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章共26页文档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的思想
1、王道: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 3、性善: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 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 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 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 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 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 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 盛世的人呢? 进退准则。 2、民本: 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 4、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 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 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 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 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 之通义也。” 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 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部分---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
1. 2. 3. 4. 5. 6. 7.
莫之能御也 莫:没有谁 牛何之 之:动词,往,到 将以衅钟 以:介词,用 不识有诸 诸:相当于“之乎”,这件事,吗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之: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中国古代的四大丑女——阮德慰的女儿
4、东晋的许允娶了阮德慰的女儿为妻,花烛之夜, 发现阮家女貌丑容陋,匆忙跑出新房,从此不肯再 进。后来,许允的朋友桓范来看他,对许允说: “阮家既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 她。”许允听了桓范的话,果真跨进了新房。但他 一见妻子的容貌拔腿又要往外溜,新妇一把拽住他。 许允边挣扎边同新妇说:“妇有‘四德’(封建礼 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 行),你符合几条?”新妇说:“我所缺的,仅仅 是美容。而读书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几条呢?” 许允说:“我百行俱备。”新妇说:“百行德为首, 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说俱备呢?”许允哑口无言。 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章(1)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齕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
”’不识有诸(14)?”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
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26):“《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7)。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28)。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29):‘吾力足以举百钧(3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1),而不见舆薪(32)。
’则王许之乎(33)?”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34),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5),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36),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7),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38),语人曰:‘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 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 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 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 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 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 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 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 ‚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注本: 宋代始列于经书,《十三经注疏》,赵岐注,孙奭shì 朱熹《四书集注》,清· 焦循《孟子正义》,杨伯峻《孟 子译注》. 名言: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2《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1)1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5)?”3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注释】(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
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5)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
(6)保民: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5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6曰:“可。
”7曰:“何由知吾可也?”8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
”’不识有诸(14)?”9曰:“有之。
”【注释】(7)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10)舍:释放。
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齐桓晋文之事》
课堂小结
霸 道
不忍心 王道 (基础)
无传⑥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⑦,则王⑧乎?”
1.助词,的
宾语前置句
2.闻:使……听到
3.之,代词,这。之徒、之族、之属、之人:这类人、这些人。
4.谈论
5.“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6.传述,流传
7.不得已
8.动词,(说说)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的事吧)
曰:“德何如①则②可以王③矣?”
曰:“楚人胜。”
文化常识
1.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 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 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2. 九州: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 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九州成为中国或天下的别称。 3.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 合称,亦泛指外族。
如何将爱物、亲亲升华到仁民?
本部分重点解释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因,是他没有 “推恩”的意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应该施 于人。亲亲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天下 人的父亲,但你应该将感情降低一点,给予别人的父亲略少一 点的爱,这样就够了。齐宣王能做到却不做,还找借口说做不 到。
结怨,结仇
“抑⑥王兴甲兵,危⑦士臣,构怨⑧于⑨诸侯,然后快于心⑩与?”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跟,同
心里痛快
王曰:“否,吾何快于①是?将以②求吾所大欲也。”
对
凭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③与?”
使……听到
王笑而不言。
《齐桓晋文之事章》
4、(1) 曰:‚是①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②也,臣固知③王之不忍 也。‛ 王曰:‚然④。诚有⑤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⑥,吾何爱一 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⑦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⑧知之?王 若隐⑨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⑩焉?‛
2、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①而王,莫②之能御③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①保民:保护、安抚人民。 ②莫:莫不,谁也不。 ③御:阻挡。
3、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①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②?’对曰:‘将以釁钟③。’王 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⑤无罪而就死地。’对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⑥?‛ 曰:‚有之。‛ 注释:
名言警句(一)
《孟子·梁惠王上》: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王顾左右而言他。 出尔反尔。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 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原文:
1、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④乎?‛ 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十月,齐人执晋桓公于阳城之市。
劳公于曹氏之庙。
臧文仲入见曰:“吾闻君之不可以连复。
”对曰:“然。
”文仲曰:“晋国桓公曰:『大夫无作讼,事君谋。
』诸侯从之,而晋国既乱。
公尝事晋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亦尽言诸侯,诸侯益请。
以故吴、楚之言行国让,诸侯之用相请,皆由其门者,故晋叔向有言曰:『贤者使国无士。
』今晋国有宗廪之多、宠溺之士,微仪于他国,不遑正己,以事天子、诸侯。
夫是之谓失国,弗能久也。
今君在虢、阳,无乃不发大事乎!”君曰:“吾弗堪也!且观吾宜何如。
”文仲曰:“君无与此民戕戕,而群臣出命。
不吝班之,而卒偿之,奸贼且塞。
败之则将相补也。
”遂见群臣,群臣不敢对曰:“文仲知之。
”冬十有二月己已,公脱于阳。
实十有之日,晋侯崩。
文仲曰:“始吾闻矣,知其将然。
忠劝以瘖,纵弛以百川,助之以五合,结之以夏台,卒有其志。
始公审事也,终公有终,百事不回。
”以武公有春齐国夺爵于晋。
春乃反于曹氏之庙。
翻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天,十月,齐国人将晋国的桓公拘禁在阳城的市场上。
晋国诸侯在曹氏的宫庙中劳苦公。
臧文仲进见说:“我听说君主不能连续地统治。
”桓公回答说:“是的。
”文仲说:“晋国的桓公曾说过:‘大臣们不要争讼,要一同为君主策划。
’诸侯都遵循这个说法,结果晋国混乱不堪。
公曾经侍奉晋国的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也曾劝告过其他诸侯,诸侯进一步请求。
因此,吴国、楚国言行谦让,各诸侯之间的请求,都是缘于他们家门之内的人。
所以有人说晋国的叔向曾经说过:‘贤者让国家不论士人。
’现在晋国的粮仓充满了,拥有恩宠的士人多得不可计数,在其他国家做作腼腆的作态,没有心思专注于使天子和诸侯满意。
这样的做法就是失去国家,不能长久。
现在君主居住在虢国、阳地,岂不是没有展开大事业的心思吗!”君主说:“我无法忍受啊!而且我还要观察应该如何行事。
”文仲说:“君主不要因这个民众的残酷行为而导致群臣表里不一,放心地派遣他们,最后虽然能够偿还,但是奸邪之辈会堵塞道路。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齊宣王說:「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他的想法是齊國雖小,但他亦不至於吝嗇一頭牛,他只是不忍看到牛恐懼的樣子,才以羊換牛。(1.5分)
問:
孟子游說齊宣王行仁政,他鋪排的論點及認為如何才可以達到目標?(8分)
答:
(a)主要論點:
1)
指出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可行王道,達到「保民而王」。(1分)
2)
層遞:「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分)
誇張:「力能舉百鈞而不足舉一羽」、「目能察秋毫而不足見輿薪」。(2分)
類比:「挾泰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類比「不能為」和「不為」。(2分)
(3) 綜觀全文,試分析齊宣王的性格。(8分)
答:
(a)
有野心,想一統天下(想知道桓文之事及如何以王道得天下)。(2分)
(c)
步驟:「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將仁心由近及遠地推廣開去。(3分)
(d)
推行仁政的結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3分)
(5) 試舉出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正反對比手法及說明這種修辭手法的用處。(12分)
答: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2分)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2分)
問:
孟子的游說技巧。(6分)
答:
(a)
因勢利導,轉移話題:孟子知宣王有稱霸天下的企圖,但巧妙地避談齊桓、晉文的爭霸事跡,因勢利導,轉而討論王道仁政。(2分)
(b)
運用類比:孟子以「挾泰山以超北海」和不「為長者折枝」分屬「不能」和「不為」,類比宣王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2分)
(c)
善用例子:孟子利用不同類型的例證,以加強說服力,如事例:「以羊易牛」;設例:「挾泰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語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等。(2分)
《齐桓晋文之事章》
①是:这,此。 ②爱:吝啬。 固知:本来就知道。 ③固知 ④然:对,是。 诚有:确实有。 ⑤诚有 褊小:土地狭小。 ⑥褊小 无异:异是动词,奇怪,疑怪的意思。无异就是莫怪的意思。 ⑦无异 ⑧恶:哪里。 ⑨隐:哀痛,可怜。 何择:有什么区别。 ⑩何择
4、(2) 、(2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①乎百姓之 谓我爱也。 谓我爱也。”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曰:“无伤②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③ 也。” 他人有心,予忖(cǔn) duó 王说④,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之⑤。’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之,于我心有戚戚⑥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注释: 注释:
版本: 版本:
《汉书·艺文志》载有《孟子》是十一篇。 汉书·艺文志》载有《孟子》是十一篇。 现在仅存七篇。 现在仅存七篇。 东汉赵岐注《孟子章句十四卷》 ★东汉赵岐注《孟子章句十四卷》 ★南宋朱熹撰写《孟子集注》 南宋朱熹撰写《孟子集注》 清代焦循编写《孟子正义》 ★清代焦循编写《孟子正义》 现代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 ★现代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保 民 而 王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巧设比喻,说理生动; 句式整齐,气势磅礴
吾何爱一牛 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跟随着……
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卸:抵御 2.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易:换 宜:应该、应当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第一个“见”:看见 第二个“见”:被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推广到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爬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 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 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 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 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 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 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 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 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 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 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 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 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 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 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齐桓晋文之事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
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③,然后 用秤称重量
知轻重;度④,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度:丈量
王请度⑤之! 考虑,思量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 保”。 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 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hé
胡龁
hú sù
觳觫
biǎn
褊小
cǔn duó
忖度
pián bì
便嬖
hūn
吾惛
pì
放辟
xù
畜妻子
zhì
彘
xiáng
庠序
tì
孝悌
第 二 章
贰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①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③徒无道④桓文之事者,是以⑤后世无传⑥ 焉,臣未之闻也⑦。无以,则王⑧乎?”
1.助词,的 2.可得:可以、能够 3.徒:徒弟,弟子 4.道:谈论 5.“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 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6.传:流传 7.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臣未闻之也。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8.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孟子》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 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 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 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 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 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这就 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
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
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
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
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
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
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齐桓晋文之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
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
爱也:。吝”惜曰:舍“不王得无异然于:百对姓,之正以确王为爱诚也:。确以实小,易的大确,彼
异恶:知对之...?.感王到若奇隐怪其无罪而彼就恶死知地之,?则:牛他羊们何怎择么焉知?道”呢?
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 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 NO 1 逻辑三段论
• A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 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绝
招
• 所处,宣王可以“保民”
:
三
• B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段
论
•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 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是:伤这庖子有:之厨妨谓也诚焉也。碍:。。”的此夫王确心我说之乃,真所行曰的以之:合,“百装于反诗王而姓。云者求认:之,之‘为,何,他我助也不人吝?得词有啬吾,心心也,取;是予独夫忖应。子度该言之的之。。,’于─主我─谓夫心倒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说:通“悦” 忖度:猜测
“王道”和“霸道”
•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
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 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 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 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齐桓晋文之事》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 的凫村内偏西,是孟子的出生地。村 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 北坐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存正殿一 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 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 砖砌,直径约1米,石盖井口约0.6米, 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 多次重修,清光绪年间立有“重修井 台碑”一通,今已不存;井口所覆石 盖仍保存完整。
1、《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尽信书不如无书 ……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 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 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 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 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 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 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 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 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 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 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最后,长期以 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 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 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 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 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