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1】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1)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的一些活动。
他把这“数十幅书”称为“开元杂报”。
(2)从孙樵的书中可知:开元杂报,指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
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他的传播范围很小。
(3)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实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较为确凿、具体的证明了唐代的新闻媒介可能就是“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果真如此的话,人们可以称其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2】进奏院状名词解释:将朝廷的公文与有关情报通向地方当局(节度使、观察使)的就是“进奏院状”。
(对于这种“状”是否能算古代报纸,至今学术界有不同看法)【3】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1)名词解释: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据此发抄。
(2)年代: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期间有短期松动或取消。
(3)影响:在定本制度的严格管理下,邸报的权威性虽然提高了,时效性却下降了,内容的限制也多了;为小报的发展让出了空间。
【4】小报(1)名词解释: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2)年代: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宗。
(3)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从皇宫内廷。
中央政府部门,直到官府衙门,都有打听消息制作小报的,小道消息成了“新闻”;随着小报的迅速风行,泄密、失实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这给官方带来了不少麻烦;周麟之要求皇上查禁,宋代的各个皇帝都曾禁止,但始终禁而不绝;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是小报生存的主要因素。
【5】京报、报房(1)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
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传统媒体:从古代开始,中国以官方报纸和手抄本等形式传播新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通志》、清代的《北京日报》等。
2. 《民国时报刊法》:该法规定了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中国的新闻传媒业管理打下基础。
3.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办了多家新闻刊物,如《新青年》、《时事新报》等。
4. 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创办了《红星报》等刊物,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 建国后的新闻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新闻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建立了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的重要工具。
6. 改革开放与媒体多样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有媒体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新闻市场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大量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等。
7.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融合、新闻虚假传播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传媒机构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报导方式。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
2011-11-2
中国新闻传播史
1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 事业
ϒ 一、陕甘宁地区新闻事业
193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 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 中华报》; 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2011-11-2
中国新闻传播史
2
《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创 刊,肖向荣主编,毛泽东撰写《〈八路军军 政杂志〉发刊词》; ϒ 《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创刊,毛 泽东撰写《〈中国工人〉发刊词》; ϒ 《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 胡绩伟主编,1948年1月10日改名《群众日 报》; ϒ 《中国青年》1939年4月16日创刊,发 表毛泽东的论文《五四运动》、讲演《青年 运动的方向》;
4
二、党的报业第一次整顿运动
ϒ
2011-11-2
《晋察冀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抗敌报》
5
ϒ 三、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 ϒ 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
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ϒ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首次开播,电台呼号“XNCR”;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 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开播的日子被定为 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早期机 器
2011-11-2
ϒ
中国新闻传播史
6
ϒ 1、党的新闻事业第二次整顿活动的原因 ϒ 2、各种指示 ϒ 五、新闻事业改革 ϒ 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业务改革 ϒ 分四个阶段
2011-11-2
中国新闻传播史
7
ϒ
2011-11-2 中国新闻传播史 3
《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创刊; ϒ 《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创刊,张 闻天主编,李维汉负责出版工作,毛泽东撰 写《〈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 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
掌握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如官方邸报、民间报纸等。
阐述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如申报、大公报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新闻媒体类型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的新闻媒体类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理解不同媒体类型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
阐述电视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等。
分析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和影响力,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
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挑战。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和媒体素材。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3.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掌握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真实、公正、客观等。
阐述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保护sources、避免利益冲突等。
分析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避免偏见、确保信息准确性等。
讨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利用案例分析,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纸的产生1、怎样评价19世纪外报的作用和影响?答:从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性质来看,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活动的一部分。
他们所办的外文报刊,是直接为他们的侵略活动服务的信息、舆论工具;他们所办的中文报纸则旨在炫耀宣传,企图使中国西化、殖民地化。
影响:(1)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是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人自创报刊最为出色的一份,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它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等。
成立初的论说大多是王韬执笔。
在论说中,王韬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这些论说颇有思想和学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循环日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以论说著称的报纸。
2、简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在香港创办中国人自办成功最早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
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主张“中体西用”,鼓吹变法自强。
他的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来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他将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
主张中国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2)重视报刊政论。
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3)致力于改革文风。
他的文章采用浅显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
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到了先导作用。
3、简述国人办报的主张。
对于报纸的基本功能的重要作用的认识:(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
(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
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
《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政治材料,但并不是报纸。
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
中国新闻事业史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如:一、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它由私人或团体主办,有独立的撰稿人,记者、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
二、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三、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带到中国,使中国认识到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还培养和锻炼了中国人,为以后自办报刊打下了基础。
四、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1、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2、洪仁玕的新闻思想:一、“设新闻馆”;二、准卖新闻篇;三、“兴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四“只需实写”主张新闻必须真实。
3、王韬: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提出:一、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二、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四、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王韬的这些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4、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有篇名为《日报》的论文,提出报纸可以“通民隐”、“达民情”,是新闻法制思想的萌芽。
5、林则徐、洪仁玕江、王韬、郑观应,对为什么要办报和如何办报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他们的报刊观点冲破了历史上民不议政的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现出要求政治改革、言论出版自由和实行民主政治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国人早期自办的报刊:6、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林则徐。
将重要的信息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
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相当于现在的《参考消息》。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一)公营报刊系统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1、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社长:金仲华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1
中国新闻事业史1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完整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一、教案简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掌握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与新闻概念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与管理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的改革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3.2 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困境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4.1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的恢复4.2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的变革4.3 互联网时代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5.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解读、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观点;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等;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领导能力等;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如口碑、驿站、邸报等。
1.2 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如申报、新闻报等。
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4 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2.1 党的新闻事业方针: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2.2 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新闻事业,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
2.3 抗日战争与新闻事业: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困境。
2.4 解放战争与新闻事业: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1 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3.2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3 突发事件与新闻报道:探讨中国新闻事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挑战。
3.4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监管与自律4.1 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阐述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如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
4.2 新闻法律法规: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闻出版自由条例等。
4.3 新闻事业的自律:探讨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与规范,如中国记协、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
4.4 典型违规事件分析:分析我国新闻事业中出现的典型违规事件,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五章: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 媒体融合与新闻事业: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5.2 互联网新闻传播:分析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前言一、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一)历史:(1)过去的事实;(2)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3)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三)新闻史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史是研究新闻史的基础;另一方面,新闻史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
(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封建社会(1300多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00多年),社会主义社会(40多年)的历史;报刊(6万),通过社(1300个),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的历史;大小宣传战役(数百次),杰出新闻工作者(上千人),新闻宣传思想(数十种)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也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为实现服务。
具体来说,是因为:第一,现代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事实和已经过去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过去的事实只有通过记载反映出来才是历史,“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第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续和发扬历史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
如: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全党办报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传统;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传统等。
第三,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
如,优秀记者黄远生、邹飘萍、范长江、陆怡、穆青等;优秀编辑家陈冷、潘公展、邹韬奋等;优秀评论家王韬、梁启超、陈布雷、张秀鸾、邓拓等;优秀新闻经营家汪康年、英敛之、汪汉溪、胡政之、肖同兹等。
第四,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知历史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史的重要性。
三、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17——1949年,新闻史著作50多种。
其中,最早是1917年姥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影响最大的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规模最大的有管仲翼的《新闻学集成》。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进奏院状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说一、识记: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蜜蜂华报》3.《中国丛报》二、领会: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一、识记:1.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广州等地出版的六种中文报刊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万国公报》二、领会: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特点,它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异同。
2.《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与西学介绍,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
3.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的报刊活动有何变化?三、理解运用: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创刊的?它的宗旨和特点?借鉴与启示? 2.如何看待《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3.对在华外报的评价。
第三节在华外商报刊一、识记:1.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2.《字林西报》3.《京津泰晤士报》4.《上海新报》5.《申报》6.《新闻报》二、领会:1.《申报》创办宗旨,《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2.《申报》的改革。
3.《新闻报》办报与经营特点。
三、理解、运用:1.怎样看待《申报》的改革。
借鉴与启示。
2.《新闻报》的办报特点给予的启示,有何借鉴作用?第三章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高潮的兴起(一)课程内容:本章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高潮时期的情况。
(二)学习要求:掌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高潮时期的情况,了解国人对报刊功能的思考与早期的办报活动、政论报刊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维新派在港澳及海外的报刊活动等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国人对报刊功能的思考与早期的办报活动一、识记:1.《昭文新报》2.《香港中外新报》与《香港华字日报》3.《循环日报》4.王韬二、领会1.国人对近代报刊功能的思考。
2.《循环日报》创办的意义。
三、理解、运用:1.改良派主张办报的原因及办报主张。
2.王韬的办报思想。
3.王韬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第二节政论报刊与维新变法运动一、识记:1.康有为2.《中外纪闻》、《强学报》3.《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二、领会:1.近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报刊。
2.梁启超与《时务报》。
3.时务文体。
4.唐才常、谭嗣同、严复与维新报刊的关系。
三、理解、运用:1.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创办报刊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新闻思想。
2.何谓政论报章时代?此阶段的特点是什么?3.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
第三节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港澳及海外的报刊活动一、识记:1.《知新报》2.《清议报》3.《新民丛报》二、领会1.《清议报》的办报宗旨、内容。
2.《新民丛报》的影响。
3.这个阶段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在报刊思想上的体现?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课程内容:本章全面地介绍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闻事业。
(二)学习要求:掌握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新闻事业的情况,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以及《中国日报》、《苏报》、《大公报》、《时报》、《民报》等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与《中国日报》一、识记:《中国日报》二、领会: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概况。
2.《中国日报》的内容、作用。
第二节上海等地区的革命报刊一、识记:1.《苏报》2.《中国女报》3.《神州日报》二、领会:1.苏报案2.沈荩案3.“竖三民”4.苏报案后,上海的革命报刊活动。
5.革命派在武汉的报刊活动。
6.《大江报》的创办及停刊原因。
7.于右任创办的四份革命报刊。
三、理解、运用:简述“苏报案”的成因、结局与意义。
第三节《大公报》与《时报》一、识记:1.《大公报》2.《时报》二、领会:1.英华主持《大公报》期间,该报在华北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
2.狄楚青在《时报》的改革和创新。
第四节海外的革命报刊一、识记:1.《民报》2.章太炎二、领会: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运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五节报刊出版法律的制订一、识记:1.《大清印刷物专律》2.《报章应守规则》3.《报馆暂行条规》二、领会:1.《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
2.对《大清报律》的评价。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一)课程内容:本章全面地介绍了民国初期中国的新闻事业。
(二)学习要求:掌握民国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情况,了解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事业、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新闻事业、以及民初新闻界第一批著名的专业新闻记者。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事业一、识记:1.《民权报》2.《中华民报》3.《民国新闻》二、领会: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2.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得以繁荣的原因3.袁世凯怎样对新闻界进行控制和摧残的?4.“癸丑报灾”5.“横三民”第二节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新闻事业一、领会:1.北洋军阀是怎样对新闻界进行控制和摧残的?2.新闻业务的改变与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民初新闻界第一批著名的专业新闻记者一、识记: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二、领会:1.黄远生2.邵飘萍3.名记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4.远生通讯5.黄远生的新闻思想6.邵飘萍的采访与写作艺术7.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三、理解、运用:1.从邵飘萍的记者生涯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辛亥革命后,政论报刊为何被新闻报刊所取代?主要标志是什么?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一)课程内容:本章全面地介绍了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学习要求:掌握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情况,了解《新青年》、《每周评论》、五四时期的学生报刊、早期的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一、识记《新青年》二、领会1.《新青年》的主要内容。
2.《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3.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
4.陈独秀三、理解、运用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2.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新青年》创办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二节《每周评论》及五四时期的学生报刊一、识记1.《每周评论》2.《湘江评论》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二、领会1.《每周评论》的内容、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2.五四时期的革命学生报刊。
三、理解、运用《每周评论》内部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节无产阶级新型报刊的诞生一、识记:1.《新青年》改组的标志2.《共产党》3.《劳动界》4.《劳动音》5.《劳动者》二、领会:1.改组后的《新青年》,在组织成员与内容上的变化。
2.《共产党》月刊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运用:1.改组后的《新青年》,在理论宣传上发挥了哪些作用?2.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代表性的刊物有哪些? 3.《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节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一、识记1.新闻编译社2.申时通讯社3.国闻通讯社二、领会1.民国初年,政论报刊退居次要位置的原因。
2.四大副刊。
3.《新青年》在报刊文体革命中的作用。
4.五四时期前,中国新闻史上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三、理解、运用:1.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2.为什么说大报企业化是我国近代报纸向现代化报纸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节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一、识记:1.蔡元培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3.徐宝璜4.中国最早创办的若干个新闻系二、领会:1.《新闻学》的主要内容,在新闻史上的地位。
2.《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主要内容,在新闻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课程内容:本章全面地介绍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学习要求:掌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情况,了解其间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国共合作的新闻事业、民营大报的企业化发展、中国广播事业的萌芽及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发展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第一节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一、识记:1.《劳动周刊》2.《工人周刊》3.《真报》4.《向导》5.《中国青年》二、领会: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运动中的工人报刊。
2.《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等人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4.此阶段《新青年》的宣传重点。
第二节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事业一、识记:1.《政治周报》2.《中国军人》3.《热血日报》二、领会:1.《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的作用,瞿秋自对《热血日报》创办的贡献。
2.“诚言”事件。
3.《申报》与《新闻报》在“诚言”事件中的态度与表现。
第三节民营大报的企业化发展一、识记:1.吴鼎昌2.胡政之二、领会:1.“四不”办报方针2.新纪《大公报》的新闻业务3.张季鸾三、理解、运用:1.《申报》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你对这一举措的评价。
2.简述《新闻报》的特点以及它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