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A4、A5、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A 8、AB 9、ABCD 10、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区域经济发展B 区域经济关系C 区际经济差异D 企业内部管理2、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A 自然资源B 地理位置C 人口数量D 企业品牌形象3、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A 技术进步B 资本积累C 劳动力增加D 以上都是4、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效益原则B 生态效益原则C 社会效益原则D 随机布局原则5、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不包括()A 增长极模式B 点轴开发模式C 网络开发模式D 均衡发展模式6、区域分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自然条件B 市场需求C 技术水平D 以上都是7、以下哪项不是区域贸易产生的原因()A 区域差异B 比较优势C 规模经济D 政策限制8、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不包括()A 行业合作B 区域合作组织C 企业间合作D 家庭间合作9、经济区的类型不包括()A 综合经济区B 部门经济区C 特殊经济区D 个人经济区10、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是()A 产业规划B 城镇规划C 基础设施规划D 土地利用规划11、区域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B 缩小区域差距C 保护环境D 增加企业利润12、以下哪项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特点()A 全局性B 长远性C 稳定性D 短期性13、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是()A 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相互作用影响产业集聚B 自然资源决定产业布局C 政府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D 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发展14、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不包括()A 企业B 政府C 科研机构D 竞争对手15、以下哪项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共同性原则C 差异性原则D 持续性原则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3、产业集聚一定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一、简答题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主要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贸易、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2. 区域经济学为什么重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问题,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式?“核心-边缘”模式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呈现出中心地区相对富裕、边缘地区相对贫困的现象。
中心地区通常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效应和人才聚集,而边缘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4. 请列举几个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5.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体系通过市场、技术、资本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整体。
二、论述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减小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是什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在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同时,通过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方面,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加剧区域间的差距,造成中心地区过度发展而边缘地区相对落后。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1一、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区域B.区域规划C.区域开发D.区域发展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的学科A.经济增长B.区际关系C.区域资源D.政府管理3.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A.特殊规律B.模式C.一般规律D.历史4.区域经济学是()相结合的产物A.哲学与经济学B.地理学与经济学C.政治学与经济学D.管理学与经济学5.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很强的边缘学科A.基础性B.独立性C.复杂性D.应用性6.经济区域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 同质区域和()A.极化区域B.扩散区域C.行政区域D.自然区域7.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企业B.政府C.企业与政府D.社会组织8.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的总和A.社会活动B.政治活动C.文化活动D.经济关系9.()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 A.杜. B.胡. C.韦. D.赫特纳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A.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B.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C.区域经济发展、区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关系D.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关系11.()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一书, 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A.艾萨德B.杜能C.韦伯D.胡佛1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按照赫特纳的观点, 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的因素A.经济B.人类C.政治D.人类与经济1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韦伯B.胡佛C.克里斯塔勒D.杜能14.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5.运输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A.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点, 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B.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C.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地区D.劳动力供给已知且不能流动, 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17.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谢费尔C.克里斯塔勒D.韦伯18.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第一个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19.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最外面的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20.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分为几个圈层()A.4B.5C.6D.72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A.运费与劳动费B.运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C.劳动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D.运费、劳动费、集聚与分散效益22.胡佛在运输区位论中提出的运输成本由()构成A.线路运营费用与劳动费用B.站场费用与劳动费用C.线路运营费用与站场费用D.运输费用与损失23.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3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4.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4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5.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7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6.埃德加·胡佛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基石是()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7.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 当原料指数=1时, 工厂区位布局在()A.消费地B.自由区位C.原料地D.燃料地28.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A.1, 2, 6, 18, 54, …。
区域经济学单选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产业集群作为经济集聚的一种结果,在一定的地域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的合理与否。
A.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B.出口和进口结构和规模C.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和规模D.农业和工业结构和规模正确答案:A解析: A、地域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指的是地域内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要求它与本地所拥有的资源要素相匹配。
2、空间不可能定理证明,当经济中存在经济活动不可分性时,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时,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如果规模收益递增来自企业内部,我们称它为(),这会导致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产业空间竞争;如果规模收益递增来自企业外部,我们称它为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解释了这种情况下的经济活动聚集现象。
A.内部规模经济B.外部规模经济C.技术外部性D.金融外部性正确答案:A解析: A、规模收益递增来源于企业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称它为内部规模经济。
3、可流动性要素是产业集聚和空间经济演化的重要力量,理解可流动性要素的基本特征和转移规律是进行空间经济调整和布局的基本前提。
资本、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是可流动性要素的主要部分,可流动性要素的空间转移与产业的空间布局的相互影响,共同塑造()。
A.城乡景观B.产业布局C.区域经济格局D.地表景观正确答案:C解析: C、区域经济格局包括了产业布局、城乡景观和地表景观。
4、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是因同一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城市化经济是因多种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 )。
A.本地经济活动层级化B.本地经济活动的聚集与分散C.本地经济活动的聚集D.本地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正确答案:D解析: D、城市化经济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即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聚集各种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将会带来外部收益。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2.√ 3.× 4.× 5.×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 集聚效应D.旁侧关联效应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C.开发的时效性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后工业化社会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A. 地理位置B. 自然条件C. 人口规模D. 市场条件答案:D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A. 区域间关系协调发展B.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C.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D. 教育、文化协调发展答案:B3.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A. 由相邻地区之间开展合作B. 在区域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相互合作C. 同区域内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相互合作D. 同一产业在各地开展的合作答案:C二、简答题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答: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地域经济单元中地方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 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答: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方面开展相互合作,以实现对各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共同利益和目标。
三、论述题1. 以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简述培育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此,培育新的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育新的增长点既可以通过发掘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加强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来实现。
新的增长点的出现不仅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题,简述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区域内各经济体在空间和功能分工上的互补性和协调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拓展,实现功能循序渐进的不断适应和提高。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扩大市场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2)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计划以及一些重大公共设施建设3)加强产业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4)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5)加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驱动因素等。
2. 请列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模型、实证研究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3.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由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经济增长极?地区经济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密度、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质的基础设施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流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二、论述题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格局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讨。
首先,地区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支持,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来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地区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综合测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区域经济学综合测试卷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学说。
2.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制度因素。
3.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
4.区位指向、空间近邻效应。
5.传统社会阶段、成熟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调查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制定。
7.整体性、动态性。
8.合理化、高级化。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区域及区域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1分)。
其基本属性是:(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3)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4)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0.5=2分)。
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1分)。
它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1分)。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分)。
它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大要素组成(0.5分)。
其中,“点”是指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等,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1分);“线”主要包括交通线、通讯线、能源供给线等,是区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空间通道(1分);“网络”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0.5分);“域面”为区域空间结构内除去点、线、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是点、线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1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2分)。
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2分)。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为综合和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部门(产业)发展战略(1分)。
考研区域经济学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内部发展理论
2.循环与积累的因果关系
3.极化过程
4.距离衰减规律
5.转运经济
6.汤普逊的循环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区位论的内容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3.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中心——外围理论
5.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6.简述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论述区域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论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与当地化的关系
3.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中国大城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前景
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00分)1、经济群落是区域产业的组织形式属于()。
【单选题】(5分)A.宏观B.微观C.中观D.国家正确答案: B2、一般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是()。
【单选题】(5分)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相互交织关系D.相互竞争关系正确答案: A3、乘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在现实中一般用两部门之间的测度指标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B.收入量C.产值量D.利税量正确答案: A4、不属于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单选题】(5分)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小城市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正确答案: D5、城市的基础部门是指为增加城市收入的产品和劳务部门是在向城市()。
【单选题】(5分)A.外“出口”B.内“进口”C.郊区生产正确答案: A6、出于计算上的需要,计算区位商时一般使用的间接计算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指标B.收入量指标C.产值量指标D.利税量指标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处所得的商。
间接使用的是就业量指标,直接使用的是产值量指标。
7、截至,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少个? 【单选题】(5分)A.30个B.78个C.156个D.174个正确答案: C8、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单选题】(5分)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盟D.联合国正确答案: C9、当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密切时,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单选题】(5分)A.小于0B.大于0,小于1C.等于1D.大于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区域经济学-答案
区域经济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B. 杜能C. 熊彼特D. 韦伯满分:3 分2.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 廖什满分:3 分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B. 韦伯D. 胡佛满分:3 分4.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B. 知识性C. 综合性D. 应用性满分:3 分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满分:3 分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C. 引进的D. 独创的满分:3 分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B. 物力C. 资源D. 技术满分:3 分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B. 应用性C. 综合性D. 实践性满分:3 分9.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B. 知识性C. 应用性D. 综合性满分:3 分10.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克里斯塔勒满分:3 分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1.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B. 汉斯·辛格C. 内尔森D. 赖宾斯坦满分:3 分2.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A.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B. 人口管理C. 社区管理D. 环境管理E. 社会管理满分:3 分3. 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A. 区域B. 区域经济学C. 区域开发D. 区域利用E. 区域发展满分:3 分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研究生入学考试《区域经济学综合》试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区域经济学综合》试题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
1.住宅经济学
2.住房抵押借款
3.土地人口承载量
4.土地利用
5.土地抵押权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试述住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伯吉斯的同心园学说。
4.城市土地级地租的特点。
5.试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试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2.土地资源供应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给房地产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分)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 政府B. 企业C. 个人D. 政府与企业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成本最低B. 地区形象最佳C. 市场份额最大D. 聚集效应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 经济发达程度B. 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 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 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 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6.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 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 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D. 电力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 统一原则B. 发挥优势原则C. 兼顾全局原则D. 效益原则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区域交通系统B. 公用事业系统C. 文化教育系统D. 医疗卫生系统)。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2.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 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16 分)1. 区域:2. 配第-克拉克定律:3. 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 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题库
46、城市增长极:将增长极看作是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其内涵从增长的产业单位变为增长的空间单位—城市。
47、影响力:一种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反映了该产业一单位最终需求,也即该产业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引起的各产业的产值增量总合与所有产业平均值之比。
25、扩散效应:指在区域相互依存的经济发展中,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移民而提高落后地区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的过程来实现,从而使区际差距不断地缩小。
26、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费用曲线向下倾斜。“规模”指生产条件改变时的生产批量,规模经济最初是从设备、生产线等角度提出的。
43、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W)与生产率增长率(T)的比例(W/T)。W/T值越低,产出增长率越高。
44、经济空间:指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抽象的经济结构关系,或者称为“部门的或产业的结构关系”。并非具体“几何空间”或“地理空间”。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
2、空间与地域:空间是对地球表面及其方位的一种表达;地域强调空间或区域的地方性和景观性,如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人口、资金、市场、资源等。
3、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或文化等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
4、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学习题
判断1.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2.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 )3.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同属于外向型经济。
( )4.从总体上看,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
( )5.当企业作为区域合作主体时,通常把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 )6.地区产业的聚集形成的个别企业平均成本下降属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 )7.地区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功能与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 )8.第二产业具有无限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 )9.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11.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
( )12.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新开发的地区,行政原则起着主要作用。
( )13.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
( )14.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比较,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更强。
( )15.基础设施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充分条件。
( )16.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
( )17.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密切相关。
( )18.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增长极自身的增长与发展。
( )19.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
( )20.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的共同之处在于加工方都不择市场开拓和盈亏。
( )21.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效应。
( )22.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 )23.均衡增长强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即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和速度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一、不定项选择题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E,俱乐部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
”可以理解为:[ ABCE]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A,农业向工业转变B,产业重工业化C,由重工业向高加工度转变1 / 10D,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型转变E,由技术密集型向信息化转变5,非均衡理论的代表有:[ CDE ]A,罗森斯坦—罗丹B,纳克斯C,赫希曼D,缪尔达尔E,佩鲁13,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代表有:[ ABCDE ]A,佩鲁B,布代维尔C,缪尔达尔D,赫希曼E,弗里德曼14,对劳动转移的刘易斯二元模型的评价是:[ABCD]A,没有重视农业劳动剩余的作用 B,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是固定的C,把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视作外生D,忽视了技术进步作用E,假设劳动力供给有限15,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 ABCDE ]A,出口B,劳动生产率C,营业税D,社会制度E,投资16,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 ABCE ]A,人口的自然特征B,劳动者的工作偏好C,户籍制度D,出口E,城市的吸引力17,城市住房特征的区位特征是:[ ABC ]A,可达性B,地方公共服务的拥有C,环境质量D,耐用性E,层次性18,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有:[ABCD]A,自然垄断性B,外部性C,竞争性 D,非竞争性E,非外部性19,乡村土地的自然属性有:[CDE]A,依赖于土地所有权的政治、社会经济权利 B,对很多人有储蓄保障作用C,不动性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E,耐久性20,乡村非正规金融包括:[ BCDE]A,政策性金融B,私人借贷C,贷款经纪 D,储金会E,地下钱庄21,乡村贫困的主要特征是:[ ABCE ]A,土地有限B,现代科技采用缓慢C,家庭负担重D,基本的生活资料被剥夺E,缺乏资产22,主张自下而上的城乡联系理论的代表有:[ABDE]A,利普顿B,科布纳基C,佩鲁D,隆迪勒里E,费孝通23,城市边缘经济特征为:[ABD]A,地域空间结构具有动态与过渡性 B,劳动力流动性C,环境质量差D,复合性经济发展E,市场机制完善24,外围区实行有条件补偿的前提是:[ABD]A,满足工业化所需的最小市场规模条件 B,具有一定工业品消费能力C,与核心区距离较近D,外围区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E,政府进行补贴25,聚集力很强的税费竞争特点是:[ABD]A,可流动要素完全自由流动条件下的税收竞争意味着,初始规模相等的两个地区,随着市场开放度的增加,最终存在税率上的差异B,规模较大且较富裕的地区,选择税率受到的约束较大C,规模较小且较落后的地区,选择税率受到的约束较大D,税率的高低与区域的资本劳动比正相关E,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二、名词解释1、贸易成本[p22,25]:也称交易成本,它反映的是商品贸易或交易产生的一切成本,包括由交通运输技术决定的运输成本以及其他一切影响市场分割和市场统一程度从而影响贸易进行的成本。
它是一个反应区域属性的平均值,不因贸易实际是否发生而存在。
2 / 102、产业转移[p136]:产业转移更多的是指跳跃式的扩散现象,某种经济活动从一个发达地区转向另一个不发达地区时常常跨越一定的空间维度。
3、回顾效应[p166]:罗斯托的回顾效应,即后相联系,是指主导部门处于告诉增长时期,对原料要求和机器生产所产生的对新投入的需求,这是在具有新质分工(如新科技)的主导部门之外的传统部门引入新质分工的过程。
4、影响度[p219]:当对某一特定产业部门之最终需要变动一单位时,所有产业部门必须增产之数量的总和(亦即该特定产业对所有产业的影响(Dispersion)程度),称为向后关联效果,将之标准化后称为影响度。
5、资本创造[p109]::指资本的价值高于资本的成本的部分的增值过程。
6、冰山运输成本[p186]:假定最终有一单位商品运抵本区域以外的目的地,则最初需要从本区域运出t(t>1)单位的商品,其中的(t-1)单位商品即所谓的“冰山运输成本”,即商品在始发地到目的地途中的损耗。
//即一单位运往外地的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目的地,其余部分都消耗在途中,消耗掉的就是运输成本。
7、局部自由贸易自由化[p235]:及一国在最终产品市场上通过贸易壁垒避免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并在中间投入品市场上提高市场市场开放程度,则可以降低该国的工业生产成本,提高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这种局部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8、城市化[p260]: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9、多M诺效应[p245]: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M诺骨牌效应”或“多M诺效应”。
10、分权定理:公共服务职责应尽可能下放到能够使成本与利益内部化的最小地理辖区内。
指某项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和成本(税收)分摊都限于一个辖区内部,其他辖区并不能从中受益,也不为之分摊成本。
11、全球放大效应[p187]:当贸易成本几乎为零时,任何微小点的区位优势都将对企业有巨大的福利吸引力,从而可以引发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区位调整,也就是区位效应极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贸易一体化的推进,每个国家面临的背离这种互惠的自由贸易的诱惑力越来越大。
这被鲍德温称(2000)为“全球化放大效应”。
12、税费竞争[p398]:区域的公共产品主要是利用纳税者的税收来进行生产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区际公共产品竞争主要表现为区际的税收竞争。
13、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三、判断改错题1、科斯对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的成因作了分析,并对经济组织进行了定义。
[错]p4,把“并对”改为“没有”。
2、自组织能力包括生产活动的组织结构与交易活动的组织结构。
[正确]p73、新区域经济学将与区域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环境、地方政府的作用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处理为外生变量。
[错误]p9,将“外生”改为“内生”。
4、在没有包含聚集力的经济中,人口转移将增加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
错,改“增加”为“减弱”。
P71.5、临界值点就是突破点,是聚集结构得以维持的最小市场开放度。
错,改“就是”为3 / 10 “小于”。
P7014,假定市场规模对称,而北方的市场开放度大于南部,则均衡时,北部的资本份额将大于南部。
错,改前或后面的“大”为“小”13,资本流动时,与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被切断。
正确,p7415,人力资本流动的维持点,要大于劳动力流动的维持点。
错,改“大于”为“小于”。
10,资本创造理论的假设之一是资本可以流动。
错,在“资本”前加上“不”。
P133.16,资本创造理论认为,在贸易完全自由下,区际人均收入的差异会消失。
错,改“会”为“也不会”。
6,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时,经济系统进入平衡发展状态,表现为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错,将“平衡”改为“极化”,“多”改为“单”。
P10,7,城市及城市体系的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及城乡联系的发生、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自组织能力的形成过程,都是人为安排的结果。
错,改“人为安排”为“市场选择”。
,7,块状经济深层次含义是:经济变量在空间维度连续。
错,改“连续”为“不连续”。
P14, 8,创新中心的创新活动是不连续性的过程。
错,改“不连续”为“连续”。
11,库兹涅茨划分法是区域产业结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错,将“库兹涅茨”改为“克拉克”。
12,城市系统的最优层次数是分工水平或生产者数量成反比,而与城市规模和贸易效率成正比。
错,将“反”改为“正”,将“正”改为“反”。
P26617,新增长理论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把资本作为增长的关键。
对,p140.18,新增长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政府的干预,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才是最优的。
对。
19,局部溢出模型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知识溢出表现为聚集力。
错,改“聚集力”为“分散力”,p151.20,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要按照相同比率进行投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