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二力平衡.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二力平衡
2.8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能说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判断平衡力、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难点:平衡力的判断、平衡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不是的,我发现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但它静止的。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展开
师:出示吊灯及被匀速吊起的货物课件,各受到几个力作用?它们的运动状态怎样?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生:它们都受到两个力作用(吊灯受到重力和杆的拉力,货物受到重力及绳索的拉力)
师:如果物体在若干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的。
(板书)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在日常生活中,举出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现象?
引导: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相互平衡时,物体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面我们一起研究,当两个力满足怎样条件时,才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呢?
三、二力平衡的条件
出示课本图2-76所示实验装置
师: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塑料板,要研究的是塑料板两边绳子受到的两个拉力之间的关系,先看看塑料板共受到哪几个力?
生:3个,重力、两力绳子的拉力。
师:如果要忽略重力的影响,对塑料板应当有什么要求?
生:应使塑料板受到的重力远远小于两边绳子的拉力。
师:要满足上述条件,对塑料板有什么要求?
生:塑料板比钩码要轻得多。
师:对,我们所用的塑料板就比钩码轻得多,这样就可以把它近似地看作只受到两边绳子的两个拉力。
演示一:
师: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还能静止呢?为什
么?
生:木块不能静止,因为拉力大力不相等。
演示二:
师: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后,塑料板将怎样?
生:静止不动。
师:从刚才实验现象得到,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大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相等。
演示三:
师: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并不相反。放开塑料板后,塑料板将怎样运动呢?待塑料板静止时,两个力的方向是有什么特点?
生:向上运动,方向相反。
师: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方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演示四: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师: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呢?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板书)两力平衡的条件: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但这八个字还不成句,成句的叙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78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背诵并简单介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结论和英国科学家牛顿
的研究成果。
讨论题:(1)二力平衡条件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2)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课内练习]
1、下列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是受到平衡作用的缘故。
C、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一个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个力消失,则另一个力也随之消失。
2、一辆重为5×105牛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地面的阴力是5×104牛,则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B)
A、5×105牛
B、5×104牛
C、4.5×105牛
D、5.5×105牛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C)
A、木块的重力和木块对桌面的压力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C、木块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D、木块的重力和木块对地球的吸引力
[课时小结]
本节重点:
本节难点:
1、平衡力的判断。
2、平衡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