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孝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美德

---------------孝道

孝道,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最早记录孝道的,当属《孝经》一书。孝道,历来为各朝君王所看重,并以此来考核新晋举人。尽孝道,成为人们所默认的典范。正如《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经》开宗明义章)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的所作所为,正如其言。据说周公助武王伐商灭纣时,惊动天帝,周公恐其行干扰了天帝,于是,在郊野祭祀天帝,同时他将祖宗上辈一同祭祀,还将父亲灵位和天帝放在一起,天帝被其孝道所感动,暗中相助周公,使伐纣大业早日成功,从此,许多国家代代效仿,圣贤明君之德,又有哪一种比孝道之举更为重要的呢?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孝经》天子章第二)在古人眼中,凡是能竭尽孝道的人,必定是有善心之人,能爱人敬人护人,而事实亦如此。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有许多仁人志士都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话。而最初的孝行当属“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二十四孝》)作为一代君王,舜不仅表现了他的帝王才能,同时,向他所有的子民做出了“百善孝为先”的典范。

再者,如人们所熟知的天仙配中的董永,便是平民孝子的典范。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

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二十四孝》之卖身葬父)

由上面两个例子看来,实行孝道,不分贵贱,不论贫富,那是一种内心的想法,或是与一个人的品德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可以说,《二十四孝》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除此之外,实行孝道也是不分年龄的。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闵子骞小小年纪就懂得尊老爱幼,不因自己而使一家人得不到幸福生活,尽管继母对之行为卑劣,却仍能不计前嫌,安心侍奉,其孝道由此可见。

所以,年龄并不是孝道实行的影响因素。甚至年龄越小,对孝道的见解就更为单纯,当然这就需要父母为孩子做出好的示范。成年人实行孝道,是因为他们已饱读圣贤书,知道不孝之罪大,所以潜意识中就恪守孝道。而儿童不同,他们的思想都是新的,一切需从头开始,所以模仿就成了他们学习的一条重要渠道。父母理所当然就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不排除孩子的孝道有模仿的成分。

中国古代的行孝实例不计其数,不管是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还是为母埋儿,刻木事亲,都表现出了炎黄子孙对行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的践行与发扬。细数当今社会,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物质生活也在不断丰富,而一座座的养老院也鳞次栉比。当然,单凭这一点,不能说现代人就不守孝道,因为他们之所以把家中老人送往那里,只是想老人能被更好的照顾。这不能不算是尽孝。但是,再回头想想,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有多少老人流血流汗把孩子抚养长大,最终却换来一对对白眼,嫌弃,甚至流浪乞讨!那些人的孝又在哪里呢。不是他们没能力,也不是他们家庭经济窘迫所逼,只是他们没有那份心,缺少那种美德。

这与领导者有关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共产党领导人同样重孝重义。之所以会出现那种情况,是因为现在的人都被利益蒙蔽了思想。认为金钱重于一切,只要有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给老人寄去大把大把

的钞票,将老人送去最好的养老院就成了现代人表示孝敬的方式了。但他们不知道,老人更需要的是他们一颗关怀的心。古今之孝道,为什么就如此不同呢?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及价值观的改变。这个改变,让人们失去了一样宝贵的东西——真情。

纵观古往今来的孝行典例,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实行孝道的对象往往是母亲一方。如:亲尝汤药,涌泉跃鲤,拾穗供亲,闻雷泣墓等等,都以孝母为例。这又是为何呢?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女子就是弱势的象征,所以母亲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孝敬;二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限制。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父亲总是在外面奔波劳碌,子女自然而然就只能在家中对母亲尽孝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

但是,无论如何,孝道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正如书中所讲“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