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勘察中常用参数参考规范及书页码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整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整理

目录1、P19 勘探深度的计算 (2)2、P210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 (2)3、P225 地震液化判别计算 (4)4、P69 湿陷性土总湿陷量计算及地基的湿陷等级确定 (6)5、P70 红黏土的状态分类及复浸水特性分类 (8)计算及融沉性分类表 (9)6、P77,多年冻土平均融化下沉系数67、P82 盐渍土按化学成份分类表及按含盐量分类表 (9)8、P246 花岗岩残积土液性指数计算 (9)9、P103 浅层及深层平板载荷实验的变形模量计算 (10)10、P110 旁压试验旁压模量计算 (10)11、P111 扁铲侧胀试验有关参数计算 (11)12、P28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动贯入阻力计算 (11)13、P289 十字板剪切试验估算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 (11)14、P292 利用旁压曲线的特征值评定地基承载力 (12)15、P298 波速测试小应变动剪切模量、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计算 (13)16、P124 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有关计算 (13)17、P132 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需用计算器统计功能) (14)P136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15)表A.0.1 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 (15)表A.0.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 (15)表A.0.3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15)表A.0.4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 (15)表A.0.5 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15)表A.0.6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定 (15)P141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15)P143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15)P144 附录D 膨胀土的初判方法 (15)P145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1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2 孔隙水压力测定方法和合用条件 (15)P146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15)P147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16)4 .1 .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算起,勘探孔 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 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 3 倍, 对于单独柱基不应小于 1.5 倍,且不应小于 5m 。

岩土工程实用手册

岩土工程实用手册

岩土工程实用手册一、岩土工程勘察分级(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二、岩土的分类(一)岩石分类(GB50021-2001)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岩体完整程度与定性分类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二)土层分类(GB50021-2001)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三)砂、碎石密实度分类(四)特殊性岩土2、红粘土:颜色为棕红或褐黄,覆盖于碳酸盐岩系之上,其液限大于等于50%的高塑性粘土,应判定为原生红粘土。

原生红粘土经搬运、喾人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且其液限大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值《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1注:1、Po 、Eo 系根据载荷试验求得,P υ系荷载与沉降量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 2、a ω=ω/ωL。

红粘土的矿物成分《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2红粘土的化学成分《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3红粘土按状态分类标准《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5-2-43、膨胀土1)膨胀土的评价2)膨胀土地基计算(1)膨胀土地基变形量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分别计算:①当离地表1m处地基的天然含水量等于或接近最小值时,或地面有覆盖且无蒸发可能时,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经常有水浸湿的地基,可按膨胀变形量计算;②当地表1m处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1.2倍塑限含水量时,或直接受高温作用地基,可按收缩变形量计算③其他情况下可按胀缩变形量计算。

附录二中国部分地区的蒸发力及降水量表(GBJ112-87)附表2.1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一)确定浅基承载力: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岩石承载力标准值ƒk(kpa)【注】据RQD值估算: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ƒk(kpa)粉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3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ƒ0(kpa)注:①本表只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10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5年的粉土;②压实填土地基的承载力另行确定。

岩土专业参考规范书目(含勘察和施工)

岩土专业参考规范书目(含勘察和施工)

岩土工程专业参考规范书目(含勘察和施工)一、岩土工程专业参考规范与书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09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10.《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11.《通用水泥质量等级》JC/T452-20091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扎光圆钢筋》GB1499.1-201713.《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扎带肋钢筋》GB1499.2-201814.《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200815.《热轧圆盘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14981-20091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1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18.《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19.《建筑用砂》GB/T14684-20112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172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25.《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BJ08-72-199826.《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201727.《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DB13(J)/T48-20052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29.《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30.《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3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32.《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33.《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34.《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3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36.《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DL/T5210.1-201237.《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5024-201638.《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201239.《旋挖钻机施工操作技术规程》DB13(J)/T139-201240.《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04G36141.《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13(J)/T39-201642.《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4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20164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4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岩土工程勘察相关规范及参考资料

岩土工程勘察相关规范及参考资料

目录一、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勘察部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4.《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87)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50025-2004)6.《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二、关于我省工程勘察和地基施工图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三、勘察专业方面有关技术问题的解答四、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七、参考资料:1.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 7-89 附录五土(岩)的承载力标准值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15-31-2003 资料3.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TB10012-2001 附录D地基承载力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 024-855.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J08-37-2002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08-11-1999资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勘察部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0.3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4.1.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7 在季度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8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40.0
0.28
0.17
17.0
砂岩
15.7
9.6
0.28
0.21
5.2
石灰石
39.8
36.0
0.18
0.25
14.5
页岩
66.8
49.5
0.17
0.21
25.3
大理石
68.6
50.2
0.06
0.22
26.6
花岗岩
10.7
5.2
0.20
0.41
1.2
流体弹性特性——用于地下水分析的模型涉及到不可压缩的土粒时用到水的体积模量Kf,如果土粒是可压缩的,则要用到比奥模量M。纯净水在室温情况下的Kf值是2 Gpa。其取值依赖于分析的目的。分析稳态流动或是求初始孔隙压力的分布状态(见理论篇第三章流体-固体相互作用分析),则尽量要用比较低的Kf,不用折减。这是由于对于大的Kf流动时间步长很小,并且,力学收敛性也较差。在FLAC3D中用到的流动时间步长,tf与孔隙度n,渗透系数k以及Kf有如下关系:
(7.7)
其中
——最大主应力(压缩应力为负);
——最小主应力
——摩擦角
c——粘聚力
当 时进入剪切屈服。这里的两个强度常数φ和c是由实验室的三轴实验获得的。当主应力变为拉力时,摩尔-库仑准则就将失去其物理意义。简单情况下,当表面的在拉应力区域发展到 等于单轴抗拉强度的点时, ,这个次主应力不会达到拉伸强度—例如;
流动体积模量还会影响无流动但是有空隙压力产生的模型的收敛速率(见1.7节流动与力学的相互作用)。如果Kf是一个通过比较机械模型得到的值,则由于机械变形将会产生孔隙压力。如果Kf远比 大,则压缩过程就慢,但是一般有可能Kf对其影响很小。例如在土体中,孔隙水中还会包含一些尚未溶解的空气,从而明显的使体积模量减小。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 联合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第1页 共1页
@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Code for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B 50021 2001
第6页 共6页
资料编号 GB 50021--2001
@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1总 则
1.0.1 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确保工程质量 提高投资效益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除水利工程 铁路 公路和桥隧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 勘察 1.0.3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 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 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 查明不良 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精心勘察 精心分析 提出资料完整 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0.4 岩土工程勘察 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规 范的规定
采用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地质测量 遥感解译等方法 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 要素 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 2.1.3 岩土工程勘探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 包括钻探 井探 槽探 坑探 洞探以及物探 触 探等 2.1.4 原位测试 in-situ tests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 行 日 期 :2002 年 3 月 1 日
中国建筑资讯网
2001 北 京
第2页 共2页
资料编号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HBDB岩土工程勘察常用资料摘录版目录1工程、场地、地基、岩土勘察等级标准 (1)2 岩土的分类 (3)3 碎石土、砂土、粉土的密实度 (6)4 建筑抗震 (7)5 岩土层、标贯、静力触探与剪切波速的关系 (8)6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9)7 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指标 (10)8 岩土的承载力压缩性指标 (17)9 岩土指标统计精度表 (19)10 原位测试 (20)11 统计方法及野外工作量的布置 (25)12 野外工作量的布置 (26)13场地和地基 (28)14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32)15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37)工程重要性等级标准工程类型破坏效果工程重要性等级说 明重要工程 很严重 一级工程 规范条文说明: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30层以上定为一级;7~30可定为二级;6及以下可定为三级一般工程 严重 二级工程 次要工程不严重三级工程GB 50021-2001 3.1.1条款场地等级(复杂程度)标准场地等级等级标准说明 一级场地(复杂场地)①建筑抗震危险地段②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③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强烈破坏④地形地貌复杂⑤多层地下水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题研究。

1、第⑤条为新增,2、从一级开始推,3、抗震有利、不利按GB50011规定确定。

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①建筑抗震不利阶段②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③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④地形地貌较复杂⑤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三级场地 (简单场地) ①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②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③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④地形地貌简单⑤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GB50021-2001 3.1.2条款地基等级(复杂程度)标准地基等级等级标准 说明一级地基(复杂地基)①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②严重失陷、膨胀、盐滞、污染的特殊岩土,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

将原规范的地下水影响去掉了,强调了岩性的均匀性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①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性质变化较大②一般地基规定以外的特殊岩土 三级地基(简单地基) ①沿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②无特殊性岩土。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相关规范明细

岩土工程勘察相关规范明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3.《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70—1999);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5.《工程岩土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99);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6年版);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87);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1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1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18.《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204—97);19.《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 250—98);20.《碾玉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 274—2001);2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22.《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2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24.《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2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2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2004);2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2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03年版);3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岩土参数查询需要的规范统计

岩土参数查询需要的规范统计

1、基底摩擦系数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6.5.2或《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表4.4.2
2、土基干湿度查询见《市政规范》条文说明6 城市道路勘察
3、地基土比例系数查询见《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附录P 表P.0.2-1和P.0.2-2
4、土体与锚固体极限摩阻力标准值查询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表4.4.3
5、地基土深宽修正系数查询见《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表3.3.4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5.2.4条
6、回弹模量见《自做岩土资料参数参考表》
7、抗拔系数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表5.2.18-2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规范表5.4.6-2
8、折减系数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表5.2.12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规范表5.3.12
9、变形模量E0见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条文说明6.4.5 E0=1.167N'-1.053 (MPa)
10、边坡坡率允许值见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附录K 表K.0.2-1~3
11、负摩阻力系数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表5.4.4-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_50021-2001.doc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_50021-2001.doc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oc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oc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6.2.4 红粘土地区勘探点的布置,应取较密的间距,查明红粘土厚度和状态的变化。

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宜取30~50m;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对均匀地基宜取12~24m,对不均匀地基宜取6~12m。

厚度和状态变化大的地段,勘探点间距还可加密。

各阶段勘探孔的深度可按本规范第4.1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不均匀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基岩。

对不均匀地基、有土洞发育或采用岩面端承桩时,宜进行施工勘察,其勘探点间距和勘探孔深度根据需要确定。

6.2.5 当岩土工程评价需要详细了解地下水埋藏条件、运动规律和季节变化时,应在测绘调查的基础上补充进行地下水的勘察、试验和观测工作有。

关要求按本规范第7 章的规定执行。

6.2.6 红粘土的室内试验除应满足本规范第11 章的规定外,对裂隙发育的红粘土应进行三轴剪切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必要时,可进行收缩试验和复浸水试验。

当需评价边坡稳定性时,宜进行重复剪切试验。

6.2.7 红粘土的地基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 4.1.24 条的规定确定。

当基础浅埋、外侧地面倾斜、有临空面或承受较大水平荷载时,应结合以下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红粘土的承载力;1 土体结构和裂隙对承载力的影响;2 开挖面长时间暴露,裂隙发展和复浸水对土质的影响。

6.2.8 红粘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筑物应避免跨越地裂密集带或深长地裂地段;2 轻型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应大于大气影响急剧层的深度;炉窑等高温设备的基础应考虑地基土的不均匀收缩变形;开挖明渠时应考虑土体干湿循环的影响;在石芽出露的地段,应考虑地表水下渗形成的地面变形;3 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基础形式,在满足本条第 2 款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利用浅部硬壳层,并进行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应建议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

(完整版)岩土力学参数大全

(完整版)岩土力学参数大全

常用岩土材料力学参数(E, ν与) (K, G) 的转换关系如下:E3(1 2 )G (7.2)2(1 )当ν值接近0.5 的时候不能盲目的使用公式3.5 ,因为计算的K 值将会非常的高,偏离实际值很多。

最好是确定好K 值(利用压缩试验或者P 波速度试验估计),然后再用K 和ν 来计算G 值。

表7.1 和7.2 分别给出了岩土体的一些典型弹性特性值。

岩石的弹性(实验室值)(Goodman,1980)表7.15 中弹性常量:E1, E3, ν12, ν13 和G13;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有9 个弹性模量E1,E2,E3, ν12, ν13, ν23,G 12,G 13 和G23。

这些常量的定义见理论篇。

均质的节理或是层状的岩石一般表现出横切各向同性弹性特性。

一些学者已经给出了用各向同性弹性特性参数、节理刚度和空间参数来表示的弹性常数的公式。

表3.7 给出了各向异性岩石的一些典型的特性值。

横切各向同性弹性岩石的弹性常数(实验室)表7.37.3 固有的强度特性在 FLAC 3D中,描述材料破坏的基本准则是摩尔 - 库仑准则,这一准则把剪切破坏面看 作直线破坏面:其中 N φ (1 sin )/(1 sin )1 ——最大主应力 ( 压缩应力为负 );3 ——最小主应力——摩擦角c ——粘聚力当f s 0时进入剪切屈服。

这里的两个强度常数 φ和 c 是由实验室的三轴实验获得的。

当主应力变为拉力时,摩尔 -库仑准则就将失去其物理意义。

简单情况下, 当表面的在拉应 力区域发展到 3 等于单轴抗拉强度的点时, t,这个次主应力不会达到拉伸强度 —例如;f t 3 t( 7.8 )当 f t 0 时进入拉伸屈服。

岩石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通常有由西实验获得。

注意,抗 拉强度不能超过 σ 3, 这是和摩尔 -库仑关系的顶点的限制是一致的。

最大的值由下式给出tc max tan表 7.4 列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岩石标本的粘聚力、摩擦角和抗拉强度值。

勘察规范常用参数出处表

勘察规范常用参数出处表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值(m)
P64页
残积土的定名及根据标贯确定状态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J 13-07-2006
P13页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b、ηd)
P26页
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变形允许值
P29页
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f)
P54页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Ra)
P75页
各岩土层桩侧、桩端极限值
参数类型
参考规范
具体位置
备注
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Frb)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
P42~43页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
P26页
岩土挡墙底面摩擦系数(μ)
P60页
边坡坡率允许值(高宽比)
P75页
岩土层地基系数(m)
P121页,附录G
场地有利、不利地段划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P77页
因土样扰动,可采用该方法确定
回弹模量Eo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2013
P77页,附录B
GB50223-2008
P3页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P6页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Quk)
P33~39页
各岩土层侧阻力、端阻力标准值
负摩阻力系数(ξn)
P45页
抗拔系数(λ)
P47页
建筑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
P50页
承台底与地基土间的摩擦系数(μ)
P63页
与土对挡土墙基地的摩擦系数一致
查表求各岩土承载力特征值(fak)
P127页,附录C
锚杆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主要性质指标录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主要性质指标录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主要性质指标录《工业与民用建筑基地设计规范》(TJ7-74):一.确定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一)用标准贯入试验确定砂土的容许承载力粘土(二)用动力触探试验确定砂土的容许承载力(1)重型(2)动力触探我国《勘察规范TJ21-77》中砂、粗砂、砾砂:碎石土:铁二院和沈阳冶勘队卵石土的容许承载力作了补充延伸。

铁二院:机械工业部第二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成都地区的粘性土和粉细砂曾作过研究,得到了表27的大致关系。

(2)超重型动力触探(卵石、碎石土)西南综合勘察院的资料:二.用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成都经验(卵石土)三.用动力触探确定土的其他力学性质指标1:抗剪强度标贯击数与砂土内摩擦角2:变形模量铁二院——适用于卵石和圆砾(2):用N63.5确定粘性土的压缩模量Es机械工业部第二勘察研究院四. 用标贯试验确定粘性土的状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q u《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7-89)岩石承载力标准值(kPa)注:①对于微风化的硬质岩石,其承载力如取大于4000kPa时,应由试验确定;②对于强风化的岩石,当与残积土难于区分时按土考虑;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kPa)注:①表中数值适用于骨架颗粒空隙全部由中砂、粗砂或硬塑、坚硬状态的粘性土或稍湿的粉土所充填;②当粗颗粒为中等风化或强风化时,可按其风化成都适当降低承载力,当颗粒间呈半胶结状时,可适当提高承载力;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注:本表值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十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五年的粉土;注:①表中数值仅用作初步设计时的估计;②入土深度超过15m时按15米考虑;注:①表中数值仅作为初步设计时的估算;②尚未完成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可不计其摩擦力;桩基规范(JGJ94-94)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桩的极端端阻力标准值q pk(kPa)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桩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沉管灌注桩桩端承载力q P(kPa)(手册825)。

工程勘察中常用岩土工程全参数及选用

工程勘察中常用岩土工程全参数及选用

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岩土工程参数及选用热物理指标地铁工程中用到的热物理指标主要有导热系数、导湿系数、比热容,测定热物理性能试验方法较多,各种不同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常用的热物理指标的测定方法有面热源法、热线法和热平衡法。

三个热物理指标有下列相互关系:基床系数基床系数是地铁地下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的准确性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没有工程积累的地区需要进行现场试验和专题研究,当有成熟地区经验时,可通过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基床系数是地基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单位变形时所需的应力,也称弹性抗力系数或地基反力系数,一般可表示为:K=P/S基床系数与地基土的类别(砾状土、粘性土)、土的状况(密度、含水量)、物理力学特性、基础的形状及作用面积受力状况有关。

基床系数的确定方法如下:地基土的基床系数K可由原位荷载板试验(或K30试验)结果计算确定。

考虑到荷载板尺寸的影响,K值随着基础宽度B的增加而有所减小。

对于砾状土、砂土上的条形基础:对于粘性土上的条形基础:式中 K1——是0.305m宽标准荷载板的标准基床系数或K30值。

地铁工程中基床系数主要用来进行地基梁计算、衬砌配筋计算、路基计算、支护结构计算等。

基坑深度范围内一般进行水平基床系数试验,基底以下土层一般考虑进行垂直基床系数试验。

桩的设计参数对于高架敷设方式的轨道工程,一般采用桩基础,部分地下车站设有中间柱时,一般会采用柱下桩基方案,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考虑地下结构的抗浮问题,可能设置抗浮桩。

根据规范要求,高架区间线路桩的设计参数依据《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提供桩的极限摩阻力fi、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σ、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和m0。

高架车站、车站中柱桩、抗浮桩的设计参数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 GJ94)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极限端阻标准值qpk、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桩的抗拔系数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常用岩土材料力学参数(E, ν) 和(K, G)的转换关系如下:)21(3ν-=EK)1(2ν+=EG (7.2)当ν值接近0.5的时候不能盲目的使用公式3.5,因为计算的K 值将会非常的高,偏离实际值很多。

最好是确定好K 值(利用压缩试验或者P 波速度试验估计),然后再用K 和ν来计算G 值。

表7.1和7.2分别给出了岩土体的一些典型弹性特性值。

岩石的弹性(实验室值)(Goodman,1980)表7.1土的弹性特性值(实验室值)(Das,1980)表7.2各向异性弹性特性——作为各向异性弹性体的特殊情况,横切各向同性弹性模型需要5中弹性常量:E1, E3,ν12,ν13和G13;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有9个弹性模量E1,E2,E3,ν12,ν13,ν23,G12,G13和G23。

这些常量的定义见理论篇。

均质的节理或是层状的岩石一般表现出横切各向同性弹性特性。

一些学者已经给出了用各向同性弹性特性参数、节理刚度和空间参数来表示的弹性常数的公式。

表3.7给出了各向异性岩石的一些典型的特性值。

横切各向同性弹性岩石的弹性常数(实验室)表7.3流体弹性特性——用于地下水分析的模型涉及到不可压缩的土粒时用到水的体积模量Kf,如果土粒是可压缩的,则要用到比奥模量M。

纯净水在室温情况下的Kf值是2 Gpa。

其取值依赖于分析的目的。

分析稳态流动或是求初始孔隙压力的分布状态(见理论篇第三章流体-固体相互作用分析),则尽量要用比较低的Kf ,不用折减。

这是由于对于大的Kf流动时间步长很小,并且,力学收敛性也较差。

在FLAC 3D中用到的流动时间步长,tf和孔隙度n ,渗透系数k 以及K f 有如下关系:'f f kK nt ∝∆ (7.3) 对于可变形流体(多数课本中都是将流体设定为不可压缩的)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的固结系数νC 来决定改变K f 的结果。

f'K n m k C +=νν (7.4)其中3/4G K 1m +=νf 'k k γ=其中,'k ——FLAC 3D 使用的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单位和速度单位一样(如米/秒) f γ——水的单位重量考虑到固结时间常量和νC 成比例,我么可以将K f 的值从其实际值(Pa 9102⨯)减少,利用上面得表达式看看其产生的误差。

岩土工程勘察常用规范一览

岩土工程勘察常用规范一览

岩土工程勘察常用规范一览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
(6)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99);
(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
(10)《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
(1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4)《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ECS240:2008);
(1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YS5219-2000);
(16)《标准贯入试验规程》(YS5213-2000);
(1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8)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岩土力学参数大全

岩土力学参数大全

基坑各向平均厚度(m)重度内摩擦角凝聚力土体与锚固体极限摩阻力标准值东向南向西向北向γφ CBC DE CD EF FA AB填土8 5 9 4 5 10 19 10 13 18 粘土 5.5 7.5 2.5 8.5 6.5 2.5 18.5 12 15 30 圆砾0.5 0.5 0.5 1 1 0.5 20 35 / 120 粉质粘土0.5 0.5 0.5 0.5 0.5 0.5 19.5 19 25 60 强风化板岩 2.5 8.5 7.5 7 6.5 3.5 21.5 30 30 150 中风化板岩15 15 15 15 15 15 23.5 35 35 220常用岩土材料力学参数(E, ν) 与(K, G)的转换关系如下:)21(3ν-=EK)1(2ν+=EG (7.2)当ν值接近0.5的时候不能盲目的使用公式3.5,因为计算的K 值将会非常的高,偏离实际值很多。

最好是确定好K 值(利用压缩试验或者P 波速度试验估计),然后再用K 和ν来计算G 值。

表7.1和7.2分别给出了岩土体的一些典型弹性特性值。

岩石的弹性(实验室值)(Goodman,1980) 表7.1土的弹性特性值(实验室值)(Das,1980) 表7.2各向异性弹性特性——作为各向异性弹性体的特殊情况,横切各向同性弹性模型需要5中弹性常量:E 1, E 3, ν12,ν13和G 13;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有9个弹性模量E 1,E 2,E 3, ν12,ν13,ν23,G 12,G 13和G 23。

这些常量的定义见理论篇。

均质的节理或是层状的岩石一般表现出横切各向同性弹性特性。

一些学者已经给出了用各向同性弹性特性参数、节理刚度和空间参数来表示的弹性常数的公式。

表3.7给出了各向异性岩石的一些典型的特性值。

横切各向同性弹性岩石的弹性常数(实验室) 表7.37.3 固有的强度特性在FLAC 3D 中,描述材料破坏的基本准则是摩尔-库仑准则,这一准则把剪切破坏面看作直线破坏面:s 13N f φσσ=-+ (7.7)其中 )sin 1/()sin 1(N φφφ-+=1σ——最大主应力 (压缩应力为负); 3σ——最小主应力φ——摩擦角c ——粘聚力当0f s <时进入剪切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数类型
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 (Frb)
参考规范
具体位置
P42~43页 P26页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 P60页 P75页 P121页,附录G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 岩土挡墙底面摩擦系数(μ ) 边坡坡率允许值(高宽比) 岩土层地基系数(m)
场地有利、不利地段划分 岩土层波速估算取值(vs) 场地类别确定 砂土液化判别计算及液化等级 确定 土层液化折减系数 抗震特征周期值(s)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JGJ 120-2012
岩土条纹说明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土对挡土墙基地的摩擦系数 (μ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P6页
P49页
沉井外壁与土体间的单位摩阻 力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2012
P41页,附录B
备注
其中深沪及磁灶 地区需细分参 考:闽建设【 2011】10号文
各岩土层侧阻力 、端阻力标准值
与土对挡土墙基 地的摩擦系数一 致
各岩土层桩侧、 桩端极限值
与承台底与地基 土间的摩擦系数 一致
P33~39页 P45页 P47页 P50页 P63页 P64页
残积土的定名及根据标贯确定 状态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 b、η d) 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变形允许值 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 值(f)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Ra) 查表求各岩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J 13-07-2006
P18页 P19页 P20页 P24~25页 P29页 P33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加速度取 值
P179页,附录 A.0.11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P3页 P6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 算(Quk) 负摩阻力系数(ξ n) 抗拔系数(λ ) 建筑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 承台底与地基土间的摩擦系数 (μ )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 数值(m)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P13页 P26页 P29页 P54页 P75页 P127页,附录C
锚杆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qsk) 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qsk) 突涌稳定安全系数计算(Kh) 基坑涌水量计算(Q)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JGJ 120-2012
P45页 P75页 P118页,附录C P123页,附录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