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是医院中提供高级护理和监测设施的特殊病房,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标准,包括空间布局、设备配置、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二、空间布局1. 面积要求:重症监护病房的面积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规定,普通建议不小于200平方米。
2. 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的规模和需求,重症监护病房应设有足够数量的病床,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每张病床应具备独立的空间,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3. 区域划分:重症监护病房应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患者区、医护人员工作区、家属歇息区等。
各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分隔,并设有符合标准的门窗,以确保病房的隔离性和安全性。
三、设备配置1. 基础设施: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稳定的供氧系统、供电系统和供水系统,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基本需求。
2. 监测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包括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等,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3. 救治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如除颤器、呼吸道管理设备、静脉输液泵等,以应对患者突发状况和急救需求。
4. 消毒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高效的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空气净化器等,以确保病房的清洁和无菌环境。
四、卫生条件1. 通风系统: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合理的通风系统,以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
通风系统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规定,确保空气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2. 清洁与消毒:重症监护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清洁和消毒工作应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并记录每次清洁和消毒的时间和人员。
3. 垃圾处理:重症监护病房应设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区域,垃圾桶应定期清空,并按照医院的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五、安全管理1. 出入管理:重症监护病房的出入口应设有门禁系统,只允许授权人员进入。
进入病房的人员应佩戴有效的身份证件,并进行记录。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是医院内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
为了确保ICU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舒适性,制定一套建设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建设的标准要求,包括空间规划、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安全措施等方面。
二、空间规划1. 建筑面积: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筑面积应根据病床数量确定,每张病床的建筑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2. 房间布局:每张病床应设有独立的隔离间,用于隔离传染病患者。
同时,病房内应设置医护人员工作区、洗手间、储物间等辅助设施。
3. 通风系统:病房内应装备高效过滤器的空气处理设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应有适当的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
4. 照明设计:病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以满足医护人员的工作需求,并提供舒适的环境给患者。
三、设备配置1. 监护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包括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等,以确保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测和治疗。
2. 医疗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血液透析设备等,以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床位设备:每张病床应配备可调节高度和角度的床位,以满足患者的舒适和医护人员的操作需求。
4. 消毒设备:病房内应配备适当的消毒设备,保证病房内的清洁和卫生。
四、人员配备1. 医生:每张病床应配备至少一名有丰富重症监护经验的医生,能够独立完成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2. 护士:每张病床应配备至少两名合格的重症监护护士,能够熟练操作监护设备、进行护理操作和处理紧急情况。
3. 其他人员:病房内还应配备其他必要的人员,如呼吸治疗师、药剂师、临床工程师等,以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五、安全措施1. 防火安全:病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手动灭火设备,并定期进行消防检查和演练。
2. 电气安全:病房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并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引言概述: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危重病患者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护理。
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确保病房设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的内容。
正文内容:1. 病房面积1.1 病床密度:根据卫生部门的规定,每张病床应有足够的空间,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顺利进行护理工作。
1.2 病房间隔:病床之间应有足够的间隔,以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并提供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
1.3 公共区域:病房应设有公共区域,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和会议室等,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和交流。
2. 设备和设施2.1 医疗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仪等,以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治疗。
2.2 供氧系统:病房内应设有稳定可靠的供氧系统,以满足患者的氧气需求。
2.3 消毒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高效的消毒设备,以确保病房的清洁和无菌环境。
2.4 安全设施:病房内应设有紧急呼叫系统、灭火器和紧急出口等安全设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3. 人员配置3.1 医护人员:重症监护病房应有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护理。
3.2 培训与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3.3 值班制度:病房应有合理的值班制度,以确保全天候的医疗服务。
4. 环境要求4.1 通风系统:病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空气流通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2 照明设施:病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光和人工照明设施,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治疗环境。
4.3 噪音控制:病房内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以提供安静的治疗环境。
5. 感染控制5.1 洗手设施:病房内应设有充足的洗手设施,并配备洗手液和消毒剂,以确保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
5.2 医疗废物处理:病房应有合适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5.3 感染控制政策:病房应有完善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流程,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和传播。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内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人的特殊病房,其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的各项要求,包括病房的布局设计、设备设施、护理工作、安全管理等方面。
二、病房布局设计1. 病房面积:重症监护病房的面积应根据病床数量确定,每张病床的最小面积为15平方米,确保病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 病床布局:每张病床之间应保持至少2米的间距,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通道畅通。
3. 医疗设备区域:病房内应设有专门的医疗设备区域,用于存放各类监护设备和急救药品,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易于操作。
三、设备设施要求1. 监护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压监测仪、体温监测仪等,以满足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和治疗需求。
2. 供氧系统:病房内应设置供氧系统,确保病人的氧气供应充足和稳定。
3. 消毒设备:病房内应设有专门的消毒设备,用于对医疗器械和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照明设备:病房内应有充足的照明设备,以满足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观察和操作需求。
四、护理工作要求1. 护理人员: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确保对病人的全天候监护和护理。
2. 病人隐私:病房内应设有隔音设施和隐私帘,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和安静环境。
3. 病人转运:病房应设有便捷的转运通道和设备,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转运和急救需求。
五、安全管理要求1. 防火安全:病房应符合防火安全标准,包括设置火灾报警器、灭火器等设备,并定期进行火灾演练。
2. 电气安全:病房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电气安全和防止漏电等事故发生。
3. 病人安全:病房内应设有安全设施,如防摔床栏、防滑地板等,以防止病人跌倒和受伤。
4. 感染控制:病房应设有洗手设施,并配备充足的消毒液,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洗手和消毒操作,以控制感染传播。
六、总结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标准涉及病房布局设计、设备设施、护理工作、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引言概述: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部门。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建设的标准,包括空间布局、设备配置、人员配备、通风系统和消毒措施。
一、空间布局1.1 病房面积:重症监护病房的病房面积应根据病床数量和病人的需求进行合理规划。
通常,每张病床的最小面积应不少于15平方米,以确保患者有足够的空间接受治疗和护理。
1.2 病床排列:病床应按照一定的间距进行排列,以保证患者之间的隐私和空气流通。
病床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米,同时要考虑到护士站和医疗设备的布置。
1.3 公共区域:除了病房空间,重症监护病房还应包括公共区域,如洗手间、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
这些区域应与病房相连,并且要满足卫生、安全和隐私的要求。
二、设备配置2.1 监护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压监测仪等,以监测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可靠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
2.2 医疗设备:除了监护设备,重症监护病房还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如输液泵、吸引器和氧气供应系统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2.3 消毒设备:为了确保病房的卫生状况,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适当的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和空气净化器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人员配备3.1 医生:重症监护病房应有专业的医生团队,包括重症医学专家和其他相关专科医生。
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3.2 护士: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监护设备和医疗器械。
护士的数量应根据病床数量和患者的需求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护理和监测。
3.3 技术人员:重症监护病房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如放射技师和实验室技师等,以提供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服务。
四、通风系统4.1 空气流通:重症监护病房的通风系统应能够确保空气的流通和新鲜,以减少污染物和病原体的传播。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引言概述: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用于救治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其建设标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空间设计、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感染控制和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标准。
一、空间设计:1.1 病房面积:重症监护病房的病房面积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规定,普通不低于25平方米。
1.2 病床布局:病床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间距,便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患者的监护。
通常,病床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2米。
1.3 病房设施: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如氧气、吸引设备、呼吸机等,同时还应设置洗手池、储物柜、废物处理设施等。
二、设备配置:2.1 监护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压监测仪等,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2 治疗设备:根据重症患者的特殊需求,病房还应配备一些治疗设备,如血液净化设备、体外膜肺氧合机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2.3 通讯设备:为了保障医护人员与外界的沟通,重症监护病房还应配备可靠的通讯设备,如电话、对讲机等。
三、人员配备:3.1 医生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应有专业的医生团队,包括重症医学专家、急诊医生等,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2 护理团队:病房还应配备专业的护理团队,包括重症护士和专职护理人员,以提供全天候的护理服务。
3.3 支持人员:为了保障病房的正常运行,还应配备一些支持人员,如工程师、清洁人员等。
四、感染控制:4.1 空气净化: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有效的空气净化系统,以保证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2 消毒措施:病房内的设备、床铺、洗手间等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以杀灭病原体,防止感染传播。
4.3 医护人员防护:医护人员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前,应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感染风险。
五、安全管理:5.1 出入管理:重症监护病房的出入口应设有门禁系统,惟独经过授权的人员才干进入,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内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其建设标准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标准,包括病房的布局、设备配置、空气质量和卫生标准等方面。
二、病房布局1. 面积要求:重症监护病房的面积应根据床位数量进行合理规划,每张床位的最小面积不得小于20平方米。
2. 床位布局:每张床位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包括病床、床头柜、工作台、药品储存柜等,同时应考虑到医护人员的工作区域和通行区域。
3. 隔离区域:病房内应设有隔离区域,用于隔离感染病患,隔离区域应具备独立的通风系统和洗手间。
三、设备配置1. 病床:病床应具备多功能调节功能,包括床位高度、角度、侧栏等可调节,同时应配备适当的床垫和床单等。
2. 监护仪器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先进的监护仪器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压监测设备、体温监测设备等,以确保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全面监测。
3. 治疗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治疗设备,如呼吸治疗设备、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4. 输液设备:病房内应配备输液架、输液泵等设备,以确保患者输液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四、空气质量1. 通风系统:病房内应配置专门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能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细菌。
2. 空气过滤:病房内应安装高效过滤器,过滤空气中的微粒和细菌,保持空气质量清洁。
3. 温度和湿度: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应处于适宜范围,以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五、卫生标准1. 手卫生: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手卫生,包括正确的洗手和使用消毒剂,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消毒措施:病房内的设备、器械和表面应定期进行消毒,以确保病房的清洁和卫生。
3. 垃圾处理:病房内应设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区域,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六、总结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标准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至关重要。
病房的布局应合理,设备配置应先进完善,空气质量应保持良好,卫生标准应严格执行。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是医院内用于治疗和监护病情危重患者的特殊病房。
它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包括临床监测、机械通气、心脏监护、血液透析等。
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建筑设计1. 建筑面积: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筑面积应根据病床数量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规划,每张病床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30平方米。
2. 病床布局:每张病床应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和病人家属进行探视。
床位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2.5米,床头柜和床尾柜应设置合理。
3. 病房通道:重症监护病房的通道宽度应满足急救车辆进出的需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米,通道两侧应设置防撞装置。
4. 病房门窗:病房的门窗应具备良好的隔音和隔热性能,以减少外界噪音和温度的干扰。
门窗材料应符合防火要求。
5. 空气净化: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能够过滤空气中的微粒和细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三、设备设施1. 临床监测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先进的临床监测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压监测仪等。
这些设备应保持正常运行,并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治疗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治疗设备,如血液透析机、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稳定的性能和高度的可靠性。
3. 管路系统:重症监护病房的管路系统应设置合理,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各类管路应具备标准化接口,以便于设备的连接和更换。
4. 家属区域:重症监护病房应设置独立的家属区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以方便病人家属的休息和探视。
5. 消毒设备: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包括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柜等,以确保病房的卫生和安全。
四、人员配置1. 医护人员:重症监护病房应配备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类设备,并能够应对各种急救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一)布局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及妇保院应设置NICU,二级专科医院及妇保院有条件可设置NICU,床位数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2-4%,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独立分设,最少配备一个单间隔离病房,每床使用面积约l0-12m2,床间距不低于1.0m,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区应设置医疗区域及医疗辅助区域,医疗区分加强护理区、中间护理区两部分,辅助区域包括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及医务人员生活区等。
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早产儿24-26℃,足月儿22-24℃)和湿度(55-65%)的设施,并设置探视系统,有条件可安装噪音检测装置。
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达到 1.5:1,整体布局应该使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及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分开,保持相对独立。
要有合理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
3.NICU应接近新生儿内科/外科病房及产房,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1.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①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
②氧浓度监护仪。
③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
④气管导管。
⑤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
⑥辐射式抢救台或暖箱1台。
⑦输液泵、静脉推注泵每个至少2台。
⑧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
2.每个PICU单元内应配置的设备:①血气分析仪。
②微量血糖仪。
③蓝光治疗仪。
④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
⑤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l组。
⑥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
⑦除颤仪。
⑧喉镜。
⑨胆红素测定仪。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①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③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④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⑤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用抢救车。
⑥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⑦新生儿转运车。
⑧体外膜肺。
⑨颅内压监护仪。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2周以下或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
②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
③重度窒息、严重感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衰竭者。
④昏迷、频繁惊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糖代谢紊乱等。
⑤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⑥低血压、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
⑦重度贫血,各部位严重出血,DIC,严重溶血。
⑧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先天性心脏疾患等需要外科治疗且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⑨重度硬肿症,体温≤30℃或>41℃者。
⑩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例。
2.诊疗技术:基本技术;①新生儿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
②新生儿氧疗及nCPAP的使用。
③心包穿刺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
④脐动静脉插管术及新生儿换血术。
⑤蓝光治疗。
⑥开展新生儿听力、ROP筛查。
⑦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技术。
特殊技术①危重新生儿的转运。
②持续血液净化技术。
③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④高频通气及NO吸入治疗技术。
⑤相关科室开展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幽门肥厚、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先天性心脏疾患等外科手术病情不稳定者,N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和护理。
⑥镇痛/镇静技术。
(四)人员要求1.NICU主任:三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N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至少2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1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
2.NICU医师:NICU医师应完成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新生儿及N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诊疗基本技术、新生儿重症医学特殊技术及PICU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
3.NICU护士长:三级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新生儿专业、2年NICU专业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新生儿专业工作2年,NICU专业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担任。
4.NICU护士:NICU护士要相对固定,护士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经过新生儿/N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及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
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N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l以上;N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N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
N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
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
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
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
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1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N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N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1.有N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2.有NICU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N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新生儿危重病人评分法),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
9.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并执行。
护理质量: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
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
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N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科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对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时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6.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③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⑤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