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 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 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 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 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 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 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 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 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专题复习2-4: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 过渡时期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表现 外交方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面 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 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分别说明建国前后钢铁工业发展状况的 原因。(4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工 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专题复习2: 中外历史上重要 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社会转型期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表现
两个阶段 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
济建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53~1956年)
三项任务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表现 社会主义 工业化 和民主 政治建 设开始 启动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 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 工业的长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 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 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 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2分;答出实行单一 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可得1分);优 先发展重工业(2分)。
• 工业基础薄弱(1分);严峻国际环境(1 分);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1分);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1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 代中国对外经济引进的历史背景。(8分) •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 立中国,中国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 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 •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 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引进苏联的技 术。(8分)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2.表现
(1)政治上
中国也出现了近代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
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 。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
逐步近代化。
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B.鸦片战争后一一民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
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转型的表现:
1.政治上,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
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 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综上,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崔振椿一今天的中国正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中国大变革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学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历史性的变化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加以考察才能够正确地体认,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历史地发展。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帝国专制社会,只是在近代以来,在世界大潮的影响之下才开启了现代化的变革,早在清朝晚期,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面对当时急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曾发出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
以今日观之,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继续,这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梦,也是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影象。
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之点,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不能以自己为参照,而应以全球人类的文明程度为参照,因而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必须具有开放性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
世界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挑战,因为在近代以前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都是中华民族境内的战争,而在近代以后中国发生的战争却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在世界性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比较中,中国无法自闭于世界,中国必须了解世界。
近代以来中国一方面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侵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了解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而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开放的世界范围内才能找到自己的文明定位。
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之下,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中国却走向了另一种自我封闭的道路,虽然极想实现现代化,却离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激荡。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在世界开放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①1940年《新主义论》。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知识对接】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
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2.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技术、作物、耕地)的发展;手工业(私营、产值)发展;商业(、市镇、市场等)繁荣。
★【点击考纲】
1、(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阶段特趋衰落。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以中国明清史为例
史观归纳解读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
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
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
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精讲: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 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它包括:
•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 专制到民主等; •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 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 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 • 社会生活----文明化、大众化、城市化、多元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 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 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 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 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 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
程中的作用。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向 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 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 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 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选择材料三中的第二种分期方法,它体现了何种史观 并分析其史实依据。(6分)
①整体史观(2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从分散孤立 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七)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 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 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 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 ﹐通常指杰出人物。 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 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 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 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 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 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专题二:危机与转机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分析
专题二:危机与转机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外历史上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
【热点追踪】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 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 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 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 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容 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 易淡漠。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改革成败 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评价,而取决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程 度。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
考向预览 侧重考查“转型”也即“变”的表现、影响等 考查转型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或者对相同或不同时期的 中外历史进行对比、分析,考查重新整合知识,寻找历 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高立意,渗透史观,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突破要旨
要梳理社会转型时期历史发展阶段,清晰脉络,构建 网络。现行历史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 块阐述历史的,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 联系,不利于形成对历史全貌的认识。更不利于对某 一阶段历史特征的整体把握。在二轮复习时要加强模 块内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要注意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抓住本质。 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引领,学会对重 大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评价,培养历史意识和 提升学科素养。
【考点分析】 历史的发展是有时序性的,由古至今缓慢发展的过 程中积聚着“突变”的力量,而这突变就是从原有 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这是历史发展的 精彩瞬间,可以在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 观的统领下,从不同思维角度、多元思维层次去理 解历史,彰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社会转型波及 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纵横古今、贯通中外,如果从一个时间段切入,可 以突破高考试题题量和分值的限制,体现“大历史” 的宏观建构,全方位地考查能力。正基于此,转型 时期的历史自然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明末清初
17~18世纪
甲午战争后 至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向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归纳 】
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经济: 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
政治:
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的影响。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 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加深。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不同: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采用三权分立。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 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根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
人类社会的开展在量的积累上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的根底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根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一)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时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其必然性。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它打断了中国社会本来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然而这种“新”,却夹带着屈辱和血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和无尽的耻辱。
面对困境,中华民族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
面向西方,无数先进的中华儿女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上下求索,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中国社会有发生了哪些苍桑剧变了呢?它给后人又有什么警示呢?一、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剧变的原因: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落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落后———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外国是蛮夷;认为科技是“奇技淫巧”,重科举而轻实用;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在反侵略中屡屡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剧变的表现:(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 材料: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 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 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 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 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
3.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 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王
四面
八列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激励发愤图强; 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培 育爱国情怀; 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启示正确对待物质利益; 儒家的 “仁爱” 精神——培育热爱人民 的高尚情操; 墨家的 “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 “少私寡欲”、“道法自然”; 法家的 “废私立公”;
经济转型
生产力 石器锄耕
土地 制度
土地国有 (井田制)
分配
缴纳贡赋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
产
地主(地主土地私有制)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转型期标志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的重大改变,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近东的社会转型期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之一。
公元前3千纪末至公元前2千纪初,古代近东地区出现了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早期城市文明。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期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向城市文明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
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创立了早期的国家形式,建立了规范的法律制度和神权政治体系。
这些创新对后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二、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转型期希腊古典时期是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近似民主的政治制度。
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转型期标志着人类从专制政权向民主政治过渡的重要阶段。
雅典人民通过选举和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实现了公民政治的理念,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希腊古典时期也是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时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古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也经历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经历了从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标志着罗马帝国从一个城邦共和国逐渐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和改革。
帝国的行政机构更加集中化,法律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在增强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革命的社会转型期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14~16世纪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转型表现: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二、17~18世纪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