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_第4章 数据分析 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4章  数据分析 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分析》训练课教学设计[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数据分析》这一章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也发现有的问题解决的不是很熟练、很准确,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进行一下训练。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训练目标。

[生]读:【学习目标】1.通过训练提高计算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能力;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师]: 知识框架[生]:回顾知识展示【复习导航】【师生】:以要点梳理---题型分类---典型例题----巩固题组---总结提升,五环节分四部分进行训练。

【师】:课件演示知识点一例一,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生】:达标测评.【师】: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先有学生讨论,在找个别同学发言,最后有老师总结。

附:数据分析训练学案班级姓名题型分类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小明家的超市新进了三种糖果,应顾客要求,妈妈打算把糖果混合成杂拌糖出售,具体进价和用量如下表:你能帮小明的妈妈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吗? Array变式:1、如果三种糖果的进价不变,每种糖果的用量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2:6,请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2、如果三种糖果的进价不变,甲糖果的用量为 20%,乙糖果为20% ,丙糖果为60%,请计算出杂拌糖的售价?例 2: (1)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他只需知道这19位同学成绩的 (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方差(2)(杭州中考) 一组数据是4,x ,5,10,11,共有五个数,其平均数为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 训练题组一1. 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0,-3,0,8,10,15。

5.3数据的分析-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5.3数据的分析-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描述性统计和探索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图表的类型及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利用数据信息。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计算机、投影仪、白板、计时器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材料、布置作业和交流讨论。
3. 信息化资源:教材中的案例数据、图表模板、统计软件教程等。
4.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
5. 辅助工具:打印机、纸张、铅笔、橡皮等。
目标: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数据分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数据分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数据分析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数据分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数据分析案例进行分析。
解答:使用图表制作工具(如Excel、Google Sheets等),根据数据制作合适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以便直观展示数据分布和趋势。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还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教授数据分析知识,制定一份完善的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教案的制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课程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案的制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2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技术等。

1.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每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二、内容安排2.1 数据分析基础知识: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数据清洗和数据可视化等。

2.2 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等,以及数据分析常用技术,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

2.3 数据分析实践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演练,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3.2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4.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评价:布置数据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对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掌握情况。

4.3 项目评价:组织数据分析项目,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课程实践5.1 实践课程设计:设计数据分析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5.2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数据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

5.3 实践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让学生展示他们在数据分析领域的成就。

综上所述,一份完善的数据分析教案应该包括教案的制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课程实践五个方面。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梳理知识,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统计意识的目的。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章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回顾本章主要内容,说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统计量在刻画数据特征方面的优点与局限。

会用计算器计算统计量;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数学思考:经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表述各统计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进一步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本章知识点解题。

解决办法:通过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教师讲:用《啤酒与尿布》这一成功利用数据分析的经典营销案例,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回顾在《数据的分析》里主要学习了哪些统计量?如何计算?有何异同?(二)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并板书;学生细心计算,并说说各统计量的计算方法:)数据2,1,2,4,2,1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众数是_______,方差是_______.(1)加权平均数:(先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后教师出示案例,学生可分组讨论后交流):《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的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的理解。

2.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进行课件的制作。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数据为例,提出如何分析这次考试的成绩分布,找出优秀的学生和需要改进的学生。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数据的分析——数据分类 教学设计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分析——数据分类 教学设计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选取分类算法当中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利用“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掌握朴素贝叶斯分类的原理,明白计算机进行数据分类的依据。(计算思维)
3.通过对数据分类的了解,联系到机器学习领域当中,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体会当前社会中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价值,明白数据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信息社会责任)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解,感受计算机分类的优势,树立人工智能意识。)
明白了数据分类的概念之后,由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生活中数据分类的实例,如医疗预测、信誉证实、选择购物等;再由教师讲解常见分类算法,使内容过渡到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
(设计目的:由人脑分类转变到数据分类,相似的过程更能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通过教师讲解和组织学生讨论,拓展学生视界,将内容过渡到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上)
数据的分析——数据分类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数据分类
教科书
书 名: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 必修一教材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数据分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亲身体验数据分类,了解数据分类的概念及用途,体验数据分类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信息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数据分类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朴素贝叶斯分类的原理及三个阶段。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电脑学习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且对数据的敏感性较强,期待接触新领域给他们带来的新鲜感。在经过数据分析章节前几个流程的学习之后,对数据分析有了大概的了解,但不清楚具体的分类过程以及分类的要素与条件判断。通过对生活中数据分类应用的展示,能加容易理解数据分类的原理与过程,同样,因为之前从未对分类算法及统计学有所涉略,所以欠缺基本的技术原理以及更深层次的应用探究,因此需要老师的引导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来完成老师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数据分析,因此教学资源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完整的《数据分析》教案,匡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学生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

一、教案概述1.1 教案名称:《数据分析》教案1.2 适合对象:高中或者大学学生1.3 教学目标:匡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数据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2.1 数据分析基础知识- 数据的概念和分类-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数据的清洗和处理2.2 数据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 探索性数据分析- 假设检验和判断统计2.3 数据可视化- 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基本图表的绘制- 数据分布的直方图和箱线图- 数据之间的关系的散点图和热力图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授课- 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解释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学原理- 分析真实案例,匡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应用3.2 实践操作- 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实际数据分析操作- 完成数据分析项目,包括数据清洗、分析和可视化- 分析实际数据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3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数据分析中的问题和挑战- 分享数据分析经验和技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量能力四、教学评估4.1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预度和表现- 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成果4.2 作业和考核- 布置数据分析作业,包括理论和实践部份- 设计数据分析考核题目,考察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定期进行作业和考核评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4.3 教学反馈- 采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籍- 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数据分析教材和参考书籍- 提供相关资料和案例,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分析知识5.2 数据分析软件- 推荐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如Python、R、Excel等- 提供软件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导,匡助学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5.3 网络资源和实践项目- 提供数据分析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视频- 组织学生参预数据分析实践项目,锻炼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搭建数据分析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总结:通过本文介绍的《数据分析》教案,希翼能够匡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学生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数据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教案引言概述:数据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匡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需要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教案。

本文将探讨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原则和内容要点。

一、教案设计原则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数据分析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1.2 考虑学生背景和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背景和水平设计教案,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复杂。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数据分析教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案内容要点2.1 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教案应该包括如何获取数据、数据的清洗和整理等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数据,以确保数据质量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2 数据探索与可视化:数据分析的第二步是数据的探索和可视化。

教案应该包括如何使用统计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2.3 数据建模与预测:数据分析的第三步是数据的建模和预测。

教案应该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算法,进行数据的建模和预测。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技术预测未来的趋势和结果。

三、教学实践建议3.1 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应该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3.2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3.3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学习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技术。

四、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教师在设计数据分析教案时,应该考虑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教授数据分析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一个成功的教案的关键。

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1.2 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需要教授的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技术等。

1.3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数据来源和采集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数据。

2.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学生处理数据中的错误和缺失值,提高数据质量。

2.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中展示数据结果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评估方式4.1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2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一个更加贴近实际的评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3 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和资料: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统计知识,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利用基本统计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利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基于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的三段五步n 环课堂内外兼修教学法”, 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情境导入;第二步:合作探究;第三步:巩固运用;第四步:收获感悟;第五步:拓展提升。

其中在第二步合作探究部分中又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5个小的环节,即知识框架、例题展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跟踪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白明泽、杨航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 中位数/环众数/环 方差 甲 a 7 7 1.2 乙7b8c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需要运用哪些统计量?内容:我们班的白明泽、杨航同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个话剧,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微视频——最佳射击队员之争目的: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取微视频中的用到的统计知识,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引言概述:数据分析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力。

数据分析在各个行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企业做出决策、改善业务流程和提高效率。

本文将介绍《数据分析》教案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1.1 数据来源:介绍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方式,如调查问卷、传感器、日志文件等。

1.2 数据质量:讨论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如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并介绍数据清洗的方法。

1.3 数据整理:介绍数据整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集成等,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二、数据探索与可视化2.1 描述性统计:介绍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以及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2.2 数据可视化:介绍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如条形图、折线图、散点图等,以及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2.3 探索性数据分析:介绍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方法,如箱线图、直方图、相关性分析等,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

三、数据建模与预测3.1 数据建模:介绍数据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等,以及它们在预测和分类问题中的应用。

3.2 特征选择:讨论特征选择的重要性,如过滤法、包装法、嵌入法等,并介绍常用的特征选择算法。

3.3 模型评估:介绍模型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并讨论过拟合和欠拟合问题。

四、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4.1 关联规则挖掘:介绍关联规则挖掘的概念和方法,如Apriori算法、FP-growth算法等,以发现数据中的关联关系。

4.2 聚类分析:介绍聚类分析的方法,如K-means算法、层次聚类算法等,以发现数据中的群组结构。

4.3 预测建模:介绍预测建模的方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以实现对未来事件的预测。

五、数据分析应用与案例研究5.1 金融行业:介绍数据分析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如风险评估、投资组合优化等,并给出相关案例研究。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数据解读与分析》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数据解读与分析》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数据解读与分析》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的《数据解读与分析》单元,主要介绍了数据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图表来展示和理解数据。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数据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良好的数据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如何通过图表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展示数据。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对于数据的系统性理解和分析还较为陌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在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上需要引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案例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2. 探索学习: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 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数据分析结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4. 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工具,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图表(如天气预报、销售报告等),让学生分享他们从这些图表中获取的信息。

2. 提出问题:这些数据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如果数据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能获取到同样的信息吗?(二)、新知讲解1. 定义概念:解释“数据”、“解读”和“分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数据是信息的基础,解读和分析是理解数据的关键。

2.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简单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标题、图例、数值等元素来解读数据,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标题:数据分析教案引言概述: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许多企业和机构都需要数据分析师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因此,数据分析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数据分析技能。

一、明确教学目标1.1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数据分析教案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这可以包括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理解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以及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分析项目等。

1.2 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具体范围和深度。

这可以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的内容。

1.3 确定评估方式:在设计教案时,还需要考虑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采用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1 结合理论与实践:数据分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技能。

2.2 引入互动性教学:数据分析教学可以通过互动性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注重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

可以通过实际数据集来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技能。

三、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3.1 数据收集和整理: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包括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获取方式、数据的清洗和转换等方面的内容。

3.2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教学内容还可以包括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可视化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3.3 实践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处理第 2 课《数据分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数据分析》是青岛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 课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具有Excel 数据计算的操作技能,是在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学习任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Excel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作为整个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既要培养学生对现实中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据分析》是关于Excel 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很好的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但并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尤其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

要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信息素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 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 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数据清单及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概念和作用。

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分析、判断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学会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以引导法、自学辅导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结合直观启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等方法。

六、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系统、课件、学案、素材七、教学时间: 1 课时九、板书设计数据分析任务一:数据清单任务二:数据的排序任务三:数据的筛选实践与创新:分类汇总。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在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

前二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二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20章数据的分析第25章概率初步在第10章中,我们学习了利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以及绘制扇形统计图、直方图等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

本章主要学习如何利用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极差、方差等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本章知识结构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2.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三、学习目标与中考要求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

能选择适当地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本章教学建议1.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突出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建立统计的观念,体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应该选择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

如:“10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将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如何解决?通过这次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中国从2016年1月1号开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目前为止将近三年了,咱们国家人口到底有没有增加呢?又有哪些新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些实例都可以作为我们引入新课的素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基本概念;2.学会使用各种数据整合方法;3.学会通过数据整合得出相关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数据整合的基本方法;2.能够根据数据结论进行统计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提问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研讨法等。

四、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老师问组员关于数据相关的常识:什么是数据?数据可以有哪些类型?为什么需要进行统计?2.案例分析(1)统计数字出场次数第一部分,老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让学生记录一些数字出现的次数,如高楼、汽车、人群等等。

第二部分,老师让学生数一下6~8月份的登月标示同步发射场发射了多少枚火箭,然后将数据整合在一起,得出过去两个月每天的发射量情况。

(2)折线图练习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销售量的折线图,并向学生说明如何使用数据整合方法来制作折线图。

3.练习检测(1)在线折线图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台电脑,让他们打开在线制作折线图的工具(推荐Google在线制图)并尝试制作一幅折线图。

(2)猜谜游戏让学生制作一个数字谜语,将值分为四分区并表现出来。

分组,让团队相互猜数,并使用两个分数来比较谜底和猜测数。

五、教学随笔:数据是现代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国际语言。

数据分析和统计是现代信息社会最受欢迎的技能之一,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了解数据的意义以及如何整合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统计的基本知识。

在实践中获得这些技能,将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六、教学扩展:让孩子观察周围世界中的数字、文案、表格等,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商业、工业、社会等进行联系,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遗播统计学思维。

孩子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数据样本来进行实验和分析,并加强他们的数字思维能力。

另外,使用基础软件如Excel打造图表也可以在职业生涯中大有裨益。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_18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_18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一、教材分析:1.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比较这三种统计量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优势与不足,学习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统计量;(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3)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难点:在具体问题中,选择适当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方法:教法分析: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后,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他们研究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思考方法.学法分析: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大多喜欢做活动、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最终理解数学内容。

在这里,我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代表的数据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作答,回顾一下这三个统计量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的对比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例: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7 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22 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15 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某些不好理解的点上面老师可以帮忙引导一下。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_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教材分析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_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一、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在统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意义,会根据所给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和标准差,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权的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会根据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4.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5.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方差、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二、教科书设计说明1.本章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本章在第十二章收集和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础上,从实际问题出发,认识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用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用一个数刻画一组数据某一方面的特征,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概貌.这是进—步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基础.2.本章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特点.(1)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充分揭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如教科书从学生较容易理解的“比较不同品种的小麦平均产量的高低”的情境入手,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式购买蔬菜的价格”的情境,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估测黑板的宽度的活动中体会取“平均”可以减少测量误差的思想;通过研究两名射击运动员射击成绩的稳定性引入了刻画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三个量度——方差、标准差和极差——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品牌手表的日走时误差,不同线路上的行车时间等问题加深对方差意义的理解.(2)为了和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相衔接,充分借助统计图的直观性来揭示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教科书有意安排了借助计算来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的内容,避免学生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繁杂的计算中.(3)在呈现方式上,大多以“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做一做(一起探究)—大家谈谈”的过程展开,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三、教学活动建议1.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灵活选用教科书所提供的实例和情境,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可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现实性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2.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和作出判断的全过程.在活动前,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策略,使活动的目的更明确;活动后,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作出的不同分析、不同解释的交流和比较,得出恰当的结论.其间,教师可将学生易犯的错误认识提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辨析,把问题的解决方法搞得更清楚.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自己的认识和体会.3.统计活动往往非—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对统计结果的评价也是因人而异的.通过充分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必能扩大学生的思维视角,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加强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小组合作活动的教学.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4.对统计数据的评判,既与统计数据本身有关,也与评判主体(作出评判的人)有关.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只要学生的问答有一定的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5.真实的数据统计往往比较复杂,因而计算量较大.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将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入于繁杂的计算中.因此,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尝试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教学.四、课时安排建议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3课时23.2中位数和众数1课时23.3方差2课时23.4用样本估计总体1课时回顾与反思1课时合计8课时五、评价建议1.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和极差等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关键是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它们的意义,并会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不要求死记硬背这些概念.2.注重对小组活动参与过程的评价.本章的概念大多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一起探究等具体活动的方式完成的,所以,学生是否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是否善于与同学合作,是否主动地向同学阐述自己的想法,是否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意见,是否有独到的数学思考与见解等,都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并对这些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3.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概述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

这三章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从而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及课时安排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本章教学时Array间约需14课时(不含选学内容的课时20.1数据的代表20.2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20.3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三、课程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的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20.1数据的代表: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在第20.1.1小节,首先给出一个农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求根据问题中提供的数据计算人均耕地面积,这是一个计算加权平均数的问题。

通过比较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正确与错误的解法,使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体会。

“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另外,在求n 个数的算数平均数时,如重复数据较多,可将求算数平均数的公式简化成nf x f x x k k ++= 11,如果将k f f 1分别看成是k x x ,,1 的权,则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就统一起来,只是这里“权”的意义并不是很突出。

接下去,通过一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对于区间分组的数据如何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统计中常见的。

最后,教科书结合一个例题,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认识到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时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并不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可提倡使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

当然利用笔算求平均数的训练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也有利于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第20.1.2小节,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可以提供这组数据中,约有一半的数据大于(或小于)中位数。

众数是表明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些)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在本节最后,教科书结合一个具体问题,编写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涉及到根据具体问题的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注意结合问题情景和数据特征,分析各种统计量的意义,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科书在末尾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

这些结论在本节内容的展开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概括总结,切忌死记硬背。

2、§20.2数据的波动:本节的重点是介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常用统计量——方差。

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

教科书利用温差的例子来研究极差,温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利用温差介绍极差,有助于学生认识极差的统计意义。

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在一个讨论栏目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背景,根据背景提出两个具体问题,从统计上看,这两个问题中是要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比较它们的波动情况。

通过计算可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相同的,这一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利用好这个实际问题引进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方差的公式。

方差的概念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方差概念的理解,教师应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即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和利用散点图显示数据的波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

根据定义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计算量比较大,而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也可以求方差,所以可以提倡用计算器求方差,但教学中也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方差的定义求方差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

在本节最后,教科书回到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结合这个例子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

3、§20.3课题学习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

完成这个课题学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章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经历数据处理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

“课题学习”中最后的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交流,重点交流对统计调查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五、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对于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三种统计量,学生在第2学段已经有所接触,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有所体会;《标准》在本学段要求“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会计算极差方差,会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在第2学段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极差、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

根据《标准》的这个特点,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对于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例如,关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科书在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本章都有安排,但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

第10章从收集数据的角度研究抽样调查,要求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

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3、合理使用计算机(器)对于计算机(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套教科书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机)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机)。

比如,在初学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使用笔算或使用计算器的一般计算功能进行计算,使学生对求加权平均数方法和方差的结构有更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或方差的方法,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来。

4、本章内容在中考所处的地位以考查本章知识点为目的的中考题目都是基础题,有的甚至可以称为送分题,往往都是不要求想得太深、太难,只要求拿稳。

对这一点,从近三年的中考题可以看出(具体题目见本讲稿第七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六、学困生易错知识点分析本章学习的难点并不突出,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因此出错的主要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

1、计算平均数出错例:某中学八年级有两个班,一班有50人,二班有54人。

在一次考试中,一班的平均成绩是75分,二班的平均成绩是73分,求本次考试八年级的平均成绩。

【错解】)(7427375分=+=x 【分析】一班和二班的人数不同,因此它们各自的平均成绩对全级的平均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应通过不同分数的权重计算出总分数再除以总人数来计算平均成绩。

【正解】)(96.73545054735075分≈+⨯+⨯=x 2、寻找中位数出错(1)例:求数据2,5,3,6,9,4,8的中位数。

【错解】因为最中间的数是6,所以中位数是6。

【分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再寻找中位数。

此题错在没有把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

【正解】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3,4,5,6,8,9,最中间的数是5,所以中位数是5。

【错解】因为5210=÷,所以排在最中间的是第5个数据,所以中位数是43。

【分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再寻找中位数:数据个数是奇数时,找最中间的那个数;数据个数是偶数时,找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

此题错在没有弄清楚中位数的定义。

【正解】因为有10个数据,所以中位数应是第5个数据和第6个数据的平均数,即是4424543=+。

3、查找众数出错例:在一次数学竞赛中,10名学生的成绩(单位:分)如下:75,80,80,70,85,95,85,65,85,80,则这次竞赛成绩的众数是多少?【错解】因为这组数据中80次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

【分析】根据众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众数,而在这组数据中,85也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有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