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章节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_第4章 数据分析 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4章  数据分析 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分析》训练课教学设计[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数据分析》这一章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也发现有的问题解决的不是很熟练、很准确,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进行一下训练。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训练目标。

[生]读:【学习目标】1.通过训练提高计算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能力;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师]: 知识框架[生]:回顾知识展示【复习导航】【师生】:以要点梳理---题型分类---典型例题----巩固题组---总结提升,五环节分四部分进行训练。

【师】:课件演示知识点一例一,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生】:达标测评.【师】: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先有学生讨论,在找个别同学发言,最后有老师总结。

附:数据分析训练学案班级姓名题型分类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小明家的超市新进了三种糖果,应顾客要求,妈妈打算把糖果混合成杂拌糖出售,具体进价和用量如下表:你能帮小明的妈妈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吗? Array变式:1、如果三种糖果的进价不变,每种糖果的用量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2:6,请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2、如果三种糖果的进价不变,甲糖果的用量为 20%,乙糖果为20% ,丙糖果为60%,请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例 2: (1)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他只需知道这19位同学成绩的 (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方差(2)(杭州中考) 一组数据是4,x ,5,10,11,共有五个数,其平均数为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 训练题组一1. 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0,-3,0,8,10,15。

5.3数据的分析-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5.3数据的分析-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描述性统计和探索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图表的类型及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利用数据信息。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计算机、投影仪、白板、计时器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材料、布置作业和交流讨论。
3. 信息化资源:教材中的案例数据、图表模板、统计软件教程等。
4.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
5. 辅助工具:打印机、纸张、铅笔、橡皮等。
目标: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数据分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数据分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数据分析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数据分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数据分析案例进行分析。
解答:使用图表制作工具(如Excel、Google Sheets等),根据数据制作合适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以便直观展示数据分布和趋势。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概述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

这三章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从而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及课时安排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本章教学时Array间约需14课时(不含选学内容的课时20.1数据的代表20.2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20.3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三、课程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的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加权平均数
教材P124“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排除学 生常见的思维障碍。应注意理解平均数计算公式 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让学生明确人均
耕地面积、总面积和人口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思小明的计算错误,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权
的作用。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方差
1、要注意方差使用的前提 方差的作用是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情境中,一般在数据 的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常使用这种方法进
行选择。
方差
2、
简单说成: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均
方差
例1 为了从甲、乙、丙三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
赛,现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测验,三人在相同的条件下 各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7 8 6 6 5 9 10 7 4 8 乙:9 5 7 8 7 6 8 6 7 7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不同: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它不是数据中的原始数据; 中位数:是一个不完全“虚拟”的数。当一组数据 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排序后最中间的那 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 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 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它是真实存在的。
2010年
7 21
2011年
5 21
北京2009—2011中考命题有关部分
2009年:
北京2009—2011中考命题有关部分
2010年:
北京2009—2011中考命题有关部分
2011年:
则这10个区县该日最高气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梳理知识,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统计意识的目的。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章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回顾本章主要内容,说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统计量在刻画数据特征方面的优点与局限。

会用计算器计算统计量;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数学思考:经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表述各统计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进一步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本章知识点解题。

解决办法:通过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教师讲:用《啤酒与尿布》这一成功利用数据分析的经典营销案例,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回顾在《数据的分析》里主要学习了哪些统计量?如何计算?有何异同?(二)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并板书;学生细心计算,并说说各统计量的计算方法:)数据2,1,2,4,2,1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众数是_______,方差是_______.(1)加权平均数:(先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后教师出示案例,学生可分组讨论后交流):《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的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的理解。

2.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进行课件的制作。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数据为例,提出如何分析这次考试的成绩分布,找出优秀的学生和需要改进的学生。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四、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与原教材的对比)
数据的集中趋势 数据的波动程度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用样本平均数

估计总体平均数



用样本方差
总 体
估计总体方差
五、课时安排
全章教学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约5课时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教材分析
北京市楼梓庄中学 李涛
教材分析提纲
一、教材的地位与前后联系 二、《课程标准》的几点理解 三、本章学习目标 四、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五、课时安排 六、中考是如何考察的 七、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地位与前后联系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 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 域编写,共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 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 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 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七年级下册第10章为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 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 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三、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 计意义; 2.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能选 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 方差;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 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三、本章学习目标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 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 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 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章。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其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描述是数据分析的手段,分析是数据分析的目的。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介绍,又有大量的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如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

5.总结提升: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统计知识,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利用基本统计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利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基于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的三段五步n 环课堂内外兼修教学法”, 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情境导入;第二步:合作探究;第三步:巩固运用;第四步:收获感悟;第五步:拓展提升。

其中在第二步合作探究部分中又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5个小的环节,即知识框架、例题展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跟踪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白明泽、杨航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 中位数/环众数/环 方差 甲 a 7 7 1.2 乙7b8c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需要运用哪些统计量?内容:我们班的白明泽、杨航同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个话剧,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微视频——最佳射击队员之争目的: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取微视频中的用到的统计知识,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数据解读与分析》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数据解读与分析》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数据解读与分析》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的《数据解读与分析》单元,主要介绍了数据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图表来展示和理解数据。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数据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良好的数据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如何通过图表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展示数据。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对于数据的系统性理解和分析还较为陌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在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上需要引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案例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2. 探索学习: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 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数据分析结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4. 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工具,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图表(如天气预报、销售报告等),让学生分享他们从这些图表中获取的信息。

2. 提出问题:这些数据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如果数据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能获取到同样的信息吗?(二)、新知讲解1. 定义概念:解释“数据”、“解读”和“分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数据是信息的基础,解读和分析是理解数据的关键。

2.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简单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标题、图例、数值等元素来解读数据,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章内容是八年级数学最后一章,与八年数学下册前几章没什么联系,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考查数据,分析数据,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本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本章的知识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设计了5方面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本章知识的探寻之路,随着问题的逐渐展开本章的只是结果也就逐渐明朗,有利于学生归纳个部分知识点,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着阳光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探寻中学到知识,做学习的主人.3、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 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在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

前二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二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20章数据的分析第25章概率初步在第10章中,我们学习了利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以及绘制扇形统计图、直方图等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

本章主要学习如何利用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极差、方差等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本章知识结构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2.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三、学习目标与中考要求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

能选择适当地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本章教学建议1.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突出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建立统计的观念,体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应该选择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

如:“10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将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如何解决?通过这次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中国从2016年1月1号开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目前为止将近三年了,咱们国家人口到底有没有增加呢?又有哪些新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些实例都可以作为我们引入新课的素材。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单元教材分析精选全文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单元教材分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与计算;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离散程度。

【本章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本章难点】
正确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本章思想方法】
1.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如: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就是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

2.掌握方程思想,如:本章中常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解答问题。

1平均数1课时
2中位数与众数1课时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1课时4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在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

前二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二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20章数据的分析第25章概率初步在第10章中,我们学习了利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以及绘制扇形统计图、直方图等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

本章主要学习如何利用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极差、方差等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本章知识结构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2.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三、学习目标与中考要求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

能选择适当地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本章教学建议1.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突出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建立统计的观念,体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应该选择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

如:“10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将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如何解决?通过这次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中国从2016年1月1号开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目前为止将近三年了,咱们国家人口到底有没有增加呢?又有哪些新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些实例都可以作为我们引入新课的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_18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_18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一、教材分析:1.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比较这三种统计量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优势与不足,学习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统计量;(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3)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难点:在具体问题中,选择适当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方法:教法分析: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后,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他们研究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思考方法.学法分析: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大多喜欢做活动、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最终理解数学内容。

在这里,我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代表的数据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作答,回顾一下这三个统计量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的对比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例: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7 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22 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15 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某些不好理解的点上面老师可以帮忙引导一下。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_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教材分析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_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一、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在统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意义,会根据所给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和标准差,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权的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会根据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4.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5.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方差、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二、教科书设计说明1.本章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本章在第十二章收集和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础上,从实际问题出发,认识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用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用一个数刻画一组数据某一方面的特征,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概貌.这是进—步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基础.2.本章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特点.(1)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充分揭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如教科书从学生较容易理解的“比较不同品种的小麦平均产量的高低”的情境入手,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式购买蔬菜的价格”的情境,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估测黑板的宽度的活动中体会取“平均”可以减少测量误差的思想;通过研究两名射击运动员射击成绩的稳定性引入了刻画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三个量度——方差、标准差和极差——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品牌手表的日走时误差,不同线路上的行车时间等问题加深对方差意义的理解.(2)为了和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相衔接,充分借助统计图的直观性来揭示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教科书有意安排了借助计算来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的内容,避免学生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繁杂的计算中.(3)在呈现方式上,大多以“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做一做(一起探究)—大家谈谈”的过程展开,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三、教学活动建议1.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灵活选用教科书所提供的实例和情境,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可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现实性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2.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和作出判断的全过程.在活动前,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策略,使活动的目的更明确;活动后,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作出的不同分析、不同解释的交流和比较,得出恰当的结论.其间,教师可将学生易犯的错误认识提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辨析,把问题的解决方法搞得更清楚.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自己的认识和体会.3.统计活动往往非—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对统计结果的评价也是因人而异的.通过充分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必能扩大学生的思维视角,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加强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小组合作活动的教学.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4.对统计数据的评判,既与统计数据本身有关,也与评判主体(作出评判的人)有关.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只要学生的问答有一定的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5.真实的数据统计往往比较复杂,因而计算量较大.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入于繁杂的计算中.因此,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尝试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教学.四、课时安排建议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3课时23.2中位数和众数1课时23.3方差2课时23.4用样本估计总体1课时回顾与反思1课时合计8课时五、评价建议1.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和极差等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关键是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它们的意义,并会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不要求死记硬背这些概念.2.注重对小组活动参与过程的评价.本章的概念大多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一起探究等具体活动的方式完成的,所以,学生是否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是否善于与同学合作,是否主动地向同学阐述自己的想法,是否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意见,是否有独到的数学思考与见解等,都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并对这些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3.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推荐例题:课本P116-问题2、P117—例4、P118—例5
推荐:比如,材料13题
重点推荐:课本P119-例6
2.方差的概念是一个教学难点,只有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 近时,才能采用这种方法。
在学习方差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讲明,取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 的差的绝对值也是一种衡量数据波动情况统计量,但方差应用更加 广泛。
数据离散程度的意 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能

解释统计结果,能根据统
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
预测,并能够表达
了解样本与总体的 能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
样本估计总体 关系
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和总
体方差;能通过表格、折
线图、趋势图等,描述随
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四、本章的学习目标
与中考说明要求一致
•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部门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78.3
77.5
75

78
80.5
81
得出结论:a.估计乙部门生产技能优秀的员工人数为

b.可以推断出
部门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较高,理由
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至少从
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推断的合理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众数、中位数以及平均数,掌握众数、中位 数以及平均数的定义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是解题的关键.
(2)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可以提供这组数据中,约有一 半的数据大于(或小于)中位数,其特点是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3)众数是表明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 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或哪些)数 据出现的次数最多。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不具有唯一性。

20、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20、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北京八中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数据的分析》这一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利用的统计量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这一章作为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前两个学段相互联系,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形式,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进一步树立统计思想.二、本章知识结构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图:三、本章学习要求(一)课程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课时安排本章大约需要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0.1 数据的代表约5课时20.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20.3 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四、教学建议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在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学段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用极差和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在本章中,应当在分析数据的大背景下,将各个学段的知识整合起来.例如,研究如何根据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2.突出统计思想,强调统计量的意义为了体现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本章在编写时设计了较多实例,重点研究了怎样用样本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估计总体相应的情况.另一方面,教材强调了各个统计量的统计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而淡化它们的计算技巧.例如,关于加权平均数,教材设计了众多实例来展示“权”的不同意味;在方差一节中,课后的练习将计算的负担降到很低.3.要在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培养统计观念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例如,在方差一节中,为了比较数据的波动性,教材最初采用了散点图;在教师用书本章最后的拓展资料中,又介绍了一种“新办法”,其实仍然是画图.这两种方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能不能自己提出这样的改进?这些正是统计观念的体现.五、具体内容§20.1数据的代表数据的代表是指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所谓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量集中趋势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1.平均数在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基础,由于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本章中,教材直接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加权平均数:若n个数、、…、的权分别是、、…、,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这里的“权”,意义是多样的,有时,“权”在实际问题中是有着实际意义的(如教材124页问题);有时,数据的权反映着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如教材125页例1);有时,“权”作为频数,仅仅起着简化计算的作用(如教材128页探究),提供丰富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多角度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做法是: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这样求是因为数据分组后原始数据并不清楚,所以只能用各组的组中值和各组频数近似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所以这样计算的加权平均数是一个近似的估计值,这也体现了统计学思维方式.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不难,但是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引领学生实际计算,在公式的使用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努力发现巧算的方法,如凑整,找规律等,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的准确率.练习题(1)如果数据2,1,x,4的平均数3,则x = .(2)某单位举行歌咏比赛,分两场举行,第一场6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88分,第二场4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94分,那么这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是分.(3)某学生使用计时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65输入为56,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_________.(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为,、、的平均数为b,则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5)设、b、c的平均数为M,、b的平均数为N,N、c的平均数为P,若>b>c,则M与P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2.A、B、C、D、E五名学生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的平均成绩是80分,而A、B、C三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8分,那么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D、E的成绩比其他三个都好 B.D、E两人的平均成绩是82分C.最高分得主不是A、B、C、D D.D、E中至少有一个成绩不少于83分3.某工人在30天中加工一种零件的日产量,有1天是51件,4天是52件,6天是53件,7天是54件,8天是55件,3天是56件,1天是57件,则他30天的平均日产量为____件.4.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成绩测试项目甲乙丙教学能力857373科研能力707165组织能力647284(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尺码(单位:cm)人数140≤x <1507150≤x <16030160≤x <17010170≤x <18035.某校初二(7)班50名学生的校服尺码经统计如下,这50名学生的校服尺码平均数是多少厘米?6.某水果公司以每千克2元的单价新进了10000千克柑橘,为了合理定出销售价格,水果公司需将运输中损失的水果成本折算到没有损坏的水果售价中.销售人员从柑橘中随机抽取若干柑橘统计柑橘损坏情况,结果如下表.如果公司希望全部售完这批柑橘能够获得5000元利润,那么在出售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 __________ 元.柑橘质量(千克)50200500损坏的质量(千克)5.5019.4251.542.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求法: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可能并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众数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求法:先数出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找到频数最高的数据(可能不止一个).3.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重要的是,学生应当学会依据实际问题的背景,从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科学的表达数据的信息,教材试图通过133页例6这一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作用.平均数的计算需要利用所有的数据,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也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一组互不相等的数据中高于或低于它的各占一半;众数则体现了相同数据多次出现的情况,在某些问题中比较重要(在学习概率之后对此可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些在课本中以归纳的形式作了总结,而在之前的例子中其实也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加以理解.练习题1.选择:(1)有一组数据:10,30,50,50,70.它们的中位数是()A.30 B.45 C.50 D.70(2)一组数据3,4,x,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4 B.5 C.6 D.7(3)某射击小组有20人,教练根据他们某次射击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7、7 B. 8、7.5C.7、7.5 D. 8、6(4)2010年因干旱影响,凉山州政府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为了解居民用水情况,在某小区随机抽查了2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表:月用水量45689(吨)户数45731则关于这2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位数是6吨 B.平均数是5.8吨 C.众数是6吨 D.极差是4吨(5)有9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他们的预赛成绩各不相同,现取其中前4名参加决赛,小红同学在知道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9名同学成绩的()A.众数 B.中位数 C.平均数 D.极差(6)下图是某商场一天的运动鞋销售量情况统计图,这些运动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线分别为()A.25,25 B.25,24.5C.24.5,25 D.24.5,24.5(7)某居民小区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对该小区100户家庭的节电量情况进行了统计,4月份与3月份相比,节电情况如下表:节电量(千瓦时)20304050户数10403020则4月份这100户节电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A.35、35、30 B.25、30、20 C.36、35、30 D.36、30、30(8)四个数据8,10,x,10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等,则x等于()A.8 B.10 C.12 D.8和12(9)小明对本班同学每天花多少零用钱进行了调查,计算出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3,众数为2,极差为8,假如老师随机问一名同学每天花多少零用钱,最有可能得到的回答是( )A.3 B.2 C.8 D.不能确定2.某衬衫店为了准确进货,对一周中商店各种尺码的男衬衫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38码的20件、39码的23件、40码的26件、41码的35件、42码的21件、43码的18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左怀玲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四章。

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三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

我们在7年级上册和8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12章数据的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两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从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20.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20.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20.3 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对于一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以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就可以通过这些图表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特征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

这些特征量代表这组数据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一点集中的情况,从而反映出数据资料的典型水平。

例如,要想比较某校同年级两个班某学科的测验分数,不能将两个班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

因为每个学生的分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是不相同的,用个别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是得不出什么结果的。

如果能够对每个班的学生成绩进行整理、加工之后,计算出一个或几个统计量来代表全班的测验水平,再比较就非常简单明了了。

很显然,这个能够代表全班成绩水平的统计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之一:1.能够表明全班测验成绩中心点的统计量;2.能够表明全班测验成绩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3.能够表明全班测验成绩出现最多的统计量;4.能够表明全班测验成绩分布范围的统计量。

这些统计量之所以能够代表全班成绩去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度量了全班测验成绩集中于哪一点或哪一个范围,因此把它们统称为集中趋势的度量,常用度量集中趋势的特征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分位数等,本章研究前三个统计量。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本章第20.1节开始,首先给出一个农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求根据问题中提供的数据计算人均耕地面积,这是一个计算加权平均数的问题。

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的做法,而是设置一个讨论栏目,给出一种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错误解法(即直接求平均数的平均数),让学生讨论这种解法,通过讨论发现错误,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借此给出正确的解法,引进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比较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正确与错误的解法,也使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体会。

“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安排了2个例题,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

在求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时,有时会遇到重复数据较多的情况,这时可以将求算数平均数的公式进行简化,比如可以写成,如果将分别看成是的权,则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就统一起来,只是这里“权”的意义并不是很突出。

教科书在这里将两者统一起来,为的是使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接下去,教科书又通过一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对于区间分组的数据如何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统计中常见的。

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可以方便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但由于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不同,因此教科书没有针对某一款计算器介绍统计功能的使用,而是概要地介绍了一下过程。

到此为止,教科书中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针对全体数据,不涉及样本数据的问题。

本节最后,教科书结合一个例题,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问题,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章在第20.1.2小节,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可以提供这组数据中,约有一半的数据大于(或小于)中位数。

对于中位数的这个作用,教科书通过一个比较典型的考察体育比赛成绩的例子来体现。

另外,在这个例子中,也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众数是表明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些)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对于众数的这个作用,教科书也是通过一个典型的销售量问题来研究,在这个例子中,同样也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在本节最后,教科书结合一个具体问题,编写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涉及到根据具体问题的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对数据适当分组、用表格整理数据、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统计图表和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分析数据的一个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在本节最后,教科书利用一个归纳的栏目,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

本章第20.2节研究了刻画数据波动情况的统计量。

统计中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常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平均差、四分位差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只研究极差和方差。

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

教科书利用温差的例子来研究极差,温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极差的例子,利用温差介绍极差,有助于学生认识极差的统计意义。

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首先在一个讨论栏目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背景,根据背景提出两个具体问题,从统计上看,这两个问题中是要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比较它们的波动情况。

通过计算可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相同的,这一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为了直观第看出数据的波动情况,教科书画出了两个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这两个散点图的使学生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即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和利用散点图显示数据的波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因此,教科书对本小节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然后又设计一个例子,来利用方差反映数据的波动。

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也可以求方差,由于不同品牌计算器在计算方差时操作的步骤不同,教科书对使用计算器求方差,只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本节最后,教科书回到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

因为这个实际问题涉及到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这样,教科书就结合这个例子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

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质健康问题。

由于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这个课题学习的综合性比前面两章统计中的课题学习更强。

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科书根据《中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提供了一个样例,样例中涉及到选择样本收集数据、用统计表图整理和描述数据,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

完成这个课题学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章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经历数据处理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进一步体验统计是进行决策的有利手段。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本章编写特点1.注意突出统计思想统计中常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情况,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本套教科书对于统计的这一基本思想给予充分重视。

本章在第4章的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用样本的集中趋势和波情况估计总体相应情况的问题。

例如在20.1节通过实例学习了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在20.2节通过实例研究了如何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的问题,在20.3节的课题学习中也要让学生通过抽样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出对总体的估计等等。

因此,本章编写时,在每一节都注意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一思想,使得他们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以及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即结论的“不确定性”等有更多体会。

2.强调在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