常狭隘
的,甚至他们本身就受到了以上一些心理倾向的误导。

中巴价值投资研习社价值投资者都会关注的公众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