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6fd4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b.png)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生产率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追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本文旨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实证研究,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中国农业生产率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率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劳动力投入下的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1.总产值法总产值法是通过测算农业总产值与投入资源之比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和农场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从而了解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贡献。
2.边际产量法边际产量法是通过测算单位投入资源所能增加的产量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和边际分析模型,可以分析不同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和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3.全要素生产率法全要素生产率法是综合考虑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并找出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三、中国农业生产率实证研究1.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农业人力素质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人力素质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人力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是推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优化。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年度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年度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e4cb40c0740be1e650e9a59.png)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年度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一、背景介绍我国是13多亿人口的大国。
如果我国的农作物歉收了,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帮助我国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
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的不利影响,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二、变量的选取、来源及解释模型分析主要从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农作物播种三、模型分析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关系如下:由上图可知4个解释变量基本呈线性异方差不存在1.预估出模型y=b1x2+b2x3+b3x4+b4x5+c 用eview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从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方值很大,F检验通过拟合优度很高。
但有重要变量的p值均过高,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接下来进行自相关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发现x2 x3 x4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度。
说明存在共线性问题。
3.逐步回归法分析选取最高的x2作为第一个解释变量接下来选取第二个解释变量选取X5作为第二解释变量在加入第三个变量后,无论x4,x3 p值均高于0.05故舍弃第三解释变量。
以上是x2,x5 作为解释变量的残差图。
所以最终确定的模型为+.0-=x547989xy55.120335667116.02四、结果分析根据最终的模型分析整个中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因素在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反之化肥农药的在单位面积农田上的使用已经很充分,再增加供应。
也很难达到增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43fb3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9.png)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一、总体统计方法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农林牧渔业各项产品的实际产出值和农林牧渔业加工企业的实际产值,加上农林牧渔中介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农林牧渔业准则产品的生产总值减去其折旧和损耗等,计算出来的最后结果。
总的来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就是衡量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系统总量。
2、统计方法
(1)静态统计法:是指以已知农林牧渔业经济活动的实际产出值,主要以实物计量的方法,反映各个产业产出值的基本情况,进行计量,使用标准化的数据,供经济决策参考。
(2)动态统计法:指以基准年的农林牧渔业经济活动的实际产出值,主要以价格计量的方法,反映各个产业的实际产出值,如按价值比消费指数、价格指数或价格比重计算各产业的总产值、实际产出值等,以此来反映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的变化情况,供经济决策参考。
二、实施细节
1、统计对象
统计对象包括:农林牧渔业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农林牧渔业加工企业实际产值;农林牧渔中介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农林牧渔业的准则产品的生产总值减去其的折旧和损耗等
因素所计算出来的最终值。
2、统计时段
统计时段按照正常业务的年度进行,一般以一年为一个时期,即每年的同一日期进行统计。
3、统计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主要反映的是农林牧渔业总的实际经济产出量和结构,其统计指标包括:
(1)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
(2)农业生产总值;
(3)林业生产总值;
(4)畜牧业生产总值;
(5)渔业生产总值;
(6)农林牧渔业实际产出值。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5f88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d.png)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起着无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和保障作用。
本文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个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总也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STATA、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我国的农业进行研究,不论是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对于充分发挥农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数据(一)变量选择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各省市2018年农产品的相关数据,数据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8》。
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农业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1.数据整理本文共设置了13个变量,分别是城市、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把这13个变量分别定义为V1~V13,并分别给这些变量加标签说明。
样本是我国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的相关数据。
图1 录入完成后数据三、回归分析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建立线性模型:Var2=a*Var3+b*Var4+c*Var5+d*Var6+e*Var7+f*Var8+g*Var9+h*Var10+i*Var11+u图2是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结果。
农业总产值分析
![农业总产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ec29040740be1e650e9af6.png)
农业总产值分析摘要: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属于第一产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引言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着占了世界20%的人口,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095亿元。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农,林。
牧,渔对于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分配不均,因此作出此分析以便为以后农业的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004年——2009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412.7亿元,22420亿元,24040亿元,28627亿元,,33702亿元,35226亿元建国以来,只要农业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能顺利发展,一旦农业受到挫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大国里,农业这个基础能否得到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就必然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农业总产值受到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的影响。
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耕地资源日趋减少 2.自然灾害增加 3.农村青壮劳动力减少 4.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6675a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0.png)
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农业分析中,定量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农业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一、农业生产力的定量评估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定量评估农业生产力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农户调查、农田试验和遥感技术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准确测量出土地利用率、农作物产量等重要指标,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农业投入产出分析农业投入产出分析是分析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通过统计农业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情况,可以计算出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从而评估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精确测算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
三、农业资源评估农业资源评估主要包括土地评估和水资源评估。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和使用数学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准确评估。
例如,可以通过土地调查和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通过多指标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估,通过水文模型对水资源进行评估。
四、农业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农业的研究和决策而言,了解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气候数据和农作物产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产量变化,以及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
五、农业市场分析农业市场是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农业市场分析可以帮助农业经营者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趋势,有助于做出合理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市场数据和应用市场模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供求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科学的市场战略。
六、农业风险评估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风险,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
为了降低风险并保障农民利益,需要对农业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不同风险因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减轻风险的措施。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034b3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3.png)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的农业最终产品的价值的
总和,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财政收入。
它是农业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
计算农业总产值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价值法和产量法。
价值法是指以农业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将农业生产品的货币价值累加,最后得到农业总产值。
这种方法受到地理环境和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产量法是指以农业生物量为基础,将各种农产品的物质产量乘以单价,最后得到农业总产值。
这种方法忽略了农业产品价格的变化,同时受到农业生物量变化的影响较大,所以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差。
在实际计算农业总产值时,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各有利弊,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比较,得出比较接近正确答案的数据。
要想正确计算农业总产值,必须准确收集和汇总有关数据,确定统计范围和统计时间,同时考虑所有的因素影响,最后合理判断结果,得出客观、准确的数据。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农业总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发展的正确性。
正确地计算和分析农业总产值,是确定农业生产计划和调整农业政策的基础,用于形成客观、准确的经济数据,进而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指导。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10f75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c.png)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评估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生产中所有可量化的产品的总和。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资源配置、科技水平、农民素质等。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
计算方式通常是将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得出。
三、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四、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作用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五、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农业投入等都是决定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六、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而北方地区则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七、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策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等。
八、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机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是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积极影响。
农业现状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农业现状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2e61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3.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大数据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本报告通过对农业现状的大数据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以及各类农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
2. 分析方法本报告采用以下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业发展现状进行量化描述,包括农业产值、种植面积、农产品产量等指标。
(2)相关性分析:探究农业发展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趋势分析:分析农业发展指标的长期变化趋势。
(4)对比分析:对比国内外农业发展水平,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三、农业现状分析1. 农业产值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值逐年增长,201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6.63万亿元,同比增长6.1%。
其中,种植业产值3.27万亿元,畜牧业产值2.38万亿元,渔业产值0.83万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5万亿元。
2. 种植业(1)种植面积:2019年,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23亿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亿公顷,占比90.2%。
(2)产量: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6.63亿吨,同比增长0.9%。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量分别为2.06亿吨、1.36亿吨、2.61亿吨。
3. 畜牧业(1)畜禽存栏:2019年,全国畜禽存栏量为34.6亿头(只),同比增长0.9%。
其中,猪、牛、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4.83亿头、1.18亿头、1.91亿头、27.7亿只。
(2)产量:2019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348万吨,同比增长1.1%。
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5340万吨、696万吨、486万吨。
4. 渔业(1)捕捞产量:2019年,全国海洋捕捞产量为1496万吨,淡水捕捞产量为475万吨。
(2)养殖产量:2019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为6985万吨,同比增长3.1%。
农业产值统计的技巧与方法
![农业产值统计的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9b27b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7.png)
农业产值统计的技巧与方法
1.定义清晰的农业产值:农业产值通常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产出总量。
在进行统计前要对农业产值有明确的定义,确定统计的范围和对象。
2.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体系:数据收集体系应覆盖农业各个环节,并应包括农业生产、耕地面积、种植结构、作物品种、养殖业、渔业业、林业、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收入等方面数据。
同时,也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农业产值统计需要精确的数据,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应用方法包括比较法、链式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等。
4.分析农业产值增长原因:对农业产值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找到产业发展的隐患和潜力。
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老旧、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均会影响农业产值的增长。
5.统计结果应具有参考性和预测性:通过对历史的农业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前调整农业经营策略和政策,确保农业发展步调与社会的发展潮流相符。
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关影响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的因素
![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关影响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b6a12d6a417866fb84a8eef.png)
2)F 检验:针对 H0:β1=β2=β3=β4=β5=0,给定显著水平α=,在 F
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 k-1=3 和 n-k=26 的临界值 Fα(3,26)=。由表三中得到
F= > ,应拒绝原假设 H0:β1=β2=β3=β4=β5=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农
Sample: 1978 2010
Included observations: 33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1
X2
X3
X4
X5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0/13 Time: 22:11
Sample: 1978 2010
Included observations: 33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C
X2
X5
R-squared
表 6 加入新变量的回归结果 (二)
变量
X1
X2
X3
X4
X5
R²
X1 , X2 ,X5 X1 , X3 , X5 X1 , X4 ,X5
()
X3、X4 后的方程 R ²有所提高,但 X3 的偏回归系数 符号与预期的符号不吻合,X4 的参数 t 检验值小于α=时的参数值,参数 t 检验 不显著,故不将 X3、X4 纳入模型。而在 X1、X5 基础上加入 X2 后的方程 R ² 没有提高,且 X2 的参数 t 检验值远小于α=时的参数值,参数 t 检验不显著,故 不将 X2 纳入模型。
农业统计指标解释及核算方法
![农业统计指标解释及核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d2dc6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b.png)
农业统计指标解释及核算方法1.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与价格的乘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核算方法是按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计算总价值。
2.单产值单产值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产量的农产品价值,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核算方法是将农业总产值除以作物种植面积或畜禽养殖数量。
3.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是指一定时间段内农田中播种的农作物占地面积。
核算方法是用土地面积乘以该地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来计算。
4.农作物单产农作物单产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产量的农作物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核算方法是将农作物总产量除以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5.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的农产品产量,是衡量农业劳动效益的指标。
核算方法是将农产品总产量除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数量。
6.农产品价格指数农产品价格指数是衡量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的指标。
核算方法是将一定时间段内的农产品价格,与基准年的农产品价格进行比较,计算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7.农业资本形成农业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期间内农业部门通过投资建设、购买农业设备和农业用地等方式增加的固定资产。
核算方法是将农业资本投入的价值计算总和。
8.农业产值贡献率农业产值贡献率是指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核算方法是将农业产值除以国民经济总产值。
9.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比例,反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
核算方法是将使用的农业机械数量与总农业生产设备数量进行比较。
10.农产品贸易额农产品贸易额是指农产品进出口的总价值,反映了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进出口的规模与贸易状况。
核算方法是将农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相加。
总之,农业统计指标是评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可通过相关的核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这些指标的解释和核算方法有助于了解农业生产和市场情况,指导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农业发展战略的规划。
计量经济学——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4c7c8c6529647d27285248.png)
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本文是根据我国农业的现状,想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验证一下是否存在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以及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模型中我们引入了三个变量: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民自己的投入以及农业的从业人员。
从我们所做的回归结果看,我国农村中确实存在这些状况,我们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了一些结论,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鉴于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另外还存在一些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请老师同学们多多包涵![关键词]:农业产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基础性建设投资居民的投入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使人类敲开了文明之门,人类从此由非历史走向历史。
在整个古代社会,农业既是基础部门,同时也是决定性部门,它不仅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业是古代文明的根柢。
工业革命后,农业部门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同其他部门结成了新的关系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古代文明的根柢。
总的来说,由于工业化的兴起和纵深发展,农业的份额在持续下降,因而逐渐丧失了过去的决定性地位,但它仍然在新的结构中发挥着新的作用,并且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不能完全为其他产业部门所替代的性质,同时也显现出这种性质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所及,说明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农业仍然是全部社会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在中国,农业曾经是,并将继续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状况。
一、导论1、农业的重要作用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其最表层的同时也是最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满足了人类的第一需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的食物,然后才能顾及其它事情”。
进而言之,如果缺少了农业的养育之功,人类就谈不上生存、发展和创造。
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2403f104a1b0717fd5dddd.png)
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文章运用计量学方法分析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因素,即通过对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受灾面积;耕地的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机械用量的实证分析,运用经济学原理,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结论:我国的农业生产由21世纪前的10年到21世纪后的1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农业发展水平还很低。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问题的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业将不能发展,那么三农问题也就得不到解决,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农业发展因素的分析,来揭示我国农业现存的一些问题,力求针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2模型的设定根据经济学原理,在模型中引入五个变量:①农作物播种面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②耕地受灾面积,干旱、洪涝、虫灾等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③灌溉面积,农田灌溉面积的增加,会相应地增加产量;④化肥用量;⑤机械用量。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设定模型的线性函数形式为:NYCZ=β0+β1BZMJ+β2SZMJ+β3GGMJ+β4HFYL+β5JXYL+μ3实证研究本文搜集整理了我国从1990-2009年共20年的有关农业发展状况的数据,见表1。
根据各因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我们将方程形式设定为:NYCZ=β0+β1BZMJ+β2SZMJ+β3GGMJ+β4HFYL+β5JXYL+μ用Eviews对其进行分析,得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如下:NYCZ=10 901.25+0.13BZMJ-0.11SZMJ-1.49GGMJ+(0.55)(0.75)(-2.12)(-2.98)17.53HFYL+0.01JXYL(10.54)(12. 45)R2=0.99 F=614.22 DW=2.353.1经济意义检验从回归结果可知,农业总产值各影响因素的参数值与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意义基本相符。
中国农业总产值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中国农业总产值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8f5abc7e21af45b207a898.png)
中国农业总产值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的现状,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检验哪些因素对于农业总产值有显著的影响。
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了三个变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并收集了中国31个省200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其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最后对所得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意见。
研究发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 - 考试资料一、引言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
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工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使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是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只有研究农业总产值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才能投入相应的对策,将基础产业发展上去。
选此模型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决定农业生产总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其影响程度,从而对生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文献综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学术界历来重视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林毅夫(1994)、黄少安(2005)等,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问题,他们认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农业总产出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郝利等(2010)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对北京市1990-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市1990-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78.32%。
农业分析的关键指标及数据解读
![农业分析的关键指标及数据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b83a8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6.png)
农业分析的关键指标及数据解读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分析是评估和优化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关键指标的数据解读,可以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耕地收益、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贸易、农业工业化程度、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人口情况、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决定因素。
通过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国家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制约因素。
例如,2019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8亿公顷,比上年增加了91.3万公顷。
这说明我国在土地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保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通过对粮食产量的数据解读,可以了解国家粮食供给的状况。
以中国为例,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比上年增加了3.17亿吨。
这表明我国粮食供给充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耕地收益耕地收益是评估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对耕地收益的数据解读,可以了解农业经济效益的情况。
例如,2019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35元,比上年增长了6.2%。
这说明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数据解读,可以了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情况。
以中国为例,2019年全国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比上年增长了4.4%。
这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数据解读,可以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以中国为例,2019年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为69.5,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农业总产值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2116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b.png)
农业总产值计算方法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农业总产值,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全部农业产品总量。
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是计算农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也是研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速度、比例关系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农业总产值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产值。
二、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农业总产值的计算遵循以下原则:“产品法”原则:即以产品为对象,把每种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得到每种产品的产值,然后将各种产品的产值相加,得到农业总产值。
“实际计入”原则:即计入产值的农产品必须是已经收获并出售或者自用的产品,未收获或虽已收获但尚未出售的产品不计入产值。
“现价计算”原则:即按照农产品出售时的实际价格计算产值,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
“不重复计算”原则:即在计算产值时,避免重复计算同一产品的产值。
三、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分为简单计算和复杂计算两种。
简单计算方法:适用于基层单位或个体农户。
其计算公式为:农业总产值= Σ(各种农产品产量×相应单价)其中,农产品产量以实物量表示,单价以货币形式表示。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求农户或基层单位对每种农产品的产量和单价有准确的记录。
复杂计算方法:适用于县级以上农业部门或农业研究机构。
其计算公式与简单计算方法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更为复杂。
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农产品的种类、品质、价格差异、地区差异等。
此外,还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进行扣除,以得到净产值。
四、农业总产值计算中的注意事项在计算农业总产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准确计量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产量的计量应准确无误,避免虚报、瞒报或漏报。
对于难以准确计量的农产品,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或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
合理确定农产品单价:农产品单价的确定应合理,反映市场价格水平。
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农产品,可以采用平均价格或加权平均价格进行计算。
农业分析的定量与定性方法
![农业分析的定量与定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319f8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c.png)
农业分析的定量与定性方法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农业分析作为农业发展的参考依据,对于农业生产的决策、管理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农业分析的定量与定性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定量方法在农业分析中的应用定量方法是通过数值化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客观的方式揭示农业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
在农业分析中,常常使用的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经济计量等。
例如,在农产品市场分析中,通过统计数据对农产品价格、产量和消费量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二、定性方法在农业分析中的应用定性方法是通过描述、分析和解释事物的质性特征和关系,从而获取对问题的洞察。
在农业分析中,应用定性方法可以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化的思考,以便得出结论和建议。
例如,在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分析,可以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对策。
三、定量和定性方法在农业分析中的比较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在农业分析中各具特点,互为补充。
定量方法能够通过数据和模型进行精确的分析和预测,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决策依据。
而定性方法则注重对农业问题的深入剖析,通过理论的建构和综合思考,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思路和方向。
四、定量方法的优势和弱点定量方法在农业分析中的优势在于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量化性,能够通过统计模型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精确的预测和决策。
然而,定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农业中的非经济因素难以量化分析,以及对于复杂农业系统的分析可能过于简化等问题。
五、定性方法的优势和弱点定性方法在农业分析中的优势在于其对于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对问题进行解读,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然而,定性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例如对于数据的主观性和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对于问题的理论化可能导致对实际情况的忽视等问题。
农业分析产量测算
![农业分析产量测算](https://img.taocdn.com/s3/m/c6528a4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6.png)
农业分析产量测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农业分析产量测算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从农业产量测算的背景、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业产量测算的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如何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成为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农业产量测算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和潜在的产量空间。
二、农业产量测算的方法农业产量测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统计法、抽样法、模型法等。
统计法通过对农业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农产品的总产量和平均产量。
抽样法则是在具体农田中进行样本调查,再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推算。
而模型法则是通过建立农业生产模型,利用相关的参数和数据进行预测。
三、农业产量测算的影响因素农业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质量、气候条件、耕作方法等。
土壤质量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土壤质量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气候条件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速率,降水量和光照时间的变化都会对农产品的产量造成影响。
耕作方法包括土壤耕作和种植管理等,正确的耕作方法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和生长。
四、农业产量测算的应用领域农业产量测算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等。
在农作物种植中,通过测算农产品的产量和预测未来的产量,可以合理安排种植面积、选择适宜的品种等。
在家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中,通过对养殖环境和养殖管理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养殖的效益和产量。
五、农业产量测算的优势和局限性农业产量测算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具有众多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农民和政府做出科学决策。
其次,它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和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经营策略。
然而,农业产量测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受到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小组成员:朱莹、黄志瑛、顾昕、施政保险02级1班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员、户均生产原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总动力、灌
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出口额、进口额。
[内容提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目前“三农”问题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在近几年中,农业总产值出现了一些波动,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找出影响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因素及其在这些变动中所起的作用,并对这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用不到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2003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452.85亿元。
农业总产值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很大。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出现了一些波动。
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4241.88亿元,14106.22亿元,13873.59亿元,14462.79亿元,14931.54亿元。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几个因素可能对此产生影响:第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的耕地正因各种原因,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因此,地少人多这一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粮食生产。
第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行列,农村留守从事种植业的人很多都是老人和小孩。
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肥料,新型的灌溉方式,农机具的使用也对农业总产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在各种农作物中,有些是优良品种很受市场欢迎,但是有些品种却乏人问津,比如,近年来,由于籼型杂交水稻的口感比不上很多优质的新品种,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而由于我国国产的黄豆品质价格与美国的同类产品相比不占优势,造成国内黄豆的减产,同时大量从美国进口黄豆。
由此可以看出,粮食的市场需求和进出口都对粮食的产量有影响。
第五,灌溉的面积、病虫害波及范围、程度,各地区土地的种类和分布等都会对粮食的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
为了验证在我们能够考虑到的范围内的各种因素对某一时点上农业总产值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我们引入如下变量:
设定模型如下:Y=β
0+β
1
X
1
+β
2
X
2
+β
3
X
3
+β
4
X
4
+β
5
X
5
+β
6
X
6
+β
7
X
7
+β
8
X
8
+U
通过分析2003年我国31个省市农业总产量的历史资料可建立模型如下:Y为2002年农业总产值(亿元)
X1----农业从业人员(万元)
X2----户均生产原值(元/每户)
X3----为耕地面积(千公顷)
X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X5----灌溉面积(千公顷)
X6----化肥施用量(万吨)
X7----出口额(万美元)
X8----进口额(万美元)
设定模型的函数形式如下:Y=β
0+β
1
X
1
+β
2
X
2
+β
3
X
3
+β
4
X
4
+β
5
X
5
+β
6
X
6
+β
7
X
7
+β
8
X
8
+U
三.具体分析过程
分析:
由上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84.52395>F(8,22)=2.40,表明模型整上看农业总产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但是X4的系数为负,与其经济意义相悖,而且常数项、X1、X2、X3、X4、X5、X8的T检验值都不显著,因此需要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
(一)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计算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可以看出解释变量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
表明模型中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修正:
1 运用OLS法逐一求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
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经分析Y对X6的线性关系强,如下图所示,两者趋势较一致,拟合程度最好,所以从X6开始进行逐步回归。
2 利用EVIWS逐步回归修正
Y=64.47880+2.989894X6
(2.465609) (20.90158)
Adjusted R-squared=0.935605 F-statistic=436.8761
再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添加,由T-检验值,Adjusted R-squared值,F-检验值综合评估,得到以下的模型拟合效果为最优:
Y=48.83128+0.032959X5+2.640594X6
(1.782918) (1.571097) (10.05940)
Adjusted R-squared=0.938709 F-statistic=230.7323
Y=36.34899+0.0282845X5+2.489372X6+0.001063X7
(1.604827) (1.643220) (11.39764) (3.846975)
经上述逐步回归分析可知Y对X5,X6,X7以及常数项的回归模型为最优。
(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
由于我们获得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无法采用ARCH检验,又因为该模型有3个解释变量,不适用于需要排序的Goldfeld-Quandt检验,所以我们采用WHITE 检验对该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WHITE 检验
可知Obs*R-squared=14.56767<x(9)=16.9190所以不存在异方差
(三)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性的检验
由D-W=1.931630,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durbin-watson表,n=31,k=3得下限临界值dL=1.229和上限临界值du=1.650由du<1.931630<4-du,所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模型确立:
综上所述,模型经过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修正,自相关、异方差的检验后可以确定为:
Y=36.34899+0.0282845X
5+2.489372X
6
+0.001063X
7
修改后的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是不错的。
四.模型解释及存在问题
(一)经济解释
经过分析我们所确立的模型,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出口额都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并且它们与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灌溉面积每增加1单位,农业总产值增加约0.03单位;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单位,可以使农业总产值增加约2.5单位;另外出口额对农业总产值也有一定影响。
从模型还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农业从业人员”对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不高,因此,可以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制约今后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验证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现实。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结构是不合理的。
原因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对其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化肥的施用量在我们采用的变量中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化肥的采用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提高总产值,但是化肥对土地和生态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从长远来看,如果靠不断增加化肥的施用量来提高农业总产值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资源消耗大产出却相对较低的国情,今后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还是应该多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产出。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先验信息,户均生产原值及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应该是显著的,对它们的删除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由于数据的缺失以及一些其他的制约因素,如果不删除该变量,多重共线性又无法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解释效力。
另外由于我们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一些影响因素,使模型本身具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影响我们的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计量经济学》主编:庞皓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中国统计年鉴2003》
3、《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