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