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教育幸福的远方》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书心得初接触《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因为学校常规的暑期学习任务。

在愉快的假期即将到来的喜悦下,我看了一眼书的封面,然后束之高阁了。

再次拿起书已经是八月,掰着手指算算为数不多的假期,认命的拿起自己的假期作业。

而这对与现在的我来说,真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

因为三川玲老师的书对于我即将经历的人生来说,绝对是一盏指路明灯;也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

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在教育的光芒这一章里,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追根溯源寻找到教育的源头---看看为什么会有学校出现、以及关于学校的两次革命。

在《孩子究竟为什么去上学》一篇中,作者总结到:三千年的教育,从来都没有变过,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教育的本质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的“独立思考”;是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了的“体罚对教育无效”;是奥古斯丁发现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开创者夸美纽斯提出的“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作者鲜明的提出,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谁就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

对于学校,作者提出,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他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在第三部分学习的秘密里,作者分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我任教的高中年级是孩子的特长和思维能力发展阶段过渡到孩子的理想、思考、自我价值能力的发展阶段。

所以,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

作者也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作为老师应做到:1.容忍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质疑;2.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3.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释疑惑,启发思维。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教育,要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当手中拿起《通往幸福的教育》,心中无疑会产生几个问题:怎么样的教育是幸福的?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上家长和老师需要怎么做?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当我脑海中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想从中获取通往幸福教育之路。

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为主,讲述了她和她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教育心得和体会: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在狂热报班学习的潮流下,作者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家庭中给与孩子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善于掌握孩子的兴趣;学习的中心是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没有过多的体会和发言权,但是当我读到《学习的中心是孩子》这一篇文章时,给与我很大的启发和体会。

在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这一观点,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针对传统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观点。

西方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到“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有“教育要围绕孩子”这一观点。

回忆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在大班额的学习环境中,针对老师统一的上课模式和课后的习题。

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总有差距,老师也说为什么大家在一个教师差距就这么大,现在想来大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有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观点,所以成绩有所差距也不是一件怪事。

现在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拥有着不一样的兴趣和成长环境以及不一样的学习能力的孩子。

但是,上课的方式是一样的,课后每个孩子的作业也是同样的。

为什么每个班级中的学生的成绩总是不一样,甚至差距非常大。

这也许就是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比如: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材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那就让学生进行自学,这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对于一小部分自学存在障碍或者基础相对薄弱的给与单独辅导。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4)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4)

幸福之路在何方——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幸福的教育是什么?是学生考出好成绩为老师争光,是学生功成名就之后对老师的一份感激,还是老师桃李满天下之后的那份荣耀?《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讲述家庭教育的书籍也许给出了答案。

《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是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和白滔滔所著,全书分为“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四部分,由宏观到微观,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关心的100 个问题答案精粹。

给走在通往幸福教育路上的我极大的启发。

启发一:幸福源于遵循“生命教育”的轨迹在“教育的光芒”一章中,作者对自己毕业20年后的同学进行了比较,发现读了一流大学的同学,与读了一般大学,甚至不读大学的同学,幸福指数几乎没有差异。

说明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兑换成为一定的价值,获得幸福人生,若没有兑换成为一定价值,那么即使名校出生,也许也未必有幸福的人生。

这就是“生命教育”的真谛。

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生命只属于他自己,他的存在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么考试不及格、失恋、职场挫折,这些困难绝对不可能撼动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由此,我不禁有所感慨。

在十多年的从教生涯间,我又做了些什么呢?面对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内心也许是极度紧张,或是烦躁、或是自卑的。

而我每次结束一次模拟考后,总是找成绩最差的十名学生进行批评,告诫他们想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遏制一切欲望,拥有一份做和尚尼姑的心方可。

于是他们的手机、课外书被我没收了,娱乐时间被限制了,每天还得向我进行思想汇报……如此种种,我觉得成绩总能大幅度提高吧,可事实是收效甚微。

而与此同时,我不禁想起上届高三一位名叫刘家辉的孩子,在语文一次次考差后,他主动来找我诉苦。

面对我欣赏的一位班干部,我自然不忍心指责,告诉他:“你绝对是个人才,考出好成绩是迟早的事,我不会责怪你的,也不会限制你的课余时间,你自己安排好了。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上学期结束末,我校发了一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看了以后深有感触。

此书是由三川玲和白滔滔写下的。

由教育光芒篇、成长思考篇、学习秘密篇和教养方式篇、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组成。

通往幸福的教育是什么呢?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的教育。

书目里倡导的教育,其实是最简单、最生活化的教育。

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一起爱着孩子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是爸爸、妈妈、孩子,每天在一起吃三餐饭、说很多话、阅读、讨论、亲子共读、周末一起去大自然中撒野。

如果你已经做到其中的大部分,恭喜你,你是位合格的爸爸或妈妈。

如果你每次和伴侣、孩子做这些事时,都用心、认真、投入,那你已经走在幸福的路上……而且这些要求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孩子在离开学校、父母、老师、离开了养育他的大环境后,他有没有能力让自己站立于社会、既工作幸福、又让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从一开始的教育的光芒里,有一个关于68分的故事。

这个68分,是作者的女儿小丸子第一次升入小学的语文测试,得了68分。

小丸子的爸爸妈妈,虽不是文坛巨匠但也是写出600多篇、200多万字、1亿多阅读量的原创教育文章,经常被人民日报、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和机构引用的教育作家。

当女儿语文测试68分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教育作家的身份,他们是女儿小丸子的爸爸妈妈。

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成绩68,就用言语批评、责怪、吼孩子,他们甚至给自己设定了预期:到了期末正式考试的时候,就算她在考个68分,或者更少,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们每天看着孩子玩着、等待着;看到孩子从没有受到分数“干扰”,每天都无比热爱着学校、老师、同学。

然后写的是教养的方式。

这里面包括旅行,陪伴,大自然,死亡,睡前故事,玩具,财富教育,故乡等触及生命底层的主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可以一点一滴为孩子、和自己、家人做的内容等。

最后,是后记。

通往教育的五个路口里,给出了五条小小道路:爱与知识,兴趣与实用,放手与焦虑,生存与考证,拥有与利他。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话说教育的幸福感——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在读了这本书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都让我产生了共鸣,对我以后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写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写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说的是学习的秘密。

学习的中心,是孩子。

内在动机才是最好的敏感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热爱学习。

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就提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最大的危害,诚然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应试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没有应试教育,国家选举人才的途径会困难很多。

但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是一味地向分数看齐。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举例,学生在忙碌的五天学习后回到的也是各种培训班。

暑假寒假也是在培训班中度过。

父母所期望的也只是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成为佼佼者,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

无论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至少目前,现在如果能让他们进入一个好的大学,那么他们就是人生赢家,至少做了自己人生这一个篇章的胜利者。

为了实现人生这个阶段的目标,家长做什么都是愿意的。

那么作为工作在教育前线的我们,为了能让学生们进入好的大学,也是孜孜不倦,铆足了劲地想各种办法让他们记住知识和答题技巧。

而小学生们,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同样逃脱不了社会大环境,各种技艺的培训班,舞蹈,美术,乐器,奥数,英语等。

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起初我并没有想把她塞进培训班去,可是看着别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培训班,我的内心开始无法淡定。

于是最终也走上了大部分家长都走的道路。

在阅读方面,孩子喜欢看一些低幼本时,我变开始焦躁,总是阻止她去看,然后替她决定该看的书。

纵使她有千万个不愿意,我也没有替她想过。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2)

《通往幸福的教育》感悟孩子教育的若干问题有感《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已阅读完毕,对于孩子教育(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感悟颇深。

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富含情感,引人深思。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家长的焦虑,成功的意义,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问题太朴实,太迫切需要我以及所有作为父母作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到底要把孩子、学生教育成什么样子的,成功的定义,好坏的定义。

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幸福最大的来源,不在于获得,而在于付出。

学习上为兴趣而付出,工作上为成就而付出,家庭中为责任而付出,社会上为文明而付出。

当一个人有能力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付出的时候,就是他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是最开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对于自然,维护而不掠夺;对于家人,关爱而不索取;对于事业,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于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教育孩子践行利他,我们一起通往幸福。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文章中大量的例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出了家长的责任、家长的问题,学习并不断的反思,我想成为优秀的家长。

“世界上存在标准小孩吗”。

我的心里就住了一个标准小孩:脾气温和、得体大方,懂事自律、体贴父母、从不闹脾气,聪颖灵气、有好成绩,为人大方爱分享、又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等等。

谁没有标准呢,遇到熟人都说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洋洋得意。

而还是有很多不标准的却没和人分享。

我家孩子非常懂事,但是我从来没给他定过标准,我感觉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化,但是从小我们应该引导他,为人表率,我们自身就是一个标准,孩子就是以你为标准,在成长,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家庭教育真的非常重要。

下面几个例子也是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讲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点我和老婆做的还是相对非常好的,恩爱、和睦,文明、善良。

带给了孩子很多的正能量。

父母和孩子有四种关系中这四种关系是:“我不好,你好”—父母无私付出,孩子倍感压力;“我好,你不好”—父母挑剔苛责,孩子自卑胆怯;“我不好,你也不好”—父母失败认命,孩子灰心放弃;“你好,我也好”—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自由独立。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一分为二看作者的教育理念——读《通往幸福的教育》后有感我先看这本书的“自序”。

作者在自序上按了个题目,这个题目有磁性:《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所以读得很认真。

其中,作者提纲挈领说到一个“如何向孩子讲死亡”的问题。

看到这个,我似乎眼球被灼了一下,不舒服了!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还是通往恐惧的教育?忍心跟孩子说这个吗?作者三川玲和白滔滔夫妇俩就这个话题写了《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和生命》的文章。

我怀着质疑,暂且放下读自序,立马翻阅了《教养的方式》篇章中的第五篇文章。

《通往幸福的教育》共有四个篇章:一是《教育的光芒》,二是《成长的思考》,三是《学习的秘密》,四是《教养的方式》。

谈这个话题,作者写了15页的书。

我细细地读了,边读边思考,始终觉得“不宜”!会问“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的孩子,太稚嫩了。

我想:我们不去对幼小的心灵触及这个残酷的事情,是一种爱!作者的孩子三岁大时,问过了这个问题。

作者说:“我不想回避,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的,爸爸妈妈也会死去,就先到天堂等着你。

而且,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也不孤单,爸爸妈妈都会在上面看到你的呢。

”我认为,这样教育不妥!这是一个特大的教育误区!不管哪个孩子,大凡幼小的孩子,都会依恋父母。

孩子听了“爸爸妈妈会死”的话,想到自己也会死,伤感或是伤心一定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孩子多年的,直至成年或有一天知道了人生规律,更严重的,很有可能孩子还未成人到上面“找爸爸妈妈团聚去了”,而引发可怕的事情的。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可怕、残忍的恐惧教育!虽然,“每个人都会死去。

”这话像石头一样真,但我要问问作者,你们为什么要对成长中充满探知的孩子去布置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妈妈死去后,在天堂上,向地球看。

地球上只有小孩子一个人,孤零零的。

你们和幼小的孩子换位思考过吗?作为教育者,家长也是教育者,要设身处地去想。

这里,我也要告诉作者一件真实的事情:笔者的一个同事,曾对我说:“小时候,当我知道我的父母今后有一天要死掉的,我很难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3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3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1幸福是什么?很难有准确地定义。

其实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自己来衡量的。

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好。

十年前,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体验我的老师那种幸福。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努力去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才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要有表率作用,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识,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定要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德修身﹑率先垂范。

做一名无愧于“春蚕”、“蜡烛”美喻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美丽的青春和腾飞的事业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去!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2我有幸拜读了美国教育哲学和约翰·杜威研究学会前任主席内尔。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暑假,当我欣喜的拆开这本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女士和白滔滔先生的著作----《通往幸福的教育》,仔细阅读完后,有些感同深受,更是受益匪浅。

我恍悟:原来家庭教育必须拥有这样深远且不可缺少的洞见与视野。

自己的教育中缺乏去主动发现,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孩子自然的天性,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

《通往幸福的教育》全书分为四大章节:“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四大主题,发人深思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症结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最关心的100 个问题的精粹。

在“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脱口秀中,白滔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

一次,一个对他有恩的伯爵请他去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于情于理卢梭都是很难拒绝的。

然而,卢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拒绝这件事。

他说:对不起,对家庭教育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被替代,你再有钱,再有权势,你可以请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

但是,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也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你应该自己担起这个责任。

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这也是三川玲、白滔滔两人做一系列教育实践的初心与目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基因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家庭和孩子,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广大父母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实质作用。

世上的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惜花大钱和精力买学区房、托关系、上培训班等等。

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就是让幸福伴随我们的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教育孩子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肩负着使命,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1)

2018年暑期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根据学校要求,认认真真阅读了《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全书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教育的光芒;二、成长的思考;三、学习的秘密;四、教养的方式。

全书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教育,让每个人幸福!第一个收获:改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世界观我是一个70后的人,自己的成长总是深深的打上70后的痕迹,所以我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总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是正确的,很小就让孩子背诵三字经,特别强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感觉是自己的责任,一直活在孩子教育的恐惧中,本书P56告诉了我如何破解我的困境,特别是书中第三大困境(父母不是投资人、生产商和牺牲品)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首先是陪伴,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是品格和个性、习惯的培养,塑造价值观;再次是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第二个收获:改变了我对学生的一些预设原来我心中总有所谓的“标准小孩”,我总是认为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在高中阶段获得好成绩。

事实上人都有先天的差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环境。

告知我对上述自己美好的预设应该是错的。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学生高中的性格、习惯,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效应造成的,有些做为老师的我是无能改变的,我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但是必须认识到不一定会取得我心中所需要的效果,所以很多时候改变不了学生,只是适合着去改变自己。

第三个收获:懂得了个一个:“好”字本书中出现很多的“好”字,比如“好”孩子,“好”工作,“好”家庭,“好”父母,“好”教育。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似乎有点明白,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

有的,就是你生活的这个时代,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有的,就是你自己的家庭。

一切只要是属于你的,就是最好的。

感谢学校发的《通往幸福的教育》读书活动,让我精神家园再次丰富,暑假已经结束,整张待发,已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

《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

《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

《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五指山市畅好中心学校黄雪燕,此时此刻,我们将从这里出发,从现在出发,开始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行走在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光阴里,行走在人们所注目的未来期盼中。

从今天开始的每一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将既会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也将会影响和改变未来;将既会影响和改变着学生,也将会影响和改变着自己。

“我不为终点而行,而是过程,为了旅程我远行,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罗伯特·斯蒂文森的诗,多么契合此时此刻我们的意味和心境。

路在,风景便在;脚在,行走便在;心在,梦想就在。

漫漫的人生岁月中,如何走得更加充实、幸福?如何走得更加快乐、美好?如何走得更加从富有意义和价值?一、将学习进行到底按理说,大家都具有相当的学历,都拥有相应的文化与学问,如果我们的职责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每个人不但能够胜任,而且有可能绰绰有余。

然而,我们的使命既要传道,又要授业,还要解惑,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名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是动态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以不变的知识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去应对一个个富有十足个性的学生,其如果将会误人子弟。

要做到不误人子弟,不被教育对象炒了鱿鱼,则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一直被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担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职责,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魂”。

这个“魂”就是要有常用常新的教育思想,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要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要想不让自己的教育思相老化,不让教育观念过时,不让教育手段落伍,其最有效的办法和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学习。

过去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权桶水。

”但是在知识、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知识、新名词、新技术层出不穷,且不说这一桶水已不够用,随时都有可能被舀干,就是这一桶水本身,如果长期不更新,必将成为一桶死水、一桶废水。

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通过学习,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注水”,以提高这“一桶水”的容量和质量,使之汇成细水长流的源头活水,聚成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五篇)第一篇: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山卫英作者:(美)内尔·诺丁斯精彩片段摘要:1.人们渴望找回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期待在情感、关系以及共同的生活场址中重建人类共同栖身、依寓的精神家园。

——P22.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偶然习得,但是许多东西常常可以。

就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黏附于我们,就像我们在田间行走时“喜欢嗡嗡声”一样。

在教育上应该有许多免费的礼物,在学习领域中有许多没有目标但却充满欢乐的遨游。

——P283.存在主义的分析认识到了受难的意义,把苦难放在了一个可以取代生活中的荣誉的地位上。

苦难和麻烦就像生死一样属于生活。

要想不破坏生活的意义,所有这些东西都不能从生活总去掉。

……只有在苦难的白热状态下,生活才能产生。

——P344.苦难不是要去宣耀,不是要给它一个“尊贵的位置”,而是应该被排除、减少、减轻。

应给予受难者以帮助和安慰,而非对之存有疑心。

在自然灾难造成的痛苦背后并没有目的,没有理由对故意施于苦难的行为给予认可。

——P485.当我们说孩子有接受学校教育、训练、吃素食、多睡几个钟头的需要时,这是指那些我所称的“推断的需要”。

孩子们很少表达这种需要,尽管成人可以在个人身上找到某些标志,这些标志使我们把那些需要区分为明示的和推断的成为可能。

——P606.杜威认为,最优秀、最明智的父母需要一种最大限度地适合儿童个体的教育。

——P877.如果平等意味着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期望每个孩子都有相同表现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我们按照仿佛所有孩子在学业方面都是同一水平的原则来行动,坚持相同的学业标准,我们已将我们的目的抛在脑后。

——P828.如果我们要真的把幸福当做教育的目的的话,我们就应该为教学确立不同的指针。

我们应该伴随学习和差异学习以更多关注。

——P1169.美德最好要在强健、快乐的关系中来学习。

很少有幸福的孩子会变得粗暴、残忍。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1)

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样人也可以养百样米——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教育的过程犹如农夫的耕作,手捧各种人生的种子,精心播种在理念的大地之上,用知识的汗水辛勤的浇灌,静待其生根、发芽、成长,同样的种子成长后会结出不同的果实,用心浇灌的等待也许无法换来丰收的喜悦。

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实际上,每个人也注定要度过只属于自己的一生——任何人的人生都无法复制。

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样人也可养百样米,我们何苦于苛求要种成什么样的米呢?十多年的教育沉淀,我不停的在思考,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通过怎样的途径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作为教育者的我还欠缺怎样的素养?阅读了《通往幸福的教育》,我心灵角落中的一扇不起眼的大门打开了,背后就是我苦思冥想的答案。

我曾经苦苦追求的教育的方向,也许是错的。

孩子为什么要培养成你想的一样呢?把你预想的强加给他的,他会喜欢吗?家有小女初成长,这促使我如饥似渴的追寻着三川玲的步伐,寻找通往幸福教育的出路。

一、成长的思考体验是成长最好的相伴。

女儿的呀呀呢喃开始,她人生的白纸铺设在了我的面前,我不敢下笔,害怕定下的基调危害了她的一生,我不能不下笔,她的人生建立在你给她各种的体验。

我早早带着她体验,舞蹈,绘画,下棋,英语,主持人等,可是有这么多的内容,如何取舍呢?看了《通往幸福的教育》我更加坚定了我的养育方式,我提供平台,最后让她自己选择,喜欢什么选择什么,选择什么成长为什么。

因为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一节又一节的课程,一次又一次的考级……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变化,作为家长我们也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和期望。

这个过程是正常的,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同时也是漫长的,会伴随着孩子整个成长期。

姜中在前几年提出了体验式生命教育与这《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中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在高考范围之内教育的尝试,让学生体验素质拓展,体验农田劳作,体验重走红色之路,体验户外露营等。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6)

“为什么教与学”工作了也有六七年时间了,面对种种问题,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思考,学生为什么在学,老师为什么在教。

这两个问题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就自己的一点小小经验,再结合学校发的《通往幸福的教育》的一些章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方面,为什么学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放在首位的。

因为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构不成教学。

那学生为什么学呢?有人说为中华崛起,为民族复兴,为实现伟大中国梦。

我觉得这些个目标太宏大,学习,第一个要解决的肯定是自身的问题,学更多的知识,有更广阔的眼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这些都是的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

但是现在的现实确是有点奇怪的,很多学生并不是为了自己去学,更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人生目标,很多都是被父母逼着在学习(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遇到的学生本身素质就不咋地),让我产生了一种他们是为了父母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为了试卷上的分数而学的错觉,试卷上分数好看了,老师就不会对他们苦苦相逼了,父母的脸上也笑逐颜开了,也给了学生他们所希望的自由。

所以很多学生才会在默写时,考试时,左顾右盼,有时甚至交头接耳,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学习的意义,默写和考试的意义。

默写和考试根本就不是目的,而是让他们获取知识的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压力,让他们逐渐迷失,就像巴普洛夫的小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

这些小朋友看到试卷的分数就心满意足,也没有思考过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获得知识之后就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肯定是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己也好,为社会也好,为国家也罢。

当然学习我觉得最终极的目的应该是实现自身的幸福。

这个目标一直贯穿学习的始终。

因为幸福而学习,学习使自身更加幸福,但是又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呢。

另一方面,为什么教也让我深深思考。

教书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想去做好,但是并没有什么太大成就感的工作。

我的教学工作到底在哪里影响了学生呢?是我每天絮絮叨叨重复的那些历史知识点,还是按着答案有时候连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选择题,还是一遍又一遍横眉冷目强调的班级纪律,亦或是有时候连自己都被感动的就是不知道是否感动得了学生的一些人生见解。

《致教育》读后感:让教育在尊重中走向幸福的远方_心得体会

《致教育》读后感:让教育在尊重中走向幸福的远方_心得体会

《致教育》读后感:让教育在尊重中走向幸福的远方这几天拜读了汤勇老师的《致教育》一书,感触颇深。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六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不难领会,教师之爱,应该是理智的、智慧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应该是源于对学生的尊重的爱。

如果教育离开了情感,离开了尊重,恐怕一切的爱都只是口号,甚至是伤害学生的借口,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我们经常提到尊重,但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口号,一个招牌,在一味追求分数的目标下,尊重被沦落为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一着急就忘掉的招牌”。

有的老师让作业完成的很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站成一排,拍照片,发到家长群里,告诉所有人:看!这就是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

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吗?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人皆有自尊心,皆有人格尊严。

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成人一样,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特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特的个性光芒,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心灵空间。

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同样,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

读过本书,我知道尊重孩子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父母和教师们对学生的底线。

连孩子的人格都不能做到尊重,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尊重可言。

我们可以对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不做到无微不至地关怀,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用任何言语去侮辱孩子,不用任何体罚的手段去惩罚孩子,这不是爱不爱孩子的问题,而是尊重不尊重孩子人格的问题。

二、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们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会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在一次次摔打和碰壁中不断进步。

三、再次要尊重孩子的需要。

只要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父母和教师只要创造条件给予满足,他的心情必然是愉悦的、轻松的,他就会乐于去做你让他做的事。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6)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看这书,我沉默了许久,如果这算是教育的经典!按着目录各选读了几篇,愤懑和不平之气在胸中回荡,有点类似听了于丹教授所言的“空中有霾,心中无霾”。

翻开扉页,“教育,让每个人幸福”,你有100问,我有100个解答,精彩选取出来的集锦,在我看来,这是教育的毒鸡汤文合集。

一、何谓幸福看到幸福的词,我总会想到央视的采访,和那滑稽的问答,“你幸福吗?我姓福”,答非所问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奈。

任何脱离了个体实际现状的意识形态的发问,都是任意践踏别人的尊严,生活如此,教育也是如此。

明明不幸福,却要回答幸福,这是一种奴性的养育。

我一直以为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的幸福,但作为一名教师,我很难理解我职业的幸福,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困扰,一是社会压力,二是行政压力,三是家庭压力;而且在这三方面的压力中都有着不同朝着不同方向的声音,又有要趋于一统的声音,分与合的主流思想都还没认定,操着自相矛盾的理念掌控船头和船尾,不把一艘船沉入海底才怪,我就是被粉碎的操作者,完全的精神分裂者。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教育,教育是一种需要。

不同的人对于接受教育的愿景是不同的。

如果单单说“三千年的教育,从来都没有变过”,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这一点我承认。

就像如果说吃东西饱肚本质都一样,我承认;但吃不同口味,不同档次的食物,在不同的环境里吃,就是不同的需求和现状了,大家能一样满足于各自的幸福?不要在讲实际问题的时候讲哲学命题,也不要在讲哲学问题的时候大谈实际现实困难,我们要安于现状吗?不,我们是要努力实现实际的可能,我们要了解老百姓的无奈和学生群体的不幸与困苦。

许多文章在谈问题时把家长和学生都只当成符号,在这些大家眼里,个人的血泪汗水从来不存在,说大势,讲至理,大谈家庭学生学习中的僵化,畸形,却从未分析谁导致在社会家庭生出畸形教育的怪胎。

在中国,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教育理念,而是缺乏教育理念的践行者,许多教育理念如同可口可乐广告,为的只是市场,博取眼球,是一种推销,也是一种迎合。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5)

当了妈妈以后……——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乐乐睡着了,恬静又安然。

刚刚18个月整,上午体检身高体重一切正常。

大运动发展一直比较超前,6个月会自己扶着站起来了,11个月迈开腿自己突然就会走了。

语言能力发展不算快,但是最近突然进入了语言爆发期,叠字、动物的叫声、一到十,方位词,甚至包括go,one,two,three都可以很清晰的发音。

现在的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也已经知道开动脑筋尝试解决困难,她像是一下子长大了很多。

当了妈妈之后,我时常焦虑。

可能这是所有为人父母都必须经历的状态。

总想给她最好的,总希望不要错过她成长的点点滴滴,总想给她的每一步成长最好的支持。

不怕别人笑话,这一年多,我加了好几个妈妈群,了解不同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健康问题,我带她上了好多个早教班的体验课,希望能遇到一个我们都中意的学习环境。

我还带她上个好几次亲子游泳课,双语课,也曾进托班考察过以备不时之需。

我的网盘里这一年里存下了几十G的绘本动画。

和很多家长一样,我不知这些事情对她的成长有多大益处,就像家里长辈笑话的“这么小就去上课,她哪里听得懂”,可是看着身边的朋友全部都去了金宝贝、美吉姆、龙格,我还是会偶尔升出一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爸爸一直信奉的观点是:“养女儿一定要培养她开阔的眼界,”乐乐满六个月的时候,我们全家第一次带她杭州旅游,在那里她第一次扶着沙发站起来了。

11个月时候全家去了外地的外公外婆家,在那里学会了走。

我们一起去过杭州湾湿地公园,去过苏州园林,我们一起去象山海边踩水,她看到海的那一刻激动得都要跳起来。

这一年多的时光里,我们带她到大自然里阅读,给她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听风的声音,去数云的变化,我们一起看太阳公公升起,月亮婆婆露面,还有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眨眼睛。

这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当上苍交给我们一个白纸一般的孩子,我们多想成长的每一笔都带她画上最徇烂图案。

想起冰心的一首诗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比矜持。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6)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教育观念之生命价值的体现暑假期间,抽空阅读了学校发的这本书《通往幸福的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幸福的教育是少之又少的,如果真的有通往幸福教育之路,那真的是梦寐以求的事了。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走进了这本书。

教育涵盖的范围实在很大。

从孩子的启蒙教育到入学教育,方方面面的主要涉及到了三类人:孩子自身、家长及老师。

不过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那这本书与其他的书相比,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呢?翻开第一页,看着自序: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

从家长们的留言中,作者通过整理归纳主要研究四块领域:其一,教育观念;其二,身心成长;其三,如何学习;其四,家庭生活。

关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身为孩子的父母、老师,我们更要关注孩子的教育。

父母、老师的教育观是否正确,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父母、老师是否为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父母、老师是否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四点都是作为我们家长的困惑,存在着普遍的共性。

如果能从书中获得答案,便能释然。

我,初为人父,也极其担心孩子教育的问题。

可能身为一名教师,周围环境的因素,总是和高中生接触,并不熟知如何去教育一个婴儿。

孩子的教育有阶段性,孩子在成长。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跟着成长。

我们的家长有一种观念极强,就是让孩子走自己为他们铺好的路。

那么试问孩子自身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生命是宝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每个人的注定要度过只属于自己的一生——生命是无法复制。

但是我们的家长在处理这一问题上,都是一味地强加。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长对于自己人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将生命的价值定义为“获取”,获取高等学位,获取体面工作,获取财富,获取名誉地位……获取的越多,生命的价值就越大。

可是,孩子在无法顺利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崩溃,出现比较极端的行为:逃课、情绪失控、熬夜上网,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家长是孩子“生命价值课”最好的老师,我想我们的家长必须要深刻反省自己,在关注孩子前途的道路上,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着教育幸福的远方》读书笔记
2020年在这个漫长的疫情下寒假之余读了《向着教育幸福的远方》这本书,构建和谐、安宁、幸福的社会,必须培养充满幸福感的公民,而培养懂得幸福、追求幸福的公民,必须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学校、幸福的老师。

教师要有幸福的追求,要充满幸福地做教师,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必然会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这不是一组文字游戏,三者依次是目标、践行和成功。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终有所获。

当一个教师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的,阴暗的,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探究、合作、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固然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才是教育的核心。

不管是培养“三好生”、“四有新人”、还是“五好生”,不论是培养建设者、接班人还是后一代,前提都必须是培养幸福的人:能体味人生价值、享受人生乐趣、对自然、社会及整个世界充满兴趣、怀抱感激的人。

这个被普遍忽视问题的切入口,便是教师自己的精神的重构,我们常说一个不具备素质的教师是不能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一个不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不能真正地进行教育创新,同样一个不能体悟到教育幸福的教师,不能给学
生幸福的人生、人生的幸福。

所以要立志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

教书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安身之所。

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自身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

学习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教育及至人生的大问题,因而也是大课题。

幸福地做教师,还在于教育是个非常精密细致的工作,影响深远广泛,因为他面对的工作是鲜活的、成长的学生,他们将来不仅要担负起对民族、对国家的重任,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负责,教育一直是以小喻大,以近知远的源头工作。

构建和谐、安宁、幸福的社会,必须培养充满幸福感的公民,而培养懂得幸福、追求幸福的公民,必须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学校、幸福的老师。

教师要有幸福的追求,要充满幸福地做教师,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窄化、浅化教育及至幸福本身,只是从人生的深处、隐处把“幸福”这一要素提炼凸显出来,由它来统领一切,无论是命运、挫折,还是艰苦奋斗,心灵中永远普照着幸福的阳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光辉”中应该必然的蕴含着“幸福”的因子。

这种幸福不只来自于外界的赋予、物质的回馈,而应是得益于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心灯的呵护、薪火的维系和传承;来自于精神的给予获取、吞吐吸纳。

做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是幸福的,而且还在于可以通过共享传递扩大幸福,这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
的培养、文明的创造,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竞争中,让每个人幸福的活着,对人心的滋润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教师的幸福不应具备如此强烈的功利趋向,不应背负如此沉重的文化使命。

但这是其职业必然的社会效用。

这是教育有异于其它职业的地方,建筑工、流水线上的程序员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数字来衡量,而且质量也是可测可估的,但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对工作、对学生不用心、不动情,那他备课笔迹的好坏、量的多少,上课时间的长短,作业批改的次数,甚至考试的成绩都不足以成为衡量其教育的标竿,进一步讲,如果他不是真心真情的教,就没有“真”的教育和教育的“真”,没有幸福地教,就不会获得教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无论是从外部到内心,从别人到自己,从教育生涯到人生全部,要有心境的开阔、生命的敞亮,人活在世上即便脆弱到是“会思考的芦苇”,也永远拥有着选择的自由,自己抉择怎样过生活和拥有怎样的生命,作为以思考为职业的教师,更应具有这种灵魂的自由和力量,选择有价值的活、有意义的活,这与幸福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因为价值和意义尊严尽管有着历史的、阶段的意识形态的限度,幸福的形态当然也千差万别,而对幸福虔诚总是一以贯之,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是真诚和无辜的,幸福既表现为意义、价值、理想的追求后的鲜花和掌声,也可以显性为痛苦的挣扎、艰难的抗争、不屈的求索,这都可以是幸福的,只要你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多困厄,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有着宁静与平和,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教师也是这样,忙碌的身影,疲惫的神情,巨大的压力下应做个幸福的教师,进而做幸
福的教育,创生幸福的自己和幸福的社会。

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

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但幸福似乎就是这样的点金石,使得黑白人生变得五彩斑烂,幸福便是这样的发酵剂,使得困仄际遇酝酿出香甜。

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