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水生《民以“食”为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押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押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 年高考【新课标I 卷】语文押题展望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总要与好的食品打交道才行——“从明日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在《面朝海洋,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品是人类每日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但是,今日的城市人却堕入了亘古未有的食品疑惑症。

以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但是,今日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愈来愈“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味愈来愈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突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批的工业加工制品、增添脂肪和糖浸透到我们的饮食构造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素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言慎行者而言,饮食变为了一件需要精美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明显的表现即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悟”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为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忧如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但是,在追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聪明的花费者也可能是愚笨的。

那处厢,名目众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停盛行。

美国的全食商场也许是个典型事例,他们经过认证制度赐予那些“有来头”的食品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世“住在漂亮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

但是,当“有机”被归入一个宏大家产的链条时,“商场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若是我们试试勾画一幅今日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品全景,便不难发现,食品不单是口味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构造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品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商场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洁净风光,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前因后果的食品也将背后真切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藏起来。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①。

主人与②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③,更④为益⑤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⑥,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⑦食盐。

食已口爽⑧,返⑨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他家:别人家。

②与:给予。

③闻已:听罢。

①更:又,另。

⑤益:增加。

⑥尚尔:尚且如此。

⑦空:空口。

⑧口爽:口味败坏。

⑨返:反而,反倒。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至于他家(愚人)B.更为益盐(增加)C.况复多也(再)D.返为其患(通“反”,反而)[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更为益盐更:____________(2)至于他家至于:____________(3)缘有盐故故: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子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⑤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

《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

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

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

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

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

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

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

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

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

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

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

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

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

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

2022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6 文言文阅读 第7讲 文言文简答题

2022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6 文言文阅读 第7讲 文言文简答题

文言文简答题(时间:20分钟分值:19分)1.(2019·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经传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

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注],无敢冒利者。

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

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②升太平府知府。

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

”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③移治临江。

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

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

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

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

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注】羨余:赋税的盈余。

(1)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3分)[解析]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第②③段。

找出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比较不同策略相关叙述并抓住体现原因的关键性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原因分析即可。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产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护。

(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2)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4分)[解析]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出项经据理力争的相关论述,然后分角度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专题3 文言文阅读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明代人物传记】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题型:句子翻译】(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先秦子书+儒家】〔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

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题型:断句】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2年-有答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2年-有答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句子默写1. 多读多背经典诗文可以提高你的文学品位。

请工整、规范地默写古诗文名句。

⑴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⑵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⑶富贵不能淫,________,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⑷________,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⑸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qiáo shǒu 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 ɡ 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⑶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千态万状,wéi miào wéi xiào 。

⑷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 ɡ fā kuì,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三、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火发生后,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火场灭火,有效遏制了火势的进一步弥⋅漫⋅。

B.东亚的夏候鸟每年由中南半岛经广东、福建沿海往北迁⋅徙⋅至其他区域避暑。

C.泰山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朝山览胜。

D.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毋⋅庸⋅置⋅辩⋅的。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煮沸时间超过10分钟的鸡蛋,尽管口感变老,维生素损失大,蛋白质也会变得难消化。

(把“尽管”改为“不仅”)B.目前仍有一些司机无视法规,对于交通违法行为,交通部门还应该加大处罚和检查的力度。

(把“处罚”和“检查”调换位置)C.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并举行“宪法e 路行”主题公众开放日。

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解析版

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解析版

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反对“一把手”领导事必躬亲,并不是说就可以当________,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有的________,上项目怕被人怀疑,搞改革怕惹是非,该管的事情不管,该负的责任不负,当起了________的“公堂木偶”。

不管怎么“伪装”和“铺陈”,都丝毫掩盖不了这种行为敷衍塞责的实质。

当“班长”就要敢担当,怕担当就不要当“班长”。

A.后台老板滥竽充数明哲保身B.甩手掌柜滥竽充数独善其身C.后台老板尸位素餐独善其身D.甩手掌柜尸位素餐明哲保身2.(3分)下列加点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除夕全家人围坐一桌,作为高三学生的小李端起热茶说:“我进步不大,大家还得海.涵.。

”B.2018年表彰大会,某公司经理激动地说:“今年,承蒙..我们的努力,公司走上了快车道”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男生宿舍管理报告》,及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D.诗词协会第一次活动时,刚毕业的大学生说:“今天群贤毕至,我忝列..其中,重在学习。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两条平行直线般的友谊,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B.父子之间争执不休,父亲撂下一句“我这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便拂袖而去。

C.参加完运动会,他很疲劳,睡了一晚就觉得身体里碎屑卷成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

D.夏夜月光照不到的黑处,几星萤火飞来飞去,忽明忽暗,如同孩童的眼睛眨呀眨的。

4.(3分)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生活的教科书决不像学校的课本那样单纯,它教人成长的方式往往是严酷的。

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让人丧失一些最宝贵的支撑。

但生活又往往是平衡的﹣﹣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

A.生活的教科书教人的东西较真实B.学校的课本的内容不利于人成长C.失去和弥补对成长有特别的意义D.生活常常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状态二、文言文阅读(20分)5.(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

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

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

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

《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

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

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

”“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

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A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 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题干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生。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作为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最后,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

高三语文暑假实战试卷

高三语文暑假实战试卷

高三语文暑假实战试卷高三语文暑假实战试卷【高三语文暑假实战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

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

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

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

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决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2024届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2024.12024届松江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溯江纪源徐霞客①①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

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而已。

②余按其发源,江自昆仑之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又北曲与岷山之江合。

岷江经成都至叙州,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

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为支流。

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导江自岷山,而江源不出于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

③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不第此也,宋儒谓中国三大龙②,而南龙之脉自岷山,濒大江南岸而下。

此亦不审大渡、金沙之界断其中也。

不第此也,并不审是南龙盘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谓南龙濒江乎?不第此也,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

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于昆仑,与金沙江相持南下。

龙远江亦远,脉长源亦长。

不第此也,南龙自五岭东趋、南散,正脉北度,回龙西结金陵,余脉东趋余邑。

是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尽处也。

龙与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

(有删改)【注】①徐霞客:江阴(文中“江邑”)人。

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文学家,夙好远游,欲讨江源,崇祯丙子秋,辞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归。

计程十万,计日四年。

②龙:龙脉,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喻为龙。

21.根据文意,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1分)A.昆仑B.岷山C.金沙江D.黄河22.根据第②段内容,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2分)A.长江发源地的发现是他亲自考察的结果。

B.真正了解河流长短远近才能推算其源头。

C.根据《禹贡》区分出长江支流和干流。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九上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具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理.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 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 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 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挑空〔冲向天空〕〔〕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15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16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二、醉翁亭记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 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之者谁〔命名〕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市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 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8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D.树林阴翳〔遮蔽〕〔〕9 .少饮辄醉〔就〕D.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10 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译文: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14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15 .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来写的?A .名之者谁 C.山间之四时也B.在乎山水之间也 D.而不知人之乐三、湖心亭看雪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 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 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雾淞河蝇〔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B.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D.问火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 〔〕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J 一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4〕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5〕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8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9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式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 效果.A.是日更足矣〔止,停〕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3.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弱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参考答案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只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磔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 〕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 〕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A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C 〕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D 〕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C 〕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 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 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异吗?〔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译文: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答: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开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答: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就悲,风和日丽就喜,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表现博大的胸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君忧民之心不改,有“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答:这两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迁客骚人的心境,照应着景物,与之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迁客骚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不惊的乐观情怀.15 .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答:1.表现作者以“古仁人〞自比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含蓄委婉的勉励滕子京希望他有古仁人之心,不要为一时受辱而心灰意冷,应存高远,胸怀天下.16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答: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那么〞一转, 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那么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一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议论与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醉翁亭记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 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名之者谁B.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山间之四时也D.而不知人之乐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 山势回环,山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 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泉香而酒洌.〔水〔酒〕清〕〔A 〕D.树林阴翳〔遮蔽〕〔C 〕B.少饮辄醉〔就〕D .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B 〕B.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B.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B 〕C.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就昏暗了.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文: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译文: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答:文章第1段,以 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 西 南诸峰〞、琅哪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 ,最后定格在 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第效果: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皆 ?亭的地理位置 ,又给人以移步换景、 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的感觉.14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 来写的?答: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 “假设夫〞 “至于〞 “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 记语意转变的作用.第 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 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根据写景 --写人--写 “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楚,层次清楚.15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 答:本文共出现了 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志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湖心亭看雪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3.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交代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7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是日更定.矣〔止,停〕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4.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B.雾淞旗硕〔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B. 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B )A. 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8 .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9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6)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7)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8)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到我十分快乐,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9)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村.此语从金陵人口中呼出,实那么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那么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又明快,又含蓄深婉.11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义答:作者的“痴〞表现在:①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哀愁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12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答:用白描的手法,妙用量词“痕〞“点〞“芥〞“粒〞,把长堤、湖心亭、船和舟中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一幅水墨画,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的景色衬托得淋漓尽致.。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4】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4】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

专题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8·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俞水生《民以“食”为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俞水生《民以“食”为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俞水生《民以“食”为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说明文阅读(共S分)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侯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

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侯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

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

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放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

题号7-9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课标(全国卷)

题号7-9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课标(全国卷)

课标全国卷语文题号押题三课标全国卷第7—9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回顾】(2019•课标全国卷Ⅰ•第7~9题)(本题共3小题,15分,难度★★)理水(节选)鲁迅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⑥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⑦“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⑧“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2019-2020学年枣庄市棠阴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枣庄市棠阴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枣庄市棠阴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

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可谓是“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等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

此后,这种饮食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中期。

普通民众恐怕也是如此,《后汉书》中记录的孟光与梁鸿夫妻俩“举案齐眉”的典故,可谓是对平民日常生活饮食方式的一个侧面写照。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

高桌大椅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围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种气氛。

到了唐末宋初食材的多元化、烹饪样式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美食开始从豪门贵族走向街头百姓。

而且,不管是何种饮食情境,但凡是有客人上门,“好客”的中国人常会以丰盛的菜肴来款待客人,席间主人还会“劝菜”,既是主人害怕客人因为过于谦逊而吃不到美食的缘故,也是主人表达视乎远客为自己人,并不见外的一种情感流露。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日常的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的公共宴饮,中国普通民众的饮食方式逐渐由分食制变成了共食制,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由于有着一层传统文化的人情底色,共食制恐怕仍然符合多数普通民众的饮食就餐观念。

由此观之,在现代化公共生活中,特别是宴会场合,共食之余提倡“公筷”,情感与卫生并重,仍然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材料二:材料三:餐饮企业发觉分餐不简单,要留住菜的温度,还得把菜分得好看。

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后厨,一大盘蛋炒饭被分成了6小垛整齐码在盘子里。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银宇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银宇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银宇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中的风格特异性极强的子文化区位类型。

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饮食文化区位类型,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包括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广大地区。

作为区域饮食文化重要构成的菜品要素,不仅在空间范畴体现着区域内食生产、食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在时间上也同时记录着人们食行为方式、食文化风格的变化。

中国的东北地区,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之下,这是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该地区文化历史的首要环境因素。

东北地区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既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衍创造了优越条件,也使这里成为最为优越的森林广被、草原广袤地区,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

地广人稀,是东北饮食文化圈另一个不可低估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

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

东北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上都采用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这样顺序合理的生产方式,都是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肉食为主,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形成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畜牧的羊、牛、马等大畜牲和射猎的禽兽、渔捞的鱼类,也包括饲养的猪、鹅、鸭、鸡等,但以畜牧、射猎、渔捞三大项为主。

另外,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谷物种植业,累代官修史书及私家史关于这里农业史录不胜枚举。

但是,比文字记录更早、更丰富的记录却是大量出土的史前文化遗存。

在目前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辽宁沈阳市新乐遗址堪称代表。

它以那约有100平方米的谷物加工厂,再现了原始农业的发达景象。

黄河流域所有的谷物品种,东北地区几乎都有,名副其实的“五谷杂粮”齐全。

活水源记阅读答案

活水源记阅读答案

活水源记阅读答案【篇一:2013溧水区二模试卷(附答案)】class=txt>九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8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4分)1.按课文原句填空。

(10分)(1)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2)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3)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 ▲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7)令初下,群臣进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8)▲,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陋室环境的一组对偶句是:▲ ,▲ 。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4分)美国的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说:“没有书,历史会喑哑,文学会晦暗,科学会瘫痪,丰富我们因机械学习而变得粗拙()的心灵。

读书吧,让书引领我们飞出井底,看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瀚。

让阅读完美我们的生命。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3月27日,在撤县划区挂牌仪式前来到人民政府大门口拍照留念的市民真是济济一堂。

....b.为增强社区居民的防震防灾意识,社区邀请专家对市民开展了骇人听闻的预防知识讲座。

....c.今年五一假期,傅家边旅游景区将旅游项目与健康养生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d.为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发生,区卫生局领导表示将无所不为,加大防控力度。

....在“4.20”芦山地震后,九(1)班开展了“情系灾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救灾最前线】4.小明收集到以下材料,阅读后请完成问题。

①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发生,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②灾难发生后,我区人民也无时无刻关心着震区的情况。

③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a,我区一名军人瞒着父母踏上前往灾区的征程b;退休人员拿出退休金温暖灾区人民c,各企业、单位纷纷发动捐款d……④全区人民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纷纷行动起来,向震区献出款款“爱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说明文阅读(共S分)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侯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

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侯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

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

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放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
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杷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⑤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注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品尝美味哇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

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
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

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现念。

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沄动。

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

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近车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和“怎么吃”讲究起来s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每的一项是()(2分)
A.中国人在饺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中国饮食的美味,在于把食物的本味与配料和调料相调和,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主要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特征以及饮食礼俗文化。

B.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的饮食习俗。

C.第⑦段“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加点词“相对的”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1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4分)
【链接材料】大年三十,张伯家欢聚一堂.女儿与在北方长
大的女婿从北京回到长沙过年,做年夜饭的时候,张伯特意
嘱咐做菜的老伴,一是做菜的口味比平时要稍微咸一点,二是一定要做一道红烧鱼。

(1)张伯为什么嘱咐做菜的口味要比平常稍微咸一点?(2分)
(2)张伯为什么嘱咐要做一道红烧鱼?( 2分)
答案:
16. B 17. B
18. (1)北方人的口味比南方人稍咸一些◊ (2分)
(2)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