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人物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2、根据地(苏区):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956《人民日报》的改版P133-134-135
1958.5.1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他是中央电视塔的前身
1978.5.11《光明日报》刊发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1984《南方周末》创刊
1987新闻出版署成立
1996《广州日报》率先成立报业集团,《南方周末》由文化娱乐向时政类周报转型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
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四大专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四大专题

专题一:新闻教育史:(三大时期:五四,北伐,内战)中国新闻传播史学发展历程:1.《新闻纸略论》1834年1月发表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专着3.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河(胡乔木主持召开了中国报刊史大纲讨论会)4.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状况5.4运动时期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发轫于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学会会长为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两位导师:一位是《京报》记者——邵飘萍,一位是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副会长)。

大革命时期——即北伐战争时期1.大学新闻系的创建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报学系”,这是我国大学中正式设立新闻学系的第一家。

继圣约翰大学之后,我国南方也兴起一些新闻学系,如:1921厦门大学的“报学科”,1922杭州之江大学开设“英文报学”科目等。

其中,上海地区新闻教育事业呈现一时之盛。

北方,新闻教育以北京为中心,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在1923年才真正发展起来。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成立报学系,由徐宝璜创办,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2.新闻学研究的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上,出现过一些论述报纸的文章。

到了二十世纪,新闻学研究才真正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由国人撰写的新闻学专着,和国人翻译的译着。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新闻学者撰写的最早一部新闻学专着,蔡元培称其为“在中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吴超的《新闻学大纲》等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人的新闻学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还经常有外国新闻界和国内新闻界的业务学术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对当时的新闻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报纸上还出现了最早的新闻学研究版。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新闻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新闻兴起阶段以及新我国成立后的新闻蓬勃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闻萌芽阶段(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传播文字信息的新型机构,如“上海申报”,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报刊发行数量有限。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新闻机构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新闻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萌芽、传播范围有限、受政府监管。

二、新闻兴起阶段(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报刊机构和新闻传媒,如《申报》、《新闻报》等,新闻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

与此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团体,新闻职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受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仍然受到一定的政治干预和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兴起、传播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受政治干预。

三、新闻蓬勃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后)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闻传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与此新闻媒体开始逐渐摆脱政府的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大程度的和报道空间,新闻业的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科技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传播范围广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支持充足。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我国新闻事业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兴起阶段,最终走向蓬勃发展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考研题库中的相关问题涉及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发明和书籍出版。

在古代,新闻主要通过书信、传令、宣传等方式传播,起初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新闻机构逐渐兴起,成为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组织。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早期,新闻主要由政府控制,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媒体技术的进步,新闻事业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事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例如,新华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正式组织化,成为国家最高新闻机构。

此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媒体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特点。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

例如,胡适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新闻教育的推广和新闻理论的研究。

此外,许多著名的新闻从业者和学者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就和思想对后来的新闻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五、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当前,中国新闻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闻媒体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然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也存在一定问题。

此外,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和政治化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六、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

(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 脉络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 脉络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 方汉奇主编?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 ??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 ?? ?? ?? ?? ?? ?? ?? ?? ?? ?? ??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 ?? ?? ?? ?(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顾与反思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顾与反思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顾与反思1. 引言1.1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顾与反思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变幻。

这些新闻界人物在中国的传媒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记录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命运。

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中国新闻事业的辉煌成就。

通过对这些新闻界人物的研究与回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探寻其背后隐藏的规律与趋势。

我们也可以从中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为未来的新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本文将对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的历史进行全面回顾与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影响,同时也将对当代新闻界人物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展望未来新闻界人物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能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人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人物,是中国新闻界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们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著名的新闻人物包括周恩来、廖承志、茅盾、柔石等。

这些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投身到宣传工作中,为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他对新闻宣传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的重要观点,指导和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发展。

廖承志是著名的记者和编辑,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了《人民日报》的编辑工作,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宣传真相、传播正能量。

他的新闻编辑理念影响了一代记者和编辑,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标杆。

茅盾和柔石则分别代表了文学新闻和政治新闻的发展方向。

茅盾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观察力,开创了文学新闻的先河;柔石则以其深入政治生活、善于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成为当时新中国宣传战线的主力人物之一。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抄报行:明代出现的一种专门的抄报行业。明代邸报 以手抄为主,各省提塘从六科抄来的邸报内容,各 州、府、衙门为了尽快获取信息则在京另雇抄报人 转抄若干份,由驿站按时传送。由于需要转抄的邸 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 行”。他们不仅为地方官府抄报,也为京城官员服 务。 (4)明末出现报房京报——合法民营报纸。 16世纪中叶,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 件,出现了个别小吏和商人向报房订阅邸报的现象, 人称“京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 官方报纸。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京报的内容 与邸报无大差别。也有自行采写的新闻,其中少量是社 会新闻。 3、京报的形式、特点及意义 固定的刊期和报名。日刊或两日刊;每期一册,少则 五六页,多则十余页;长约6寸,宽约3寸;黄色封面 上印红色“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字号。 具有大众传播工具性质。传播行为组织化、信息共享 公开化、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信息目的商业化。 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最完备的形式。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实物传播
烽火、旗帜、锣、鼓、符等,多用于军事信息传递。 如: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鸣金收兵 《孙膑兵法》:“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一)唐代的新兴传媒:朝报、进奏院状

“新闻”一词出现于唐代,中国的报纸也出现在唐 代。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进奏官、使臣、在省寺监 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 工作的“书肆之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4)它的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所发表 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成为“中国人自办成功最早的中文报纸”。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曾上书清廷主张变法,创办了《万国公报》。
1、1895年8月创刊《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该刊每期刊载论说一篇,是对上皇帝书的思想与主张的具体阐述。《万国公报》作为维新派宣传与联络的的工具,加快了维新力量的汇合。
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人物发展脉络
人物
简介
贡献及新闻思想
王韬
江苏吴县人,它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1、鼓吹国人办报,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2、重视报刊政论。他主张办报要“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他主编的《循环日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其中包括议论时事的时评和阐释政治思想见解பைடு நூலகம்政论。
9、1902年2月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从报》,这是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包括在内,其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是中国报界前所未有的。
严复
福建候官人,出身名医世家,初期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自强,但晚年思想保守,主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
1、1897年10月在天津与李志成、王修植等人创办了《国闻报》,该报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2、所撰《国闻报缘起》是阐述维新派新闻观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国闻报以报道国内外时事和载译外国报刊材料为主要任务。
3、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辟韩》等文章,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自强,在当时影响很大。
孙中山
广东中山人,兴中会创始人,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华民国的缔造人之一,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执政纲领。
2、1918年陈独秀调整办刊宗旨,邀请鲁迅、周作人等著名作家撰稿,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反对封建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乍响,惊醒了一代青年。
3、《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的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中国日报》革新了传统的竖行长行的版式,采用短行排印。《中国日报》在出版日报的同时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论文,文艺作品,它的“杂俎”专栏移入日报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3、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所继承,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特点之一。
广东新会人,是孙中山的密友,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随中山流亡日本,后来到香港筹办了《中国日报》,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长。后来脱离政界,兴办实业。
1、1899年冬,他奉孙中山之命去香港筹办《中国日报》,创刊后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日报》早起宣传内容主要有:①、宣传反清反封建。②、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介绍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历史。③、报道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④、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罪行。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与保皇派论战。
蔡和森
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
1、他担任《向导》主编期间,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60多篇,这些文章有对现实问题作系统分析的政论,也有短论。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的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1896年考中秀才,收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他走向西方求学,踏上了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党、共产党的道路。
1、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成为杂志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①、制订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②、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③、组织编者、读者和作者队伍。
2、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梁启超认为“报馆有益于国事”,因此维新派把创刊报刊作为推动变法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他还认为报刊应该“去塞求通”,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并首次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和作用。
袁世凯
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陆军之父,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华民国大总统等职。
1、1912年三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新闻传播的短暂繁荣也随之结束。袁世凯打着共和的旗号,用残暴的手段实现专制统治,迫害新闻就,捣毁、查封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2、1895年12月《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出版,作为维新派得第一家正式机关报。该报出刊载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但是在光绪皇帝重压下,1896年1月被迫停刊,出版1个月又5天。1896年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创刊。
3、《强学报》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还提出“明定国是”的主张,宣传设立议院、组织学会、开办报馆等政治要求,表达了维新派强烈的参政愿望。
2、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事业遭受重大打击,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作“癸丑报灾”。
黄远生
江西九江人,1904年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1909年回国后任邮传部员外郎,1912年开始记者生涯。
1、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同时利用当地的华侨报刊展开革命宣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2、1900年孙中山为了鼓动革命派与保皇派作斗争,他亲自组织创刊《中国日报》,委托得力助手陈少白在香港办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陈少白
3、致力于革新文风。晚清文风不敢大胆地触及时政,不敢直抒己见。王韬却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
4、提出报刊言论自由的思想,并对报刊的功能做出了归纳,表示报刊应该“通外情,广见闻”,“下情上闻,任意下达”,“启民智,辅教化”。
1、黄远生善于采访,勤于写作,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奇才”。
2、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人物事件。③、抓住具体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
3、黄远生认为记者要做到,能想,能走,能听,能写。其次,他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他还提出,办报是为主持公道,指斥时弊,记者应为民生社会请命,反映民生疾苦。
4、梁启超是我国最早提出对“党报“见解的人,他认为,《时务报》、《知新报》早已超出一人之报的范围而是党的报纸。
5、梁启超提出,报馆应该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报馆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义”的特征。
6、梁启超对办好报纸提出了四个原则:①、宗旨定而高,以国民最多数利益为目的。②、思想新而正,要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同胞。③、材料富而当,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而得一字之益。④、报事速而确,重时事。
4、康有为认为报馆应该有“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的作用,随之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热潮。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他是从康有为,参与维新运动,毕生与文字宣传工作结缘,既是政治活动家,又是学者、政论家、报人。
1、1895年,梁启超参加《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参加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思如潮涌,才华洋溢,以文章闻名国内。
7、梁启超采用了“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的手段来宣传和制造舆论,使维新思想深入读者内心。要想形成健全的舆论观,应该坚持“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这五个原则。
8、梁启超在办报过程中还创造了一种形式自由、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人们多称作“时务文体”或“新民文体”。这种文体曾长期为中国报刊所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