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了在⼩组⾥或班级内开展调查活动,获得需要的数据。

如,⼩组⾥的同学每⼈都说出⾃⼰有蛀⽛的颗数,按蛀⽛0颗、1颗、2颗……整理出组内同学蛀⽛情况的数据。

还教学了按不同标准进⾏分类,获得不同的数据。

如把许多积⽊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分类,得到两组数据。

本单元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有两个内容:⼀是把各个⼩组的数据汇总成全班的数据,⼆是对得到的数据进⾏分析,利⽤数据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

两个内容各编排⼀道例题。

例1 汇总班内各个⼩组的数据,得到全班的数据例2 分析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们进⾏统计,⼀般是为了了解客观事物、现象,或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是统计活动的重要载体,⽆论是了解对象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利⽤数据。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学段的统计教学“(学⽣)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法,并能⽤⾃⼰的⽅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学⽣)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数据进⾏表达与交流的作⽤,感受数据蕴含信息。

”从表格⾥可以看到,本单元编排的例题及其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

(⼀)把各个⼩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的汇总⽅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的数据整理⽅法⼀个⼩组⾥的⼈数不会很多,在组内进⾏调查和获得数据⽐较⽅便。

如果要获得较⼤范围乃⾄很⼤范围中的数据,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由于调查的⾯相当⼴,被调查的对象⽐较多,不适宜甚⾄不可能通过举⼿、数个数、⼀⼀询问等⽅法直接统计。

即使先让每个⼈填写调查表,再⽤画“正”字的⽅法处理信息,也⼗分⿇烦。

于是,⼈们“化整为零”,把被调查的对象分成若⼲⼩组,每组的⼈数不是很多,先分别在各个组内调查统计,再把所有⼩组的数据汇总,就能得到整体的数据。

学⽣已经有在⼩组内统计的经验,只要再学会汇总数据的⽅法,就能进⾏⼤范围的调查统计了。

大洼县某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九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 苏教版

大洼县某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九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 苏教版

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说教法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

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本节课开始教师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于是就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调查四种颜色,选哪种合适?做校服,这样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调查问卷、计时器等),整理数据的工具(如表格、图表等),课件。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你要了解我们班同学的最喜欢的科目,你会怎么进行调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数据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先分组再汇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把数据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体验统计结果过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练习题、测试试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知道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整理数据。

3.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展示。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收集数据的工具,如问卷表、计数器等;整理数据的工具,如统计表、图表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每个小组有一台电脑,可以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4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够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的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统计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教学新课: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提升: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规律,体会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解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步骤。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课堂练习的成绩来进行。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掌握程度,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2课时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2课时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苏教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和便于操作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体会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理念:本节课我主要是有趣的蛋糕店叔叔促销活动作为主线,吸引儿童,召唤着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和无限童趣,主动探索“全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个问题,感受不同数据又蕴含的信息。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简单的统计,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教学目标:1.学生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能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

2.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互相合作的习惯和品质。

感受不同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

教学重点: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教学难点: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小组的调查记录表、数据汇总表。

2.教师准备骰子。

3.学生准备每个正方体朝上次数记录表、数据整理表,小组同学艺术特长调查表、数据整理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童趣谈话:蛋糕叔叔在我们学校附近开了一家蛋糕店,为了卖出更多的蛋糕,想要做促销活动,应该选在哪个月做促销活动呢?想听听我们班同学的意见。

明确需要讨论的问题: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统计,核心的目标就是建立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通过、记录、整理,进一步体会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部分内容是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进一步拓展,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解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通过前期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

但是对于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理解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记录、整理数据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理解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的概念。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和展示。

2.准备问卷,让学生进行数据收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另一部分是学习利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统计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材的编写上,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最后,学习利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运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

但是在运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的概念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的方法;2.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2. 理解和运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2.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

2.讲解:讲解利用图表来表示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中的经验。

本节课的主题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所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图表来展示数据,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识别与绘制,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2. 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和分析信息,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 从图表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难点:1. 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 针对复杂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统计图模板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班级学生人数统计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教材讲解:讲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利用统计图来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分析数据。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绘制相应的统计图,并分析图表信息。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六、教学改进方向
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30.关注数据来源,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31.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增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的教学改进,我相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8.在作业设计中,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29.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针对专家的建议,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四、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如下:
20.请学生回家后,收集家里人的生日信息,并用的形式整理出来。
2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例如:最喜欢的季节、最喜欢的运动等。收集相关数据,用的形式整理出来。
22.分析自己制作的,回答以下问题:
a.你的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b.你是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
c.你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用来表示数据。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改进和调整,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对数据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强,整理数据的方法不够灵活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但他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准确性、分类方法的选择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如调查问卷、统计图表等。

2.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和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

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图表来表示。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呢?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名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时间: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和简单的排序、分组,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初步体会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通过简单的排序和分组,寻找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简单的数据汇总 1课时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1课时
练习十二 1课时
上学时间 1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1.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积累基本的统计活动经验。
2.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初步体会相同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3.精心选择统计活动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逐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时蕴含信息的,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数据。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并能够运用复式统计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知识,对于新的学习内容,他们渴望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如何将复杂的数据整理成复式统计表,并运用统计表来解决问题,可能还需要一些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编制复式统计表,并能通过复式统计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学会用数据说话,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独立编制复式统计表,并理解其含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复式统计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复式统计表的样表,练习题。

2.学生准备:前置学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复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班级男女生的人数比例,我们应该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复杂的数据集合,例如一个班级男女生的人数、身高、体重等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统计表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统计表——复式统计表。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编制复式统计表。

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将数据分成几个类别,如何表示每个类别的数据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通过数据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据进行分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和统计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步骤。

3.实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分析数据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掌握情况。

2019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2019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和简单的排序、分组,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初步体会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初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积累基本的统计活动经验。

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初步体会相同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精心选择统计活动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逐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学和简单的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数据的分段整理和单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平均数作铺垫。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通过简单的排序和分组,寻找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是蕴含信息的,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数据。

第一课时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6-98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的过程,学会把各部分数据按类汇总的方法,能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从整理、汇总的数据中发现反映的简单事实或一般情况。

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感受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得到分类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随机思想,感受调查不同对象得到的数据可能不一样。

仓山区XX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苏教版

仓山区XX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说课稿苏教版

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说教法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

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本节课开始教师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于是就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调查四种颜色,选哪种合适?做校服,这样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了在小组里或班级内开展调查活动,获得需要的数据。

如,小组里的同学每人都说出自己有蛀牙的颗数,按蛀牙0颗、1颗、2颗……整理出组内同学蛀牙情况的数据。

还教学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获得不同的数据。

如把许多积木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色分类,得到两组数据。

本单元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把各个小组的数据汇总成全班的数据,二是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

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

例1 汇总班内各个小组的数据,得到全班的数据例2 分析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人们进行统计,一般是为了了解客观事物、现象,或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是统计活动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了解对象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本单元编排的例题及其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

(一)把各个小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用的汇总方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一个小组里的人数不会很多,在组内进行调查和获得数据比较方便。

如果要获得较大范围乃至很大范围中的数据,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由于调查的面相当广,被调查的对象比较多,不适宜甚至不可能通过举手、数个数、一一询问等方法直接统计。

即使先让每个人填写调查表,再用画“正”字的方法处理信息,也十分麻烦。

于是,人们“化整为零”,把被调查的对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的人数不是很多,先分别在各个组内调查统计,再把所有小组的数据汇总,就能得到整体的数据。

学生已经有在小组内统计的经验,只要再学会汇总数据的方法,就能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统计了。

这正是例1的编排意图。

例1开展统计活动,要了解全班同学中几月份出生的人最多,几月份出生的人最少。

这是学生暂时不知道答案,但也是感兴趣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是几月份出生的,他们还需要了解其他人的出生月份。

怎样收集各个人的出生月份呢?教材要学生想办法。

他们会想到许多方法,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出生月份写在纸上,集中起来分类整理;先分小组调查,整理出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再汇总成全班的数据……也许各种办法都能解决问题,例题从其教学内容与目的出发,选择分组调查并汇总的方法,要求所有学生都进行这样的统计活动,整个统计活动分成四段。

第一段,小组内调查和整理数据。

教材提供一张有1月到12月共十二格的表格,小组里的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出生月份,及时记录在表格里,就能得出小组里的同学1月出生的有几人、2月出生的有几人……12月出生的有几人。

这项调查的难度不大,学生应该能够完成。

第二段,汇总各个小组的数据,得到全班的数据。

教材问“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引导学生想出汇总数据的办法。

他们会想到:把各组1月出生的人数相加,得到全班1月出生的人数;把各组2月出生的人数相加,得到全班2月出生的人数……教材鼓励学生像这样汇总,得出各个月出生的人数,填写在有关的表格里,并回答“几月份出生的人最多,几月份出生的人最少”等问题。

这段活动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应该在讨论汇总数据的方法及其实施等环节多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学会这种汇总数据的方法,体会汇总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第三段,按季度整理数据,得出各个季度出生的人数。

本册教科书《年、月、日》单元里,已经指出第一季度是指1月、2月和3月,第二季度是指4月、5月、和6月,第三季度是指7月、8月和9月,第四季度是指10月、11月和12月,学生按季度统计出生人数不会有多大困难。

通过按季度整理,又得到了新的数据,对全班同学出生月份有了更多的了解。

教学这一段统计活动,不仅要学生按季度整理数据,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整理使自己有了新的收获。

第四段,设想“如何在全校同学中调查”。

了解全校同学出生月份的分布情况,是更大范围的调查。

在已经得出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汇总各个班级的数据,得到全校的数据”。

这是可行的办法,他们想到这个办法,调查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又提高了一步。

如果学校的规模大,班级比较多,还可以先按年级汇总数据,再汇总出全校的数据。

教材还提出问题,全校学生出生月份的分布情况和自己班级同学出生月份的分布情况一定相同吗?从各个班级同学出生月份的分布情况不完全相同,推理出全校学生出生月份的分布情况和自己班级同学出生月份的分布情况不一定相同。

从而体会“调查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这是关于统计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体现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随机性。

例题最后是回顾这次统计活动,积累经验。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通过这次统计活动,有什么收获”,他们应该有许多话可以说。

教学要根据例题的内容与任务,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一是说说怎样获得大范围的统计数据,体会“先分组统计,再汇总”是一种有效办法;二是说说怎样汇总数据,体会“把各组的同类数据相加”是得到班级数据的做法;三是对数据按不同标准进行整理,能够得到不同的信息,数据分类的标准应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四是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教材里三个小卡通的交流,说出了学生应该有的认识,帮助教学把握住回顾反思的主要内容。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两道题都设计了“两级”统计活动。

第1题里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学生先自己抛小正方体25次,获得每个数朝上的次数;再小组汇总,得到各个数朝上的次数,并且按单数和双数整理朝上数字出现的次数,得到更多信息。

这道题在游戏中收集数据,把个体的数据汇总成集体的数据。

第二题先在小组里了解同学的艺术特长,再汇总出全班的数据,得出全班同学中有哪种特长的人数最多。

这道题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把小范围的数据汇总成大范围的数据。

(二)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统计教学要体会数据里蕴含着信息,既然是“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数据里的信息。

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不仅应得到有用的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这些就是例2的编排意图。

例2利用表格给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这些数据是经过大量科学调查、统计得出的,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数据,对自己以及同伴的身高进行分析。

整个统计活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分析自己的身高情况。

例题提出问题“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启发学生把自己的身高与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进行比较。

如果自己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儿童正常身高标准的下限数据,则表明自己的身高偏矮;如果自己的身高高于同年龄儿童正常身高标准的上限数据,则表明自己的身高偏高;如果自己的身高处于同年龄儿童正常身高标准的数据范围内,则表明自己的身高正常。

学生通过上述比较,了解自己身高的状况,体验数据分析的意义,对发展初步的数据观念很有好处。

第二段,分析班内同学的身高情况。

例题接着问“班上其他同学呢?怎样全面了解班上同学的身高情况?”由于涉及其他同学的身高,需要对此进行调查统计。

如何调查?学生应该有办法、有经验,教材只是提醒他们把全班同学“按男、女生分组,调查每个人的身高”,并提供记录各人身高的表格,便于及时保存数据。

得到全班男生或女生的身高数据以后,教材引导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

一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调查得到的数据排一排”。

有序地排列数据,是常用的整理数据方法之一,通过排列,能够熟悉所有数据。

二是“比出男生或女生中,最高的身高数和最矮的身高数”。

关注一组数据里最大与最小的数据,能够把握其他数据所在的范围,也是对数据的整体了解。

三是“把男生或女生的身高和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分析班内男生或女生的身高情况。

这是开放性的比较分析,学生各有着眼点和切入口,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发现。

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比较的结果和分析的结论,而在于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这是挖掘、利用数据信息的活动,是培养数据意识和统计能力的重要渠道。

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编排两道题,把练习重点设计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上面。

第1题给出16名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个数”,要求整理这些数据,找到最好成绩和最低成绩,算出最好成绩与最低成绩之间的差距。

这是人们整理、分析数据的常用方法。

还要求按“40个及以上算优秀”“21~39个算及格”,统计成绩优秀的人数和及格的人数。

这也是人们分析数据经常做的事情。

第2题测量自己以及小组内同学各人的“一庹长度”,记录在教材的表格里。

先把得到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一排,再分别比较各人的一庹长度和身高。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一庹长度与身高差不多。

这道题从测量获得数据,到整理数据、比较和分析数据,安排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感受数据在统计里的作用与价值,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练习十二综合应用两道例题所教学的统计知识与方法,按新课程的统计教学理念,编排三道题。

改变了过去教材脱离学生实际,勉强学生进行统计的状况,选择儿童的事情和身边的材料,设计他们喜欢进行的活动,组织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十分重视利用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1题给出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32场比赛各场次的得分,先整理出“最高得分”“最低得分”“得分在20以上的场数”“得分在30以上的场数”等数据,再讨论“怎样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

就学生来说,整理出前面几个数据并不难,而讨论的那个问题空间则比较大。

其实,前面的那些数据可以作为评价得分能力的依据,教材希望学生利用整理出的这些数据进行评价。

当然,如果从别的评价角度和其他数据进行评价,是更好的。

第2题对摸球游戏进行统计分析,其特点是对数据的深度加工。

在分别写上1、2、3、4、5的五个同样的乒乓球中,每次任意摸出两个,计算这两个球上的两个数的和,记录在教科书的表格里。

像这样做20次,能收集到20个和。

要求统计“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几、最小是几”,并且把20个和按大小顺序整理,统计每一种和出现的次数。

与以往的摸球游戏不同,这次游戏每次摸出两个球,关注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的和。

学生在自己的统计里,以及与其他小组的交流中,能发现一共有七种不同的和(分别是3、4、5、6、7、8、9),有些小组摸到了所有的七种和,有些小组只摸到六种甚至五种和。

摸到和是5、6、7的次数比较多,摸到和是3、4、8、9的次数少一些。

这是因为2与3的和是5、1与4的和是5;2与4的和是6、1与5的和是6;2与5的和是7、1与6的和是7。

而和是3,只会是1与2相加;和是4,只会是1与3相加;和是8,只会是3与5相加;和是9,只会是4与5相加。

所以,摸到和是5、6、7的机会多(次数就多),摸到和是3、4、8、9的机会少(次数就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