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教育学一♛教育的属性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教育功能对象=个体+社会性质=正向+负向呈现=显性+隐性原始社会教育特点★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教育生产相结合★内容方法很简单古代社会教育特点★生学校,无结构★教育生产相脱离★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街道等象板砖)近代社会教育特点★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公义世法双制)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现代(2战后)☞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现代20世纪后☞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全民多现身信个球)教育学二☞人的发展过程(生理,心理,社会)☞人的发展特点(未完成,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顺序阶段不平衡差异互补要整体政治与教育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经济与教育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法,组织手段,专业设置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文化与教育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环境模式,传统变革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择,更新创造科技与教育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念,受教育者数量质量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体制化人口与教育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行业地域)教育学三教育目的☞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主导地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分类作用=价值+功用要求=终极+发展存在=应然+实然教育目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课程目标教师☞教学目标教育的功能◎导向目标◎选择方法◎调控过程◎激励自己◎评价结果♛教育目的历史发展57《问题》第一个方针85《体制》首培四有青年(四有两爱两精神)93《改革》首提应试变素质94《德育》首提素质概念99《全面》第一次终身全面发展教育德育灵魂统帅智育支持前提体育物质基础(增强体质)美育动力(美育=艺术+现实<自然社会教育>)教育学四♛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生产力决定)◎规范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教育制度发展★前制度化(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标志:废科举,兴学堂/颁布统一教育宗旨近代学制)★非制度化(不限围墙)学制类型◎双规(欧洲英国)◎单轨(美国)◎分支型Y(苏联我国)义务教育特点:强免普(一统共)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强基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基普我国学制发展史★人颁布(亲人)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没有实施★鬼实施(揍鬼)1904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实施特点: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男女不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子资本1912壬子癸丑学制特点:男女同校;废经;自然科学;学堂变学校★长期需美国1922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学制)特点:美国;明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划分学段新中国学制改革史♞1951十一《关于改革学制决定》♞1958九月《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三个结合,六个并举)♞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九年义务教育,校长负责制)♞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两基:基本普及,基本扫盲两全: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质量两重:重点学校,重点学科♞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终身教育)♞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我国各级学校:幼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我国学制:单轨☞分支教育学五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高表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身心发展特征和成人不同;◆巨大潜力;◆有发展需求《儿童权利公约》学生社会地位★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最根本)学生的主要权利◎受教育权◆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6岁)◆学习权◆公平评价权◎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安全,心里健康)◆人身自由权(搜查,关禁闭)◆人格尊严权(体罚,变相体罚,侮辱人格)◆隐私权(公布成绩,偷偷)◎财产权◆财产所有权(收班费)◆继承权◆受赠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学生的义务(三遵守一努力)◎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发展史℡非专门化☞专门化☞专业化(1966《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专业化♝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专门职业+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角色(8个多样性)★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榜样角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班集体领导者★朋友★心理辅导者♛教师的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最基本◎文化形象最核心◎人格形象最亲近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目的全面性;任务多样性;对象差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教育机智)◆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时间连续)☆广延性(空间广延)◆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培养周期长,影响迟效)☆间接性(不直接服务社会)◆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教师自身是教育因素)☆示范性(向师性,言行举止)◆方式个体性和结果群体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自己写教案)☆劳动结果的群体性(一个孩子多老师)教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教学权☞指导评价权☞科学研究权☞进修培训权☞民主管理权☞获取报酬权♛师生关系类型◎社会关系(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政治法律,文化道德,代际辈分5个>◎教育关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心理关系(维持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整段垮掉★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无所事事★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最理想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态度◆教师智慧◆教师人格◆教师领导方式◎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教育学六课程类型(6类)★内容属性=学科(最古)+活动(经验)★组织方式=分科(主常)+综合★实施要求=必修(共)+选修(个)★主体=国家+地方+校本(学校)★课程任务=基础+拓展+研究★呈现方式=显性(公开)+隐性(潜在)制约课程因素♞社会♞知识♞儿童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转化为具体的: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最古老)一般教育宗旨/教育目的◎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的行为结果◎生成性目标取向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过程性)生成◎表现性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反应多元)教育目标关系◆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抽◆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抽◆课程目标(指导课程编制教学的原则)◆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生学的目标)上一级是下一级目标的指导依据下一级是上一级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纵向组织(知识的逻辑顺序)◎横向组织(打破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逻辑顺序<传统教育>(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在联系)☆心理顺序<现代教育>(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直线式(前后内容不重复)◎螺旋式<认知与学科相统一>(前后内容有重复)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关系:(上一级是下一级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统筹教学及各种活动的根据。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精编版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精编版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4(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师劳动的价值 (7)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素养) (8)二、知识素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 (8)三、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实践能力 (8)四、身心素质 (9)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对象—学生 (9)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9)第三节教师职业的首要环境—师生关系 (9)3. 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9)(二)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0)(三)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0)思考题: (10)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10)课前讨论: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 (12)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2)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2)第四章教育﹒人﹒社会 (1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4)(一)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 (15)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15)社会环境——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15)1.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5)2.家庭环境:第一道染缸3.社会文化:东西方,不同民族、地域4.社会实践:是人发展的根本途径 (15)(三)主体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5)二、教育对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 (16)(二)教育与人社会地位的关系 (16)2.教育与个体的社会流动 (16)复习思考题 (16)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16)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学制 (18)第一节教育目的 (18)(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12 (19)价值取向例解 (19)五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0)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20)(三)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精神实质)116页 (20)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21)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21)(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21)我国现有学校教育体系 (22)(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 (23)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概况 (23)思考题 (23)第六章课程 (23)第一节课程概述 (24)二、当代主要课程理论 (24)4.存在主义课程论 (24)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4)第二节课程形式 (24)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 (26)我国课程改革 (26)国家课程 (27)地方课程 (27)校本课程 (27)思考题: (27)第七章教学 (27)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7)二、教学的意义(地位及作用) (28)三、教学任务 (28)第七章教学 (28)第二节教学过程 (28)(三)教学过程的性质161 (28)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8)三、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29)第三节教学原则 (30)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30)第七章教学第四节教学方法 (32)第四节教学方法 (32)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32)以语言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32)谈话法 (33)讨论法 (34)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4)参观法——自学 (35)实验法 (35)实习作业法 (35)▲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法改革 (36)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36)(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36)思考题: (37)第七章教学 (37)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37)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 (38)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和特殊组织形式 (39)(二)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39)第七章教学 (39)第七节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40)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40)课题(单元)授课计划 (41)作业: (41)二、上课 (41)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41)2.内容正确 (41)3.方法恰当¡ª¡ª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41)4.组织得好---结构紧凑 (42)5.积极性高 (42)6.教学效果好 (42)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2)四、课外辅导 (43)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44)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44)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44)(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5)二、德育原则 (45)一、知行统一原则 (45)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 (45)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5)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45)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 (45)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46)第三节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46)思考题: (46)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 (46)第一节班主任工作 (47)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47)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47)第二节课外教育工作 (49)二、课外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49)三、课外教育工作的原则 (50)思考题: (50)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 (50)第一节班主任工作 (50)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50)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1)第十章当代十大教育理论 (52)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 (53)二、创新教育理论 (53)第二节主体性教育和合作教育 (53)第三节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论 (54)第四节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理论 (55)第五节人本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56)思考题: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57)第十一章当代新的教育理念 (57)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变革 (57)第二节学科教育的反思和追问 (57)思考题: (58)教育学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复习思考:*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2.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教育学的笔记整理

教育学的笔记整理

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上的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制度化,专门化的实践活动)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坏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观,其宗旨是既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的发展构成危害,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坏境的综合概念。

3 教育目的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人才的总需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出发点与归宿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划体系和各种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划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

因此,学校教育制度也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6.义务教制度是指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教育要求。

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和免费性的特点。

7.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也被称作课堂教学。

8.现代教学教学是基于教育目的达成,在特定坏境中,借助预成课程这一框架,通过老师与学生主体间有目的,有计划地互动,实现课程创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门活动。

第二部分;问答题1.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2)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起源观)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二)学习者“规定”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探讨人类教育问题的科学。

教育学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性: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它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教育的规律和原则,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2.系统性:教育学涉及多个层面和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系统。

3.现实性:教育学关注实际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帮助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包括诸多基本原理,下面主要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原理。

1. 教育目标原理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性要求,也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育目标原理强调教育活动要明确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对象,确立合适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原理涉及教育的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终极目标是指对学生的终极要求,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公民;基本目标是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如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造力;具体目标是指教育活动中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

2. 教育内容原理教育内容原理强调教育活动依托于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原理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呈现。

教育内容应当丰富多样,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方法原理教学方法原理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原理提倡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主要方法。

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教育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数据的收集、观察和实验等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分析和解释,揭示教育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二)能动性:①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②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①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②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①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

教育学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笔记js范围:绪论至第六章撰写日期:2013.07.17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1)教育学的概念: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对确定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或其他类型的符号清晰表达的教育认识。

(2)教育学的内涵:所有教育科门类的总称、一种课程的名称、一种教材的名称(3)教育学的目的:概要地介绍教育学这样一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和未来,使学习者获得有关教育学的一个整体总括的印象,从而为以后更加深入和具体地一些二三级学科打下基础。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5)关系: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构成教育问题;任何的教育活动(事实)包含着事实的和价值的两个方面,不是所有的教育事实都会构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教育学的创立(3)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科学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原理论第三节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1)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2)教育学的学习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4.要注意广泛的阅读教育书刊(3)教育学的研究1.要有问题意识2.要不断地充实自己3.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4.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5.要恪守学术道德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2)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实践特性: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3.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3)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与动物的本能劳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说(1)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1.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自学目标:1、记诵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忘记教育学问世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著作。

3、介绍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4、认知和掌控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问题与思考:作为一个即将开始学习教育学的大学生,请勾画出你所期待的教育学的内容。

一、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与目标(一)教育学与教育问题1、打破臆见:化解教育经验和教育概念的差异。

“教育就是什么”就是许多人无能为力的概念问题。

2、现代社会与教育问题教育的偏差引致了非常大的社会问题。

例如危害青少年人性的升学竞争、中学生的不当化女性主义(校内暴力和家庭暴力的扩散),智力处在滞后状态的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等。

(二)社会的变化与教育1、教育的普及与发展;2、人权思想的普及;3、国民国家的创建;4、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革。

其对教育影响有?家庭和地区社会的教育力低下;?教育的大众化及其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激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

(三)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现象,更准确的说是“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怎样去教育”的教育实践问题;另一类是“什么是教育”的教育哲学理论问题。

(四)教育学的性质:师范类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理论为主的“实践教育学”。

实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规范学科。

实践教育学的根本在于指导教育实践,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对教育情境进行价值判断;2、认定教育的目的;3、提供更多教育方法、手段的规范;4、进行教育实践的激励。

如口号性的陈述、评价性语言等。

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期1、教育经验的总结孔子《论语》、战国后期的《学记》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晓得.就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重.”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古罗马昆体荣的《慷慨激昂之术原理》等。

《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系统阐释教育思想的专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慷慨激昂之术原理》早300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3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评价)
4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制定教育目标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7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8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9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10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1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普通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
3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发展形式:
4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学前、小学)
(2)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5我国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五、师生关系
(一)、学生
1、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人身权(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二)、教师
1、1994年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3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有:
4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六、课程论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四)新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

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七、教学
(一)教学与教学过程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智力与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体育)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品德与审美情趣)(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教学对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很据课程计划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7教学评价的分类:
八德育
(一)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青少年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青少年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和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原则
2德育的途径:思政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
3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

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