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4(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一)教育得概念(1)广义得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得概念,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得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得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得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得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得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得理想正就是非制度化教育得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得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3)教育得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4)教育得多元化(5)教育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教育学得概念: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一)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论中。

比如中国古代的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到了近代,教育学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视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等重要的教育理念。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他强调教师的权威,提出了“四阶段教学法”。

而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流派,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等。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是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

其次是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文明,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公民;还能够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教育目的也各不相同。

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社会的需求、个体的发展需要、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等。

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常见的有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探讨人类教育问题的科学。

教育学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性: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它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教育的规律和原则,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2.系统性:教育学涉及多个层面和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系统。

3.现实性:教育学关注实际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帮助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包括诸多基本原理,下面主要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原理。

1. 教育目标原理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性要求,也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育目标原理强调教育活动要明确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对象,确立合适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原理涉及教育的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终极目标是指对学生的终极要求,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公民;基本目标是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如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造力;具体目标是指教育活动中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

2. 教育内容原理教育内容原理强调教育活动依托于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原理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呈现。

教育内容应当丰富多样,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方法原理教学方法原理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原理提倡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主要方法。

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教育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数据的收集、观察和实验等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分析和解释,揭示教育规律和原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个人整理版)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个人整理版)

第一局部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开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那么,开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开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开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与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根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局部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开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根底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与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别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学》读书笔记1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

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一、端正态度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

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

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

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

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

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汇编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汇编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

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

(名词解释)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

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开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根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根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开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开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外表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说明教育的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效劳。

这句话比拟长,也比拟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笔记总结

教育学笔记总结

教育学笔记总结综合一、知识点: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将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第一个人。

2、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3、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4、瞽(gu)宗是商代的乐师。

5、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6、古代印度“种性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奴隶)。

7、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庠(xiang)。

我国有学校教育形态是在:夏代。

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形态。

8、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是西周的主要教育内容,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9、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0、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是指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1、教育的7个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4、到2021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施行时间:20xx年9月1日。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时间是:1986年4月12日。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21年。

1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16、我们平常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同化性迁移】。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类的发展。

7.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练。

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笔记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发展既然教育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现代的教育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教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No.1 萌芽阶段萌芽阶段的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韩愈、王守仁。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的发展之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的教育思想No.1 荀子的教育思想No.2墨子的教育思想No.3老子的教育思想No.4韩非子的教育思想童鞋们都记下来了吗?不仅要记住,还要会用哦~那杨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大家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提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人是谁呢?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No.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No.2韩愈的教育思想No.3朱熹的教育思想No.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No.5《学记》的教育思想杨杨老师温馨提醒: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发展之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的所有内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呢?教育的发展之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教育的发展之科学化阶段好了,咱们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老规矩,一道题测试一下你掌握的怎么样!别忘了把答案留在评论区哦~随后杨杨老师来揭晓答案!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中心“,主张“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晏阳初B.维果斯基C.布鲁纳D.杜威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之科学化阶段上周我们学习了凯洛夫和杨贤江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拿出笔和本,开始记笔记喽~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有哪些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流派都有哪些↓↓↓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发展状况就我们先记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下面继续出两道题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哦~No.1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教育观和美感教育的是()A.梁漱溟B.黄炎培C.蔡元培D.陶行知No.2开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与教学质量提高实验研究的教育家是()A.马卡连柯B.赞科夫C.奥苏伯尔D.巴班斯基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知识框架↓↓↓了解了本章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的学习。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又起着促进作用: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反映着社会的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特性;2.学校文化的分类;3.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四、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相互制约和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迁移等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一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掌握了多少呢?来来来,做两道练习题告诉我你有多棒吧~No.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A.教育与经济B.教育与政治C.教育与文化D.教育与科学技术No.2 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A.传承与传播文化B.保存和活化文化C.选择与整理文化D.交融与创新文化第三章都有哪些考点↓↓↓那梳理完这一章的考点之后,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学习,由于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童鞋们更好的消化吸收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把教育目的这一部分的笔记分两节课来学习~童鞋们可要耐心地拿下每个知识点哦~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上)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知识拓展——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但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一般来说,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构成。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又称定向功能,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

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也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

4.选择功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受教育者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而复杂,需要培养多种多样的技能技巧,需要发展方方面面的智力、能力。

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

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四、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又受多方面的制约。

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

1.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有着密切联系。

教育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而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又无不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

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的制约。

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包含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确定。

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

3.理论依据五、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