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名言 -回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名言-回复1. "学习过程就像探索宝藏,要从琐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要悟出其中的真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我们要从大量的作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领导力的培养就是在实践中体验和去除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挖掘其中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 "经验是人生的宝藏,要善于总结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 "爱情是美的象征,我们要懂得区分真爱和虚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 "教育是磨练人才的过程,要在学习中寻找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 "友谊是灵魂的纽带,我们要选择真诚的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0.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要善于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1. "成功是通过努力和才干取得的,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 "人生就像一场战斗,我们要战胜困难和挑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3. "真理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要理性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4. "瑜伽是身心健康的良方,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5. "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要激发创造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6. "健康是财富的基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 "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支撑,要珍惜并和真诚的人交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 "时间是金钱,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很多人却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传统文化是什么都好,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事实上,在传承和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传统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宝贵精华的,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
然而,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之处,有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种种陈规旧习,这些陈规旧习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我们需要去掉这些糟粕。
比如说,封建礼教、超越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尊女卑等思想,这些糟粕都需要被坚决抛弃。
经过对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并存。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学会发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比如说,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优秀的民间文艺、中国武术、中医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代表着民族的精神文化成果,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发扬其精华。
因此,在宣扬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对待,发扬其中的优秀精华,去掉其中的陈规旧习和糟粕。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光芒。
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宣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掌握其内涵和精髓,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经过。
其次,我们需要根据当下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和特点,精选出传统文化中具有切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精华,如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忠诚”等,中国文化中注重的“礼仪”、“诚信”、“家庭观念”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更能够给当下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积极价值。
同时,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宣扬传统文化而片面夸大它的作用和贡献;二是注重兼容并包,不能因为一时的传统文化宣传而忽略其他文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三是适应时代变化,不能因为固守传统文化而抵制时代的进步和创新。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1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也就是说文化在其传承融合过程,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随便“拿来”。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全球正逐渐走向地球村时,各国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文化的优质基因,亦不乏因时代和地域制约的文化局限性基因,因此,我们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接受容纳学习西方文化之时,都应该要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中国文化注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
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就是这些精华,而不是那些文化糟粕。
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的载体,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
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传播文化精华的明智之作文举。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取其精华,让受众领略文化精华的曼妙,感受其精华之灵性,让他们受益匪浅。
西南财经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亚宁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用唐诗宋词等文化之精华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让受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正是因张亚宁只取文化之精华给草根们授课。
让百姓感受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甘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
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入人心,这也是一种智慧。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汲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到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了,为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还需懂得融合。
将文化之精华融合为一体,铸造的是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原意: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原文节选:“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
扩展资料
“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就好比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继承传统文化1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
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阶练习(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阶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正确态度应该是A.儒家学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全部吸收B.儒家学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应全部抛弃C.“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D.儒家学说应自觉地进行改造或剔除2.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
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应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当前已经没有传播、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后,也不能忘了笔杆。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C.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现代文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二、非选择题4.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
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
5.2016 年3月16日,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明确提出,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促进更多的人口尽早脱贫致富。
《慈善法》还明确规定,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
慈善组织如果泄露受益人个人隐私,将由民政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今天的中国慈善事业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意识,以“慈悲”为核心的佛教慈善意识,从自然本性出发的道家慈善意识以及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慈善意识,成为中国慈善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慈善意识加以校正、调整和适应,才能使我国慈善事业走向伟大的历史进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多建于斜坡上。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 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 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 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 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 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尊师重道是继承还是抛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
可一概而论。例如,尊重老师、知识、人才、教育等基本思 想 ,应该保留;而传统师生关系,带有等级色彩观念等落 后内容应该因时而变或抛弃。
三、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 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 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查图源晚年乐善好施,其 祖孙皆有祖上遗风,遇荒 年捐粟赈饥,四代封义官 ,泾县令申报建仁让坊。 里门上书有“瑞凝午道” ,制砖刻“仁让坊”镶嵌 于背面。
仁让 — 友善 (传统) ----- (今天)
这些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 又能因时而变
说明传统文化什么特点?
相对继承性
形式 传统习俗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 体中约定俗成或 世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 活产生持久影 响
传统文化的基
地位 本形式之一
例子
为什么元代建立的牌坊石础 是马蹄状,明代是圆柱状?
鲜明的民族性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3.鲜明的民族性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若干世代人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样式、内涵、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的总和。
而宣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提倡民族传统文化,向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致敬,并将其融入到新的时代背景之中,传承并衍变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理念。
另一方面,这样的宣扬传统文化也必然要求去除其中的糟粕,去掉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以便发挥传统文化的正面意义并将其转化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把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国际化、现代化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转变当代文化的目的。
在传统文化中着重取其精华,提炼出适应现代时代的文化样式、内涵、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去除其糟粕,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例如,传统文化中强调“信”、“义”、“孝”、“悌”这四大德行,这些古老的传统价值观看上去缺乏现代的活力,但只要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背景下,就可以发挥其本质的价值,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大家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与贡献。
在文学创作中,也需要摒弃一些古老习俗,比如旧版的《水浒传》,虽然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情节,但很多内容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的审美观,所以在宣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更加重视内容的审美性,这样既可以表达这些古老的文化,也可以融入现代的文化
元素。
总的来说,宣扬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既要以现代的审美为准,又要注重传统价值的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代文化的最大作用。
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名言

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名言1.学无止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技术发展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管理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提升企业效益。
4.真理需要通过辩证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传承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受益匪浅。
7.在人际关系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真诚和友善。
8.传统文化需要精挑细选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制定计划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目标实现。
10.理解历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清发展脉络。
11.高效学习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习效果。
12.领导力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13.创新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求真正的突破。
14.健康生活方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健康身心。
15.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进亲情。
16.创业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商机并实现成功。
17.社交媒体使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影响心态。
18.艺术欣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审美情趣。
19.做人做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诚信与正义。
20.教育改革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教学质量。
21.生活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求幸福和快乐。
22.学习外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实用技能。
23.勤俭节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生活品质。
24.发展经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可持续发展。
25.运动锻炼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良好体态。
26.生活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活出自己的精彩。
27.人际交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真诚的关系。
28.投资理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护自身利益。
29.婚姻生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营造美满家庭。
30.父母教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塑造优秀子女。
31.上班工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工作效率。
32.学习科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锻炼科学思维。
33.旅行探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验不同文化。
34.美食品尝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享受美味佳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范文1200字

取其,去其糟粕作文1200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范文1200字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范文12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取其,去其糟粕作文1200字篇1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带来的远比这个定义丰富、有趣得多,网络的诞生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五彩斑斓。
自从有了网络,就有了上网的人;有了上网的人,便有了上网带来的利弊。
学生上网的诸多有利之处:第一、可以开阔视野。
上网可以充实头脑,网络是浩瀚的百科全书,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课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变得更加见多识广。
第二、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业。
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家长们都解决不了的学术问题。
第三、网络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迅速。
上网可以使你足不出户就完成许多事情例如购物、交友、聊天、看电影、下棋……网络带给人类的利处不胜枚举。
就像一个硬币有铁定有正反两面一样,每一个事物都是利与弊共存的,网络自然也不是一个例外。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真实的,在这里,你可以伪造一切个人资料;在这个世界中,别人可以以任何一个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然而它会让你得到前所未有的荣誉和快乐,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无时无刻地不在吸引你、诱惑你,以至于让你失去理智、失去自制力、最终失去自我,然后沉迷于其中、最终堕落。
在这个世界中,还充满了欺骗和虚伪,这需要靠我们的智慧去辨别、去识破、去避免,但往往这些骗术会使我们这些社会经验不足、不喑世事的学生防不胜防,最终掉入陷阱、不能自拔。
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无数因网上交友而上当受骗的事实,而受骗者普遍是中学生,最终的结果无不都是丢钱又丧命;具国家有效数据显示,目前中学生患“网络游戏成瘾症”的比例已经高达14。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相近的诗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诗句
摘要:
1.引言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含义
3.相近的诗句及其出处
4.诗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5.总结
正文:
【引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句广泛流传的中国古代名言,它揭示了人们在学习和借鉴他人成果时,要有所取舍,吸收好的部分,舍弃不好的部分。
这一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含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味着在吸收前人经验教训时,要去掉其中的不合理、不适用部分,保留其合理、有益的内容。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们在学习和进步过程中,要有辨别能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近的诗句及其出处】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诗句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思想相近。
如《诗经·大序》中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及《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的“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这些诗句都强调了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时,要有批判性思维,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诗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这些相近的诗句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懂得取舍,发扬优良的传统,摒弃过时的观念。
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也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例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知识体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淘汰或贬值。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元素,挖掘出来并加以应用。
1.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时间在纸上耗费大量的笔墨。
因此,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将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应用于计算机字体设计和海报设计中,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融入到现代化的设计当中。
2. 中国元素的服饰设计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各种花纹和图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点。
然而,由于现代人对于实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服饰逐渐地失去了市场。
因此,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将传统服饰中的花纹和图案融入到现代化的服装设计中,为现代服饰注入新的美学元素和文化内涵。
3.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取其精华,改变传统庆祝方式的方式和形式,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庆祝方式。
4. 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涵盖了许多门类,如京剧、民乐、杂技、书法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将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传统技艺融入到现代化的表演和创作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总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元素挖掘出来并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怎么对待传统文化(怎么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怎么对待传统文化(怎么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今天给各位分享怎么对待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么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2、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4、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扩展资料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其实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保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
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
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读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遵循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言论及经典书籍,像《弟子规》、,《论语》等就是要我们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爱家人,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学习并懂得思考,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也是如今我们那么大力倡导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吧。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大力提倡并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随之有效更新,你比如说:“三纲五常”,再比如说“重男轻女”。
古时候,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上是极其没有地位的,但放到现在,妇女顶半边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高声呐喊妇女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家庭的和谐构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和谐,那在一个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平等应该是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吧。
当然,如今社会,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封建残余落后思想已不是普遍存在现象,这不得不说,人们在历史长河的思想涌动中,已形成自己较为正确而向上的价值
观及认知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