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周服饰

合集下载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1、夏朝服饰特点:
夏朝的服饰主要以黑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

那个时候,人们的衣服肯定不宽松,因为生产力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布,另外农耕民族也不需要多紧身的衣服。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衣服就越来越宽松,老板姓的衣服变化不大,统治阶层有钱,衣服越来越宽松肥大。

2、商代服饰特点: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

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

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

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3、西周服饰特点: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也就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制度。

周王朝并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
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

一,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二,夏商周服饰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三,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楚国贵妇服饰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体现。

古代服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服装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服装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过程。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装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明的最初阶段,相应的服装也呈现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夏朝时期,男子一般穿褐色的上衣和裙子,女子则穿蓝色或绿色的上衣和裙子。

这些服装多为单衣,形式简单,而且没有袖子。

在夏朝,服装的图案主要是轩辕纹和龙纹,这也是古代服装图案的雏形,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点。

而在商朝时期,服装更加注重细节,男子多穿褐色上衣和蓝色下裳,女子则穿蓝色上衣和红色下裳,服装上的花纹图案也开始使用云纹和祥云纹,展现了更加精细的工艺水平。

到了周朝时期,服装更加多样化,布料的使用也更加丰富。

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更加多样化,并且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款式和风格。

在这个时期,服装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丝绸成为了服装的主要面料,男子多穿长袍,女子则穿长衣裳,服装的图案也更加多样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花纹和纹饰,如凤纹和鱼纹等。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服饰配饰,如发冠、花环等,这都展现了古代服装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明清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在款式和图案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在明朝,男子服装的面料多为绸缎和丝绸,款式多样,图案丰富,如蝙蝠纹、云纹、车马纹等,而女子的服装则更加注重立体感和流畅感,服装的线条更加曲线优美,图案更加繁复精致。

而到了清朝,服装的款式更加统一,男子多穿长袍,女子则穿长衫,服装的面料多为丝绸和绸缎,图案则更加强调对称和比例,如蝴蝶纹和梅花纹等。

清朝时期的服饰配饰也更加注重材质和工艺,如玉镯、珍珠项链等。

五、现代服装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服装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传统的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旅游文化景观》之“中国服饰的发展”

《旅游文化景观》之“中国服饰的发展”

八、民国时的服饰
• • • • • 中山装 学生装 长袍、马褂 袄裤 大髦
九、改革开放前的服饰
• 流行色:灰、黑、蓝为色彩基调 • 风向标: 1、列宁装 2、绿军装 3、假领子 • 衣时尚: 1、劳动布 • 从“精细”到“精炼” 从“加法设计”到“减法设计” 从要素丰富到结构丰富 从“外饰艺术”到“内蕴艺术”
1、汉代男服服饰
•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以一种 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 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 小祀。 • 委貌冠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 候穿着。 •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 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小 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汉代的朝服, 服色是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七、清代的服饰
• 夏朝服,披领及袖俱用石青色加片金沿, 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 裳行龙爪,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 下幅八宝平水,头戴翎冠,颈饰朝珠,内 着蟒袍,外加衫服,开衩内露的是衬衫, 镶滚边长袄,低领袄衫多为圆领,右对襟, 琵琶襟、衽大襟,扣襻系结,高髻,花钗, 身穿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的上层妇 女。
五、元代的服饰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 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 民族特点的服制。 •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 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 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 •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 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 "。"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 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 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 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饰品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饰品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饰品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饰品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采用各种材质、制作工艺,古代服饰和饰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展现社会地位、传达身份和美学趣味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介绍中国古代服饰与饰品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与饰品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阶段,人们的服饰和饰品主要以皮革和纺织品为材料,简单朴素。

夏代的服饰以束腰绕身的方式为主,男性常穿褡裢、上衣或长袍,女性则常穿长袍、襦裙等。

此时期的饰品以玉石、石器、水晶等为主,如玉璧、石饰等,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与饰品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与饰品达到巅峰的时期。

秦朝时,统一制度的实行使得服饰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男子通常穿戴白色衣袍,女子穿襦裙、袍褂等服饰。

而汉朝时期,服饰逐渐多样化,丰富多彩。

男子常穿长袍、褶裙等,女子则常穿长袍、襦裙等,同时还出现了马褂、襦裙等新款式。

此外,汉代的饰品也相对丰富多样,如金银器、玉佩、珠串等,展现出汉朝时期人们的富裕与优雅。

三、唐宋时期的服饰与饰品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与饰品的繁荣时期。

唐朝时,男女服饰多样化,男子可穿戴襦裙、袍褂、马褂等,女子也有多种选择,如背带裙、长袍等。

盛唐时期,服饰颜色丰富多彩,材质以细腻柔软的绸缎为主。

宋朝时期,服饰逐渐朴素化,男女装束基本统一,袍袖逐渐增宽,裙襦逐渐变长。

此时期的饰品以金银器为主,如金饰、银饰、珠宝等,代表了华丽与典雅的时尚风格。

四、明清时期的服饰与饰品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与饰品的末期,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时期,服饰逐渐趋于庄重,男子常穿戴直襟长袍,女子则以旗袍为主。

清朝时期,服饰进一步规范化,男子穿汉服,女子穿旗袍,继承了明朝时期的服饰传统。

此时期的饰品以珠宝、金银器为主,如耳坠、戒指等,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俗和繁华。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饰品不仅是装饰身体的工具,更是展示社会地位、追求美学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周朝服饰

周朝服饰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 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贵族服饰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 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服饰制度
周朝服饰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 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 裳也逐渐变宽。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 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 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 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 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 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 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 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 邃」,所以称为「深衣」。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公开课堂]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公开课堂]
第二章 夏商周服饰
上课资料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远古 变化至今的过程,把握中国服装变化的内在 规律。
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 特征,总体把握中国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开 拓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
上课资料
2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了解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 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 绘制。
上பைடு நூலகம்资料
10
蔽膝
冕服中称 祭服中称 其他服装
芾(音福) 黼或黻 韦韠(音毕)
上课资料
11
赤舄(音系) 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 屦(音巨)为单底,夏用葛麻,冬
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 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 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上课资料
12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上课资料
13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 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 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 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 征性。
上课资料
14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 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寓意:“日、 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 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 净,“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 “黻”代表去恶存善。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 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 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 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 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 夫。

2.第二章:礼制渐备的夏商西周服饰

2.第二章:礼制渐备的夏商西周服饰
第二章 礼制渐备的夏、商、西周服饰
章节内容
• 夏商西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 初显礼制尊卑的夏商服饰 • 冠冕堂皇的西周服饰 • 朴素大气的首饰和佩饰
一、夏商西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 服饰功能从“用”逐渐上升到“礼”;
• 服饰资源被奴隶主垄断,专设生产、管理、分配
和使用等机构;
• 逐渐制定了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应的服饰制度;
色无纹饰,故名。与素
裳、蔽膝相搭配,首服
为玄冠(委貌冠)或爵
弁。为天子燕居之服, 诸侯祭祀之服,大夫、 士朝服和礼服。
深衣
• 所以称深衣者,以 余服则上衣下裳不 相连,此深衣衣裳 相连,被体深邃, 故谓之深衣。
——《礼记·深衣》
•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
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
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
无自入也。
——《礼记·玉藻》
笄礼
•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 子在订婚(许嫁)以后 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
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
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
二十也行笄礼。
商代玉佩
西周玉佩
神州六瑞
• 奠定了中华民族服饰的基础,几种主要的服饰基 本形制逐步成熟,样式和色彩逐渐走向华丽。 • 服饰功能从“用”逐渐上升到“礼”,逐渐制定 了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应的服饰制度,皇室、贵族 礼服制度逐渐完善; • 服饰资源被奴隶主垄断,专设生产、管理、分配 和使用等机构; • 首饰佩饰大放异彩,成为“德”与“礼”的代表。
成为燕居之服,便装。
军队中也较为流行。
襦裙
• 襦裙,上襦下裙的形
制。袍之短者谓之襦, 即比袍短的棉衣。如 果质料粗陋、轻薄的 襦,则可称为 “褐”, 短褐,即普通百姓穿 的粗布短衣。

夏朝的服饰

夏朝的服饰

夏朝的服饰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他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统帅,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开展和逐渐完备的。

(一)礼服《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那么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

《商书》有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的告诫,表示国王有至高的权力。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阶级等级制度已经形成。

《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说明奴隶主贵族穿了冕服举行祭礼。

以上两例史料,说明夏、商两代已有冕服。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说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根底上各有变革和开展。

夏代称冕冠为收,殷代名为〓,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这是后汉蔡邕在《独断》中的说法。

在孔子看来,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

《周礼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

祀昊天上帝那么服大裘而冕。

王之吉服那么兖冕,享先公飨射那么〓(b音蔽)冕,祀四望山川那么毳(cu音翠)冕,祭社稷五祀那么希冕,祭群小那么玄冕。

说明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

总称六冕。

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

六冕的内容如下: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

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

共十二章。

②兖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③〓冕(王祭先公与飨射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看到好多小说(尤其是穿越小说)里写到古代服饰的时候,总是以古装来统称,其实中国不同朝代时的服饰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从服饰上是基本可以看出年代的。

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吧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中国服饰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发展历程

因水 整田 件衣 服是 装一 织种 料由 色各 彩种 互碎 相布 交料 错拼 形合 如缝 水制 田成 而的 得服 名装
满族旗头 满族妇女的高底旗鞋
满族女子梳旗头所插发饰
清 代 汉 族 妇 女 服 饰
本 图为戴 暖帽、 穿马褂、 行袍的 男子。
旗袍的发展
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 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 薄的透明纱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 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
鞢带穿戴展示图 梳髻、穿翻领胡服的妇女 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宋代妇女服饰式样不多,色彩也不如 以前鲜艳,给人以洁净、质朴和自然之感 妇女日常服饰上身穿袄、襦衫、背子 皇 帝 冕 服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妇女深衣
汉代深衣俑
直裾深衣
西汉素纱禅衣
秦代妇女曲裾服饰
汉代妇女襦裙
隋唐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 最为精彩的篇章,可谓是封建社会中一朵昂首怒放、 光彩无比的瑰丽之花。 隋唐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胡服和男装
盛唐时期流行袒领,亦即袒露装
中 国 服 饰 发 展 历 程
一、原始服饰
二、夏商周服饰
西周妇女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西 周 男 子 服 饰
西周男子服饰
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深衣
深衣开创了 衣裳连属制 为中国服饰 基本形制的 确立奠定了 基础
深衣
秦汉妇女礼服以深衣为尚 深衣分曲裾和直裾两种 襦裙是秦汉妇女的日常服饰 秦汉饰物也很讲究华丽,多为玉制品
姑姑冠
明代官方对妇女服饰做了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将贵族命妇 与平民女子之间的界限确定得十分清楚。 命妇着装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礼服是在重大场合穿用的 由凤冠霞帔和背子、大袖衫等组成。 水田衣是明代平民女子的典型服饰,也称其为“百家衣”。

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服饰

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服饰
(八)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是为亲信贵族之衣。头上截留短发一周,着衣,长袖窄口,敞襟,后领较高,衣 下缘垂及臀部,背部衣饰云纹。着鞋。


(九)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是为中上层贵族衣装。发式高耸呈尖状,十分奇特,沈从文先生认 为其发可能用某种胶类胶固成型。头上戴有高冠,冠向后背,且向下卷,周边有扉棱突出。头之后脑部有向上 弯曲之突出如虿尾的发髻。头发上束成前后双髻,前髻高而向后下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冠型高耸,周边有突 棱,冠向后卷,身着长袖窄袖口衣,紧身裤,遍饰云纹。华冠周边有突棱,冠前后作直角式,与上例异,紧身 衣裤饰云纹。头戴冠,冠型前高后卑,前面和上侧有扉棱,后侧平滑,冠身不透空。
E

上衣下裳和 深衣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 衣” ,这两种形制在西周和东周都已发展的比较完善。
01
上衣下裳 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 领,主要为右衽的衣襟, 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深衣 是西周时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 男女结服。据说深衣是衣裳分 裁后再相连,下裳共六幅,每 幅又二分,以合每年十二个月。 从出土的文物和古迹上可以归 纳其特点:领式一般为交领, 即大襟,右衽;深衣有曲裾和 直裾两种;小口大袖;领和袖 口通常为宽缘,“衣作绣,锦作 缘;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 佩玉;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 化的风格,这种样式一直盛行 到汉代。
(四)肩背部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头戴格子条 纹布帽冠蒙覆其发。为贵族服饰。双手拱置细腰前,双肩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 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头戴布质格子条纹帽冠,齐齐罩覆额头发际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这 类帽冠可能类于礼书中说的“缁布冠”。 (五)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是为贵族衣装。双手后支地, 头上仰。戴圆箍形“頍”,直领对襟衣,衣饰云纹和目雷纹。下着分裆裤,腹胯间有一大牛面纹。足穿高帮鞋。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
饰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 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 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 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 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骑射。元代的 服饰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 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衣人相映 包蕴文化
服饰的变化是传承发展的 要与身份、地位、年龄相协调 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 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 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明 代 男 子 宽 袍 儒 巾 服 饰
明 代 官 服 和 乌 纱 帽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
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 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 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清代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男子以剃发梳辫、 长袍马褂的满族服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 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 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 已经出现。到了汉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 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 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 样式,一般上襦极短, 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 下垂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 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 (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
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

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观念,更是人们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在夏商周时期,服饰的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褐色为主,以反映原始社会的贫困和朴实。

男子的主要服装是束腰长衣和长裤,女子则穿着旗袍状的长裙。

在周代,衣着逐渐丰富多样,丝绸的使用也开始兴起,贵族层次的服饰以红色和紫色为主,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高贵。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多样。

尤其是在汉代,丝绸的兴起使得服饰的质地更加柔软光滑,同时还引入了袖口、衣领等细节设计。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对襟长衫和长裙。

此外,汉代还流行佩戴帽子和饰品,如玉佩、金饰等,进一步突显了个体的儒雅和高贵。

三、唐宋时期的服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多样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技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男性的主要服装是宽松的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分体的上衣和长裙。

此外,唐宋时期还流行使用宝石、珠宝和各种饰品,以彰显个人的优雅和奢华。

四、明清时期的服饰明清时期的服饰以庄重和华丽为主,凸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

男子的主要服装是旗袍状的长衫和马褂,女子则穿着对襟长袍和长裙。

明清时期还流行使用丝绸、绸缎和刺绣等材料,以及戴着花翎和宫扇等饰品,进一步展现了高贵的身份和封建社会的严格规范。

五、现代的服饰文化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传承。

现代的服饰设计融合了传统元素和国际时尚潮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同时,中国的传统服饰也被重新审视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时尚界的热门元素。

例如,旗袍和唐装等传统服饰在国际红毯上亮相,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独特魅力。

夏商周服装史

夏商周服装史

玉蝉 商晚期
蝉纹饰 商晚期
第二节、商朝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象

巧色,又称“俏 色”,是玉器碾琢 的特殊艺术手法, 为衡量玉工巧拙的 重要标尺。 按玉材及其杂色的 形状与颜色,将杂 色设计制作为作品 所需的部位,此即 巧色。
河南安阳妇好墓 玉鳖 商
玉虎 商晚期
狗 商晚期
熊 商晚期
玉鹿 商晚期
司母戊方鼎
变形蟠龙纹鼎 春秋早期
第二节、商朝
大禾方鼎

古代铸造青铜器主要利 用模范。 商周青铜礼乐器的制作 至少要经过制内模、制 外范、制内范、合范、 浇铸、修整六道工序。

第二节、商朝
饕餮纹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节、商朝夔龙纹
凤鸟纹
第二节、商朝
窃曲纹
第二节、商朝
云雷纹
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方形(含直、折)模式 圆形模式 S形模式
盘头、 左右梳辫垂肩
辫发盘顶
戴帽
第二节、商朝
三星堆盘辫人像
第二节、商朝
三星堆 盘辫人像
第二节、商朝
女子:
长发上拢成髻、卷发齐肩
商代玉人像
第二节、商朝
河南妇好墓玉梳
第二节、商朝
河南妇好墓玉梳
玉梳 商晚期
第二节、商朝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骨笄
第二节、商朝
商代金耳珰
第二节、商朝
商代金钏
第二节、商朝
方形(含直、折)模式
青铜器云雷纹、商代
菱形纹锦、春秋战国时期
菱形纹罗、西汉马王堆出土
着补服的明代官员
圆形模式
T形帛画、西汉马王堆出土
卷草纹、唐
唐· 宝相花纹织锦
宝相花、唐
联珠野猪头纹锦、唐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
难点: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建议
本章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观看相关电教片为辅,学生重 点必须掌握以下内容: 1、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掌握夏商周服 饰的特点。 2、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 制及特征,并会绘制。
3、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夏商周时期织绣残片
二、服饰纹样与色彩 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以龙凤、动物、几何纹等
为主,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图案当中, 常常用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等 穿插其中,使整体纹样生动灵巧,繁而不乱。纹 样多以刺锈工艺完成。
湖北江陵马山砖 厂1号战国楚墓 出土龙凤虎纹刺 绣
春秋战国时 期纹样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 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 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
军戎服饰
商代铜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辽宁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盔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一)服饰材料
夏商周时期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 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 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 夹衣,内实丝棉,短袍叫襦,也就是后 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商代 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曲裾深衣
(2)襦裙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 襦裙,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其特征为 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襦裙作 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 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
襦裙的形制
二、冠帽鞋履 (一)冠帽
古代的帽大多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只能盖住 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 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 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男子辫发,蓄 发不剪。女子辫发,戴髻。冠巾出现于商,有 束发器 、帽箍 、帽等形制。女子的帽,更引 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 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服饰(课堂PPT)

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服饰(课堂PPT)
• (八)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是为亲信贵族之衣。头上截留短发一周,着衣,长袖窄口,敞襟,后领较高,衣 下缘垂及臀部,背部衣饰云纹。着鞋。
• (九)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是为中上层贵族衣装。发式高耸呈尖状,十分奇特,沈从文先生认 为其发可能用某种胶类胶固成型。头上戴有高冠,冠向后背,且向下卷,周边有扉棱突出。头之后脑部有向上 弯曲之突出如虿尾的发髻。头发上束成前后双髻,前髻高而向后下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冠型高耸,周边有突 棱,冠向后卷,身着长袖窄袖口衣,紧身裤,遍饰云纹。华冠周边有突棱,冠前后作直角式,与上例异,紧身 衣裤饰云纹。头戴冠,冠型前高后卑,前面和上侧有扉棱,后侧平滑,冠身不透空。
partthree19西周礼制背景下的服装典制制度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政权要求全社会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使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最终维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由于礼制是统治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制度在礼的制约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极其严格的规范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
由于礼制是统治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制度,在礼的制约下人的着 装行为自然受到极其严格的规范,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 制度。
在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和人们对衣服的大量需求,国家垄断 了服饰生产资料,对官服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从生产、制作、 服饰管理到样式、佩物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使服装的社会功能 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后形成并完善了一套服饰制度,即礼服制 度,通常称为冠服制度,成为统. 治阶级整个行政体系系统划分 19
技术以及对神秘强大原始力量
的膜拜表达的淋. 漓尽致,铸造
7
商代的桑蚕业
商代桑蚕业的发展迅速,《书序》
和《史记.殷本纪》中均言:“桑谷共
生于朝”,意思是桑与商代主粮之一

夏商周服制演变

夏商周服制演变

夏商周服制演变疯长桃林一、文明时代即夏商周服制演变1.夏朝服是一种统治制度。

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

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所以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服侍天子之意。

《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

服,五百里。

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

见《书·康诰》。

2.殷商时代的服殷商时代继承夏代服制,又有所演变。

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3.周代实行分封、宗法制度服含义发生改变由于有周一代,改变了自夏而来,殷商成熟的内外服制度,随着疆域扩大,周代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服的含义发生改变,由原来统治制度变为以血缘关系远近来有别于亲疏的一种制度。

即古代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等以血缘远近服式。

这就接近中国现代服制了。

二、封建社会的服制发展1.父系血缘五服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襦裙的形制
二、冠帽鞋履
(一)冠帽
古代的帽大多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只能盖住
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
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 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男子辫发,蓄 发不剪。女子辫发,戴髻。冠巾出现于商,有 束发器 、帽箍 、帽等形制。女子的帽,更引
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一、社会背景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夏商周----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 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二、服饰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动荡 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 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服 装叫做深衣。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 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服饰 (一)男子服饰 1、礼服
(1)冕 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等重要场合要穿礼服——冕服。它由
冕冠和礼服组成。以最典型的冕服而言,冕服包括冕冠、礼 服、腰带、蔽膝、赤舄(红色的鞋子)。其中,礼服又是由 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黑色,象征天;下裳 用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 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一、社会背景 二、服饰制度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服饰 (一)男子服饰 (二)女子服饰 二、冠帽鞋履 三、军服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一)服饰材料 (二)织绣技术 二、服饰纹样与色彩 三、首饰与佩饰 四、发式与化妆 第四节、夏商周服饰专用名词图释 一、笄 二、裈 三、蔽膝 第五节、 夏商周典型服装裁剪方法与缝制工艺简介

毛织物和棉布,最早就是少数民族作出
的贡献。迄今可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毛织
品,是1960年在青海省兰诺木洪出土的四
千年前的毛布和毛毯残片。华夏民族经历
过渔猎生活,早就懂得利用兽皮做衣料。
古代的裘,是连皮带毛一起处理制作的, 而且毛是向外的。
(二)织绣技术

夏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 等品种。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 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还有棕色和褐
难点: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建议
本章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观看相关电教片为辅,学生重
点必须掌握以下内容: 1、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掌握夏商周服
饰的特点。
2、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 制及特征,并会绘制。
3、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玉兽面纹梳
玉玦
颈饰
新石器时代玉瑗
指环
腰饰带钩

这一时期的贵族非常喜欢把带钩作为一种装饰, 这种风气使得带钩的形式更加多样,制作也日趋精 美。除了束腰和装饰功能以外,带钩还可以装在腰 侧,用以悬挂宝剑、镜子、印章或其它物件。带钩 做工精致,已成为战国时期新兴的工艺美术品种之 一。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 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种变化,但钩体都作S形,下 面有柱。

服色用黄色。 (5)展衣:王后礼见王及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
色白色。 其中前三种为祭服,这六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女性的礼服采用上
(6)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为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色为黑色。 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这6种礼服的头饰也是不 同的。 (7)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袆衣中的彩绘翟文
2、常服 (1)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 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 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 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曲裾深衣
(2)襦裙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
襦裙,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其特征为 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襦裙作 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 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
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 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 性的服式。男女、文武、 贵贱皆穿 衣裳相连 续衽钩边 不开衩 衣襟三角形 →背后束带 长→踝或地 衣裳连属制。
深衣示意图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2)袍
袍是直腰身、过 膝的中式外衣。 一般有衬里。是 中国传统服装的 重要品种,男女 皆可穿用。男子 袍较为宽松,袖 子有宽、窄两式, 领子呈矩型。这 个时期因为还没 出现纽扣,所以 一般在腰部系带, 并在带子上悬挂 玉制的饰物
冕服
最典型的 冕服应包 括冕冠、 上衣下裳、 腰间束带, 前系蔽膝, 足登舄屦。
冕冠

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 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戴在头上,后面略高,大致为一寸 左右,这 样就使冕冠略向前倾斜,象征着帝王,要向臣民 俯就,惦记臣民,尊重臣民,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板 上面涂黑色,下面涂黄色,象征天玄地黄。冠的前后,还有 成串的垂珠,象征岁月流转,前后一般各十二串。礼仪的轻 重,等级的差异,垂珠的串数也不同,有九串、七串、五串、 三串之别。每一串垂珠,都用五彩玉珠和丝线穿成九颗或十 二颗。戴冕冠时,要用簪子固定,耳上方还要垂下的两个小 珠,叫做充耳,用以提醒君王,不要轻信谗言。
弁(biàn)服

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 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 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 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

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玄端为夏商周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 制度(上衣下裳)”的体现。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 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 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 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 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 夫。
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国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和国王冕服那样分成6种规格。 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 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纱”
(2)褕翟:为王后祭先公和侯伯夫人的祭服,服色用青色。 (3)阙翟:为王后祭宗庙祭服,服色用赤色。
(4)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的礼服,也是诸候之妻祭宗庙的祭服,
第二章 夏商周服饰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远古 变化至今的过程,把握中国服装变化的内在 规律。 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 特征,总体把握中国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开 拓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了解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 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 绘制。
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
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
装束。
胡服(上衣下裤制)
短衣 长袖 袖窄
长裤 裹腿 革带 革靴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
(二)女子服饰
1、礼服
(1) 袆衣:为王后祭先王的祭服。周礼中袆衣为玄色,彩绘翟文(彩绢
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冠帽的类型
(二)鞋履

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等。男女
的鞋子是一样的,周朝政府设“屦人”来
管理王和后的鞋子。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三、军服ຫໍສະໝຸດ 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 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 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 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 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 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 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寓意:“日、 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 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 净,“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 “黻”代表去恶存善。

军戎服饰
商代铜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辽宁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盔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一)服饰材料
夏商周时期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
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
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
夹衣,内实丝棉,短袍叫襦,也就是后
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商代
蔽膝
冕服中称
祭服中称
其他服装
芾(音福) 黼或黻 韦韠(音毕)
赤舄(音系)
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 屦(音巨)为单底,夏用葛麻,冬 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 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 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 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 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 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 征性。
色为辅,也少量用蓝、绿等冷色。经现
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