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2020年整理).pdf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近现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3) 人物 : 亚历 山大二 世 。 ( 4】 目的 : 摆脱 农奴 制 危机 , 巩 固贵族 地 主 的统 治 。
( 5 ) 内容 : ①农奴在法 律上是“ 自由人 ” ; ②地 主不许买卖农奴和 干涉他们的生活 ; ③农奴在获得 “ 解放 ” 时, 可得到一块份地 , 但须
钱 赎买
顺 应 历史 潮 流 , 适 时 进行 改 革 , 是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改 革 是社 会
发展的强大动力 , 通过改革 , 可为国家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 , 可使国家 变得更加和谐 、 强大。 中外历史上 的重大改革 ,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 热点所在。 本专题 旨在通过 回顾近现代 中外历史上 的重大改革 , 探究 改革成 功 的经 验 与影 响 , 使 同学们 认识 到 在 当今世 界形 势下 , 改革 开
哼学醛 立 ̄/ / 2 0 1 4 . 5 — 6
脱 民族危 机 。
( 5 ) 内容 : ①改革政府机构 , 裁撤冗官 , 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 人兴办工矿企业 。 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 创办报刊 , 开放言论 。
④ 训 练新 式 军 队 ( 6 ) 性质 : 资 产 阶级性 质 的改 良运 动 。 ( 7 ) 影响 : 起 到思 想启 蒙作 用 , 促 进 了人 民的觉醒 。
( 6 ) 性质 : 资产 阶级性质 的改革。 ( 7 ) 影响: 美 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 人 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 资本
主义制度 得 到调 整 、 巩 固与发 展 ; 资 本主 义 国家对 经 济 的宏 观控 制与 管 理得 到加 强 ; 美 国联 邦政 府 的权力 明显 增强 。
放是 国家 富强 的必 由之路 。
【 重要改革概要 】
专题七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要围绕“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措施”这 一主题来展开讨论,你认为上述三位领导人实行改革的历史背 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图A和图B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措施上分别有 什么创新之处?图C领导人领导的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 成果是什么?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对三项改革在各自国家历史发展中 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请亮出你的观点。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三位领导人进行的改 革能够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能力。第(1)(2)(3) 题考查三位领导人的重大历史改革及其背景、特点、评价等,
【提升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1)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 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 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识记能力。材料一中列宁
所犯的错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这 一政策已调动不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21年起列宁开始实行 新经济政策;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30年代”“新政”,可 判断与罗斯福新政有关;据此回答第(1)(2)题。第(3) 题要求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政策的调整。第(4)题结 合三次改革的影响归纳得出结论。
回答第(2)(3)题。
答案:(1)美国:南方落后黑人奴隶制严重阻碍美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 俄国: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革 命即将发生。日本:封建幕府统治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真题(word版+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图7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图8 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据图9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
”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
中国改革开放至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及外交政策(2020年整理).pdf
改革开放到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及中国外交政策一、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国际形势,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美苏争霸。
不过,如果再作进一步观察,人们就会发现,就在美苏两国激烈争夺,战争危险严重存在的现象背后,一种新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趋势,也在这一时期孕育和发展起来,这就是和平与发展的趋势。
第一,在70年代后期,尽管美苏两国争霸造成的战争危险异常严重,但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主要任务却是恢复或发展经济。
甚至连超级大国自己也不能不把克服经济困难摆在首位。
第二,尽管当时世界上一些地区战火不断,尽管超级大国手里拥有并还在增加着足以毁灭世界的战争武器,但真正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并无马上到来的迹象,因为主要来自经济方面的诸多因素,限制了超级大国使用其战争力量。
第三,发展经济需要以和平的环境为前提,和平的维护又需要有经济的实力作保证。
所以,当时多数国家都把恢复和发展经济同反对霸权、维护和平一起,并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第四,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以及超级大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把握住这一机遇,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就可以争取并利用和平的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就可以利用发达国家为克服萧条而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市场的时机,使本国的经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如美苏争霸转入僵持,对外开放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深。
特别是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发生有利于中国变化,为中国外交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
第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得以维系。
中美关系因为里根政府对台出售军火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
第二,美国对苏联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
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
里根政府上台之后,提出"重振国威、扩军备战",志在从苏联手中夺回世界霸主的地位。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一、选择题1.(2011·海南中考)“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2.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文化大革命结束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
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4.(2012·湖北模拟)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
其中“汉化”是指 ( )A.《汉谟拉比法典》B.大化改新C.奴隶主民主政治D.种姓制度5.(2012·成都中考)学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
学生甲认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该肯定为主。
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应全盘否定。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D.甲错,乙对6.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商鞅、北魏孝文帝、明治天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画像,那么这节历史课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B.科技改变生活C.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D.战争与和平7.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政府关注的问题。
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大化改新——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④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⑤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8.(2012·安徽中考)某班举行辩论会,右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2020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高三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从改革的结果看,改革有成有败。成功与 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地改革能极大地 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 此外,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风云人物, 在改革中体现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 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 • • • •
D、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一)、中国奴隶社会改革─管仲改革 (二)、中国地主阶级的改革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令民为什伍”,实行 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 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 1、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 ①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 • ②、经济体制改革:
•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 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
• ②、50─80年代经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 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 • • •
改革成功的原因
•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 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 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 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 革措施 • 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 决心。
改革失败的原因
• 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 他们的强烈反对。 • 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等。 • 规律: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 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 • 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功的原因,从根本 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和原因
• 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 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 国强兵。 • 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 2、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 4、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 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 5、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 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卷
【资料分析】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商君”改革对秦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魏主”值得是谁?他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我思我动】 (3)班级准备编辑以“改革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让你完成其中 “感悟改革”地栏目,你想说些什么?
9、以下是1948年以来历次“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 的总统”评选的结果: 排名 1 1948年 林肯 1962年 林肯 1977年 林肯 1984年 林肯
、①②③、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③④
8、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成功的改革往往推动社会发展,是民族进步 的明智之举。由此,在历史活动课上某班举办了一个以“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题 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其中吧。 【资料收集】 材料一“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汉书》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 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可仍旧;若有 故为,当加降黜。”
承包责任制
三、世界近现代史重要改革
•1、日本明治维新 •2、俄国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四、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 1、秦始皇统治措施 • 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 3、隋唐科举制 • 4、“贞观之治” • 5、元朝行省制度 • 6、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基本启示、认识
5、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改穿汉服、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奖励耕织
6、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是
、外来入侵、国家分裂、黑人奴隶制、落后的农奴制
7、下列场景能够正确反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现象的 是①近代工厂逐渐增多②土地买卖日趋频繁③新式学校发 展迅速④天皇权力逐渐增大
2020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 (2)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3)中国以 农村 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2.成就 (1)2010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二 位。到 2018 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 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 基础设施 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 6 579 亿千克。 (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 活力和 创造力 。
②结果:a.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 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 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打破了对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 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 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但改革只 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 日趋严重;各项工作 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轻巧识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 苏联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 苏联模式 ,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训练B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训练B知识点一、戊戌变法运动1.(2020山东卷·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 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2.(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4.(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火线100天(南充专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四 除旧布新 改革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人教版初中九年
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时间公元前356年494年迁都洛阳7世纪中期8世纪前期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意义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时间人物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明治天皇面临封建统治危机及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农奴制危机,国内矛盾尖锐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农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训练新式军队;开放言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通过了《产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认识都是在面临社会危机的前提下推行改革;都涉及民生内容调整;都是自上而下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改革;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焕发生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会议时间领导人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影响)匈牙利改革1956年经济建设仿照苏联模式,走了不少弯路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答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4分)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5.(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6.(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高中历史统编(2020)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完美版)
附送教师精彩课堂用语(不需要可自行删除)(听说读问写)☆☆☆☆☆☆☆☆☆☆听☆☆☆☆☆☆☆☆☆☆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说☆☆☆☆☆☆☆☆☆☆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
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
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
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读☆☆☆☆☆☆☆☆☆☆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中外历史改革
中外历史改革一、奴隶主性质的改革:管仲改革:政治上“尊王攘夷”;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重视商业;军事上实行常备军。
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二、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3、商鞅变法:(1)目的: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封建制度,称霸诸侯。
(2)内容:“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3)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③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3)作用:①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5、庆历新政:(1)目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建立以来的弊端。
(2)内容:严格官员的考核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汰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6、王安石变法:(1)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2)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7、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作用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奠 定基础
地 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主 阶 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 级 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向 封建制度过渡的标志。
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 权力得到加强 2、局限性:不可能改变资本 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 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总结: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共同 点:
1、在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摆脱较为困难的 局面 2、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
练一练
三、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
代表改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的匈牙利改革等
性质
目的
结局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次失败的富国强兵,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 洋务 维护清政 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封建统治者府统治 运动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 的自救运动 道路。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B.创办洋务企业的官员贪污腐败 C.西方列强的阻挠和压制 D.不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和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B.各国国内人民的要求 C.各国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D.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许多恶果
向他们收取赋税 学习中国隋唐制度
明 治 维 新
资 产 阶 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检测卷
九上第三、四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22,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20,黔南州中考)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材料中的宗教指的是(B)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2.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
这一仪式应出现于(B)A.古代印度河流域B.中世纪的欧洲C.封建社会的日本D.古代两河流域3.中世纪时的西欧,如果一个农民遇到一位他不认识的公爵,公爵命令农民向他免费提供食物,农民最合适的回答是(B)A.“非常乐意为您效劳”B.“你不是我的领主,无权命令我”C.“你先给钱,才有食物”D.“你勒索我,我不怕你”4.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D)A.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5.下列关于法兰克王国演变的历史排列正确的一项是(B)①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②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③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④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加冕A.②③①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6.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的一座庄园中的佃户,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C)A.自己带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的自营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B.除了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外,还可以到“共用地”放牧C.作为庄园的居民,不需要缴纳各种捐税D.和其他佃户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7.有大量的文献表明,一旦领主违反惯例规定,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惩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
这说明庄园法庭(B)A.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领主的利益B.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C.始终维护领主的利益D.不维护佃户的利益8.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但因为西欧城市的兴起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恩格斯赞誉为“花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六、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概况: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2、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七、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人物: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概况: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八、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人物:毛泽东概况: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实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改革开放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物:邓小平概况: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3、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意义:中国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外国部分】一、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质:奴隶制改革;(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1、大化改新(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
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四、苏联的历次改革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斯大林模式:(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误;(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五、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实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六、美国——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不同改革的比较】1.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1)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