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文章题目的语言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文章题目的语言特征

文章题目,是文章章法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说其他的艺术形式或其他的文体,对此要求或许还比较宽松的话,如“无标题音乐”,有些诗歌直接标出的是“无题”,有些甚至就没有题目,文章要有题目却是一项比较明确的规定。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过去的就不见得这样。如《论语》章节的题目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取下边紧接着文字开头的两个字而已(古人文章、文学不作明确区分,《诗经》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认识实是对题目功用的一种误解。其实文章题目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标记”上。将它用在文本开头的最显著的位置上,并且印刷体大都用比正文大几号的字体标出―――其真实用意在于告诉你:喏,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开始了。上述驳难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它能从一个方面佐证我们这里说明的题目的功用问题。仍拿《论语》中的情况来说,一上来的小标题就是“学而第一”。究其根本,“学而”就不成其个意思,“第一”才是重要的。它告诉你说,在《论语》这个总标题下,还分作了好多块,这是第一部分。现在许多长篇论文,下分几个章节时,也是用“一”“二”“三”“四”来标定的,就是明证。不过,现在社会人们更注意这种形式上的明确性和章法上的规范性,由此题目对于文章来说,显得更是不可或缺罢了。

当然,或许还会有人说,今天的文章仍有例外,如人们写日记、写信等,就不要题目。如果我们结合日常的经验随意想一想,似乎觉得确实如此。但一定要注意,这类使用频率还比较高的文体。由于它们的对象性相当强,其标记作用已经让其他形式手段、环境因素给代替了。即使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即兴或不定时地写出些眉批、旁注等文字;一旦发表,成为社会精神产品时,通常也是需要加上什么“批语”这样的标题的。所以说“标记”作用是文章题目的根本特性。再则是它的标明文体的效用。不同文体的题目上面很多时候在结构或语言上还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区别点。如“新闻”的题目可以多到三个,这就是它的特殊性。其他再如什么什么“讲话”,“调查报告”,甚至包括“请假条”“单据”等,其题目的主导意图就在于说明文体的性质。最后一则功用才是与内容紧密相扣,直至点明主题的。我们不是一直在赞同所谓的“旗帜鲜明”的风格吗?只有在这种功用类型范围内才能突出地强调这一点。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人们一般所忽视的,或许往往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人们通常所看重的,或许往往是在满足了前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追求。

如果说到题目的本体特色的话,恐怕还主要表现在它的语言上面。事实上很多这方面的现象,文章学或语言学的研究还不是那么深入,使得人们涉及有关问题的时候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解释来。本文试想作一初步探讨,尚企大家来共同关注这一课题,以求达到一个相对一致的共识。

题目语言的个性特点,最明显地表现在用词上。也就是说,题目所处位置与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更强的简练要求,使得它的用词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与正文迥然的差异。相比之下,通常作者在它上面也往往倾注更多的心力。

首先一点,就是题目上面,保留了比较多的古汉语词语;特别是古汉语类的,这种情形更多一些。例如:

《释桁》(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

《训“缩酒”》(李家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3期)

《中国古代盗贼称谓考》(甄岳刚《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6期)

《“使但吹竿”辨》(舒宝璋《辞书研究》1990年3期)《“谁何”解》(胡从曾《中国语文》1986年1期)《“除非”析》(江显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3期)

这些题目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的,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征相吻合。这些词相对来说数目少,但使用的频

率却比较高。再则就是这一学科的文章多用,反过来说这些用词也很能反映学科专业的特点。

下面是这一学科文章题目常用的双音节词语:

录略书录考述杂考举隅补校甄误考补补遗辑录史话

补正叙略琐记摭谈补笺谭概释要试解探源考实考辨

新诠释源校释拾遗校正商兑析疑臆测臆断释要小札

札记考释探微管见管窥发凡要略献疑荟萃辨微谫论

当然,上述例词列举只不过概略性的,事实上古汉语词和现代汉语的词语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区别。下面是现代科研论文中经常使用的述谓性词语:

述略简介简述概述小议汇编评述综述述论记实略说

述评回顾前瞻展望评价评介构想商论初探概要评论

质疑探讨探索简论刍议商榷新探剖析指南浅议琐议

论析杂谈初论浅说补正简说概论侧记论略概览断想

纪要介绍建议解析试探尝试反思小记

探析概说略评

漫谈例释析要述介引论探询阐释献词

而只有极个别的词不属于动词性的,如:论纲论稿概况有些是三字格的,如:纵横谈启示录忧思录

以联合短语形式出现的中心语,也往往固定在某些词语上面,如:

现状与对策困境与对策方式与途径探索与尝试看法与

建议

实践与研究理论与实践

有些在正文中不宜使用的词语新义,却在题目上面有更高的使用几率。比如我过去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过:“永远”出现在通常语句中的时候,是典型的副词,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标定。这种权威性的词典标定词性相当谨慎, 只局限于少数虚词的词典肯定过的,应该说没有多少异议。然而它置于名词前边的用法好像突然间爆热了起来,“特别是这种组合用作文章的题目,人们是否觉得它更能体现某种深意?某种隽永悠长的韵味?反正一时间颇受青睐。”①例如:《永远的橄榄枝》(张漱菡文名)

《永远的守灯人》(赵丽宏散文名)

《永远的孔雀蓝》(叶文玲散文名)

《永远的父爱》(凌进散文名)

有些文章题目用词则是着意看重了它的修辞效用。如重复评述对象名称的关键词语的标题命名方法,也是文章题目特有的现象。例如:

《“透视”的透视》(《出版工作》1990年9期)

《企业文化研究之研究》(朱希彦等《纺织政工研究》1990年9期)

《不是杂志的杂志(1946―48〈读书与出版〉)》(柏元《读书》1990年9期)

《不是情书的情书(〈柴可夫斯基书简集〉)》(柏元《读书》1990年10期)

文章题目中的句法现象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很有一些可以说就是该领域中所独有的。比如说正文的表述通常需要完整的语句;如果说在口语里边,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里边,有可以接受的特定结构的“半句话”的话,而文章内容的语言,却特别强调话语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即主谓两大部分都俱全的完整形式。而与此相对的文章题目,却是另外的一种情形。总的来讲,它基本上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名词性的短语,一是述谓性的,特别是动词性的表述短语。两者相比,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即便原本是谓词性的短语结构,也要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