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卫生部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建设指南

合集下载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一、引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医院儿科部门的重要组成部份,专门为出生不久的婴儿提供医疗护理和监护。

良好的病房和设备设施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新生儿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儿科新生儿病房建设1. 建设目标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建设目标是为新生儿提供安全、舒适、专业的医疗护理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 病房布局(1)病房面积:根据病床数量和功能需求,确保病房面积充足,以提供充足的空间供医护人员工作和家属陪护。

(2)病床分布:合理安排病床位置,保证每一个病床都能得到充分的空气流通和自然光照。

(3)家属歇息区:为家属提供舒适的歇息区,包括座椅、茶水等设施,以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

3. 设备设施(1)病床和床垫:提供适宜的新生儿病床和床垫,确保婴儿的睡眠舒适和安全。

(2)空气净化系统:安装高效过滤器和空气净化设备,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3)温度控制系统:安装恒温设备,保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对新生儿的影响。

(4)监护设备: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如心电图仪、呼吸机等,以便及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提供必要的治疗。

(5)洗手间和洗浴设施:提供洗手间和洗浴设施,方便医护人员和家属进行卫生护理。

4. 感染控制措施(1)严格的洗手制度: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洗手规范,确保手部卫生。

(2)消毒措施:定期对病房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床铺、设备和空气净化系统等。

(3)隔离措施:对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进行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三、NICU建设1. 建设目标NICU的建设目标是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护理,确保新生儿重症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监护。

2. 病房布局(1)分区设计: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将NICU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重症监护区、中度监护区和普通监护区。

(2)隔离室:为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提供单独的隔离室,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2)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2)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一、引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医院中专门为新生儿提供高质量医疗护理的关键部门。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包括物理环境、设备设施、人员配置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物理环境1. 病房布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具备合理的布局设计,包括分隔区域、护士站、医生办公室、洗手间等。

病房应设有隔离区,以便隔离感染性疾病的患儿。

2. 空气质量: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和净化。

应安装有效的空气过滤设备,保持空气清洁。

3. 温湿度控制:病房内的温湿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以提供舒适的环境给患儿。

应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确保温湿度的稳定性。

4. 光照条件:病房内应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以促进新生儿的生理发育。

应考虑使用柔和的照明设备,避免刺眼的强光。

5. 噪音控制:为了保护新生儿的听力和提供宁静的环境,病房内应采取噪音控制措施,如使用隔音材料、减少机械设备的噪音等。

三、设备设施1. 新生儿监护设备:病房应配备先进的新生儿监护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体温监测仪等,以满足不同病情的监护需求。

2. 照明设备:病房内应配备适宜的照明设备,包括柔和的夜间照明和可调节的光线强度,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照明需求。

3. 氧气供应系统:病房应配备可靠的氧气供应系统,确保及时供应氧气给需要的患儿。

4. 洗手设施:病房内应设有充足的洗手设施,包括洗手盆、洗手液和纸巾等,以保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5. 储存设施:病房内应设有储存设施,用于存放药品、消毒器械和医疗用品等。

储存设施应具备防潮、防尘和防火的功能。

四、人员配置1. 医生团队: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配备专业的医生团队,包括儿科医生、新生儿专家和儿科护士长等。

医生团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护理团队:病房应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包括儿科护士和专职护理人员等。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一、引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重要的医疗设施,为新生儿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和治疗。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的标准格式,包括建设目标、布局设计、设备配置、人员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二、建设目标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设目标是为新生儿提供安全、舒适、专业的医疗服务环境,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展和康复。

具体目标包括:1. 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确保对新生儿的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为新生儿和家属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心理支持。

3. 培养专业的医护人员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4. 加强科研与教育,提高新生儿医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医疗技术。

三、布局设计1.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布局应符合以下原则:a. 区分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功能区域,确保不同级别患儿的隔离和护理要求。

b. 设立家属休息区和儿童活动区,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和儿童活动设施。

c. 设置医护人员工作区,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和交流。

2.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布局设计示意图如下:(示意图)四、设备配置1. 基本设备:a. 婴儿床: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配备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功能。

b. 婴儿监护仪:监测婴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c. 婴儿呼吸机:对需要机械通气的婴儿进行呼吸支持。

d. 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和剂量,确保药物的准确给药。

e. 无创血压监测仪:实时监测婴儿的血压变化。

f. 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对重度呼吸衰竭的婴儿提供长期心肺支持。

2. 特殊设备:a. 新生儿听力筛查设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问题。

b. 新生儿脑电图监测仪:监测新生儿脑电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c. 新生儿心脏超声仪:对新生儿心脏进行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d. 新生儿血气分析仪:快速分析新生儿的血气状态,指导治疗。

e. 新生儿疼痛评估仪:评估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中国(卫生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建设指南

中国(卫生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建设指南

封志纯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工作小组起草,经广泛征求同行意见,现已提交有关部门审理。

指南发布之前,在适当范围进行必要的介绍,对于它的出台和实施都很有必要。

鉴于新生儿病房于社会和伦理的重要性及其平台和运作的整体性,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成功实行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目的意义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可以促进其技术条件和能力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保证新生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以使其相互间综合业务实力具有科学可比性;有利于公众知情,有利于构建规范的区域性新生儿重症转运系统,有利于多中心临床研究,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和监督,从而有力促进我国新生儿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切实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起草过程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中卫生部妇幼司下达专项基金,委托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组织研制《中国新生儿重症病房监护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专委会筹备组组织完成了《全国109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现状调查》指南编写工作小组启动该项工作通过会议、电子邮件等形式十二番征求卫生部妇幼司、医政司相关处室参与会议专委会常委、顾问、委员五易其稿呈报草案◆《全国109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大量国外文献◆工作小组专家的实践经验◆接轨国际前沿、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参考融入力求特点◆相对于美国儿科学会(AAP)等新生儿服务分级指南类文件,本指南细致、明确、定量,创新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儿科或围产医学科医疗单元中与其他病室共用护理站的新生儿住院区域。

设有独立护理站的医疗单元,属于儿科或围产医学科领导。

规范了新生儿病房的形式定义新生儿病房形式可以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为新生儿科、新生儿病区或新生儿病室。

新生儿科新生儿病区新生儿病室设有专门病区的独立临床学科,由医院直接领导。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一、引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重要的儿科部门,专门为新生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包括空间布局、设备配置、医疗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

二、空间布局1.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设在医院的安静区域,远离噪音和污染源。

2. 病房面积应根据病床数量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每张病床的最小使用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3.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设有独立的入口和出口,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出入。

4. 病房内应设置合理的隔离区域,用于隔离感染性疾病的患儿。

三、设备配置1.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仪等。

2. 病房内应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系统,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3. 床位应配备可调节的床垫和便于护理的床头柜、床尾柜等家具。

4. 病房内应配备充足的婴儿护理设施,如婴儿尿布台、婴儿洗浴设施等。

5.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配备紧急救护设备和药品,以应对突发状况。

四、医疗设施1.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设有专门的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和交流。

2. 病房内应设有合适的家属休息区和儿童游戏区,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娱乐设施。

3. 病房内应设有合适的洗手间和卫生间,方便患者和家属的使用。

4.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设有合适的婴儿喂养区和母乳喂养室,提供母乳喂养支持和指导。

五、人员配备1.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团队,包括儿科医生、新生儿专家、护理人员等。

2. 医生和护士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护设备和处理新生儿常见疾病。

3. 医生和护士应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保持专业水平和技能更新。

4.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应设有专门的病房主任或负责人,负责病房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六、总结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一、引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医院重要的特殊科室,专门为出生不久的婴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和监护。

在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设中,需要考虑到新生儿的特殊需求和医疗设备的要求,以确保提供安全、舒适和高质量的医疗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标准格式建设要求。

二、儿科新生儿病房建设要求1. 建筑设计要求- 建筑面积:根据预计的病床数确定,每张病床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 病房布局:合理规划病床、护士站、家属休息区、洗手间等功能区域,保证病房内的通风和采光。

- 安全设施:设置紧急出口、消防设施等,确保病房的安全性。

2. 病床要求- 病床数量:根据需求确定,建议每张病床配备监护仪、呼吸机等必要设备。

- 病床尺寸:根据新生儿的平均身长和体重确定,确保病床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病床配置:每张病床应配备婴儿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基本设备,并提供便于护理的可调节床头、床尾和侧栏。

3. 医疗设备要求- 婴儿监护仪:每张病床应配备婴儿监护仪,用于监测婴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 呼吸机:至少配备一台呼吸机,用于支持婴儿的呼吸功能。

- 输液泵:每张病床应配备输液泵,用于精确控制婴儿的输液速度。

- 照明设备:提供柔和的照明设备,以不刺激婴儿的眼睛。

4. 空气质量要求- 空气净化系统:安装适当的空气净化系统,确保病房内的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 温度和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舒适的环境。

5. 洗手间和浴室要求- 洗手间数量:根据病床数量确定,建议每个病房配备一个洗手间。

- 洗手间设施:提供洗手池、肥皂、纸巾等必要设施,并确保洗手间的卫生和清洁。

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建设要求1. 建筑设计要求- 建筑面积:根据预计的病床数确定,每张病床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 病房布局:合理规划病床、护士站、家属休息区、洗手间等功能区域,保证病房内的通风和采光。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

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 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 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 32张床位。

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

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间。

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

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m2。

(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

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建设一、引言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儿科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于接收和治疗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有特殊疾病的婴儿。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新生儿病房和NICU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提供安全、舒适和高效的医疗环境。

二、儿科新生儿病房建设标准1. 建筑设计要求- 儿科新生儿病房应位于医院主楼的低层或独立楼栋,以方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进出。

- 病房应采用明亮、通风的设计,确保充足的自然光线和新鲜空气。

- 床位布局应合理,床与床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婴儿的隐私和安全。

- 病房内应设有专门的哺乳室和换尿布区,方便家长照顾婴儿的日常需求。

2. 医疗设备和设施要求- 病房内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氧仪等,以确保对婴儿的实时监测和治疗。

- 床位应配备可调节高度和安全围栏,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并确保婴儿的安全。

- 病房内应设有专门的洗手间和消毒设备,以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 婴儿护理台和婴儿称重设备应放置在病房内,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和监测。

3. 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病房内应安装适当的空调和加湿设备,以维持适宜的温湿度,保证婴儿的舒适性和健康。

-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安装在病房内,定期检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有害气体,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4. 家属区和儿童活动区- 病房内应设有舒适的家属休息区,提供座椅、桌子和储物柜,方便家长休息和存放个人物品。

- 儿童活动区应设有安全的玩具和游戏设施,以促进婴儿的发育和娱乐。

三、NICU建设标准1. 医疗设备和设施要求- NICU应设有高级监护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氧仪等,以满足重症新生儿的特殊治疗需求。

- 床位应配备可调节高度和安全围栏,以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并确保婴儿的安全。

- NICU内应设有专门的洗手间和消毒设备,以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 婴儿护理台和婴儿称重设备应放置在NICU内,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志纯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工作小组起草,经广泛征求同行意见,现已提交有关部门审理。

指南发布之前,在适当范围进行必要的介绍,对于它的出台和实施都很有必要。

鉴于新生儿病房于社会和伦理的重要性及其平台和运作的整体性,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成功实行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目的意义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可以促进其技术条件和能力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保证新生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以使其相互间综合业务实力具有科学可比性;有利于公众知情,有利于构建规范的区域性新生儿重症转运系统,有利于多中心临床研究,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和监督,从而有力促进我国新生儿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切实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起草过程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中卫生部妇幼司下达专项基金,委托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组织研制《中国新生儿重症病房监护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专委会筹备组组织完成了《全国109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现状调查》指南编写工作小组启动该项工作通过会议、电子邮件等形式十二番征求卫生部妇幼司、医政司相关处室参与会议专委会常委、顾问、委员五易其稿呈报草案◆《全国109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大量国外文献◆工作小组专家的实践经验◆接轨国际前沿、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参考融入力求特点◆相对于美国儿科学会(AAP)等新生儿服务分级指南类文件,本指南细致、明确、定量,创新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儿科或围产医学科医疗单元中与其他病室共用护理站的新生儿住院区域。

设有独立护理站的医疗单元,属于儿科或围产医学科领导。

规范了新生儿病房的形式定义新生儿病房形式可以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为新生儿科、新生儿病区或新生儿病室。

新生儿科新生儿病区新生儿病室设有专门病区的独立临床学科,由医院直接领导。

虽然根据多数专家的意见,沿用AAP《隶属于大学最高级别的新生儿中心建议统一的能力分级定义》,将新生儿病房分为3个级别、6个等次,但具体定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和收治对象范围则更为细致明确。

规范了新生儿病房的分级定义Ⅰ级:新生儿基础护理病房Ⅱ级:新生儿特殊护理病房Ⅲ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具备分娩时新生儿复苏能力;2健康新生儿评估及生后护理;3能够为那些生命体征平稳的接近足月(35-37胎龄)新生儿提供护理并保持其稳定状态;4能够稳定小于35周胎龄或有疾病新生儿的病情,直至他们被送到具备专业新生儿护理的机构。

AAP: 健康新生儿婴儿室注:生命体征平稳的轻度外观畸形的足月新生儿,如:多指、耳前赘、睾丸鞘膜积液或疝气等。

生命体征平稳的有高危因素的足月新生儿,如:G6PD缺乏症患儿、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母亲新生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发热母亲新生儿、胎膜早破新生儿、轻度的胎粪污染新生儿等。

一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基础护理病房)具备下列能力和条件:1.新生儿复苏;2.健康新生儿评估及出生后护理;3.生命体征平稳的轻度外观畸形或有高危因素的足月新生儿的护理和医学观察;4.需要转运的病理新生儿,离院前稳定病情。

AAP: Level IIA1具备复苏和稳定早产儿或和有疾病新生儿的病情,直至他们被送到具备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机构;收住≥32周胎龄、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2因生理不成熟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不升或喂养困难,或患儿病情适中并有望快速治愈预计不需要紧急转运到更高级别NICU,或因严重疾病在Ⅲ级NICU中治疗后处于恢复期的婴儿。

二级A等新生儿病房收容的生命体征稳定的病理新生儿,如1.生后5分钟Apgar评分4-6分和/或需要任何形式复苏的新生儿;2.需要静脉给予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以及抗生素的新生儿;3.需要鼻饲喂养的新生儿;4.需要隔离护理新生儿;5.需要面罩或头罩给氧的新生儿;6.需要特殊护理的患有先天畸形新生儿;7.需要接受光疗的新生儿;8.过期产儿;9.足月小样儿或巨大儿;10.在上级新生儿病房治疗后转送回来的处于恢复期的婴儿;等。

二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特别护理病房)A等具备一级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能力和条件:1.生命体征稳定的出生体重≥2000克的新生儿或胎龄≥35周的早产儿的医疗护理;2.生命体征稳定的病理新生儿**的内科常规医疗护理;3.上级新生儿病房治疗后恢复期婴儿的医疗护理。

AAP: Level IIB1具备Level IIA的治疗能力并能提供短时间的机械通气(小于24小时)或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生命体征异常但预计不可能发展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新生儿,如: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出现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异常,但预计不会发展到呼吸、心脏、微循环等脏器功能衰竭。

这类患儿需要持续脏器功能监测,但预计不需要应用机械通气、连续血液净化、手术治疗等上级NICU 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二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特别护理病房)B 等具备二级A等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能力和条件:1. 生命体征稳定的出生体重≥1500克的低体重新生儿或胎龄≥32周的早产儿的医疗护理;2.生命体征异常但预计不会发展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新生儿的医疗护理;3.不超过72小时的连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 )或不超过24小时的机械通气;4.头颅B超床边检测;5.实施脐静脉置管和血液置换术等特殊诊疗护理技术。

三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基本要求:具备一、二级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1.呼吸、心率、血压、凝血、电解质、血气等重要生理功能持续监测;2.长时间辅助通气;3.主要病原学诊断;4.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MRI)、超声心动图等高级影像检查。

AAP: Level IIIA具备以下能力:护理出生体重大于1000g、1胎龄大于28周的新生儿;2能够持久提供常规机械通气;能够实施一些诸如安置中心静脉导管和腹3股沟疝修复的小型手术。

三级新生儿病房(NICU)A等具备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1.出生体重≥1000克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或胎龄≥28周的早产儿的医疗护理;2.严重脓毒症和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内科医疗护理;3.持久提供常规机械通气;4.体表轻度畸形矫治类小型手术。

AAP: Level IIIB1具备以下能力: 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000g,≤28周胎龄提供全面护理;按需提供高级呼吸护理应包括高频通气和吸入NO;2能迅速方便得到儿科各专科的专业治疗;3有能力进行高级成像检查并能快速判读包括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核)磁共振影像学、超声心动图在内的影像。

4拥有小儿外科医生和儿科麻醉师以便于能就地或在临近的机构实施大外科手术譬如动脉导管未闭修补术、腹壁修补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肠穿孔、气管食管瘘或和食管闭锁、脊髓脊膜膨出等先天畸形的手术治疗。

中、大型外科手术,如:动脉导管未闭、腹壁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肠穿孔、气管食管瘘、食管闭锁、先天性胃肠道畸形、输尿管畸形、脊髓脊膜膨出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三级新生儿病房(NICU )B 等具备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1.出生体重<1000克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或胎龄<28周的早产儿的全面医疗护理;2.高频通气和NO 吸入治疗;3.儿科各亚专业的诊断治疗,包括:有创循环监护、脑功能监护、支气管镜、胃镜、连续血液净化、早产儿眼病治疗、亚低温治疗等;4.实施中、大型外科手术。

三级新生儿病房(NICU)C等具备三级A、B等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1.实施体外循环支持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2.实施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1应具备IIIB NICU的医疗能力且隶属于大学或研究所,需要拥有特殊的能力如使用ECMO、需要体外循环的严重先心修补术等;AAP: Level IIIC按新生儿病房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技术项目、支撑条件、医护管理、科研教学、医疗质量等八个方面,共160个项目,作了定量要求。

着重对新生儿病房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技术建设、医疗管理的数/质量内涵作了明确的定性表述。

采用文字和表格交互的方式,规定了各等级新生儿病房的建设要求。

规范了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的标准文字部分表格部分本指南具体、实际、可操作性的特点在建设标准体现得非常鲜明,整体化要求非常突出。

从建设完善的新生儿监护救治技术体系、切实提高医护质量的愿望出发,要求相应等级所有项目建设应全部达标或超标。

新生儿病房医师新生儿病房设备平台123新生儿病房医师必须具备的20项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13项监测与支持操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新生儿病房的床位配置数量、位置、整体布局、每床占地面积、建材和建筑、电气水暖、环境卫生、感染控制、人流物流、照明减噪、通讯监控。

新生儿医护工作的设备平台、支撑能力。

规章制度413项基本制度、15项专业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医护质量等必须的项目都有清晰的规定。

第一步:先发布作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步:待建设到一定阶段,条件成熟,再作为准入的评估标准。

要实现分级准入制度的实施,尚需同行们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根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考虑,本指南的作用分两步走:统一认识整体:制定和实施指南的目的是促进NICU的规范建设,提高新生儿学科的质量,应顾全大局。

局部:实行分级建设和管理,有政府的支持、还有横向比较的压力。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生儿学科带头人,必定会为把局部的发展融于全局的发展之中,把对单位的高度负责感和对国家新生儿学科的负责统一起来,积极推进我国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工作。

补充基础本指南中对新生儿医护人员专科从业资质的要求,目前尚缺乏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但该项目对于新生儿病房的规范化至关重要,需要尽快完善。

本次会议,请了河南省同行介绍这方面的经验,有一定的适宜性。

由于推动建立一项全国性的资质准入制度所需要的周期可能比较长,建议有条件省份可以尝试借鉴推广。

不断完善我国NICU分级建设和管理在今后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不断适应、不断完善的要求。

其制定过程应该在反复详细的解读和释义,其制定后也应通过会议、刊物、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学术研讨,不断接受同行的意见和建议,更要利用好分级建设和管理制度改善资料可比性基础的有利条件,以国家级NICU质量控制中心为主持、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指导,组织全国范围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取得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情的科学依据,对NICU建设和技术标准、指南进行不断修改和更新。

这些举措是NICU分级制度具有持久生命活力和效力的可靠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