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

合集下载

毛概第五~十五章重点笔记

毛概第五~十五章重点笔记

毛概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础方针,深刻论证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2、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创造新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陈云提出了“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思想4、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胡锦涛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6、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7、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8、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9、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出了一定的分析4、党的十三大把初级阶段问题踢打全局化的原因是: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段在改革开放中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二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

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

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

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为什么要三个文明一起抓?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承、协调 发展的社会。 2 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物 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保证人民 当家作主,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 3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 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三种文明协调 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四、三个文明一起抓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指导方向。 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立法权 职权 任免权 决定权 监督权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处理全国人大的日常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实行人大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它有力地保 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 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核心, 是精神文明的灵魂,决定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方 向,能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发展方向。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 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 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每个公民都 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党课第五章答案

党课第五章答案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25分1.建设社会主义__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A.新风气B.新生活C.新农村你的答案为:C,正确2. __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发展循环经济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你的答案为:B,正确3.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的是__。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B.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你的答案为:B,错误4.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__更好的结合起来。

A.引过来和走出去B.引进来C.走出去你的答案为:A,正确5.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__。

A.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B.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你的答案为:C,正确6.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__是内在统一的。

A.实事求是B.求真务实C.理论联系实际你的答案为:B,正确7.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__,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

A.生态文明B.物质文明C.精神文明你的答案为:A,正确8. 我们要更好地坚持__的发展观。

A.全面发展、协调发展B.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C.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你的答案为:B,正确9. __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A.经济建设B.四项基本原则C.改革开放你的答案为:B,正确10. 邓小平理论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__。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B.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你的答案为:C,正确11. __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A.良好的生态环境B.良好的居住条件C.生活水平的提高你的答案为:C,错误12. __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人的全面发展B.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你的答案为:C,正确13. 形成更具省活力更加开放的__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

这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政治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

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

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

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政治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的表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生产产品的社会化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从三大矛盾集中反映出,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必将阻碍生产力发展。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二)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也体现为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且在这一否定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命运的根本改变。

无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资产阶级被消灭。

(三)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权上:无产阶级与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重要区别:第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二,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战略问题。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注: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是⽣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它也是⼈类社会上最后⼀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产阶级⾰命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揭⽰了⽆产阶级完成历史任务的惟⼀途径是通过阶级⾰命建⽴⽆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也即是《共产党宣⾔》的中⼼思想。

2.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命,才能建⽴⽆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切社会变⾰都是要通过社会⾰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基本⽭盾即⽣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盾,但是⽣产⼒与⽣产关系的⽭盾是最根本的。

3.资本主义的⽭盾,具体表现在⽣产的社会化和⽣产资料的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致命的,资本主义是⽆法克服的。

表现在经济上,是个别企业⽣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政府状态的⽭盾,其结果必然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资产阶级与⽆产阶级的⽃争,随着资本家对⽆产阶级剥削的⽇益加强,⽆产阶级觉悟不断提⾼,这个⽭盾越来越深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产阶级⾰命的爆发。

所谓⽣产社会化,是指同⼩⽣产相对⽴的、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规模⽣产。

其表现为:(1)⼤量的⽣产资料和⽣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进⾏⽣产;(2)由于专业化分⼯的不断发展,造成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3)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本主义⽣产形成⼀个不可侵害的整体。

4.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有三⼤⽭盾:<1>⽆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盾尖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盾尖锐。

<3>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与帝国主义的⽭盾尖锐。

⼆、⽆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切⾰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是⽆产阶级专政问题,政权是决定⾰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政权问题对于⽆产阶级⾰命尤为重要,⽆产阶级⾰命同以前的⼀切剥削阶级⾰命的区别:1.从奴⾪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社会,都是⽤新的剥削者政权代替旧的剥削者政权,没有发⽣根本性的改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一些现代化指标同国际通用标准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领域和经济体制、政治领域和政治体制、文化领域和文化体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小康社会程度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内容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和依靠力量。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时50多个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无论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对于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本规律之一: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说过:“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一大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怎中央领导集体曾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论断。

但当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开始同后来广为流传的“大过度”观点相联系,即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

从这种观点出发,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导致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从五个文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五个文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五个文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工姓名:张妍学号:2012255摘要:“五个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有其既在的理论依据,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五个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

关键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伟大社会实践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四位一体”建设以及“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而“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化认识的结晶;探索和认识这一规律,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这十分重要和非常深远的意义[1]。

一、五个文明的具体涵义(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

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物质文明越高,表明人类离开野蛮状态愈远,依赖自然的程度愈小,控制自然的能力愈强。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改造自然,征服宇宙,推动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创造了优越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

(2)、政治文明: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政治文明内涵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迄今最进步的政治文明。

(3)、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个文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个文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五大文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借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由于中苏两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经过艰苦探索,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下面我们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基本制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担当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对外环境。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租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的就业压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过大的收入差距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物质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不和谐音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2)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标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稳定;效率;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我们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遵从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任务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

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促进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发展和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等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三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 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 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于1985年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于1986年
13
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57年2月后曲折发展情况是:1957年反右斗 争,毛泽东重提阶级性为纲,推翻了八大的路线; 1958–––1960三年大跃进,1961–––1965国民经济 的调整,以后是1966–––1976文化大革命,使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严重失误。
9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 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 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 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 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 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 清楚。”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
一 、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老大哥的红旗倒了”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端
24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1992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0
4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意 义

是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 是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 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政治文明以和谐社会为理想追求中国古代素有崇尚和追求和谐社会的优良传统,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

要而言之,下述思想颇具当代意义。

其一,“太和”是最佳的和谐状态,是最高的社会理想;其二,“和实生物”,即和谐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其三,和谐需要规范,正所谓施政使民,贵乎“执中”,天地万物,贵乎“中和”,君子言行,贵乎“中庸”;其四,以“和”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标准和社会治理标准,“礼之用,和为贵”、“中和,道义由之出”,正是这种标准的体现。

中国古代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影响既深且广,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

最近,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1]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主张,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理想追求富于创意的深刻表达。

政治文明的进步应该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整体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

对此,我们可以从胡锦涛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段论述得到确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C.开展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决战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2.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B.中共八大召开C.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B.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C.照着马克思所说的去做D.以苏联为鉴戒,建设社会主义4.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A.大干快上,赶美超英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力争高速度,快压倒一切D.慢一点,稳一点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不断解决仍然存在的敌我矛盾,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6.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

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矛盾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7.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建立、建成和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C.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下一步是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奠定基础8.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是()。

A.陈云B.周恩来C.刘少奇D.毛泽东9.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相比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

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

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

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7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发展科学事业 3.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 4.发展文化事业 5.保护文化遗产 6.培养和重视专业人才
(一)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
(二)思想道德建设
1.培养“四有”公民 2.提倡“五爱”的社会公德 3.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4.反对各种腐朽的思想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概 念及相互关系
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概念
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 成果。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 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成果 的总和 是指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与政 治体制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标 志和目标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引导案例】
《管晏列传》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有病,天知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汪丁丁教授把这种 趋势称之为“野蛮化”,其中有三种力量:(1)传统文明的衰败,这 是百年以来“西风东渐”的结果之一;(2)市场社会结构失序,这是 一切市场社会——老牌的和新兴的——通有的问题;(3)在政府职能 从服务于“中央计划”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相应 的“社会选择”机制的缺失而出现的“政府失灵”现象。 以上两例涉及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之间的 发展关系,三者协调发展可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片面强调其中 某一个或两个文明从而忽视其他文明建设就会导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不前。
2.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制 度建设。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明”建设 一、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 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现实注定了 当前国家一切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因此,当前应该继续强调发展物质文明的重要性。 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动力、保证、 智力支持。 我们所说的建设政治文明,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 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市开辟示威专区凸显政治文明
10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我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法律精神的转换
法律体系的建构
政治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1
四、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集中力量把经 济搞上去 (二)进一步加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极力推进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2
【同步练习答案】
1.为什么新时期提出要保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统一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 础和决定力量,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 导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证和重要条件,是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三个文明”辩证统一的关系和协调发展的规律, 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协调 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概念 ●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掌握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 施 【能力目标】 ●应用我国现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条件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伟大建设 ●完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重点与难点】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内容 ●如何正确处理“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加强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制度建设。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9
(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 代化。” 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以人为本的观念。 其次,民主制度的建设要树立正确的方向,要建立起的是对绝大多数 人有益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多数人对少数人行使特权的工具 再次,民主制度的建设应该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与实际,脱离实际的 民主最后只会陷于乌托邦式的尴尬之地。
政治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政治文明
法政 律治 保保 障证 和
动思 力想 、保 智证 力、 支精 持神
精神文明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
促进作用
物质文明
基础地位
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促进作用
5
三、我国宪法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的确 认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依照 法定程序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草案,把“三 个文明”协调发展载入宪法序言,使之成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 成为国家根本任务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将之 载入宪法,既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内涵的极 大丰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理 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法 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