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矩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于集中学,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矩形》,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矩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最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它是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既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二、教学目标
五、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及本课内容的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六、知识与技能:
七、经历探索矩形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掌握其性质和判别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与常用判别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事物特殊与一般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
八、教法分析:
九、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十、三、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个教学环节:
合作探究,引出概念——探究性质及推论——应用举例——归纳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1、合作探究,引出概念
(1)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分组活动,探究矩形的概念,提出下面的问题:
a、请学生用四根木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形状唯一吗?
b、让学生试着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你能拼出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吗这时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是多大?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引出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3)学生举生活中矩形的例子,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概念,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概念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性质及推论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外,还具有哪些性质呢(1)再次让学生操作,观察、测量、发现,然后多媒体演示动画,得出矩形的性质。
角: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引导学生讨论发现矩形的性质,对结论加以补充完美,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几何语言。
(3)请学生推理论证
性质1性质2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观察板书正确与否。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证明等手段,让矩形的性质在活动中“浮出水面”。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推论由老师来引导师生共同来得出。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得出:
a、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b、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应用举例
(1)讲析例1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变式练习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是8米,两条对角线的一个夹角是120、求出矩形的边长?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性质应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情趣。
4、归纳小结
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让学生讨论归纳:
(1)矩形的概念
(2)矩形的性质
a、对边平行且相等
b、四个角都是直角
c、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矩形两条对角线夹角为60、或120、其中必有一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5、作业设计
教材84页练习第2、3题。
1.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
五、说板书设计
六、一、合作探究,引出概念
二、新课学习
矩形的性质1
矩形的性质2 推论
三、应用举例
例1 变式练习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