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1(李约瑟难题)总结

合集下载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一)、“李约瑟难题”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1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学者的关注,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的解释性表述,他们为我初次接触并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查阅了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我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观点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它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先阐述我对与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内涵的的解读是进一步分析前提准备,①: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贝尔纳认为“科学因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2,但是按照现代学者普遍的观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

而技术则不同,只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李约瑟先生所述的“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准确的表述我认为应该是16世纪前的中国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我认为,在16世纪前的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造船,数学,天文等等许多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获得的,他们的表述方式也大多是技术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时感性知识的积累,即使有一些从表面上看来具有科学的特征,例如数学,天文,但是都只是相似于科学,其实质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数学的特点是“算”,从而有了算盘等工具的制造,而西方数学的特点是“证”,讲求的是逻辑的演绎,推理。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讨论:李约瑟难题。

1.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2.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难题介绍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dj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与中国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李约瑟难题及启示ppt课件

李约瑟难题及启示ppt课件
12
三、“李约瑟难题”研究现状
口 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口 其他解答
13
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口 官僚体制论 口 思维决定论 口 科举制度和激励结构
14
官僚体制说
李约瑟认为,中国是“官僚体制”,而欧洲是“贵 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 成长,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 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 起。
8
• 第三种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更为全面的表述:
•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 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理论? 如果事情确立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 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 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 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 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 元前3至公元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 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17
“李约瑟难题”的其他解答
18
(1)社会原因说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独尊儒术 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都要采用愚民政策, 其中使用的主要法宝就是儒学。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就 是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以及论证这种秩序的神圣性与永 恒性,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
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
索的兴趣,“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 一追求。
19
(2)经济原因说 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直接原因是自 然经济没有过渡到商品经济
中国工商业发展没有独立性是经 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中西方经济环境的差异也是 导致中国经济落后的关键因 素

自然辩证法之李约瑟难题

自然辩证法之李约瑟难题

简析“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予的启示摘要:李约瑟难题是指自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之间,中国在自然科学及技术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地落在了西方后面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作出了大量的探索。

通过解读“李约瑟难题”,去寻求与科学特性相吻合的民主制度和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科学创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科学发展的规律。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促进我国科技的飞跃式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科学发展李约瑟难题的由来:英国胚胎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15、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李约瑟产生的疑问, 在其后的论著中以不同方式反复出现,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产生的由来,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及技术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

它们分别促进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与科技发展(印刷术、火药)、宗教改革(印刷术)、地理大发现(指南针);为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条件;而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没有起到决定性支撑作用。

同时,更深一层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处境:中国长期处于经验科学阶段, 没有发展到近代意义上的理论科学;中国缺乏理论(形式逻辑)和几何学, 但产生了有机自然观。

中国没有产生欧洲伽利略式的近代科学;中国科学一直在稳缓地前进, 只是相对于16 世纪后的伽利略式的科学落后了。

有人说: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我想也是。

这里不是说没有答案,而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对李约瑟难题有所理解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益发展昌盛的中国文化环境中 ,中国科学学界对“李约瑟难题”萌生浓厚了很大的兴趣。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1 “李约瑟难题”之问及研究意义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注明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朋友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这样一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呢······为什么中世纪中国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机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关于中国文明中是否曾出现过作用巨大的“科学技术”,又或者中国是否曾在某一阶段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欧洲,这在学界有着很大争论。

这些争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不在于是否能够提出此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在与提示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1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中国?2 为什么中国在近代发展进程中会整体落后与西方?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求解李约瑟难题过程的实质是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逻辑规律与启示政府重视科技发展内外影响因素的问题。

2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科学技术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而这与社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历程都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社会形态。

我们潜意识里都会认为东西方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建制”是相同的。

2.1 经济制度旧社会中国的农民是自由农民,他们从皇帝那里领到土地维持家用,同时对以皇帝为首的政府提供赋税,并受统一的法律制约和保护;中央政府从农民那里取得赋税来维持军队,而军队的士兵也来自农民。

这样中央政府有很大的权利、很大的力量建立强大军队,可以随时铲除任何挑战中央集权的豪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局势,是高度中央集权形式。

在这样的土地制度下,小农经济使得人们能够自给自足,拥有土地便可维持生活所需,所以贵族阶级甚至全社会都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占有欲,从而便产生了强烈的重农轻商,对经商致富以鄙夷的态度,于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受到了限制,生产力上也没有对科学有进一步的要求。

自然辩证法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自然辩证法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学界一直关注并且讨论不断的问题。

本文提出李约瑟难题本身存在科学与技术两者概念混淆的问题,对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联系及区别进行了说明,并对纠正后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阐述了该难题在新时代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中国在大约l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呢[1]?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该难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都对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答案。

现在看来,这些见解和答案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似乎又都存在漏洞。

其实,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以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2]。

有时人们将各种人工的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作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物质表达。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当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以认识自然为基础。

所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各自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

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这大大地促进了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

就实际情况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I)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50年代,他组织英中友好协会并担任负责人。

在这些社会活动之外,最有影响,同时也最终奠定李约瑟学术与人生地位的则是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辨证法--自己总结归纳

自然辨证法--自己总结归纳

1、专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认为:“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理解。

李约瑟博士的问题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为什么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加速发展;二:为什么欧洲科学能够如此突飞猛进;三: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欧洲科学学术界对“李约瑟悖论”的讨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广义生产方式;二、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三、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另外,阴阳五行说的阻碍;封建专制;周期性的战乱;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的中国文字等也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的原因。

由于李约瑟问题的复杂以及研究方法的缺陷,至今人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合理的答案,只有当我们把形成李约瑟难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整体上考察其如何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能对李约瑟难题做出真正全面而充分的解答。

2、结合科学史案例,试比较归纳、演绎与类比这三种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演绎法时一定会运用创造性的归纳法。

(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经验知识尚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对客观对象的思辨猜测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是从少数原则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来说明问题。

这里的思辨猜测,少数原则的获得都需要运用创造归纳法。

另外如氩气的发现,伽利略的单摆实验。

最新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最新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摘要: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 在《中国科学史》这本书中讲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学者们多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个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各抒所见。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将从自然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李约瑟难题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基本接近。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十四世纪明朝初期阶段早已基本具备。

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当时的中国。

并且英国革命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迅速有领先地位转向衰落。

针对这一现象,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自十六世纪,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渐渐缓慢落后,相对而言,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各文明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到了现代中国就不在领先于其他文明,反而落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自然观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发展到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实现一步一步发展进步,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

到了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有了可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大的思想导师,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随着实践进一步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的问世。

自然辨证法

自然辨证法

从中西认识论传统重新解读“李约瑟难题”邓宏伟201421010612围绕“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多种回答,它所引发的众多学者间永不间断的学术争论,直接将人们看待近代科学技术的目光引向了历史深处,开辟了中西比较的广阔视域。

本文力求面向事情“(李约瑟难题”)本身,从中西不同的认识论范式的比较分析的视角对“李约瑟难题”予以重新解读。

一、面向“李约瑟难题”本身:逻辑矛盾的显现“李约瑟难题”究竟问的是什么,理解和转述存在颇多偏离和曲解,我们只有面向“李约瑟难题”本身,澄清“李约瑟难题”的本来意义,应答才会有的放矢。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 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

欧洲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 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这个“原版”的“李约瑟难题”显然同时蕴涵了以下内容。

①中国在公元 3 世纪到13 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②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③欧洲在16 世纪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④“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⑤在欧洲产生的近代“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⑥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论。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

Page 28
李约瑟问题
2019/7/29
• 140多年前,1859年 8月27日,在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考级泰特斯维 尔城的石油溪旁,埃德 温·德雷克(Edwin Drake)钻的一口找油 井涌出了油流。美国乃 至国际上都把这件事看
做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
Page 29
李约瑟问题
2019/7/29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落后的原因,可以分解为三个问题: • 第一,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在清代励精图治,
Page 3
李约瑟问题
2019/7/29
• 李约瑟认为,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最 发达的国家。
• 有资料显示,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 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中国170项。
• 他列举了公元后15世纪内中国完成的一百多项重大发 明和发现,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接二连三地传入欧 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 汉末,临邛古火井 “神火”已然式微, 眼看快要熄灭。这时候一个伟大的人物 出现,不仅挽救了“神火”,使之起死 回生,而且以其卓绝的智慧,让“神火” 造福于民,将火井的历史带进了一个辉 煌的时期。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Page 25
李约瑟问题
2019/7/29
• 天上有星星 • 地下有火井 • 人间有孔明 • 孔明来火井 • 去看六角井 • 六角井/火又大/水又清 • 熬得盐巴亮晶晶。
Page 4
李约瑟问题
2019/7/29
• 甚至到清朝的乾隆末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占世 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的 三分之一。
• 他说:“在公元三世纪到
十三世纪之间(中国)保
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
科学知识水平。……中国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 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 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 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 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 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摘要: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 在《中国科学史》这本书中讲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学者们多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个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各抒所见。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将从自然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李约瑟难题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基本接近。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十四世纪明朝初期阶段早已基本具备。

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当时的中国。

并且英国革命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迅速有领先地位转向衰落。

针对这一现象,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自十六世纪,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渐渐缓慢落后,相对而言,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各文明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到了现代中国就不在领先于其他文明,反而落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自然观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发展到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实现一步一步发展进步,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

到了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有了可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大的思想导师,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随着实践进一步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的问世。

李约瑟难题(整理版)

李约瑟难题(整理版)

政治、体制、经济角度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2 、缺乏持续性发展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3 、缺乏专利与股份专利与股份可以成为古代民众技术名的强大动力,同时专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技术,或者是还未成形只有雏形的简单科学形象和概念,使之可以进一步的发展。

4 、缺乏交流与交通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末期,我国缺少与外部周边国家的交流,知识很难传递,再加上我们当时国内的交通很不发达,即使有一部分人在搞一些研究,但总是单兵作战,无法协同对科学的发展起协同的作用。

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6 、熵增原理的解释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熵值总不断增大,即混乱度增大,当著名的熵增原理提出后,有人便试图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李约瑟问题,认为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体系,所以国家社会趋于混乱,导致近现代科学的起源不在中国。

思想,文化,哲学角度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我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爱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问题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都是我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我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

4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古代希腊和中国神话都包含有共同的宇宙观概念。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2010年6月14日目录一、李约瑟难题概述 (3)二、李约瑟难题在中国的新进展 (3)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4)1、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求解“李约瑟难题” (4)2、从经济制度上求解“李约瑟难题” (5)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求解“李约瑟难题” (5)4、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上求解“李约瑟难题” (6)四、小结 (7)一、李约瑟难题概述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化时代。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从自然观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上的异同,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做一粗浅解释。

关键词:自然观、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其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世纪时中国拥有较欧洲先进得多的科学技术,但在近代时却没有产生科学和科学革命。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仿佛运行良好的机器突然中断了一般,其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针对这一问题,众多中西方学者均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解答,其内容涵盖地理区位因素、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差异、社会及政治制度、语言符号、思维差异等各个方面。

而自然观,作为自然科学的先导,对于科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自然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李约瑟难题中的科学技术,可以理解为西方近代科学,即自然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性活动,人们通过科学认知,实现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和揭示,从而对外部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理论的说明。

而自然观指的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早期认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明确的实证方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自然哲学的阶段,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自然观,又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科林伍德的话说,自然观是自然科学的逻辑基础。

因此,了解中国及西方自然观的自身演化及差异,并由此探讨中国与西方在探索客观物质世界时的逻辑和方法,对于理解“李约瑟难题”一定会有所帮助。

以下,将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中西自然观的比较,以及中国古代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解释李约瑟难题。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的存在方式以及演化过程时,形成了丰富的朴素自然观。

当前普遍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自然观,讲求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讲求天人合一,人顺应自然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颢和程颐承认对立面的普遍性。
朱熹的系统的理气论和心性论。
陆九渊(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陈 亮(务实)
辽国兴衰中的技术 金的盛衰与科学技术 西北方的西夏
世界同期透视
成吉思汗
阿拉伯帝国四分五裂
土耳其人扩张
欧洲中期向后期过渡 P162
十字军东征(116441840)
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人口 思想统治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对落后 传教士与西方的知识 乾嘉学派 在海洋的挑战面前
第九章 大清帝国和近代世界
强暴与落后的较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武器和军队 西学东渐的节奏 西方的技术和东方的观念 巨龙转身难 铁路最初在中国
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天文学 东汉张衡:浑天说 、浑天仪、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汉代:已有了关于太阳黑子、新星、超新星的明
确记录,对日食、慧星、北极光均有细致形 象的描述
历法
汉武帝:招募天下历法专家20余人,制定 了《太初历》
南北朝:东晋的虞喜发现了岁差现象(冬 至点的每年西移现象)
陵园 政治远航与海外贸易P188 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困境 思想的两极P195 :程朱理学和八股文----王守仁 李贽 旧知识与新知识P199:《天工开物》(1637)李时珍、徐霞客 中西合流的科学趋势:耶稣会到中国,徐光启,
宋应星所处时代与欧洲的手工技术比较
技术水平相近
《烟火术》(意大利 毕林古奇)(1540)
测定冬至和夏至 战国时代:使用了四分历 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
天文学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天文观测,并且有了关于日食、
月食、彗星、流星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公元前360-前350年间:楚国人甘德写了《天文
星占》、魏国人石申写了《星占》,这是世界 上最早的星表 数学 商代:已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 春秋末期:《孙子兵法》里已有关于分数的记载 战国时期:《荀子·大略》等书中记载了乘法九九表 战国末期:墨家的《墨经》中提到了几何学的点、 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国家学校里的科学P116 算学的总结和发展P118 占星术和天文学P119:张遂 朝廷重视医学P123 炼丹术和炼丹炉中的发明P125 庞大帝国的地理知识p128 强龙弱尾P130
世界同期透视
阿拉伯帝国 日耳曼人征服西欧 查理帝国及其一分为
三 阿拉伯的智慧馆 欧洲封建主庄园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1313《王桢农书》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曙
元朝规定以二程和朱 熹的注释为经学教程,
光:《神曲》 (1265-1321),薄
议性科举
伽丘(1313-1375)
第七章 踯躅前行的明朝
退步后的进步 皇权问题P179 八股取仕P182 重修长城与改进火器 皇家宫殿与私家花园:《永乐大典》《永乐大钟》、天坛、皇家
自然哲学 (1)探讨世界万物的本源 殷周时期: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说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则用阴阳来统帅五
行 在我国古代,还有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说
明世界本原的观点 (2)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先秦早期:天圆地方说 西周时代:盖天说 战国:地圆说
第二阶段中国实用科学体系的 形成和发展
农业 中国五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
李约瑟此时产生的疑问,在其后的论著中以不同方式反 复出现,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李约瑟命题”或“李约 瑟难题”
在1942 年发表的“中国人对科学的人文主义贡献” 一文中,他写道:可能很多西方人都很难理解,中国 思想在我们时代很久以前即已进步到科学的人文 主义的程度,尽管它未能使得中国文明独立地发展 起近代科学。中国曾有大量的中世纪技术和科学, 而在古代哲学方面,中国人与希腊人是并驾齐驱的。 在三四百年前,中国的文明水平和生活水准可能超 出西欧很多,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所意味的一切使 得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
技术著作。 种棉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纺织机械复杂精巧世界领先,纺织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最持
久的技术支柱之一。 手工工具和农器制造进步。铸造、陶瓷 架马套车方式 数学家:秦九韶、杨辉 裹足
宋代的思想家P155: 北宋的周敦颐《太极图说》讲无极、太极和阴
阳五行。
张载讲气和太虚,讲事物运动和对立面的关系。
《金属学》(德国阿 格里柯拉)(1556)

《天工开物》(1637) (不是新的进步的阶
伽利略 牛顿
梯,而是历史总结)
世界同期透视
明朝(1368-1644)
1588努尔哈赤谋求向关 内扩充—英国与西班牙 海上战争
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欧洲航海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1543 1632 1687 1623荷兰人到台湾 1640英国完成资产阶级
祖冲之:制订了《大明历》
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独特的星群划分——三恒二十八宿; 独特的坐标系统——赤道坐标和365(1/
4)度; 独特的历法——带有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合
历; 独特的仪器——赤道装置的浑仪和浑象; 独特的宇宙结构体系——浑天说。
医学 战国《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汉末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系统的辩证施治
第五章 对抗的宋辽夏金
1. 政治新格局P134 2. 火药P137 3. 航海与指南针P139 4. 活字印刷术P142 5. 纸币的发明P144
宋朝科技的全面发展P145:
对军事学术和技术的极大研究热情。 李诫《营造法式》,反映以木结构为主的特点。 石桥 《洗冤集录》世界最早法医学著作。 天文学的成就 《资治通鉴》 沈括 开矿业——木风扇古风技术,《云林石谱》(矿岩石著作) 农业:南方水稻种植被引入北方,《陈绋农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南方水稻栽培地区农业
在1948 年开始编写、1954 年出版的与王铃合写 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一卷第二章中,李约瑟 写道: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 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由伽利略、哈维、维萨 留斯、格斯纳、牛顿等人所代表的,注定会成为统 一的世界性的科学理论基础的科学传统,是在地中 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者亚洲其他任何 地方发展起来呢?
工场”与“私营工场”,“炒钢技术”,“水法炼铜”,水利 工程,农业技术; 5. 西通丝路P63 6. 国家统一和思想统一P65 7. 造纸术P68 8. 退一步进两步的科学P70——张衡“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 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 之包地,犹壳中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 毂之运,周旋无端”(《浑天仪图注》)
原则 数学 算经十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
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 《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 算术经》、〈缉古算经》、《缀术》 刘徽:发明了割圆术 祖冲之:圆周率
第三阶段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的高峰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和应 用,是这一时期在技术上的杰出成 果。
5. 历史夹缝中的科学P95:三国时的赵爽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二次方程等 有几何的证明);刘徽对《九章算术》 的算法做了理论性论证,割圆术,极限 概念;祖冲之;王叔和《脉经》;皇甫 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天文学成 就;地理学成就;
世界同期透视
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罗马也是动荡时期 罗马帝国灭亡
民族大融合 佛教传入
基督教 蚕种传入欧洲
第四章 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
1. 隋代的历史刻痕P103:太医巢元方 《诸病源侯论》,宇文恺的建筑风格, 刘焯的天文学、音律,李春赵州桥。
2. 腾跃的强龙 3. 多民族帝国的开放 4. 新地主和新气象P107 5. 科举制P110
繁荣帝国的文化技术P113:唐的手工技术和农业技术 无长足进步;长安城体现的建筑技术;佛塔式建筑和 寺院;茶业大发展;雕版印刷;敦煌的千佛洞。
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主要成就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史分期问题
(一)四阶段分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中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 (二)历史朝代分期
第一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历法 夏代:已有了历法 商代: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 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 公元前7世纪:采用土圭观测日影的方法来
世界同期透视
铁器时代-春秋时代 (前770)
诸子百家
秦-商鞅变法到统一 中国
铁器时代- 小亚半岛 (前1770)
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 德
马其顿的菲力对希腊 的统治、亚历山大帝 国。《几何原本》杠 杆原理、浮力定律、 地球中心说。
第二章 强秦雄汉(公元前221-公元220)
1. 和平中的暴力革命P48——秦兵马俑 2. 万里长城P51 3. 汉朝(前206-公元220)的历史振荡P52 4. 王朝起落中的技术P56——武帝时期盐铁业的国家垄断,“官营
1. 考古学和传说中的远古历史P3 2. 黄帝时代的发明和炎黄文化P7——“黄钟”P8 3. 禹夏文明 4. 铜器和甲骨文明P13——商是铜器文明的高峰 5. 革命、天命和天文学P16——西周推翻“帝”
提出新的主宰“天”西周的社会、科技和历 史P20——“百工”、《易经》 6. 铁器时代的技术革命P25——《考工记》(齐 国人所写)、“都江堰” 7. 技术时代的社会革命P29 8. 诸子百家
第十章 步履维艰的中华民国
艰难的革命 教育救国梦 科学家的独立组织 工业、教育和社会的新生力量 民主与科学
何谓“李约瑟难题”
(Needham Puzzle or Needham Thesis )
据李约瑟1992 年所写《鲁桂珍博士小传》,鲁桂珍、 沈诗章、王应睐三位研究生1937 年到英国学习,尤其 是鲁桂珍对他的影响,成了他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这是 因为“随着对他们三位中国来的研究生了解越深,就越 感到自己与他们的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就引发了一 个尖锐的问题———既然从古代至中世纪的中国能有 这么多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姑且先举火药、印刷与磁 针这三件) ,为什么现代科学却是只从欧洲发展起来的 呢? 从此,我也就不再仅仅从事常规的科学研究,而转向 中国科学技术历史的研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