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弱点的三种人类心理及自己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性弱点的三种人类心理及思考从高中开始,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我并非一个专业的心理学习者,现在不是,以后也不大可能是,于是,我并不擅长用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心理,而是习惯于从我自身对外界的感知以及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人类行为来推测、分析人类的心理。

人性是存在弱点的,这毋庸置疑,而基于人性的弱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我“私下”归纳了以下三种较为核心的人类心理,而这三种心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以下是我的阐述及一些思考。

一、“霸占”心理

“霸占”心理通常有两种表现——“迷恋拥有”和“害怕失去”,而且这种迷恋和害怕,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抉择,源自于人性弱点中的“贪婪”。

“迷恋拥有”的例子很多,比如很多人家里杂货间的东西越放越多,明明很多是没用的东西,但就是不肯丢弃这些没用的东西,在你的书桌上,或许也摆放着不少纯属无用但就是“狠不下心”来把它扔掉的东西。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12对夫妇前往孤儿院领养孩子,院长把他们各自带到不同的房间,分别抱来一个女孩儿让他们看,第二天,这十二对夫妇再见面的时候,不约而同的称赞院长的“未卜先知”才能,因为他们对自己领养的女孩都特别满意,但是,院长并没有特意的安排,纯粹是随机分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正是人性中的这种“霸占”心理让自己对拥有的东西产生了迷恋。

“害怕失去”和“迷恋拥有”其实相辅相成的。这种害怕往往让我们做出过于“保守”的抉择。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关于“免费的诱惑”的阐述,免费的东西总是让人无法抗拒,因为它不需要成本,上面记载了这么一次实验,实验者在校园里公开廉价销售巧克力,巧克力分两种,其中一种质量明显高于另一种。刚开始时,高质量卖15美分(市价50美分),低质量卖1美分,每人限购一块,顾客们经过对它们质量和价格的对比,做出自己的选择,其中73%的人选择了高质量,27%的人选择了低质量,这显然是符合理性抉择的。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将价格改变成高质量14美分,低质量0美分(也就是免费),这时候,按照收益和成本理论分析,消费者决策不应当发生改变,但是,实际结果却是只剩

31%的人选择了高质量,而69%的人选择了免费的低质量巧克力。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源头就在于人存在着“害怕失去”的心理,人们做选择的时候,很多时候关注的不是自己会得到什么,而是自己会失去什么,就是这样一种惧怕损失的心理,使得“免费”有了如此大的诱惑力。毕竟,谁都不想担风险,既然是免费的,肯定亏不了!当人们抱有这种心理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被人性弱点所超控。

“霸占心理”的实质,其实反映了人性源头本来就是自私、利己的,所以不论做什么决策,人们都关注自身的情况,迷恋拥有是因为爱上自己拥有的东西能让自己获得快感,害怕失去是因为“不亏本”能让自己心里有无尽的安全感。二、“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源于人性中的嫉妒,当然,这里的攀比和嫉妒都是广义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比较其实都可以算作攀比,甚至还存在着人和自己的比较。

首先谈谈人的幸福感。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不跟别人一起生活。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追求自身的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按这个逻辑,人应该是自己的生活质量越高越幸福,事实却并非如此。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有比较才有幸福感”。确实,人的幸福感来源,很多时候不在于你自身的生活质量有多高,自身的事业做得多好,而在于和别人相比你的生活质量是不是比他更高,事业做得是不是比他更好。所以,有些人把自己和过得更差的人比,知足常乐;而有些人把自己和过得更好(甚至是好得多)的人相比,愁眉苦脸。这里有个小例子,一个雇员向主管抱怨工资太低,主管问他:“你来公司时预期年收入是多少?”雇员回答:“10万”。主管:“你现在年收入30万,还抱怨什么?”。雇员:“因为坐我旁边的几个同事年收入31万,比我多。”

其次,“攀比”并不局限于和别人对比,也存在着自己和自己对比,这就是所谓的目标。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这其实可以看成一个“虚拟的自己”。如果你完成了这个目标,那就说明你超越了这个“虚拟的自己”,你会感到开心、充满信心,而如果你没能超越这个“虚拟的自己”,你就会感到沮丧、失去信心。

“攀比”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得有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而这个标准,往往是他人或是“虚拟的自己”,于是,人总是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比别人聪明能干,这是很实在的人性。

三、“懒惰”心理

勤劳真的是一种美德,因为我认为人性中存在的绝对不是“勤劳”的天性,而是“懒惰”的天性。这就导致人总有一种不知觉的习惯——尽可能的少思考,少干活。这或许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不浪费多余能量。当然,面对自己的事业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我相信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会勤劳起来、乐于思考起来,但对于其它与自身利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下,人或许更多地会遵照自己的本能来做事。

比如,最典型的从众心理,其源头就是人性的慵懒,因为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了,那么估计这样做是没有太大风险的,跟着一起干不就完了嘛,干嘛费心思去想太多,所以,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跟上去了。到最后,或许方向是反的,这时候人们或许会抱怨,但是,却不会感到很难过,因为大家都做了“傻子”,我并不是唯一的那个,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攀比”心理作祟。

再比如,人的心理总是习惯按照心中的第一印象去做选择的,或者说是按照心中既定的一个原则去行事,因为他既然有了一套完善的规则,那就懒得去改变。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对价格的预期,作为消费者,对于一些商品是没有评估能力的,这时候他只能根据以前购买的经验来进行判断。比如一种新开采的黑珍珠,也许其本身开采价值并不高,但如果把它放到宝石堆里一起展示,这时候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格预期可能就跟宝石差不了多少了,因为人们心中存有对宝石价格的印象,自然也就会按照这种印象去评估黑珍珠。再比如失恋的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觉得很难再喜欢别人?爱情其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恋爱过程中只是将其具象到一个具体的人而已,失恋的人之所以会觉得很难再爱上别人,其实就是熟悉了以前的伴侣,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定的标准,因而短时间内没法再爱上别人。

前面提到了三种人性弱点引发的心理,以及其可能引发的众多非理性行为。人就是人,不是神,弱点必然是存在的,但是,人可以去克制这些弱点,甚至利用这些弱点。

“霸占”和“懒惰”心理是人性使然,总是会导致一些不够理性的、不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