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_吴琳

合集下载

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相比,含金量如何?

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相比,含金量如何?

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相比,含金量如何?除了读研深造、就业创业,疫情下,应届本科生有了新选择——原本已被叫停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再次启动。

什么是第二学士学位?它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双学位、辅修专业,而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教育的一种。

简单地说,就是读完本科并取得毕业证后,再攻读另一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学习两年。

即花六年时间,获得两个本科学位。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广告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文件标题罕见出现“继续开展”字样。

2022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停止招收第二学士学位。

还没开始大规模执行就“废而又立”,第二学士学位还有吸引力吗?15年前,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学士学位不需要学习英语、通识课、政治课,只需学习专业核心课程。

这种设计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替代学位,目标是培养跨学科高层次人才。

从2001到2012年,教育部共批准185所高校建设29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科专业,遍及管理、教育、新闻等诸多学科领域。

展开剩余58%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张,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连年缩水。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专业从来没有招生,70%的专业已停招多年。

同时,第二学士学位社会认知度逐渐降低,就业市场频频遇冷,很多用人单位“压根就没听说过”。

我的爱人当年就是本科双学位毕业,基本上就是多话费了两年的学费,现实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历提升,而非专业学习,双学位还是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上,很多岗位直接要求硕士学历,第二学士学位“变得毫无竞争力”。

第二学士学位,沦为鸡肋。

疫情影响下,和硕士扩招、专升本扩招等逻辑类似,今年“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是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再学习机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为何不直接考研是所有学生的困惑。

因为部分学生不具备考研跨考的能力。

而他对另一个专业有特殊的热爱和很高的发展潜力。

它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通道,哪怕有这样需求的学生人数很少。

双学位利与弊辩证思考

双学位利与弊辩证思考

双学位分析作为大学生,双学位无疑是对大家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

但是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利与弊。

首先,双学位确实有许多有利的方面,比如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学识、了解更多的专业的知识、或者在自己的专业的衍生方面有所涉猎,甚至是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更进一步。

修习了双学位,增长了知识后,在人际方面会拥有很大的优势。

一个人的博学是他人的利器无疑。

而且,修习双学位,必定要走进一个不同的课堂,要面对陌生的同学,这是一个认识更多同学,结交更多朋友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现今的时代,拥有更大的人际关系网的人显然是更容易占得更多优势的。

另外·,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掌握一门专业以外的知识便是给自己制造优势,积累资本,便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力压对手取得胜利。

况且,修习双学位意味着多了一个发展方向,在就业时会多了一个选择。

但双学位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分析透彻的。

既然双学位这么好,大家都去修好了。

万事都有对立面,中国古人万事讲究阴阳平衡,强如秦始皇,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弱入鸡肋,便也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评价。

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绝对的不好,双学位也有其坏处。

双学位的学习一般不会在本校,所以要上课便是要坐车去其他学校,有些学校离本校过于遥远,为了不迟到甚至要5点钟起床,试问这一天的学习中又何以有精神?还有些同学连本专业的知识都并不精通甚至学得懵懵懂懂,再加上双学位的课程,压力更大,成绩不进反退,即便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面对着本就不轻松的学业,再平添些许课程,又是否能够自如的面对?免不了有一些人把自己搞的心力憔悴。

这是否又与刚开始增添学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另外,双学位也是要交钱的,虽然对某些人来说这些许钱不算什么,但是对某些困难的同学来说,这又是一比大的开销,不啻给父母沉重肩头上再添一块巨石!总而言之,是否修双学位,修双学位对自己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好好权衡,自己量力而为。

政策解读:双学位VS辅修专业VS第二学位

政策解读:双学位VS辅修专业VS第二学位

龙源期刊网 政策解读:双学位 VS 辅修专业 VS 第二学位
作者:
来源:《求学·文科版》2017年第04期
双学位并不是一个学位,它是指在本科期间,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选修另一门专业课程,最后两个专业所学课程都合格了,并能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则可分别授予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

它是一种鼓励在校本科生积极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兼顾本专业的同时学习更多其他专业的知识。

双学位与第二学位、辅修专业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学位一般需要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再进行相应的修习取得。

辅修专业是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大二学生安排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系统地学习,增加了多学科渗透的适应性,也为那些入学时未能进入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辅修专业在毕业证和学位证上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反映,而双学位毕业证是在一个毕业证上写出两个专业的名称,双学位证是在一个学位证上写出两个学位的名称。

辅修,是指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其他课程的修习,通过相应考试可以获得辅修证书,一般只对本校学生招生,如北京大学招收辅修生的要求是本校本科学生。

而双学位一般会招其他学校的本科学生,如北京大学、武汉七校联盟的双学位项目都允许校外在校生报名。

比较火爆的双学位项目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經济学双学位,还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内的武汉七校联盟双学位等。

提高我校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教育质量的研究报告

提高我校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教育质量的研究报告

提高我校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教育质量的研究报告宋鑫何山卢晓东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今社会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大学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如,为学生开设通选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实行主辅修制、开设双学位专业等。

这些改革举措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以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

世界一些一流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为了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都允许(或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Major)之外,在第二个领域学习,学生在获得主修专业学位的同时,获得辅修(Minor)专业或双学位专业(Double Major)证书。

这些学校开设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辅修或双学位专业,并强调:辅修或双学位专业不应被当成负担,相反,在导师的帮助下,它应当被当作学生毕业所要求的一部分。

学生选择另一门专业学习,虽然取决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术兴趣,但需要得到导师和院系主任的同意,而且学生可以就如何顺利完成辅修专业从原系和提供辅修专业的院系那里获得帮助与有效的指导。

现状:北京大学在1989年开始进行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探索,但由于学生主修课程负担较重(180学分左右),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小,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在思想上学校也将辅修、双学位教育作为对个别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方式。

1996年在主修压力减轻之后,许多学生开始攻读辅修和双学位。

目前,我校开设的辅修专业主要有哲学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心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经济学专业、艺术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科技信息(情报学)专业、德语专业、法语专业、日语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

双学位专业有哲学、经济学、艺术学、电子商务。

这些专业都有不同数量的学生修读,其中,修读计算机软件、经济学和语言专业的偏多。

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丁锋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31期摘要:双学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符合高校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的双学位人才培养在国家政策、重视程度、质量监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双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双学位是指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阶段学习不同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的辅修课程,在达到两个专业的毕业要求后获得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

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区别在于: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第二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一般限定为脱产2 ~ 3年,双学位是“同时学”,第二学士学位是“毕业后学”。

双学位人才培养从1989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就开始进行探索和实践,各高校为保障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有效实施,纷纷制定了各种教学文件加以规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世纪之后,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相继开展了双学位本科教育,双学位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双学位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双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1双学位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国家没有专门的文件规范双学位教育,只在一些高教文件中提到了关于双学位教育管理的规定。

如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但在教育部颁发的其他重要的教育文件和法规中,却没有对双学位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规范,国家对高校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也缺乏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国家对于双学位教学与管理的政策还不够明晰。

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第二学位,自考第二学位区别[整理版]

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第二学位,自考第二学位区别[整理版]

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第二学位,自考第二学位区别[整理版]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二学位,自考二学位双学位:双学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紧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在国外很普遍。

是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学士学位。

第二学位;国家教育部委托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开设了作为第二学士学位新兴专业,着重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高级新兴专业人才,从应届往届的大学本科非本专业的毕业生中招收学员。

由于他们已经接受过严格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入校后直接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两年后进入社会。

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的区别:从严格规定来讲:双学位是国家不承认的学历,只是一些院校开设两个学位让本科生读,毕业后有两个学士学位,但学历还是本科。

第二学位是国家规定的五个学历之一,排在本科生之后但排在研究生之前。

是全日制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在工作两年之后再去考第二学位的入学考试,学历高于本科而低于研究生。

如果同时持有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证书不能叫做双学位,只能是双学历。

辅修第二学位:辅修是由高校自行组织,以学分制形式进行课程学习,修够一定学分后由本校颁发相应专业的结业证(一般为25个学分以上)。

辅修第二学位:是在辅修的基础上再加修一定学分后通过毕业考核或论文答辩由本校颁发(辅修)第二学士学位证(非国家标准形式)自考第二学位(二专业)自考第二学位是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有科目考试合格后由省自考委员会颁发毕业证,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主考院校颁发学士学位证(国家标准形式)。

自考二学位最主要以个人学习为主、社会助学为辅(网上学习),国家统一考试(1、4、7、10月)。

自考和成考的区别一、文凭不同:成人高考的文凭是各大学的成教学院发的,你考上了哪个大学的成教,毕业时就会盖有哪个大学的章;自考的文凭上盖有两个章,一个是主考院校的章,另一个是当地自考委的章。

比方说在北京,如果你学的是自考的会计专业,不管你在哪个学校里学习,毕业后毕业证上会盖中国人民大学(主考院校)和北京市自考委的章,与你所就学的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学历文凭考试严格的来说是自考的一种,与自考不大一样的是其毕业证由授课学校自己发,而不是由主考院校和自考委联合盖章。

高校“双学位”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双学位”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双学位”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双学位教育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双学位”教育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效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

有鉴于此,通过对“双学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双学位教育具抛砖引玉。

标签:“双学位”;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科学定位探索高校人才科学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双学位教育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高校在开展双学位教育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弊端,影响了双学位教育的质量。

1 “双学位”教育内涵“双学位”教育,是指主修本专业学位的同时兼修另一门类学位专业,并取得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分。

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发挥我校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专业优势,将财政学主修专业与资产评估第二专业学位相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 当前高校“双学位”教育存在问题“双学位”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我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能,掌握两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但在“双学位”教育开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以下问题。

2.1 双学位人才培养定位不准高校开设“双学位”的初衷应该是响应国家政策目标,以增强学生知识面,提升其创新意识,使其成为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但很多高校在把“双学位”的开设定位为一种学校、学院创收的手段,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选修“双学位”,在政策、资金支持及教师配备上倾向于就业热门的学科与专业。

违背了“双学位”开设的初衷,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导致人才过剩。

2.2 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针对“双学位”教育虽然制定了“双学位管理办法”等规定,但这些规定、条例、办法等一般是原则性规定。

国务院:取消第二学士学位授予 设立辅修学位或双学位

国务院:取消第二学士学位授予  设立辅修学位或双学位

龙源期刊网
国务院:取消第二学士学位授予设立辅修学位或双学位
作者:
来源:《留学》2019年第15期
近日,国务院发布《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规定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学位授予单位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向本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授予辅修学士学位,也可在本校全日制本科學生中设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

第二学位与双学位有哪些区别

第二学位与双学位有哪些区别

有些考生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进入大学后会考虑选修双学位与第二学位。

所以今天优志愿就给大家总结一下第二学位与双学位有哪些区别?一、什么是第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是指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再继续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二、什么是双学位?双学位,通常指双学士学位,指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全日制再主修另一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到某高校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与第二学士学位不同,辅修二学位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辅修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规定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辅修学士学位,未达到申请学士学位要求者可视相应条件获得辅修结业证书。

三、第二学位与双学位有什么区别1、培养模式不同第二学士学位着重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制二年。

第二学士学位生一般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并且在招生规模上控制十分严格,一般仅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实行。

双学位教育属于本科教育的范畴。

是为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

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所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它教学环节,不低于一定学分,且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第一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经学校核准、颁发第二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关于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_学位调研情况的汇报

关于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_学位调研情况的汇报

关于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调研情况的汇报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学生们面临了更多的教育选择和机会。

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篇文章旨在对这三种学位进行深入调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定义、流程以及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包含五个部分,即引言、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接下来每个部分所涵盖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细致而全面地调查与分析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地域的特点及如何实施此类计划以提供具有参考价值且可行性高根据此调查结果将总结出各种优势、劣势以及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些建议。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在“1. 引言”这一部分中清晰地表达本文的背景、结构和目的。

请根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编辑相应段落。

2. 双学士学位:2.1 定义和背景:双学士学位是指同时获得两个本科学位的一种学术模式。

该模式旨在培养跨领域人才,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专业领域中获得广泛而深入的知识。

双学士学位可以在同一个大学内或不同大学之间完成,每个学位的授予依据各自专业所需的课程和要求。

2.2 优势和劣势:双学士学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教育经历和广阔的就业前景上。

通过获得两个本科学位,毕业生具备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知识背景,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此外,双学士学位还有助于发展跨领域能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

然而,双学士学位也存在一些劣势。

首先,由于需要同时完成多门专业课程,在时间上可能会比单一本科专业耗费更多。

其次,对于某些特定职业来说,并非所有雇主都会认可或重视双重本科学位。

此外,学生需要更大的学术压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来平衡两个专业的学习。

双学位制度的思考辅修专业和双学位

双学位制度的思考辅修专业和双学位
• 辅修专业优点 • 拓宽知识面:通过辅修专业,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综合素质。 • 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 丰富个人经历:辅修专业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经历,提高自我价值。 • 辅修专业缺点 • 学习压力大:辅修专业需要学生额外学习课程,增加学习压力。 • 时间投入多:辅修专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 费用高:辅修专业可能需要额外支付学费和其他费用。 • 双学位优点 • 掌握两种专业技能:双学位学生可以掌握两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 增强就业竞争力:拥有双学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提高职业发展潜力:双学位可以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增加职业发展潜力。 • 双学位缺点 • 学习压力大:双学位需要学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的课程,增加学习压力。 • 时间投入多:双学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 费用高:双学位可能需要额外支付学费和其他费用。
双学位的特点
双学位制度具有灵活性、跨学科性和复合型的特点,它能够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双学位的重要性
01
02
03
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双学 位的毕业生往往更具竞争 力,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 和技能更加全面。
培养复合型人才
双学位制度有助于培养复 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 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武汉大学自1995年开始实施双学位制度,学生可 以在校期间同时攻读两个专业的学位。双学位课 程涵盖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个领 域
双学位制度的经验分享和建议
经验分享 建议
双学位制度在国内外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实施,其 成功经验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确保 双学位课程与主修专业相互衔接;建立完善的学 分制度,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双学士与第二学士的区别

双学士与第二学士的区别

双学士与第二学士的区别双学士(Double Bachelor's Degree)和第二学士(Second Bachelor's Degree)都是指在完成本科学位后再获得的学位,但两者在一些关键方面存在区别。

双学士是指在同一领域内获得两个本科学位。

这意味着学生在同一学科领域内修读两个不同的本科课程,并成功获得两个本科学位。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可以在国际关系和经济学两个领域内同时获得学士学位。

这种情况下,该学生将同时获得国际关系学士和经济学学士两个学位。

相比之下,第二学士是指在不同领域内获得的第二个本科学位。

这意味着学生在已完成的本科学位领域之外选择另一个学科领域,并修读相关课程以获得第二个本科学位。

举个例子,一个已经拥有心理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决定再次攻读商务管理学士学位。

在这种情况下,该学生将获得心理学学士和商务管理学士两个学位。

双学士和第二学士在学习时间上也有所不同。

双学士通常需要更长的学习时间,因为学生需要完成两个本科学位的全部要求。

而第二学士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学分。

双学士和第二学士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差异。

双学士的学生在同一领域内获得了两个学位,因此他们通常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某些特定职业来说更具竞争力。

而第二学士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获得不同领域的学位来拓宽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校对于双学士和第二学士的定义和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考虑追求双学士或第二学士学位时,学生应该仔细研究目标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总结起来,双学士和第二学士都是在完成本科学位后追求的学位,但两者在学科领域、学习时间、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无论选择哪种学位,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来做出决策,并确保选择的学位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的区别

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的区别

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的区别在大学,有些同学为了给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在学习专业课之余,还考虑考取双学位与第二学位。

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双学位与第二学位混淆,认为“双学位”就是“第二学位”,其实,这两个名词有很大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究竟有哪些区别。

第二学士学位VS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是指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双学位通常指双学士学位,指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全日制再主修另一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到某高校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1.报考条件不同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含实行学位制度以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含按学分制提前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

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均须本人自愿,在职人员报考要经本单位批准,并经过必要的资格审查与入学考试、考核,择优录取。

第二学位修业年限一般限定为二年,有的专业如中医学专业为三年。

双学位招生范围一般是该校大二学生,报名条件是成绩较好,无不及格学科,以及满足各学校的其他要求,经录取后从大二开始学习。

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全部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学士学位。

2.考试范围不同第二学士学位考试还都由各招生高校单独出题、单独招生,没有全国统考。

考试时间大约在每年的3、4月份,具体的时间和考试科目需与所报考的学校联系。

报考的学校、专业不同,考试的时间和科目也不尽相同。

考试的内容应是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

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_吴琳

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_吴琳

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_吴琳[摘要]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存在诸多差别。

文章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出发,简要叙述了二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以及人才培养中各自所具有的优势,提出几点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作者简介]吴琳(1985—),女,四川宜宾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0)11-0006-03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11期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程度更加深入,趋势日益明显。

这些显著变化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优质资源。

各高等院校在适应新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纷纷实行第二学士学位、辅修、双学位等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与公众的认识中常出现概念模糊、意思混淆、相互替代等情况。

因此,准确理解与辨别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就显得重要且必要。

一、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双学士学位,英文为“Double Major Program”,意为双主修教学计划,在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以及各高等院校中普遍以“双学位”作为统一名称。

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尚没有确切的文件予以规范,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认识是:双学士学位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1]。

第二学士学位,英文为“The Second Major”,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按照招生计划,经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制两年,学习合格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2]。

关于双学位教育的几点研究意见

关于双学位教育的几点研究意见

关于双学位教育的几点研究意见作者:李利荣常春吴丹雯彭凯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专门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开展双学位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开拓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在就业市场中,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双学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许多高校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双学位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及其管理方面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调查提出解决方法及意见。

关键词双学位复合型人才教学管理与监督校际办学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双学位是指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自愿选修不同学科另一专业的课程,并逐步修读相应的学位全部课程,按要求同时达到两个专业的毕业要求者,即修满两个专业所需的学分,可获得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

在我国最早提出双学位教育是在1985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文件明确提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高等学校要针对现存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等”。

在此背景下,一些试行学分制较早的高校开始尝试建立辅修与双学位制。

经教育部(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大学于1983 年正式出台了辅修制与双学位制度。

此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在本科生中开展了双学位教育。

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七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从1999年开始联合办学,学生可以跨校辅修第二学位。

在2010年,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导,武汉市南湖片区十所高校组成了新的十校联合办学联盟。

本次参与联合办学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十所高校,各高校在不改变现行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学籍管理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双学位和第二学位有什么区别

双学位和第二学位有什么区别

双学位和第二学位有什么区别有许多人弄不懂双学位和第二学位有什么区别,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有什么区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双学位和第二学位的区别概念不同双学位通常指的是双学士学位,通俗的讲,就是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本专业外,还可以跨学科学习另一门专业,都是全日制的形式,达到高校要求,修满足够学分之后,则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只能获得结业证书。

第二学位则是需要已经成功获取一个学位之后,需要参加国家教相关考试,比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后,达到教学要求和学业要求后,准允毕业,才能获得第二学位。

招生对象不同只有全日制的本科生才能报大学的双学位,而一些自考、函授、电大的学生只能报考大学的第二学位,当然全日制的本科生、省外学生、校外学生也可以报考第二学士学位。

培养模式不同双学位其实是为了充分发挥学术和专业上的优势,通过跨专业的形式,培养多领域多专业的人才。

第二学位则是重点培养更高层次和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两年的学制。

报考条件不同双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在校大二学生,报考条件是无不及格学科,成绩良好即可。

第二学位的报考条件是必须已经获取了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或者在职人员。

毕业证书不同双学位会在毕业证书上注明辅修专业,和普通的本科毕业证不同,这一证书在网上时没有备注的;第二学位可以获得毕业证书,这个证书在网上是可以查证的。

含金量和待遇区别双学位的毕业待遇一般按第一专业为主,辅修专业为辅,待遇等同于本科生,并且辅修的专业学位,并不能用于公务员报考。

而第二学位含金量很高,受机关单位和大型企业认可的毕业待遇等同于研究生,而且在读期间,会获得相应的资金补贴。

拓展阅读:第二学士学位怎么报考1.报考条件:第二学位是在本科毕业后的应届生或者三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给他们第二次选择专业重读大学的机会。

学制两年,第一年教授完所有专业本科课程,第二年做毕设搞实习(看学校各自安排,很有可能不会举行实习),相当于再读一次本科的大三大四,从而拿到第二个专业的本科学历,以实现转行、转专业的目的。

什么是双学士双学士的定义

什么是双学士双学士的定义

什么是双学士双学士的定义双学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但是在国外却很普遍,不但有双学士,还有双硕士和双博士。

那么你对双学士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双学士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双学士的名称定义(1)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即:第一专业,是学生入校时所学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学士学位。

(2)双专业: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在同一学科门类或不同学科门类中)修读其它专业作为第二专业。

(3)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双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学历从严格规定来讲:双学位是国家不承认的学历,即国家没有双学位学历,只是一些院校开放两个学位让本科生读,毕业后有两个学士学位,但学历还是本科。

第二学士学位是国家规定的五个学历之一,排在研究生之后但排在本科之前,是全日制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在工作二年之后再去考第二学士学位的入学考试,脱产读二年后取得第二学士学位。

学历高于本科而低于研究生。

是不是所有大学都有双学士?一般的大学都有双学士学位的,就算没有也可以到临近的学校去修,主要是修专业课。

一样的都有学位证书的。

一般就是周末才上课,学费也不是很贵,一共2年,大概才3000~4000左右,当然要看是什么专业和什么学校了。

其实双学位和考研虽然冲突不大,可以既修双学位又考研的,不过这样的话会很忙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一般大三就开始准备考研的紧张学习,而这个时候如果每周末还要修双学位的话,时间就会更紧。

第二学位与双学位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什么不同

第二学位与双学位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什么不同

第⼆学位与双学位有什么区别⼆者有什么不同
双学位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学⽣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专业的学位课程。

第⼆学⼠学位是指在获得第⼀学⼠学位的基础上,全⽇制脱产再主修另⼀学科门类本科专业两年,达到某⾼校学位授予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学⼠学位。

第⼆学位与双学位的区别
双学位当达到课程的全部要求后,学⽣在获得教育部统⼀制作、授权颁布、学信⽹注册的普通⾼等教育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将获得⾼等院校颁发的另⼀学科的辅修专业证书和⾼等院校颁发的辅修学位证书,这两个证书就是“双学位证书”(⽆法在学信⽹上查到学历证书)。

第⼆学⼠学位着重培养⽬前国家急需的⾼级新兴专业⼈才,培养⼀批国家急需的知识⾯宽、跨学科的⾼层次专门⼈才。

第⼆学⼠学位是经备案设⽴第⼆学⼠学位专业的⾼校,按照招⽣计划,经学校组织统⼀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种培养⽅式,学制两年(学信⽹可查,⾪属于普通⾼等教育)。

第⼆学位与双学位哪个好
双学位,原来的定义是指第⼆学⼠学位与辅修⼆学位。

辅修⼆学位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全部要求后同时获得另⼀学科的学⼠学位,未达到申请学⼠学位要求者可获得辅修学位。

⽬前的教育部把辅修⼆学位认为双学位,⽽把第⼆学位和辅修⼆学位分开,所以就形成了双学位和第⼆学位并⽴的局⾯。

⽬前国家在待遇上,只说了双学位等同研究⽣班,⽐本科⾼⼀点,⽐硕⼠低⼀点。

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概念正义

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概念正义

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概念正义作者:张晓报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02期摘要: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的提出,对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术兴趣有积极意义。

然而,从学理和域外经验看,《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对这三种学位类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

辅修不同于学位,亦不授予学位,“辅修学士学位”杂糅了“辅修”“主修”与“学位”三个概念,容易带来误解。

双学士学位不同于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后者窄化了前者,导致双学士学位的覆盖面大大缩小。

联合学士学位不止限于国内、国际和校际之间,还包括学校内部更具结构性、具有特定名称的学士学位类型。

关键词: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位制度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2-0083-07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一般项目“美国研究型大学‘个人专业’运行机制研究”(15YBA146)。

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

《办法》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类型学士学位并对授予要求分别作出了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自行其是而缺乏政策依据的问题[2](P36-40)。

毫无疑问,政策变革将有助于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术兴趣。

遗憾的是,《办法》对以上三者的理解似乎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很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专门探讨。

由于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源于西方特别是欧美,所以本文主要基于美国的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辅修或学位≠“辅修学士學位”《办法》第十四条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辅修学士学位”。

关于其受众,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在相关回答中指出:“对于全日制学生在本校自主选择读多个学位的,可以采取辅修学士学位方式。

最新-双学位教育研究现在与内容分析 精品

最新-双学位教育研究现在与内容分析 精品

双学位教育研究现在与内容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学科之间渗透、交叉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的发展不能盲目,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目前,随着多元社会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双学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我国双学位教育的研究现状一双学位教育文献数量笔者以双学位为篇名在清华同方数据库对198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全部文献进行搜索,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搜索到文献158篇,以年份划分,1983年1篇,1985年2篇,1986年2篇,1990年2篇,1991年2篇,1993年1篇,1995年1篇,1996年1篇,2000年1篇,2003年5篇,2004年5篇,2005年4篇,2006年5篇,2007年7篇,2008年9篇,2009年13篇,2010年21篇,2011年19篇,2012年32篇,2013年25篇。

由于双学位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及提高就业能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以双学位教育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自2003年开始逐步稳定和提升,并在相关学科专业开始了改革实践。

二关于双学位教育的研究方法从文献的研究方法来看,属于实证研究论文的有53篇,约占文献总数的33,主要是对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实践进行总结以及围绕双学位教育实践工作所做的调查。

2003年以前此类的研究文献很少,2003年逐步增多,说明我国学者在开展双学位教育实践研究后,日益注重归纳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并尝试建立相关的理论。

非实证研究论文105篇,主要内容涉及对双学位教育模式、理念研究,对双学位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对某一学科专业试行双学位的探讨等。

但是,对双学位教育理论的研究仍较零散、不成体系。

二、对双学位教育研究内容的分析一我国双学位教育理论的研究1双学位教育概念的研究。

关于双学位教育的概念,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包括1998年以前从事双学位教育研究的学者容易将之与第二学位的概念混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存在诸多差别。

文章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出发,简要叙述了二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以及人才培养中各自所具有的优势,提出几点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作者简介]吴琳(1985—),女,四川宜宾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0)11-0006-03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11期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程度更加深入,趋势日益明显。

这些显著变化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优质资源。

各高等院校在适应新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纷纷实行第二学士学位、辅修、双学位等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与公众的认识中常出现概念模糊、意思混淆、相互替代等情况。

因此,准确理解与辨别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就显得重要且必要。

一、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双学士学位,英文为“Double Major Program”,意为双主修教学计划,在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以及各高等院校中普遍以“双学位”作为统一名称。

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尚没有确切的文件予以规范,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认识是:双学士学位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1]。

第二学士学位,英文为“The Second Major”,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按照招生计划,经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制两年,学习合格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2]。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教育部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该文件是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于1987年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二、发展历程(一)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双学位模式是伴随着学分制在我国的普遍推行而出现的。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在教育部所倡导的“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学分制”这一政策激励下,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探索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模式[3]。

1983年前后,学分制的试行从少数重点大学、综合院校推广到普通大学、单科院校。

学分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普遍推行为双学位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武汉大学率先开始了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于1983年正式出台了辅修与双学位的相关制度[4]。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自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双学位模式开始在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及少数普通院校试行。

经过部分高校的试点与探索,20世纪90年代双学位模式在全国高校开始普遍推广。

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方面”,“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在深入推进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部号召有条件的高校通过校际联合办学、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推动区域高校发展和办学效益提高。

由此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了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起校际联合办学机制,鼓励在校大学生跨校辅修另一专业并攻读双学位。

例如,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于2000年开设跨校第二专业,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5];始于2001年的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联合办学的目标[6]。

(二)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于1984年开始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少数高等院校开始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

如北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吴琳(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6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86年开始,通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招收来自航空航天系统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工业管理工程和工业外贸两个专业学习;经过两年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出一批批航天航空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外向型人才[7]。

1987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使得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培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开始推行第二学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同时,为规范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名称,以利于实施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高教司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了整理。

至此,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达到81所[8]。

但是,由于教育部在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申报、招生规模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加之辅修与双学位制在各高校的普遍施行,近年来,部分高校减少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专业与人数,某些大学甚至停止了对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招生。

如清华大学的软件学院、微电子所、中文系自2004起不再面向社会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大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市场营销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目前已停止招生。

三、培养模式比较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着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结合《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高校开展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目标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都明确地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学科背景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但是,在具体的办学定位上却有区别,双学士学位属于大学本科教育层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办法》第一条的规定,第二学士学位“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标是“有计划地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可见,双学士学位教育偏重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更加偏重于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对象目前,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将更大的自主办学权利下放给高等院校,形成了各地区各高校各具特色的双学位培养模式。

因此,各高等院校对双学位的招生对象具有不同的规定与限制,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申请双学位的资格与条件为:本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好;学有余力,主修课程成绩优良,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9]。

而大连理工大学却要求申请攻读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是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满足各专业的具体报名条件[10]。

从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双学士学位招生情况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培养对象为在校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良好,主修专业的学分绩点要达到某一标准以上[11]。

根据《办法》第五条的规定,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也可以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可见,是否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是满足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对象的首要条件,这与双学位的要求显著不同。

同时,由于第二学士学位偏重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部分高校在招生上形成了与企业合作,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

(三)招生计划由于各高等院校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很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招生计划一般都由开展双学位教育的各院系自行制订,而各院系一般又根据该专业前一年的招生情况来确定。

常常出现热门专业招生计划年年递增,而冷门专业招生计划逐年缩减,甚至取消招生的现象。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根据《办法》第三条,“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不大面积铺开,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年度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并严格按计划招生”。

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规模与计划有着较大的干预与控制,第二学士学位每年的招生计划比较稳定,招生人数少。

(四)专业设置对于双学位专业的设置,国家教育部给予各高等院校较大的自主权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其目的是让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所处区域优势,设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专业。

从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将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强势专业作为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业。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设置,《办法》中规定“均须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教委审核批准”。

从2001年至今,教育部每年都会对高校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审核并予以批复。

相比较而言,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数量较少,需要综合考虑学校专业优势以及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对第7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审批严格且过程复杂。

(五)经费来源目前,国家没有给予高校开展的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而给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12]。

双学位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相关费用(按照各个学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学成本,每个学分缴纳100—300元不等)。

《办法》第九条规定,“经国家教委批准,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内的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其所需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按照研究生班的经费标准及其他待遇,分别在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业费中开支”。

但是,随着高校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大多数高校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学费按照本科生学费标准收取。

(六)授位条件目前,对双学士学位授位的一般观点是:要求该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应该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否则不能取得双学位文凭[13]。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学位”中“双”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各高校在双学位的授位工作中意见不一,双学位的含金量因学校而不同。

教育部颁布的“办法”中第二条规定第二学士学位与原主修专业原则上要求跨学科门类,但“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