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 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2.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深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背后有哪些政策支持?2. 新课讲授(1)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2)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3)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

2. 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介绍对外开放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2.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体系和主要内容。

3. 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 对外开放的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5. 青少年如何应对对外开放:提出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对外开放的建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政策体系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实际效果。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开放的现状与挑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有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案例材料:收集我国对外开放的典型经验和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对外开放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对外开放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对外开放的问题,测试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20分钟)b.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30分钟)c. 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5分钟)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和看法。

《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出生于21世纪初,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

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还不很清楚。

但他们对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非常关心。

而且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及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的了解有助于其对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的理解。

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及相关知识在政治教材中。

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节课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开放实行的两大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

重点介绍了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及其特点。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过渡到制度性开放,进人到深化阶段。

它对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探讨、识读地图、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史实;目标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目标3: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作用。

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老人”指的是谁?“圈”指的是什么?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文明特点;
2. 掌握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
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复杂性;
2. 如何分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课堂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介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包括雅典民主制度、雕刻和建筑艺术等;然后介绍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包括斯巴达克和自布罗夫战争等。

三、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总结:总结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文明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阅读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有关的文章、书籍等,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9课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的教案

对外开放的教案

对外开放的教案教案标题:对外开放的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对外开放的教案不仅需要考虑本国学生的需求,还要考虑国际学生的需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对外开放的教案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和学习方式。

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3. 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包容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引入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比较分析其特点和差异。

2. 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国际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方法选择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国家的教育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体验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国际文化体验活动,如品尝不同国家的食物、学习不同国家的传统习俗等。

五、教学评估方式1.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不同国家教育制度和文化的调研报告。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国际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跨文化教学的感受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对外开放的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第3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知道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

⑵了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⑶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80年代初经济特区的创设,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对外开放,从方法论看,是借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聪明举措;从现实需要看,是促进中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从长远意义来看,是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重点:对外开放的的进程及特点。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是把双韧剑。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新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并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

【新课探究】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目的: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资金,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

2.时间和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

3.特区企业形式: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4.作用: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⑵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⑷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三)沿海开放经济区: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四)内地开放思维拓展:由进程可见,我国的对外开放梯次推进,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是什么?学生:改革开放。

教师:向前追溯历史,咱们中国古代也有对外开放的事件,你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开放的事件呢?学生: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

教师: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国逐渐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1.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学生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学生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 对外开放的格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11.2对外开放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11.2对外开放
12月13日,WTO驳回了中国提出的美国对其销美轮胎征收反倾销惩罚性关税的申诉,仲裁小组表示:美国在2009年9月对中国销美轮胎采取“过渡性质保护措施”征收惩罚性关税未违反WTO规定。
推导出“按照特别条款规定,一些缔约国会利用该条款对中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措施。”另外补充:要大幅度削减关税,随着竞争力发达国家商品涌入,必然对国内企业带来生存危机。
问题:海尔从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再到国际化战略,体现了对外开放战略的什么变化?
我们从海尔的成长史看到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措施,那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个材料,你又能思考到什么呢?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全国居民每天消费总额达量;每天消耗猪肉6万吨,食油1万吨,糖1.6万吨,鲜蛋1.8万吨。每天购买杂志600多万册,报纸5000多万份,需要400量中型载货汽车才能装载。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指出:“海尔”是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称雄国内外市场的企业集团的。1984年海尔从德国利渤海尔引进了电冰箱的先进生产技术,20年来,海尔不但全部消化吸收了所引进的技术,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项产品。就海尔而言,从八十年代的名牌战略,九十年代的多元化战略,到今天的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即海尔不再仅仅是“青岛海尔”,同时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
学情分析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重难点
识记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原则,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
提炼的课题
识记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原则,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练习册、课时作业
教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各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介绍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情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历史(15分钟)
1. 介绍中国自清朝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鸦片战争、开埠、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

2. 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罗斯的对外扩张,以及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

三、探讨影响(15分钟)
1. 分组讨论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四、实践应用(10分钟)
1. 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情况,体验历史事件。

2. 小组展示表现,分享感受。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各国对外开
放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旨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意义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

一、概念与意义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开放。

对外开放使各国从中受益,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对外开放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

首先,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对外开放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后,对外开放能够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

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持续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方向不变,始终将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

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积极主动的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开放,还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合作的领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再次,开放与改革相结合。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使中国得以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对外开放初中政治教案

对外开放初中政治教案

对外开放初中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2. 使学生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理解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对外开放的含义和意义。

2.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及具体做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 对外开放中如何处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抵制腐朽文化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案例分析法: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对外开放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图片,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奥运会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我国的哪一项基本国策?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对外开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讲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对外开放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4. 案例分析: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方面的对外开放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

5.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参与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对外开放的理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认识到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内容来源】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对外开放》【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人教版2018 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 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部分内容呈现递进关系: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开放成效的递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从1984 年到1992 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边境城市。

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外开放格局。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内容】1、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建立概况及意义。

2、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进程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及意义。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突破:对于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重点的突破,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先自学教材,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相关的基本知识,然后,教师出示动态地图,结合地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第一章:对外开放的概念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对外开放的定义:向外界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的意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增进人民福祉等。

1.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解释对外开放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与现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

让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

2.2 教学内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与实施。

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3 教学活动观看视频:播放我国对外开放历程的相关视频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对外开放结构等。

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科技创新等。

3.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第四章: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

让学生掌握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的方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培养人才等。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关键环节的现状和问题。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的方法和效果。

第五章: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中外数据对⽐分析的形式,推出当时中国⾃⾝发展的成就以及遗憾,引出必须融⼊世界、加⼊世贸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块:经济特区的建⽴-对外开放领域的加⼤-加⼊世界贸易组织,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开放伟⼤政策的另⼀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涉及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平对改⾰开放所起的重要作⽤。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我国加⼊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法⽬标】利⽤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的极⼤提⾼,使学⽣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和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教案教案标题: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与影响教案主题:对外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重要性和影响。

2. 需要学生通过教学材料和小组讨论,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对国家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评估自身对外开放政策的熟悉程度以及自身对外开放政策的态度。

教学建议:1.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重要性和影响。

2.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案例、新闻报道等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政策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外开放政策的思考。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 讲解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重要性和影响。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外开放政策对国家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开整个班级的讨论。

三、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阐述自己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资源:1. 材料: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资料、真实案例、新闻报道等。

2. 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笔等。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来评价教学效果。

2. 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够提出有逻辑的观点和论据,能否合理解释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阅,评估学生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查询更多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2. 学生可以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3.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总结:本教案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重要性和影响。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外国对中国的扩张历史背景和原因;
2. 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动因和影响;
3. 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教学重点:
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 中国的近代史对外开放政策;
3. 著名的对外开放口岸和条约港。

教学难点:
1. 外国对华扩张的原因和手段;
2.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和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历史》;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外国对华扩张的历史背景;
2. 学习重点一: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学习重点二:讲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西方列强在华扩张和中国的自强运动;
4. 学习难点一:分组讨论外国对华扩张的原因和手段,总结成果进行汇报;
5. 学习难点二: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和影响,重点介绍对外开放口岸和条约港;
6. 拓展延伸:通过地图展示中国的对外开放口岸和条约港的分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7. 活动设计:开展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教
学内容的理解;
8. 总结回顾:回顾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外国对华扩张和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外国对华扩张和中国的对外开放历史,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表格式)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表格式)

第9课对外开放设计说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一课对内改革的内容相辅相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即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个子目的内容呈递进关系,表现为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和开放成效的递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习目标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2.指导学生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培养对外开放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比较法、图表法。

学法:史料研读、思考归纳、合作探究。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深圳发展变化的相关视频对外开放格局的资料和照片(二)工具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建立起来,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利用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后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同学们看完图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对外开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
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
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
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
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图片展示: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教师讲述: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图片展示:
6.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图片展示:
中国代表签署加入WTO议定书
2.教师讲述:加入WTO的基本情况。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对外开放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呢?在本课的教学中,突出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媒介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值得嘉奖。

但要深入地理解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深刻影响方面还存在简单的记忆背诵问题,需要在深入浅出地讲解这部分内容上下一番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