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2)补充注释: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高二《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1.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论证方法;1.3领悟文章语言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2感受文章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1.2文章结构的分析;1.3文章语言特色的领悟。
2.教学难点:2.1文章论证方法的掌握;2.2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主题;1.2学生分享对《伶官传序》的初步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2学生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词义等问题;2.3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论证方法。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3.2教师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疑问;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伶官传序》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4.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4.3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5.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如增加课堂互动、引入更多实例等;2.教学内容的补充: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教学评价的完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伶官传序》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主题;1.2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对《伶官传序》的作者和作品有什么了解吗?”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2教师提示:“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记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伶官传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文言文中的难句;2.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翻译和理解。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们对伶官传进行预热。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共同研读伶官传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3.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齐读、分析句意等方式,对伶官传序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回忆和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们热身。
二、研读《伶官传序》(15分钟)1.教师进行整体导读:指导学生们快速浏览《伶官传序》,了解其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生合作研读:学生们分组,共同阅读并理解《伶官传序》,并在小组内讨论彼此的理解。
教师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三、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15分钟)1.教师进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们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常见的句式结构和解读方法。
2.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分析和理解《伶官传序》中的难句,并尝试翻译和解读。
四、个别辅导与整体分享(15分钟)1.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们翻译和解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2.整体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翻译和解读结果与全班分享,互相学习和探讨。
五、梳理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们梳理归纳他们对于《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悟,对于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们阅读整篇《伶官传序》,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以《伶官传序》为例,帮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
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2篇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4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难点: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
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二、写作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伶官传序》教案庞容一、导语: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师: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的原因呢?(板书:伶官传序欧阳修)二、解题与了解作者:1、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
所谓五代,是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的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参考注释)师: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三、(读课文)正字音: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èng)及仇雠已灭(chóu)四、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生: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好,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借古讽今的。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及背景: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伶官有什么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构,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对仗工整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让学生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伶官传序》,大家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对仗工整等。
2.举例说明文章中的骈散结合和对比论证。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
2.让学生尝试用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课文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这节课我们将进行课后作业的交流和讨论。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如整理的课文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3篇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6个实词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5个词的义项和用法。
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德育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伶官传序教案4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伶官传序教案1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教案2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3、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A.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此三者,吾遗恨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吾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2篇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9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体会“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
2、过程目标: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教学难点理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观点以及以史为鉴的手法。
教学方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还记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例子吗?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却是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人事在商朝灭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五代十国中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帝王,也是因为这个的原因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是谁呢?—李存勖。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帝王,看看他是如何落得个生死国灭的下场的?。
二、作者及背景1、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2、背景介绍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平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优秀3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优秀3篇)《伶官传序》一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
(《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
(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人教版-语文-高二-《伶官传序》精品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设计者:王晓臣【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辨析活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课文,理解文意;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摘出名句,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针对北宋现实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1、把握作者观点,总结历史教训,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和词类活用。
【学习难点】1、辨析词类活用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解决基础字词【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
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新五代史》。
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
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2、背景介绍:文章合为时而著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伶官传序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e(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难句译注.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夫:,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lS(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A)(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 )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作业.预备性的提问:(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 (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二)了解课文.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参考答案如下: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 (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 读后作答.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结论是:重点说"衰".3.作者说庄宗之衰并把它跟"伶官"联结在一起是有原因的.y%q.-=《伶官传)云:"庄宗既好俳(p2i)优(戏剧演员),又知音,能度曲……又别为优名(艺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灭梁后,任伶人陈俊储德源为刺史.又好田猎,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庄宗欲杀之,赖伶人敬新磨(伶人中唯一正直者)救,得免.听伶人景进谗,杀皇弟存乂及朱友谦.宦官用事于此可见一斑.课文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是有根据的,不独郭从谦为然.附带说明:《伶官传》共记四个伶官:敬新磨"不闻其他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即郭从谦)三人为最.",(三)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默读全文,就下面三句话选择一句作为本文的中心:A.盛衰缘于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明:讨论的目的是弄清中心观点与所述史料的关系.)讨论方式: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小结:1."盛衰缘于人事"是个笼统的命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上述命题的具体化——"忧劳","逸豫"即"人事","兴国","亡身"即"盛衰"."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又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纲领性说明.据此可知,B是全文的中心,这是从三句话的相互关系来看的.2.本文既是《伶官传》的序文,而《伶官传》所记大抵是伶官"败政乱国"之事,而伶官之败政乱国,其根本原因是庄宗宠信他们.庄宗好优伶看起来是"忽微"之事,但溺于其中就振作不起来了,所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便"仓皇东出",这正是"祸患常起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文章侧重说庄宗"逸豫"一面是正确的,但庄宗早年毕竟是一个有作为的人,能在16年内扫灭仇雠,并且做了皇帝,这也是不能抹煞的.而且,在20年的时间内盛衰的变化如此之大,显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盛衰两个方面来总结庄宗一生,才算得全面,可见,以B为全文中心是正确的.——这是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来看的.(四)精读全文并加以评点."1.第1段.,方式:学生默读并加以评点,教师巡视全班;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以下各段同此)2,`提问: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欧阳修写《新五代史》,篇篇都用"呜呼"开头,不大必要.请同学们想想.本文开头用"呜呼"是否必要 (必要.庄宗事业盛衰变化之大,之速,的确能引起人们的感慨,而作者的感慨之情又是贯穿全文的.)et!附(1):补充注释.①"盛衰之理"的"理"——命运.一般译为"道理"跟下面两句搭配不上,误.,②原——推究.附(2):供参考的评点语①"呜呼":开头便有感慨之意.②"'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2.第2段.\提问:这段话是承上文哪些字眼说的 ("之所以得天下".)为什么要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 (说明庄宗继位后必须承担灭梁的任务,还要打击附梁的势力,这是相当艰难的.)下面写庄宗告庙请矢,说明了什么 (说明庄宗不忘父教.)如此说来,庄宗"得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 (要求仔细分析文中的动词"受","藏","遣","告"等等,其中已寓"'忧劳"之意)教师补充:庄宗继位的第二年即出兵败梁军于上党,次年又自将出兵,败梁军于蒙阮;第三年又遣师救赵;第四年败梁军于柏乡.以后年年用兵不断,而作者仅用31个字加以概括,这是何等笔力.附评点语:Q!①详写晋王遗命,为下文张本.②将16年征战过程概括无余.③"忧劳"二字正寓其中.3.第3段.提问:本段是照应开头"所以失之者"的,为什么要先说庄宗的胜利 (运用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注意"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句,"哉""也"二字能否互换位置 (不能,前者表示赞扬,后者表示批评.)Y\_ei问:作者在叙述史实之中加上自己对史实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教师提示:为文有法,又不可为法所拘,而贵在创奇.本段由叙入议,迅速而又自然,正是"奇"之所在.g 补充两点:①本段未提契丹.按:《新五代史•唐本纪•庄宗下》所记,922年,败契丹于新城,望都,追奔至于幽州,但契丹当时还不是庄宗的主要对手,主要对手是梁,其次是燕,所以文中只提梁,燕,于此可见史家取舍材料之法.②本段未说"逸豫"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作者有意放到下段去说的缘故(即"数十伶人困之"一句).@S附评点语:(h①"系燕父子以组"二句,对偶句.音韵铿锵显出胜利者的气概.O39uy]②"仇雠已灭"等十一句,以四字句为主,如连珠而下,显出衰败之速.OO6D③"岂得"二句,自然转入议论.两问中,前问铺垫,重在后问"皆自于人",照应开头"岂非人事哉".1Fo④"书曰":引证经典.` 7o⑤"忧劳"二句:本意在此.LI04.第4段.T{B5/5问:"岂独伶人也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联系上文来理解.(这是省略句)说得完全一些,应为"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上文有"数十伶人困之",故此处可以省略.作者连用"也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意思是"大下之困于所溺者多矣",用"也"对这个意思表示极其肯定,用"哉"表示可叹可惜之意,又表反问,以发人深思.)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作为《伶官传》的序,以此归结要点,就扣了题;②宕开一笔,借庄宗之困于怜人而亡国警诫后人.)CRD附评点语:2PH`R①第一句:照应开头"盛衰之理".{I②"夫祸患"二句:重在说衰.Z5.分析史论的体裁特点.rj7教师讲述:任何一种文章体裁都是有发展变化的,史论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的是史家在本纪,列传后面所写的一段评论文字,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后来扩大到凡是就史实发议论的文章都称为史论.贾谊的《过秦论》出现在《史记》之前,原是一篇策论,后被附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用以代替作者的评述,也就被看作史论了..^+y7[学生讨论史论体裁的特点.L小结:©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Ej}0r①从史实中提炼观点;8kf{②在观点的指导下叙史,不是介绍历史,而是以史实为论据;G③叙史一般用概括叙述方式,对个别极为重要的史实也可以具体地叙述.V)Y1=5④叙史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因此常有明显的针对性,常用借古喻(讽)今的手法.DT41Mk【小资料】{(一)重点内容图示.I(二)时代背景简介:G/3z]$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WoE]*(三)作者简介.hkl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伶官传序 教案6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目标:1、态度、情感价和值观:(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2、知识和技能:(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3、过程、方法和能力: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感调节: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新课学习:1、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
2、课文分析:(一)自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请同学翻译此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教案
周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体会本文的现实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
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诵读指导
总体:
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1、翻译“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语气:感叹语气的反问句);从中确定两个内容
(①谈论什么问题②对于“盛衰问题”有怎样的观点)
2、比较两句话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
(意思改变了,原意是既不否认天命的说法,更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现在变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这种传统的说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变原意,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
(意思是不违背了,但区别在哪里?语气的变化,从带感叹语气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是一样,但改过之后力度不够,语气不强)
3、从第二句话“原庄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论题、论点,该去怎么证明?)答:用“得(失)天下”两方面事例来证明
4、分析“所以……者”结构(比较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解释“原”;第三段“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动词;现在的一个词语“原本”,是否有所体会?
6、“呜呼”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唉!”)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叹惋”,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叹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二)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
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矢)(“晋王”和“庄宗”)1、“得天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概括)具体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概括)
2、比较《五代史》里怎样得天下的一段话:
(1)先比较前半段“…一矢灭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几句话来叙述这件事情的?哪个更简洁?
答: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明确仇敌,欧阳修的文字更简洁、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对应课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个仇敌是他今生不能灭掉的,抱恨终生,带有抒情的气氛;“与尔三矢,尔其……”的“其”的翻译(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带有语气:刚才的“抒情的气氛”与这里的“祈使语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亲
在临终之时的嘱咐或者说遗愿,叙说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则无法体会。
体会欧阳修的用语精妙,该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了;)(从新旧五代史的对比,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4、再从动词上来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请找出与“矢”有关的动词:
晋王:赐而告庄宗:受而藏(用兵时:)请→盛→负→纳
(三)指导诵读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样的行动呢?(有没有讲?为什么?)答:具体失天下的过程没有,在正文里在《伶官传》,“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样的具体描述?我们太简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个字,怎么表明他得天下啊?这里没说他“称帝”,你怎么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经报仇成功了,仇人要么抓住了,要么被杀掉了;(“以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顾…”)
(小结:这一段浓缩了一个历史事实,首先庄宗威风凛凛地统一天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意气非常的盛!到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风声鹤唳,特别狼狈4、一盛一衰,不仅在语言上有强烈的“对比”,本来中间是搁着三年,三年之前威风凛凛地大败敌人,三年之后却是如此的狼狈,但却把三年时间缩在一段里面,或者说是“一夜之间”,放在前后对比,“一盛一衰”,有什么效果?或者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为什么把“盛衰”放在一段里面?中间无任何过度,疾风急转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对比”是一种方法,对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结合论点进行分析,“盛衰由于人事”)(用事例对比鲜明的论证出论点)
(拓展:①“项羽”:临死之前怎么总结自己一生的业绩,他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
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个人,尤其是华容道上,被关羽放掉了,很多人说诸葛亮已经计划周详了,连关羽可能会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
就有人说“天不灭曹”)结合我们课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灭”还是“人事”?
5、再回到“庄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亲的临终遗志,有自己接受遗托之后的励精图治,然后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后,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铺好的温床里,“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是享受、享乐的时候了,最终导致了“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体的做法,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结果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有人为的因素,这就证明了
本文的论点“盛衰由于人事”。
6、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答:《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得益”→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答:"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1、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有必要。
起到了“照应文题”(“数十伶人困之”)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进行一次对比,“盛与衰”的对比;分析“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教训?关键落脚点还是在“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个新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识
答:“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