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共5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小编希望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其实在国外是很注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保护的,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发展,才能让他们懂得尊别人,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了,等有自己的隐私了,说明他们长大了,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1、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规定
2010年8月23日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背景编辑2010年8月23日,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对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父母偷看孩子聊天记录、学校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等行为都作出了明文禁止。
该《条例》将于9月1日起施行。
2、未成年人相关隐私简要内容
规定相关隐私简要内容编辑《条例》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
未成年人保护法(司法保护篇)2021年6月1日实施

第七章司法保护第一百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第一百零一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
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人员应当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
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中,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上述机构和人员实行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标准。
第一百零二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应当考虑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使用未成年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
第一百零三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有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姓名、影像、住所、就读学校以及其他可能识别出其身份的信息,但查找失踪、被拐卖未成年人等情形除外。
第一百零四条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协会应当对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第一百零五条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诉讼活动等依法进行监督。
第一百零六条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相关组织和个人未代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支持其提起诉讼;涉及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第一百零七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应当尊重已满八周岁未成年子女的真实意愿,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依法处理。
第一百零八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严重侵犯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撤销监护人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26•【文号】•【施行日期】2024.04.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根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章网络保护第六章政府保护第七章司法保护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四)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五)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六)保护与教育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88年8月,在国务院法制局的协调下,两个起草班子合在一起共同起草;同年10月,形成未成年人保护法 草 案 第 11 稿 上 报 国 务 院 。 国 务 院 法 制 局 又 作 了 大 量 的 调 研 论 证 , 对 送 审 稿 作 了 4 次 较 大 修 改 。
1991年6月,国务院提请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
家庭方面
200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新形势,比如监护人监护不 力情况严重甚至存在监护侵害现象,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频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人员性侵害、 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问题时有发生,对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缺乏应有保护,等等。
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强化监护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是重要内容。该法对监护人义务的规定 落细落实, 规定,父母离婚时,要“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规定父母或者监护人委托他人行 使监护权时,要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 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同时,强化了监护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并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 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及时排除引发触电、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 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避免未成 年人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法规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法规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网络的兴起,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法规展开讨论,并介绍相关的立法背景、具体法规内容以及现行执行情况。
一、立法背景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加强相关立法。
在我国,中央政府意识到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紧迫性,于20xx年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律为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明确和有效的法律依据,为制定进一步的法规提供了基础。
二、相关法规内容1.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于20xx年发布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法》。
该法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收集、使用、存储、传输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时,必须事先取得法定代理人或法定监护人的同意,并对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处理。
同时,该法规明确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惩罚性责任,以便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免受滥用和侵犯。
2. 网络隐私保护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未成年人上网使用的增加,网络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我国于20xx年颁布了《网络隐私保护法》,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个人在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时的义务和责任。
该法规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不得做出滥用和泄露的行为。
3.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定为了规范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以及保护其合法权益,我国于20xx年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定》。
根据该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审核和过滤,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淫秽、恶俗、暴力等不适宜的信息内容。
此外,该规定还对网络游戏运营商、社交媒体平台等进行了相应的监管规定,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隐私权。
三、现行执行情况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未成年人缺乏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认知。
法律规定男童进女浴池(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隐私权的重视,关于男童进入女浴池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一方面,一些家长认为男童进入女浴池可以方便照顾,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侵犯了女浴池的隐私权。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对男童进入女浴池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限制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搜查、拘留、逮捕未成年人,禁止非法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
”这一规定明确了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也对男童进入女浴池的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共场所的男女更衣室、浴室、厕所等设施应当分开设置,不得混用。
”三、社会观念1. 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中,男童进入女浴池被认为是一种方便的照顾方式,有利于家长对儿童的照顾和监督。
这种观念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2. 现代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隐私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男童进入女浴池侵犯了女浴池的隐私权,对女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这种观念在年轻一代中较为普遍。
四、伦理道德1. 尊重隐私权伦理道德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得非法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男童进入女浴池,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女性的隐私权。
2. 儿童教育伦理道德还要求我们在关爱儿童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过度依赖家长照顾,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五、解决方案1. 设立专门的儿童浴池为解决男童进入女浴池的问题,可以在浴池内设立专门的儿童浴池,方便家长照顾儿童,同时保护女性的隐私权。
论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未成年人应享有哪些隐私权
用权。即公民对个人隐私进行积极利用, 以满足 自己精神、 物质方面的需要。() 3隐私维护权。公民对自己的隐私享有
维护其不受侵犯的权利, 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 依法寻求司 所谓隐私, 就是个人不愿 让别人知道的 私人事情。 具体 法保护。 4隐私支配权。 () 公民对于个人隐 私有 权按照自 己 来说, 隐私是 一种与公共利益无关, 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 当 的 意愿进行支配, 可以公开部分隐私, 准许他人对个人活动 个人领域进行察知, 许他人利用自 准 己的隐 私等。j L 1 他人不便知道的 个人信息, 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 和 当 干 涉的 个人私事, 及当 以 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 他人不便侵入 隐 私与名誉、 权与名誉权关系密切。 隐私 从某种角度上 的个人领域。就未成年人所拥有的隐私而言 , 主要包含以下 看, 隐私是属于名誉 权内 披露隐私会侵犯公民 容, 的名誉权,
论 未成 年人 隐私 权 的法律 保 护
李 凤 堂 华 ,
(.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莉
307 ) 0 00
3 09 ; . 津市和平 区昆鹏小学 , 津 01 12 天 天
[ 摘
要] 我 国对 未成年人 隐私权保 护有明确的法律 规定 。但是 , 实生活 中侵 害未成年人 隐私权 的现 象比较 现
源于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所著《 私生活秘密权》 一
望中自杀身亡。
看 完这 起案例, 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 造成该女生自 杀
早地凋落了, 该女生留给父母亲人的是无尽的悲伤, 让人感
或知悉的权利, 个人生活秘密 又称 权。隐私权这一概念最早 死亡悲剧的 原因是什么?生命的花蕾还未来得及绽开就过 文。 0 2世纪7年代, 制定了 0 美国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世界 到痛心。这起案例提醒我们 , 必须重视和尊重未成年人的隐 上许多国家都对隐私权加以 法律保护。1 8 9 年联合国大会 私权, 4 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借口 对未成年人隐私权进行侵害。 通过的 世 《 界人权宣言》 l条规定: 第 2 “ 任何人的私生活、 家 该女生自 杀身亡, 谁应对她的 死承担责任?是班主任、 家长、 最终导致 了该女生的死 庭、 住宅和 通信 不得任意干涉, 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 门房师傅等人的一系列侵权行为, 攻击。 ” 公民 我国 享有隐私权, 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未成年 亡。班主任、 家长、 门房师傅等都不同程度地侵犯了该女生 的隐私权 , 都应对该女生的死承担相应的责任。该女生因经 人作为国家公民同样也享有隐私权。
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育管理方式,提 高未成年人 自 我维权意识等方面的完善。 [ 关键词] 未成年人 ; 隐私权 ;法律保 护
[ 中图分类号]D 2 . 9 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 6 2 1 )2 O 10 0 9 6 6 ( 00 0 一 1 4 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 的文明进步 ,隐私权作为 自然人个体人格尊严的一项重要 内容 , 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隐 私权往往被忽视乃至践踏 ,未得到足够的保护和重视。因此 ,加强和完善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 律保护 ,对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 ,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成 年人 隐私 权 的 内容 及特 征
序 、学生 学 习无 关 的活 动和 在学校 以外 的活动 。未成 年人 能够 按 照 自己的 意愿从 事 与其年 龄 、智 力相适 应 的与本 人 生活相 关联 的活 动 ,不受 他人 干涉 、破 坏或 支 配 。 3个 人私 密空 间 。主要包 括 个人信 件 、电报 、电话 、书 包 、装有 私人 资 料 的包裹 以及 宿 舍 和 .
一
、
( 一) 未成年人 隐私权 的 内容
隐私 一 般指 仅 与特 定 人 的利 益 或 者人 身 发 生联 系且 权 利人 不 愿 为 他人 所 知 晓 的私 人 生 活 和
私人信息。隐私权 ,是指 自 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 扰、知悉、使用 、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 就未成年人所拥有 的隐私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 : ”。 1 . 个人生活资料 。主要包括个人信息与资料 ,诸如未成年人的身体资料 、生活经历 、个人 的 特 殊身 世 、社会 关 系 、学 习成 绩 、缺点 、曾犯 过 的错 误 、受 过 的处分 、疾病 史 、性 伤 害 、爱 好 、 家庭状况 、家庭住址 、电话号码等。未成年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利用个人生活资料 。如对其 日 记 不得随意翻看 、宣扬 ;未经他人 同意不能搜查他人行李或撬开其个人的抽屉、箱子等;不得随意 宣传 未成 年人 家庭 成员 的不 良表 现 以对未 成年 人造成 心 理伤 害等 。 2个 人社 会 活 动 。 主要 包 括个 人 的 日常生 活 、与 他人 的社 交 情 况 、在 学 校 内与 学 校 管 理秩 .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共5篇).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第三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第四十二条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适用于: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教学会不会侵犯隐私权?重庆出租车安装摄像头引争议重庆市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给所属的700多辆出租车安装了摄像头,可在车内照相和摄像。
消息传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争议的焦点,就是乘客隐私权是否被侵犯。
出租车公司:先进系统“保卫”出租车发生在出租车上的刑事案件,一直让出租车公司和公安机关深感头痛和不安。
据重庆市公路运输(集团)公司出租汽车公司经理王国明介绍,前两年,公司每年都有出租车司机被歹徒杀害。
今年以来,这家公司共发生出租车抢劫案50多起,6辆车被抢走,10多名司机被打伤。
为了保障司机安全,公司曾在车内安装防护网,但并未有效发挥作用,而且让乘客感到不适,最后只得拆除。
为了有效保障司机安全,2005年,公运出租车公司就酝酿在出租车内安装GPS定位系统。
但一般的GPS系统仅仅显示车辆行驶位置,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司机安全。
2005年,这家出租车公司向全国招标订购GPS系统,要求不仅能定位,而且能摄像、录音、传递文字信息、及时报警,并且操作简便。
最后,深圳一家公司中标,公运出租车公司为此花了500万元。
今年11月开始,公司给700多辆出租车安装了此系统。
记者在公运公司的出租车上看到,系统终端安装在汽车操作台内,驾驶室左前方装有文字显示屏,方向盘下有报警按钮,后视镜上有摄像头。
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法律规定

各国政府将不断完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政策,以适应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国际合作日益紧密
各国政府和企业将加强在儿童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跨国数据流动带来的挑战。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及挑战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儿童个人信息保 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 专门针对儿童个人信息的保护条 款。
加强技术保护措施
1 2 3
数据加密
企业应采用加密技术对存储和传输的儿童个人信 息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损坏。
访问控制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 人员才能访问儿童个人信息,防止未经授权的访 问和使用。
安全审计
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检查儿童个人信息的 收集、使用和处理情况,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 安全风险。
加强自律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 制度;提高技术手段,防止儿童个人信息 泄露或被滥用。
社会组织层面
家长层面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个人信息 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开展公益活动,为儿 童提供信息安全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增强监护责任意识,妥善保管孩子的个人 信息;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 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升父母和儿童的网络素养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父母和儿童对网络隐私和安全的认知,培养 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监管和执法
政府应加强对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 行严厉打击,切实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创新助力保护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儿童 个人信息,如数据脱敏、加密存储等。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特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在带给未成年人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小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侵犯有以下特征:(一)侵权主体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不再只是网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正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每天有人量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其中不可避免地混杂着一些未成年人的隐私,这些信息有些是网络管理者自行上传的,有些是网络用户卜传的。
侵犯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的主体十分广泛,小仪包括个人和网络经营者,还包括商业公司、软硬件设备供应商和黑客。
(二)侵权客体的特殊性传统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一般是指仪与特定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小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
而网络隐私权客体的范围有所扩人,包括了传统经济活动下不属于隐私的内容,例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即未成年人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一切个人信息都属于信息时代网络活动中隐私权的内容。
末成年人的个人数据资料、网络通信内容、个人网络生活和个人网络空间都会成为侵权的客体。
(三)侵权对象的特定性在网络环境下,侵犯末成年人隐私权的对象是未成年人。
对于未成年人这一群体,个人信息被披露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随着互联网的口益普及,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融入网络,他们在学习先进科技,吸取丰富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权被侵害的危险。
为了有效地保护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淡薄的广大未成年人,法律界应将未成年人隐私卡义研究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四)侵权行为的多样性在互联网中,未成年人的信息资料通常以数字或数据的方式表现,其数字化特征,为他人收集、复制、传播、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个人隐私宪法规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其他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在民法通则颁布实施后的一些法律中,凡是涉及到民事权利保护的,几乎都有对隐私权的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妇女的隐私权、残疾人的隐私权以及消费者的隐私权,都作了明确的特别规定,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立法。
1、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宪法没有隐私权或私生活权利这一概念,涉及隐私权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项:
宪法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而隐私权正是人格权的一种。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毁谤和诬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讯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3、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刑法中尽管没有直接使用隐私或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规定侵犯隐私权之类的罪名,但其中有部分条款可以理解为包含着对隐私权的保护。这就是新刑法第125条规定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第252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
中国保护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国有关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修正)主席令[2005]第40号第四十二条妇女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5、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四条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他人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六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邮政企业和邮政工作人员不得向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用户使用邮政业务的情况。
6、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它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7、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第九条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对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和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负有保密的义务。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非法使用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资料和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泄露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和互联网电子邮件地址,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8、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书法第六条居民身份证式样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
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统一制作、发放。
居民身份证具备视读与机读两种功能,视读、机读的内容限于本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立法及存在的问题(一)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包括以下:第一,《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也属于保护范围。
第二,最新《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已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这一民事权利,而未成年人作为自然人理应然享有隐私权保护。
第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将隐私权作为民事权益的一类进行的保护,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人格权地位予以确认[7],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当然也被保护。
第四,《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实行不公开出示;《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对于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实行不公开审理。
都是出于对隐私权的保护。
第五,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揭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除特殊情况)。
(二)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1.立法规定不完善在我国,有关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散见在《宪法》、《民法总则》、三大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规定中,但仍然没有形成价值趋向明确的体系[8],彼此之间内容上不能相互衔接,因此缺乏可操作性[9]。
再者,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其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隐私权较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侵犯,而且未成年人本身对于自己的隐私权遭到侵犯缺乏完备的法律保护意识,无法及时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因而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我国立法上还需就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殊性进行法律完善。
《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仅是用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更是对其依法享有权益的保护。
但是目前而言,我国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完整且软弱的。
该法只有原则性规定和部分侵权行为的列举,缺少其他典型侵权行为的具体规定。
该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原则性地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二款则是对通信秘密和自由进行了特别规定。
涉罪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

涉罪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作者:郑俊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6期摘要未成年犯罪是全社会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所有犯罪中占两成多,为了避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对其今后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法律界普遍认为有必要建立针对未成年罪犯的权利保护制度,而保护涉罪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是重要内容。
几年前,“李某某等人轮奸案”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不但实名报道了李某某等人涉嫌犯罪的新闻,李某某的照片也曾占据各大网站、报纸的头版头条。
甚至李某某等人的辩护律师也在网上发表声明、公布辩护词内容,泄露李某某等人的姓名等隐私。
上述事件凸显我国有关涉罪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上的苍白无力,但是几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立法建制仍然未取得实质性建树。
为此,本文尝试以该事件为引,浅析、探讨涉罪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隐私权保护刑事诉讼涉罪未成年人作者简介:郑俊杰,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一级法官,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D92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9.239(一)隐私权的界定美国应当是世界上对隐私权理论研究并进行系统立法最早的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撒莫尔·沃和路易斯·布兰蒂斯早在1892年的论文《隐私权》就第一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文章指出“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
”根据普遍的学者观点,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个人生活、个人信息秘密受到法律保护,他人未经许可或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获得、搜集、利用、公开以及以其他形式侵犯的一种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施行日期】2021.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障,犯罪和刑事责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12月26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决定》修正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第四章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对重新犯罪的预防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第三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工作职责是:(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二)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网信、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四)对本法的实施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五)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六)其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
尊重隐私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共4篇).

尊重隐私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人的隐私,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在2002年12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民法草案“浮出水面”,草案突出了人格权的保护,特别是把隐私权列入人格权,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1世纪将更加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草案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以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
隐私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自然人的住宅不受侵扰。
自然人的生活安宁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法人的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
禁止以开拆他人信件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或法人的通讯秘密。
收集、储存、公布涉及自然人的隐私资料,应当征得本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个人隐私并非无足轻重何为隐私权?《辞海》中对隐私权的解释:公民依法享有的不公开与其私人生活有关的事实和秘密的权利。
在《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应当说,隐私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
人的情感越丰富,羞耻心和权利意识越强烈,对隐私就更敏感。
至今,我国既没有任何法律全面规定公民的隐私权,也没有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法》,特别是民事法律缺乏对隐私权的保护。
正因为上述法律缺陷,我国公民的隐私权常常受到侵害而无法得到救济。
个人资料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新的民法草案规定,收集、储存、公布涉及自然人的隐私资料,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凡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应当按照因此获得的利益给予赔偿,也可以按照受害人的损失给予赔偿。
个人资料受法律保护,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民法草案的规定,将为有效保护公民的私人信息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首次将个人隐私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加以保护。
《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经营者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第三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第四十二条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适用于: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教学会不会侵犯隐私权?重庆出租车安装摄像头引争议重庆市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给所属的700多辆出租车安装了摄像头,可在车内照相和摄像。
消息传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争议的焦点,就是乘客隐私权是否被侵犯。
出租车公司:先进系统“保卫”出租车发生在出租车上的刑事案件,一直让出租车公司和公安机关深感头痛和不安。
据重庆市公路运输(集团)公司出租汽车公司经理王国明介绍,前两年,公司每年都有出租车司机被歹徒杀害。
今年以来,这家公司共发生出租车抢劫案50多起,6辆车被抢走,10多名司机被打伤。
为了保障司机安全,公司曾在车内安装防护网,但并未有效发挥作用,而且让乘客感到不适,最后只得拆除。
为了有效保障司机安全,2005年,公运出租车公司就酝酿在出租车内安装GPS定位系统。
但一般的GPS系统仅仅显示车辆行驶位置,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司机安全。
2005年,这家出租车公司向全国招标订购GPS系统,要求不仅能定位,而且能摄像、录音、传递文字信息、及时报警,并且操作简便。
最后,深圳一家公司中标,公运出租车公司为此花了500万元。
今年11月开始,公司给700多辆出租车安装了此系统。
记者在公运公司的出租车上看到,系统终端安装在汽车操作台内,驾驶室左前方装有文字显示屏,方向盘下有报警按钮,后视镜上有摄像头。
据介绍,乘客上车后,司机只要按下计价器开关,摄像头就会自动给上车人拍一张照片,同时系统开始录音。
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可以很顺手地按下报警按钮,此时摄像头会连续再拍两张照片。
同时,报警信息会立即传到公司调度中心,调度中心可立即监控,查看车内照片,并录像和收听车内声音。
王国明说,这个系统不但能保护司机,而且能监控服务质量和加强企业管理。
比如,驾驶员在车上的言行,可随时被调度中心抽查,检查其行为是否文明。
公安机关等管理部门对此予以肯定和支持。
重庆市公安局出租汽车治安管理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个系统,驾驶员绕道、拒载、宰客等不良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监控;乘客丢失了物品,这套系统也能取证,帮乘客找回失物。
这名负责人还说,系统最重要的功能还是治安防范,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出租车进入和逃离犯罪现场,这个系统能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和侦查破案能力。
重庆市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局出租车管理处处长滕云说,这套系统是企业管理出租车的一个平台,对老百姓来说起码不是一件坏事。
王国明说,这个系统虽然具备摄像功能,但一般情况下只拍一张照片,而且只有控制中心的两名操作人员可以调阅,外人不得使用。
公安机关依法来调阅资料时,公司才会予以配合,平时绝不会泄露乘客隐私,否则为此吃官司也不划算。
况且,在管理乘客信息方面,公司有一套健全的制度。
出租车乘客:摄像头侵犯个人隐私权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乘客中,有人对此表示了有条件的赞成。
西南大学学生徐章成说:“对于这件事,我是赞同的。
我听说过很多出租车司机被抢的事情。
安了摄像头以后,坐车虽然不方便,但是对司机的安全有好处。
当然我希望那些录像、相片能够被严格保管,只有在破案、调查取证的时候才能使用,不然我就觉得权利被侵犯了。
”多数人则对此举提出了质疑。
在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刚刚走下出租车的乘客余琴对记者说:“出租车公司装摄像头的想法和动机我理解,但还是觉得没那个必要。
如果真是犯罪分子,他又不会轻易让你拍到,戴个帽子什么的,遮一下就可以了。
如此看来,反而是老百姓坐车不方便了。
就算你说摄像头不会一直开,但乘客感觉总是怪怪的。
摄像头毕竟是公司控制的,我又不晓得他们怎么处理音像资料。
”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市民黄铮铮说:“在公交车上装个摄像头还能接受,在出租车上装摄像头就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我觉得出租车还是要有一点私密性的,而且车上空间这么小,再安一个摄像头,那真成了大眼瞪小眼了,有点逗,也有点别扭。
”在重庆一家媒体工作的刘昕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她不赞同出租车装摄像头。
据她了解,有些公司在办公楼内安装摄像头后,公司的保安人员不仅经常调阅录像资料,而且还截图发到网络上去,这明显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出租车公司能否妥善保护好乘客的音像资料也令人怀疑。
她说:“坐出租车时,难免做个鬼脸儿或有其他隐私行为,乘客肯定不愿意被拍下来。
不装摄像头,出租车在白天行驶时也很少被打劫;装了摄像头,出租车夜间行驶时,黑灯瞎火的,摄像头也不见得能把歹徒相貌拍清楚。
弄不好,出租车装摄像头就成了一出闹剧。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孙爽晴说:“出租车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不仅要保护服务提供者——司机的利益,也要兼顾接受服务的乘客的权利。
我觉得在白天、安全状况好、警察较多的时候录像、拍照完全没有必要,而仅有在半夜或凌晨出车、远距离行驶、警察较少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拍照或者录像。
此外,难以避免有些道德水平低、心理不健康的人不恰当地使用这些录像、照片、声音等资料,一旦出现法律纠纷,我认为出租车公司应当负责任。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市民均表示,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出租车公司和管理部门不能为了自己方便,就随便摄取他人肖像,记录他人言行。
从法律上讲,乘客不同意,摄像头就不能强行拍照。
一名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说:“看来以后上车就得把嘴闭紧,要不他们可以随时监听我们的谈话,这绝对是侵权行为。
”一些乘客还表示,公司并非权威的执法机构,其对乘客隐私权的保护能否像说的那样好,值得怀疑。
专家意见:拍摄应事先告知重庆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艺表示,出租车上装摄像头,从乘客心理上来说,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有些不对劲,让乘客感觉不自在。
这体现了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
两位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出租车管理角度讲,这件事无可非议,但为了尊重乘客隐私权,出租车公司或驾驶人员应在拍摄前事先告知乘客。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谞龙认为,出租车是公共空间,不具私密性,因此在出租车内安装摄像头,不算是侵犯隐私权。
不过出租车公司在摄像时进行事先告知是必要的,如果将所录音像信息用于赢利或网络媒体传播,那就是违法。
重庆市平正律师事务所主任宋小江说,出租车装摄像头,引发了保障出租车安全和侵犯隐私权的矛盾。
其实解决这个矛盾很简单,就是出租车司机事先履行告知责任。
适用于: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教学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快捷的服务的同时,也留下了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公开或传播的种种隐患。
笔者拟以此为视角,就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什么是网络隐私权所谓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它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伴随着英特网的普及而产生,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涉及广、传播快、保护难的特点。
具体而言,网络隐私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用户在申请网上开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其他服务时,网络服务商要求用户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
二是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包括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账号及密码、网上交易账号及密码、网上炒股账号及密码、QQ号及密码、网络游戏账号及密码等。
三是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
四是个人上网浏览的IP 地址、上网活动踪迹及活动内容等信息。
二、侵犯网络隐私权的常见表现形式1.个人的侵权表现。
个人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传播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授权截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未经授权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或进入私人网上信息领域收集、窃取他人信息资料。
2.网络经营者的侵权表现。
某些网络经营者把用户的电子邮件转移或关闭,造成用户邮件内容丢失,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泄露;未经用户许可,以不合理的用途或目的保存或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对他人发表在网站上的较明显的公开宣扬他人隐私的言论,采取放纵的态度任其扩散,未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删除或屏蔽;未经调查核实或用户许可,擅自篡改个人信息或披露错误信息;未经用户许可,不合理的利用用户信息或超出许可范围滥用用户信息,将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信息提供给中介机构、广告公司、经销商等用来谋利,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公开或传播。
3.商业公司的侵权表现。
某些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商业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记录工具,浏览、定时跟踪、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下载、复制用户网上活动的内容,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建立用户信息资料库,并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转让、出卖给其他公司以谋利,或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4.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表现。
个别软硬件厂商在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中专门设计了用于收集用户信息资料的功能,致使用户隐私权受到不法侵害。
如英特尔公司就曾经在其处理器中植入“安全序号”,监视用户之间的往来信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监视。
5.其他形式的侵权表现。
某些网络的所有者或管理者通过网络中心监视或窃听网内的其他电脑等手段,监控网内人员的电子邮件或其他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对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了侵害。
三、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1.宪法的保护。
我国《宪法》38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40条规定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这是《宪法》从基本法的角度对隐私权所作的原则性保护,为网络隐私权在其他法律部门中获得保护提供了根本依据。
2.民法的保护。
由于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做出保护隐私权的明文规定,最高法院就在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对名誉权的保护作了扩张性解释,将侵犯隐私权视为侵犯名誉权来予以对待。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问。
这些司法解释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3.部门规章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