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学观点在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略论尼采的历史哲学思想摘要:尼采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促进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人需要历史,但过量的历史会损害生活。
历史对于三种人是必需的,同时历史也有三种形式。
后期,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在个人的历史作用的问题上,尼采鼓吹杰出个人的作用。
尼采的历史观主要涉及历史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关键词:历史;永恒轮回;非历史的;超历史的本文浅析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哲学。
他毕生关注历史问题,以历史意识的现实性所据有的生活意义为对象,将目光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上,自觉地投身到他所要把握的某一历史瞬间中去,以便了解在今天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尼采早期的历史哲学思想集中于《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一书中,主要讨论历史的价值和无价值的问题,即历史价值的标准问题。
贯穿于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不是一种纯知识、纯科学,历史也不是一概给人以力量的教育因素;历史应服务于生活;只有从生命的视角才能追问历史的价值和无价值,只有已经懂得生活并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需要历史。
因此,历史是为了生活、行动和为生命服务的愿望,而不是知识欲。
研究历史如果过分尊重历史,以至使生命、生活萎缩退化,那便颠倒了生命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生命是目的,历史是手段,历史是为生命、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尼采判断历史利弊的标准很明确,那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
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尼采认为人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同时还“忙于他们那点小小的爱憎和此刻的恩惠,既不感到忧郁,也不感到厌烦”[1]。
与没有历史的动物相比,人总要追溯自己的过去,“无法学会忘记,而总是留恋过去”[2]。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
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篇一内容提要: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出现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与当时学术探讨活动的社会背景、组织机构和哲学氛围的变化有关。
古希腊和阿拉伯学术思想的传入导致欧洲自然科学知识急剧膨胀和知识领域的重新划分。
经院哲学家以古典思维理性综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和____神学理论,引起有关物质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理性化和逻辑化。
大学的建立和世俗教育的需求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带来成长的空间。
同样重要的是出现了有关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应当作为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基础的观点。
这些为后来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有意义的观念和实践范例。
关键词:中世纪史科技史欧洲思想史作者简介:何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研究中世纪欧洲科学的发展是一件饶有兴味的课题,因为它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首先出现的背景。
欧洲中世纪科学的地位和意义几乎在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时就引起争议。
起初,许多学者相信中世纪基本是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贫瘠地带或停滞时期。
开普勒评论说“罗马沦陷后,世界沉睡了一千年”,达兰贝尔把经院哲学称为“无知世纪的所谓科学”。
布克哈特也批评说“敬畏自然,沉溺于书卷和传统窒息了中世纪科学”。
①威廉•惠维尔也声称虽然中世纪建筑对17世纪力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中世纪仍是以“思想绝育,神学观念主宰和哲学思辨过度为特征”。
②事实上,这些评论并不十分恰当,中世纪后期由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思想的传入和大学的建立,科学和知识探讨活动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③12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欧洲知识探讨活动和学术成果被冠以“经院哲学”的称号,虽然其主要特征是以思辨理性对____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然而它在调和关于世界的先验的神学学说和古代以及阿拉伯文本的具有唯心主义特征的思想活动中却发展了哲学思维和对自然的兴趣。
西方哲学史论文——叔本华
探寻幸福之路——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以上文字是摘自百度百科。
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笔者只拜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1850年《附录与补遗》中的一部分)而心有所感,因此,对于此人的思想的见解或许会有片面和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谅解。
“悲观主义哲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叔本华的代名词,而作为乐天派的我也差一点儿为此而放弃选择他作为我这次论文的参考对象。
然而,正是了解到他那“欲望乃一切痛苦之源”的思想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还是决心一读他的文章去一探究竟。
值得惊喜的是,从这本《人生的智慧》中,我并没有看出他的悲观主义,相反的,它像一盏明灯般给我以启迪,告诉我如何去追求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这如这本书中的引言所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刻成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才能想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我的一些见解(其中也会掺带自身的经历作为引例)。
泛论幸福正如叔本华所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使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实肯定的。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是竭尽可能去避免和减少痛苦。
而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当我们的各种欲望无限大,而我们所能满足的却十分有限时,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尽量的节制甚至是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如果达到这用无欲无求的状态,我们便不会为了失去什么而悲伤难过,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什么而失望。
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不刻意得去追求或者去争夺什么,那么也许一点点意外所得便会让我们感到惊喜,从而满足和快乐不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
关于西方哲学论文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更在于为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文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关键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文艺复兴要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必然先得了解其人的生平。
笛卡尔简介: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另译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哲学。
生平笛卡儿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
在他8岁时笛卡儿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eche)的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
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于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
关于哲学的起源论文
关于哲学的起源论文哲学一词是外来的西方术语;哲学在其起源与本质上是属于西方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哲学的起源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的起源论文篇一置疑哲学起源于希腊之说近年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的当下境遇和未来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各位方家争论的焦点。
赞同中国“有”哲学的学者认为,中国思想传统中确实存在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哲理思辨和理论建构。
但是,确切地说,古代中国经典中只有哲学的内容而无其形式。
“中国哲学”一词是把来自于西方的“哲学”冠以“中国”而形成的复合词。
中国哲学的产生是派生的,是出于回应西方,在整理国故的基础上形成的。
反对把中国传统思想以哲学命名的学者则认为,由于哲学之名来自西方,代表着不同的思维向度。
如果把中国传统思想以与自身性质相异的名字呼之,势必扭曲其本真特性,违背中国传统精神追求天人合一、逍遥自由之境界的实质。
因此,没有必要把中国古代的诸子之学、宋明理学等思想形态冠以源自西方的哲学之名。
诸如此类的讨论都预设了这样一个观点:哲学一词是外来的西方术语;哲学在其起源与本质上是属于西方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哲学起源于希腊,扩展到整个西方世界。
其理性思辨的传统经教父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哲学、近世理性主义哲学、德国理念主义哲学、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及英美分析哲学之路径,或有衰颓之时,但总的趋势是绵延不绝,蓬勃发展。
从义理上说,哲学具有系统性、反思性和论辨性,具有明确的分支系统,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等。
哲学的这些基本特征与分类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即告成熟,对其后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关于哲学的基本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长期以来被视为不言自明的真理。
上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哲学的内涵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系统性、反思性和论辨性不再被视为哲学必须具备的特性,哲学的分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等等,而增加了社会政治哲学、心灵哲学、行为哲学、语言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应用伦理学等等新的类型。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篇1浅析罗素的哲学史观摘要: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在谈到中国文化时,他提到了历史决定论的害处。
他看到了西方哲学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暗流”,一部分是“阳光”。
他告诉我们哲学使人宽容,使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找到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生活方式宗教科学多元决定论宽容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1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是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
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
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
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
而罗素的哲学史观,便是在他的历史观和哲学观中展开的。
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罗素的哲学史观。
一、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罗素认为,“一般人的眼中,哲学是高高在上、远离大众、远离社会生活的,这是不正常的。
造成这种不正常的原因有许多,既有人们的误解,认为哲学思想过于艰深;也有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把哲学本身哲学化了。
不错,在现代社会中,哲学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学科,需要专门的人才去研究。
但是,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又有所不同,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密切相关,因为哲学乃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①人生观或人生哲学看起来涉及的范围好像比较小,只与人有关,甚至仅仅与个人有关,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与世界相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归根结底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人生。
西方哲学史论文伦理学范文
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现代价值——以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为例摘要本文深入挖掘了古希腊美德伦理学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和价值,尤其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蓝本,展现了其在促进个人道德成长、构筑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对现代道德教育体系的深远影响。
研究证实,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不仅是通往个人幸福与自我完善的道德罗盘,而且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共鸣,共同推崇正义、诚信等基本伦理原则。
在道德培育的实践中,这一古典伦理体系着重于实践智慧与美德习惯的养成,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思路。
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古希腊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实施路径,强调通过教育的引领、文化的传承和制度的支持,以期在现代社会中复兴并实践美德理念。
这些探索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认知层次,更为当前社会的道德建构与和谐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资源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现代价值;个人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实践路径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5)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概述 (7)2.1 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7)2.2 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特点 (7)2.3 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影响 (8)第三章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现代价值体现 (10)3.1 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价值 (10)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11)3.3 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12)第四章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现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13)4.1 教育引导路径 (13)4.2 文化传承路径 (13)4.3 制度保障路径 (14)第五章结论 (16)5.1 研究成果总结 (16)5.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7)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基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领域产生了经久不衰的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四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
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
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
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
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
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
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
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
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张岱年论文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分析方法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分析历史上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哲学命题的全部理论意义。
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往往具有复杂的涵义。许多命题的理论意义又可分为两层:一层是一般的理论意义,一层是特殊的理论意义。
一般意义也称为抽象意义,特殊意义也可称为具体意义。但是抽象与具体二词都有复杂的含义,在这里必须对之有正确的了解。
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其阶级意义是密切联系的,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不是相互脱离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一个概念,一个命题,在同一时间,既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又正确地或歪曲地反映客观实际。它所以是如此地而不是如彼此反映客观实际,有其阶级根源。它所以是这样地而不是那样地反映阶级利益,又有其认识的根源。
因此,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是有区别的,又相互联系的。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不能脱离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
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分析方法
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
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每一时代的每一思想家的哲学学说的真实涵义,对于每一思想家的哲学体系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
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看,任何思想都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哲学思想都是这样或那样地、比较正确地或严重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反映客观实际中的普遍联系。
又如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的重要命题,认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11),肯定规律只是事物的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没有脱离个别而独立的一般。但他所谓器与道是指什么呢?他主要是 讲礼乐射御以及父子兄弟等等:“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北而无兄道。”(12)他所谓器,所谓道,都有具体的内容。但是“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的命题还是有普遍意义的,是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命题。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德国哲学历史论文
德国哲学历史论文德国哲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的传统。
然而,德国哲学史的主要特点还是源自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们的作品。
尤其是康德、黑格尔、尼采和其他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对整个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批判哲学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想。
他提出了“先验形式”的概念,强调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对象性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提出了道义哲学和宗教哲学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是另一位德国哲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辩证法被后世广泛引用。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整体,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的另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超人”和“永恒重复”的概念,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批判了基督教和道德观念,提倡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总之,德国哲学史是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对整个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德国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和理论对当今世界的哲学和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德国哲学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哲学家们的思想不断在各个领域产生着影响。
除了康德、黑格尔和尼采之外,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都对当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之一。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对技术和现代性的批判性观点对当代哲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也对当代哲学和社会学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压迫和文化问题。
此外,德国哲学家们对美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为民主理论和社会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尤尔根·哈布马斯的理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西方哲学史论文,欢迎阅读!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摘要: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它。
要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必须首先弄清楚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发展的规律,只有搞清楚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好西方哲学史。
关键字:西方哲学史;璀璨;明珠;对象;规律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69-01哲学史就是哲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要了解哲学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弄清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变。
哲学是具有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他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学。
绝大多数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生物学、法学等,都是以世界的某一特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们的研究对象都较为确定。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早起哲学家们最先讨论的是万物的“本原”问题,研究宇宙万物是有什么东西演化而来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的哲学学说)是哲学思维的最初的历史形式。
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正如在希腊文中这个字所具有的“爱智慧”的字面意思所表明的,是包括一切知识的。
所以那时没有哲学与科学之分的,这些是包括各种学问在内的“知识总汇”。
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正象恩格斯所指,也经历了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两个阶段。
如果说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学说及嘉言钞》的问世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史学科都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
在这部光辉著作中,黑格尔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史家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史观。
所以他们写出的哲学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哲学意见的堆积罗列、展览。
西方哲学史论文
试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意义弗兰西斯.培根是西方近代杰出的哲学家。
他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和十七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各种“绝对主义”思想在欧洲兴起。
尤其是在英国,在宗教方面,受到当时教会权威及教条式的思想控制着,使人的理性受到限制,无法抬头;在哲学方面,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在此同时也受到打击;在科学方面,也一反以前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因循方法,而以实验为主。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培根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为此,培根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吶喊,走向另一个新局面,象征知识与力量合一,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说“知识”是统治自然万物的唯一利器。
首先,培根认为人类通过知识认识大自然,并且掌握改造大自然的能力。
人类获得知识的终极目标是把自在自然改造成自为自然。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类社会自身的前景处于被动的懵懂状态的阶段,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
为了脱离原始愚昧的自私本性,不再受自身矛盾和斗争的困扰,人类需要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在如何通过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来满足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以及不断提高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包括利用人类自身文明成果的能力,以及克服并战胜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本质力量确证的自然界。
也就是说,人们掌握了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并且运用于自然,变知识为能力,人们就可以控制自然,通知自然,使自然为人类造福。
所以只是就是力量,力量就在于掌握的知识。
其次,培根认为因为有知识才会产生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
直接或者间接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而人类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己经不切适用,因此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培根在科学现状的分析估量中,遵循着发展的原则,用向前看的态度对待以往的成就、挑战人们认定的旧日权威。
同时,他又用实践的原则来衡量、估计原有贮藏的价值,重新审查人类已有的知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冯友兰论文中国哲学史论文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
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贡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
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
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在具体史料学部分,冯友兰先生所选出的哲学典籍,也基本划定了其后史料学论著的介绍范围。
他把中国的哲学史料分为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和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其中商至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汉至晋属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属于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的哲学史料,冯先生则没有确定社会性质。
与《初稿》相比,尽管其后的史料学专著介绍史料的详略程度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修正所介绍哲学史料的内容,但是,它们基本没有越出《初稿》制定的选材框架。
唯意志主义哲学历史论文
唯意志主义哲学历史论文
唯意志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主张认为人类的意志是最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该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许多知名哲学家都对唯意志主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了意志的重要性,并认为理性应该服从意志。
柏拉图认为,意志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引导人类追求真理和美好。
而在近代哲学中,德国哲学家康德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意志的本质和作用。
他认为,意志是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康德强调个体的意志应该是理性自律的,不受外部影响的控制。
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著名的“意志至权”思想,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和选择都源自意志。
他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的意志,而不是被外部规范和价值观所束缚。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源泉之一。
现代哲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尤曼·唐纳基也对唯意志主义进行了重要的发展和延伸。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意志源自于潜意识,对人类行为起着巨大的影响。
唐纳基则提出了“自我塑造”的理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意志改变和塑造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唯意志主义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哲学家对
唯意志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各有不同,但无疑它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西方哲学史 期中论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一、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出自《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一个洞穴里关着一批人,这些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因为头脚都被锁链锁着所以无法走动甚至不能转头。
在他们的后面有东西燃烧着发出了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囚徒的中间有一堵矮墙。
矮墙的作用如同木偶戏的屏障。
外面的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的后面走过,囚徒只能看见阴影并认为那就是真物本身。
有一天,他们中有一个人被解除了枷锁,他被迫站起来走动,当他看见火光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他的眼睛适应了黑暗。
因而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本只能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人硬拉着他往一条陡峭崎岖的道路上走,且不让他半路返回,直到他走出了洞穴看见了外面的阳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因为强迫感到痛苦和恼火。
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花缭乱,导致他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真实的物体。
当他逐渐适应了光明,能够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他真相了,他便得出了结论:太阳,造成了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着可见世界的所有事物,它使他们过去看见以为是真实物体实际是阴影的情况。
他会庆幸自己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也会为仍然在洞穴里的伙伴感到遗憾。
他不会再心怀嫉妒,想和囚徒争夺洞穴里的权力地位,他宁肯生活在洞穴外做一个他人的奴隶,受尽磨难,也不会再想去过囚徒的生活。
如果他回去了,告诉囚徒他在洞外看到的真相,会被其他人无情的嘲笑他的眼睛坏了或者他疯了。
如果他想把他们带出洞外,囚徒甚至会杀掉他。
二、洞穴理论下的隐喻囚徒是指不追求真理的大部分人们,他们所处的洞穴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一样充满了局限性。
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的那一小块天空便是世界,殊不知宇宙的星辰大海。
他们有能力思考,但是捆着头颈和腿脚的锁链让他们无法动弹而去察看真实,就如这尘世间的各种文化习俗条框对我们的一种束缚。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条条框框,而这些道理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里,所有人都会认为它是真实的,不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然而囚徒以为的真实不过是事物的影子。
西方现代哲学史论文
西方现代哲学史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穿越平行世界系别:外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英语年级:10级学号:20101151122姓名:爱新觉罗·闿琛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理论研究——穿越平行宇宙一、引言霍金在他的《大设计》的序言中曾写到:“哲学已死”。
不得不说霍金的这句话中无可避免的流露出了对于近现代哲学发展的一种“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意味。
的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神学即宗教的衰落,人类渐渐失落掉的是对于我们所存在的宇宙的敬畏之心。
与之相生的并不是人类对于所处世界的谦卑的探索,反而是一种自掘坟墓式的毁灭性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将到何而去?”成为了濒死的哲学近乎无解的命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天才横空出世,就这么闪现在世人中。
如果对于乔布斯来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改变世界”,那么这位天才的出现,则是为了颠覆这个世界,彻彻底底的颠覆。
是的,他名至实归的近乎完美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甚至,他在后来得以颠覆了自我。
他就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真理的陪审官”。
在追随这位天才的过程中,我得到的启示浩如烟海,但最能拨动我灵魂深处的高音弦的(也是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他关于世界本源认识的理论。
二、基本理论阐述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在这之前的哲学思想中,对于世界的阐述基本上都是围绕物质世界的物理学上的或者化学上的变化展开的。
较为典型的来说,希腊哲学总是围绕着“一”与“多”的问题在打转。
在这個希腊哲学发展的最初期,已经有了“一”的观念。
贤者之士从实体的连续变化历程及生死的交替更迭中,想到宇宙有一共同的本原,看出了必有某种恒存之物,那就是最初的某物。
因此,爱奥尼亚的哲学或宇宙论主要是想尝试決定万物的原始因素或原质(德語:Urstoff)。
泰勒斯(Thales)宣称是水,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说是“氣”,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则说是火,他们虽然各执一辞,但都认为它是物质的,而且相信它只有一个。
哲学毕业论文康德历史哲学探讨论文
康德历史哲学探讨论文1.历史的自由与必然康德首先认为,历史,即人类的行为,总是被普遍的自然律所决定的。
而与之相关的历史学的任务,则是叙述这些行为,叙述这些表现。
并且历史学始终具有这样一种倾向或曰意志,即致力于揭示出这些行为存在着一种合规律的进程,并且同时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本身。
这一点被康德于此文中的“命题一”直接表述:“一个被创造物的全部自然T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的。
”即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包含人类社会自身的产生在内)之所以成为现存的被人们所认知的这种样态,是因为它只能必须是这种样态,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来讨论这个问题。
换言之,历史的进程,是由自然律所决定的,它是有目的的,并且历史自身也在朝着这个目的而发展。
当康德对历史是什么做出如此的断定的同时,就必然会面对如卜几个问题:历史既然是有目的的且被决定的,则历史就是必然的历史,人类作为整体的种种行为也就是必然的行为,那么人的自由何在。
历史既然是有目的的历史,则是否意味着,人类历史是有所终结的,是存在一个终点即目的地的。
第一个问题的困难在于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关系。
如果承认历史是必然的,那么一切人类行为将都如同写好的剧本在舞台上被照本宣科一样将毫无意义,人类将失去人类的尊严。
第二个问题的困难在于时空关系的处理上。
如果人类历史是有终点的,那么时问是否也同时被终结了。
康德自己也明白世人必然有此一问,从而以其独特的方式予以角军答。
康德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将自由与必然在上帝那里统一在一起。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为自然世界,亦即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立了法,因此自然世界就必须遵从自然世界的必然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而上帝又创造了人类的、或曰人文的世界,上帝也就为人文世界,即我们人类可以自由行为的能力即自由本身立了法。
但这个人文世界的自由的法却和自然世界的法不同,它是自由的而不是必然的。
正因如此,人才可以既有做善事的可能,也有做恶事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璇哲学史2班
西方哲学史课程感悟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恋爱观
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即将画上一个句号。
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学了这门课,我究竟有何收获。
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有多少东西是真正被我自身所吸收了的。
我有去搜索哲学的定义:其是以人类
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而产生相对静态的思维时态化理论。
研究和解决有关
人类认识思维活动的各种问题,以及探索人类智慧思维理论的根本化来源和变
动逻辑哲学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事物变现力的层面论证之间。
就好比它的解释
一样,哲学看起来很抽象很玄乎,人们用一堆更为科学性的、复杂的、陌生的
字眼来解释了它。
对于我自身而言,我并不祈求钻研哲学中的种种,但是我能这样对自己说,“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不再是在窗外看哲学,而是试图走进了哲学里面看哲学。
距离感缩小了,认识也便会随之而生。
尽管“这里面的世界云雾缭绕”,
尽管常常“当局者迷”,尽管我只能时而“仅是意会,无法言传”,但毕竟因
为接触而产生了解,因为了解而发现问题,因为问题而引发反思。
我认为这就
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接下来,我想谈谈这门课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位
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
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
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
学体系博大精深。
他的哲学中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理念论;灵魂学说;回忆的
认识论和理想国的政治模型。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他“理想国”和“柏拉图
之恋”中的一些思想的看法。
一、理想国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想国,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老子的“理想国”。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刻画了一个“小民寡国”的生活图,这一思想的提出是
基于当时社会战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提出的,那么,柏拉图又是在怎
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提出了他的理想国呢。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
撤战争中遭遇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之际。
他的
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
学家来统治。
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在这
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每一个人应该
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这个“理想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
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向世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城邦的正义、和谐的美好社会,它与现实城邦的纷扰,风气败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他提出了男
女平等的思想,倡导每个人都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去为国家效力;他明确分工,
这对于后人来说都是极有启发性的;同时他强调教育,反对愚昧等等。
然而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同时看到了他思想中的另一些我持反对意见的
观点:第一、他提出“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我不敢保证当今世
界的各国政府都是百分之百坦诚的面对人民群众。
可是,对于我自身来说,我
并不支持“撒谎”。
美国有一部美剧名字是“国土安全”,在这部电视剧中,
导致美国中士叛变的正是美国政府对于一次袭击的撒谎,在中士得知真相之后
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
在我看来,如果政府当时能够及时正面面对自己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中士的叛变和一系列的恐怖事件了。
当然,我不是一个政治
人士,我不了解这其中的复杂。
然而我总觉得“纸是包不住火的”,与其让人
民偶然去看见不堪的现实,不如在第一时间直视现实,尽早找到应对方法。
有
人定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往往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可
在我看来,我更赞成事实,任何事情一旦发生便如覆水难收,接下来要做的并
不是掩饰,而是面对和处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事情,在国家面
临为难的时候,政府为了不让群众惊慌而选择隐瞒,甚或是为了逃避责任而隐瞒,这样反而会因为人们的“不知”带来更重大的损害,一旦事实曝光,人民
对于政府的谴责更是无法抹灭,一次次的煤矿灾害不就是例子么;父母生病可
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而撒谎,悲剧发生后留给孩子一生的自责和痛苦。
没有一
个人是真正脆弱的,我们的脆弱很大程度上是在“善意的谎言”上滋长蔓延。
第二、在理想国中教育上面,柏拉图十分重视,他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
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
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因为“不合格就要遣出么”。
自然,柏拉图是唯心主义家,这自然是他“强调教育”的一种表现,并不是他本意,我也就不做过多反论。
但是,他的后半句话,对于教材严格选择,我有不同看法。
青年人的思想基本以及性情、性格各
方面是基本稳定了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能够分清黑白是非,他
们爱憎分明。
“悲剧作品”并不是仅仅只能够能传达出悲剧效果,引领青年走
向悲剧生活。
现在社会上,很大一部分能量是有悲剧作品产生出来的,悲剧电影,悲剧小说,或许一个人的生活悲剧。
我们看梵高的画,读他的悲剧,感受
到的是他的对于生命的炽烈的向往,我们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
在看到悲剧结局的同时,也体会到其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人们不屈不饶的
抗争精神、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以及作者严密的结构、整一的情
节和巧妙的布局,从而引发读者观众的思考。
二、柏拉图之恋
我忘了第一次听到“柏拉图之恋”是什么时候,但是我总是会不间断的听
到身边人谈起这个词。
他恋爱观中的核心思想有: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
有一个。
我认为柏拉图很好地诠释了“爱的专一”的重要性。
作为唯心主义的
他强调精神上的恋爱,距离不是问题,时间也不是问题,只要两个人爱着彼此,心系彼此,所有的所有都不是问题。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很支持他这一观点,
我也很重视精神上的彼此归属和交流。
然而,柏拉图的爱情观有其局限性,他
的唯心观使他忽略了真实存在的人。
对于他提出的“一个人的真爱只可能有一个”的观点,我们自然是有不同看法的,事实告诉我们:分手了还能找到新男
朋友,离婚了也能再次获得幸福。
柏拉图说,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现实的感官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
所以人们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其实,首先人们找到自己的伴侣,完全是取决于后天,两人由相识到相知,再
到相恋都是后天的发展,我们虽然常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是“缘分”,
然而真正把我们拉到一起的是对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相应的事件。
其次,很多时候,两个恋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有时也与自己梦想中的恋爱对象的形象大
不相同,但这也不没有阻挡两个相爱的人。
我此刻突然想到柏拉图与老师苏格
拉底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定义。
其实,爱情与摘麦穗并不一样,婚姻与
砍树木也并不相同。
虽然,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
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我们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可是,对于爱情和婚姻来说,它们需要感情的交流,那么就会有互动,并
非单方的选择就会有结果。
正如同我在上文中所说的那样,因为接触而产生了解,因为了解而发现问题,因为问题而引发思考,思考的过程也便是逐渐认识的过程。
我可能无法理
解柏拉图的全部思想,觉得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极其抽象,觉得西方哲学深奥
难懂。
然而,我通过这门课程更近距离的了解了西方哲学大家和他们的思想核心,并展开联系和思考,这本身不就正是一种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