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51邓中甲

合集下载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邓中甲《中医⽅剂学》教学⽚(1—82全集)《中医⽅剂学》01、绪⾔、总论 54:05播放: 21,077《中医⽅剂学》02、发展简史 54:20播放: 9,519《中医⽅剂学》03、第⼆章⽅剂... 52:50播放: 9,061《中医⽅剂学》04、医门⼋法:... 40:03播放: 6,150《中医⽅剂学》05、吐法的适应... 51:32播放: 4,681《中医⽅剂学》06、和法常⽤分... 51:43播放: 4,625《中医⽅剂学》07、消法和下法... 55:25播放: 4,608《中医⽅剂学》08、⽅剂的配伍... 56:46播放: 5,611《中医⽅剂学》09、⽅剂的配伍... 50:25播放: 4,077《中医⽅剂学》10、⽅剂的基本... 51:42播放: 6,408《中医⽅剂学》11、⽅剂的基本... 54:16播放: 5,636《中医⽅剂学》12、剂型更换的变化 44:09播放: 3,185《中医⽅剂学》13、总论⼩结。

... 44:14播放: 6,673《中医⽅剂学》14、⿇黄汤(⼆... 52:10播放: 7,907《中医⽅剂学》15、桂枝汤(⼆... 42:12播放: 5,471《中医⽅剂学》16、九味羌活汤... 45:59播放: 5,304《中医⽅剂学》17、⼩青龙汤、... 47:12播放: 5,098《中医⽅剂学》18、⽌嗽散(⼆... 52:21播放: 5,774《中医⽅剂学》19、银翘散(⼆... 42:22播放: 4,277《中医⽅剂学》20、⿇杏⽯⽢汤... 58:03播放: 5,151⾸页 | << | 1 2345 | >> | 末页82条的第1-20条。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第一章 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一、辛温解表二、辛凉解表三、扶正解表第二章 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 里热积滞实证✆二、温下(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三、润下(适用病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四、逐水(适用病证:水饮雍盛于里之实证)五、攻补兼施(适用病证:里实正虚的大便秘结证)第三章 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一、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三、调和肠胃第四章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一、清气分热(适用病证:热在气分证)二、清营凉血(适用病证: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三、清热解毒(适用病证:各类热毒证候)四、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郁在某一个特定的脏腑所产生的热证)五、清虚热第五章 祛暑剂第六章 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一、温中驱寒(适用病证:中焦虚寒证)二、回阳救逆三、温经散寒第七章 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一、补气二、补血三、气血双补四、补阴五、补阳六、阴阳双补第八章 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一、固表止汗二、敛肺止咳三、涩肠固脱四、涩精止遗五、固崩止带第九章 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一、重镇安神二、滋养安神第十章 开窍剂(凉开、温开)一、凉开(适用病证:邪热内闭心包证)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第十一章 理气剂(行气、降气)一、行气二、降气第十二章 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二、止血第十三章 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一、疏散外风【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第十四章 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一、清宣外燥二、滋阴润燥(适用病证: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第十五章 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一、芳香化湿,燥湿和胃(适用病证: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二、清热祛湿(适用病证:湿热证,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热下注)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四、温化寒湿(适用病证: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所引成痰瘀水肿等证)五、祛风燥湿(适用病证: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第十六章 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二、清热化痰(适用病证:痰热证)三、润燥化痰(适用病证:燥痰证)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五、化痰熄风(适用病证:内风挟痰证)第十七章 消食剂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二、健脾消食(适用病证: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第十八章 驱虫剂。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自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二泻下剂2.1寒下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次我们讨论到猪苓汤,讨论到猪苓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和方义分析,以及猪苓汤的配伍特点。

下面我们把猪苓汤和五苓散从病机到配伍上进行一个比较,前面讲到了五苓散是属于外邪入里,循经传腑,这个腑是膀胱。

所以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导致了关门开合不利,所以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同时它伴随有水逆证,所以蓄水证,加水逆证。

蓄水证表现在由于水液不化不能布散,口干渴欲饮水,但是水入即吐。

这个水逆呢,还有脐下动悸,造成头眩心悸,也可以咳嗽,所以五苓散证主要是病位在膀胱。

五苓散证既有外邪入里,影响膀胱气化的一个层面,又有内因当中呢,脾的运化不足,阳不化气,有这个基础。

所以用药,以利水渗湿的泽泻、猪苓、茯苓和健脾、温阳化气的白术、桂枝组合。

就成为一个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温阳健脾一张治疗蓄水证的名方。

猪苓汤和五苓散,有很多共同地方,从《伤寒论》角度来看,猪苓汤它也是指外邪入里化热,传入下焦,引起水蓄下焦,水热互结,小便不利。

然后由于热象明显,可以造成水气上逆,热扰心神,热伤阴液这些变化。

所以它可以有心烦、失眠、咳嗽、呕吐这些相应的表现。

从病机比较来看,虽然病位都涉及膀胱,但猪苓汤它涉及阳明胃,它实际水热互结,在里影响到膀胱、胃两个病位,所以涉及到胃,又加上热比五苓散证重,比较突出,所以伤阴明显。

因此在治法上猪苓汤就是利水渗湿和养阴清热相结合,所以它的功效,就是利水清热养阴,那用药呢,同样用了泽泻、猪苓、茯苓三个药来利水渗湿,但是相应的配了滑石和阿胶,配滑石增强了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配阿胶呢,考虑到阴伤,考虑到一定程度的伤阴。

阿胶在这个方里的配伍,我们现代的研究发现,它有促进其它几味药的成分吸收的这个作用,当然古代不一定认识到这个,但实际当中的效果呢,恰恰从后来的我们现代的实验相吻合。

猪苓汤这个方在使用当中,当然《伤寒论》也提出来了,阳明有热,如果汗出多,这个方不适宜使用。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详解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详解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五、攻补兼施(适用病证:里实正虚的大便秘结证)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二、回阳救逆
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四、涩精止遗
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
一、凉开(适用病证:邪热内闭心包证)
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
一、行气
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
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第十七章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第十八章驱虫剂。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全文汇总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全文汇总

.那些例子当中多数在这个方里就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朮,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这是在宋、金,这个时代,在北
,因为寒很突出。可能跟这有一定关系。但是怎么样有这种历史资料呢?怎么样用旁证或直接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呢?不容易。开始引我来解决这个
病机 外感风寒表实
外邪侵犯人体(侧重点) 外感风寒表虚, 既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犯体表引起的体表的正 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
临床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
功用 祛邪为主 祛邪调正并进
用药 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力量 很强 桂芍相配,既散邪(发散风邪)又调正(调和营卫)
“正局”,就是最标准的。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
“伤寒正局”的含义。
《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是诊,断是辨证。跟辨证捕捉病
,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
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6到9克,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小
4到6克,很少。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
。有的很强调芳化。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有的燥湿可以运脾,提法很多。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或者苦燥,
900多年开始,又过了三百年左右,人口,经济各方面发展。虽然
“活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调气活血方结合以后,对于全面解决痢疾问题,确实是

方剂学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

方剂学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

方剂学25 邓中甲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上次讲到济川煎的主治证候分析,它属于一种肾虚便秘,肾虚包括肾精不足,肾阳不足,所以要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还是属于以润为主的,但不同者,它要结合补肾,补肾一定温肾阳补肾精的作用,这个方配伍也体现了升降的一些基本结构,后世医家也经常利用这些配伍的技巧。

这是在方义分析中要注意的。

君臣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炒)这个方的君药是肉苁蓉,肉苁蓉这个药有温阳温肾阳,又有补肾精作用,现在这个药也经常称为保健药品。

多方面的开发应用。

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境外,国外,也普遍在研究这个药,它质地比较润,所以除了温肾益精之外,还有润肠通便作用。

所以它作为一个君药,当归和牛膝做为臣药,这里当归既能养血,也能润肠,牛膝能补肝肾,壮腰膝。

针对腰膝酸软腿脚无力,肾虚精亏造成的这类腰痛,有针对性作用。

而且本身也有引药下行的意义。

佐药里边枳壳是降气的,枳壳和泽泻,泽泻能够升清阳,升脾胃清阳,枳壳降气,降脾胃之气,主要作用于中焦的脾胃了。

一升一降,有助于气机升降。

这两味连用,主要是升降气机。

气机通畅,能够协助润肠药发挥作用。

泽泻,它有利水渗湿作用。

和其它利水渗湿药所不同,历来认为泽泻能够泄肾浊,肾虚精亏,往往产生肾浊,所以配它在里面,它有须的作用。

第二个,泽泻配升麻,是一个济川煎以后到现代,最近出的很多书里,研究配伍的里面,它总结了现代、近代一些医家都喜欢用泽泻升麻相配,来通大便。

不但泽泻泄肾浊,它利水渗湿,使气机下行,升麻升清,这一升一降,人们临床观察,用于治疗大便不畅。

这个升降气机,调整津液。

对于润肠,治疗大便不畅有作用。

而且人们观察的是,泽泻配升麻擅长于治便秘,泽泻配柴胡还能治泄泻,同一个泽泻,分别配这些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明代张景岳配这类,说明他对脏腑气机升降用药很重视。

包括《施今墨对药》的配伍里面,也擅长用这一类。

升麻、柴胡、泽泻,这些分别相配。

还有上海的一些医家,近代比较有名的,配伍里也有这方面的例子。

《中医方剂学》(全集)中医必读之邓中甲版

《中医方剂学》(全集)中医必读之邓中甲版

《中医方剂学》(全集)中医必读之邓中甲版
本专辑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方剂学》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深受好评。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本教程介绍了方剂学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了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等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邓中甲教授简介:江苏省江阴市人。

因高中时患双球后视神经炎致视神经萎缩,经北京中医研究院治愈,遂矢志岐黄。

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分配至四川省泸定县医院中医科工作。

197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大专院校毕业生进修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院长。

1996年晋升教授,2000年任方剂学博士生导师。

现为方剂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中基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

这位可是中医界的名医,他的教程,绝对是非常经典。

本教程送给正在学中医的朋友们。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01《方剂学》绪言。

【总论】第一章发展筒史
02《方剂学》发展简史(续)
03《方剂学》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慨述04《方剂学》第二节:医门八法:汗法、吐法
05《方剂学》吐法(续)、下法、和法
06《方剂学》和法(续)、温法、清法、消法:
07《方剂学》消法和下法的区别、补法; 第三章:方剂分类; 第四章:方剂组成变化
08《方剂学》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多功效药物的配伍要领、用量特点、炮制和煎制方法、剂型选择
09《方剂学》药物功效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配伍技巧、配伍作用分类、控制毒副作用十法
10《方剂学》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和应
用注意,以传统方与治法的关系。

(完整版)邓中甲方剂学全部方歌

(完整版)邓中甲方剂学全部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止咳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勿过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疏表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治疹方,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败毒散人参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甘壳,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祛寒湿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湿热瘀滞证,泻热破瘀服之康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水热互结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里散寒又通便,寒积里实服之康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宜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功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达原饮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脾虚肝旺鸣腹痛,祛湿止泻柔肝脾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蜂蜜调,上中郁热服之消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疮内消法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左金丸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苇茎汤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治牙痛与牙宣玉女煎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胃肠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白头翁汤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清骨散清骨散君银柴胡,地骨青蒿知母草,秦艽鳖甲胡黄连,骨蒸劳热一并除当归六黄汤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清络饮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佐以荷叶竹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香薷散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六一散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桂苓甘露散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用生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阳和汤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完带汤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四物汤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郁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八珍汤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地黄饮子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茯菖远,加薄姜枣暗痱服龟鹿二仙胶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牡蛎散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九仙散九仙罂粟乌梅味,参胶桑皮款桔贝,敛肺止咳益气阴,久咳肺虚效堪谓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罂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寇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服,五更肾泻最相宜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桑螵蛸散桑螵蛸散龙归甲,参归茯神菖远加,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固冲汤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固经丸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固肾清热又去湿,肾虚湿热带下医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恒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天王补心丹天王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香甜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紫雪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惊厥服之消至宝丹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

方剂学 51 邓中甲

方剂学  51  邓中甲

方剂学51 邓中甲易黄汤(续)配伍特点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刚才讲到易黄汤的结构,它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治湿热带下,一般以清热利湿为主。

这方特点建立在,它带脉、任脉和带下关系这个理论,傅青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它是以补涩为主,辅以清利。

而这方呢,在临床上的确很有效果。

治湿热带下很多,妇科老师很爱用易黄汤,很有名。

所以在历来书理论探讨里,欠缺一些,到目前出来的教科书,包括很多教参,结合傅青主自身理论的探讨,多是针对性不够强。

或者不是很深入的。

这方面我还收集过一些书,看过这个。

运用现在范围越来越宽,除了妇科用,其它内科也用。

从临床观察的病例报导很多,它治疗蛋白尿,它本身有泌别清浊的作用,所以对像蛋白尿,它泌别清浊,在治疗方面病例报导不少。

所以不仅仅是妇科湿热带下方面运用。

辨证要点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

随证加减湿盛,加土茯苓、苡仁;热重,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带下日久不止,加鸡冠花、_回头。

这方清利湿热的作用,不是太大。

所以湿重的,还可以加一些利湿药;偏热重的,可以加清热药,这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这五味药基础上可以加味运用的。

带下时间长,还可以加强收涩作用。

第九章安神剂神志不安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温养安神温养安神药心失所养滋阴养血药虚火扰心清热药邪气蒙扰五志化火重镇安神重镇安神药心肝阳亢清热药热扰心神养阴药痰蒙心窍祛痰为主+安神药(___,十味__汤)痰闭心窍化瘀为主+安神药(血府逐瘀汤)从适应病证来说,主要治疗心神不安。

当然包括以失眠为常见症状,但往往也包括了剧烈地心烦,兼有这种心悸,甚至于怔忡,这些常见表现,都是安神剂主治里的主要临床表现。

但由于神志不安,它可以有虚证、实证。

实证那是由于比如五志化火,引起了心肝的阳热亢盛,热扰心神,造成心神不安,也可以兼夹有秽浊、痰浊这一类,引起心神不安。

如果瘀血和热相结,瘀热互结,扰乱心神,甚至于闭阻心窍,也可以导致心神不安。

这里就是说谈了一些心神不安造成原因,偏实证的有一部份,总的和热有关,和痰瘀这一方面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51 邓中甲配伍特点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刚才讲到易黄汤的结构,它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治湿热带下,一般以清热利湿为主。

这方特点建立在,它带脉、任脉和带下关系这个理论,傅青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它是以补涩为主,辅以清利。

而这方呢,在临床上的确很有效果。

治湿热带下很多,妇科老师很爱用易黄汤,很有名。

所以在历来书理论探讨里,欠缺一些,到目前出来的教科书,包括很多教参,结合傅青主自身理论的探讨,多是针对性不够强。

或者不是很深入的。

这方面我还收集过一些书,看过这个。

运用现在范围越来越宽,除了妇科用,其它内科也用。

从临床观察的病例报导很多,它治疗蛋白尿,它本身有泌别清浊的作用,所以对像蛋白尿,它泌别清浊,在治疗方面病例报导不少。

所以不仅仅是妇科湿热带下方面运用。

辨证要点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

随证加减湿盛,加土茯苓、苡仁;热重,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带下日久不止,加鸡冠花、_回头。

这方清利湿热的作用,不是太大。

所以湿重的,还可以加一些利湿药;偏热重的,可以加清热药,这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这五味药基础上可以加味运用的。

带下时间长,还可以加强收涩作用。

第九章安神剂从适应病证来说,主要治疗心神不安。

当然包括以失眠为常见症状,但往往也包括了剧烈地心烦,兼有这种心悸,甚至于怔忡,这些常见表现,都是安神剂主治里的主要临床表现。

但由于神志不安,它可以有虚证、实证。

实证那是由于比如五志化火,引起了心肝的阳热亢盛,热扰心神,造成心神不安,也可以兼夹有秽浊、痰浊这一类,引起心神不安。

如果瘀血和热相结,瘀热互结,扰乱心神,甚至于闭阻心窍,也可以导致心神不安。

这里就是说谈了一些心神不安造成原因,偏实证的有一部份,总的和热有关,和痰瘀这一方面有关。

虚证,有心的阴不足,血不足,总的阴血不足,造成心失所养,心神不安,但如果单纯血不养心,可以引起出现心神不安,兼有血虚证像,阴不足,除了心神不安以外,它还可以有阴不制阳以后,虚热现象。

治疗方面,偏于实证的,多以镇心安神为主。

实证、热证,它同时也要伤耗阴血,所以在治法方面,镇心安神,同时要结合滋补阴血,补充因热造成的阴血不足。

虚证方面,心血不足,心血来源于肝血,所以有血虚而引起的心神不安,都心、肝同治。

有阴虚导致心神不安,都心肾同治。

因为阴的根本在肾。

这一节选择的代表方剂,重镇安神。

以朱砂安神丸为代表。

虚的要滋养安神,滋养安神分别从心肝血虚型的,和心肾阴虚型的各选一个。

所以是治疗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这种心肾阴虚有虚热的补心丹,和心肝血虚,血不涵养心神,心神不安的酸枣仁汤,作为代表。

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证的产生,很多和情志有关,五志化火,特别是一种情志不遂,造成气机郁滞,气郁化火,由肝火引以心火。

有就是木能生火。

母病及子,造成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引起心神不安,这是实证,偏实证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

心火亢盛可以引起阴血的不足,造成心神心体失养,这类病证,开始可能是实证,多数情况下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所以它伴随有热扰心神,涉及到热郁胸膈,所以心中懊恼,失眠、烦躁。

伴随有心悸,怔忡。

这是心火亢盛的一个实证的一个主要表现。

阴血不足,可以加重这种心火,但是整个朱砂安神丸证,主体上是一种心火亢盛。

由心火亢盛伤阴血,时证为主。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阴治法体现三个方面,1.镇心 2. 清热 3. 养阴。

所以有的说它镇、清、养三法。

方解历来对君药的讨论不统一。

李东垣自己说朱砂为君。

但也有很多说黄连为君。

所以最好是朱砂、黄连结合为君。

体现镇、清的结合。

因为心神不安根本来讲,是心火偏亢。

所以持有朱砂作君药的一个看法。

就是说它本身清心、镇心结合的。

和黄连配合,清心力量更强。

臣药当归、生地,养血养阴结合,考虑到心火偏亢,伤耗阴血。

炙甘草保护胃气,考虑朱砂,硫化汞,容易伤胃,有一定毒性。

所以用甘草能缓和毒性。

又能协助当归、生地扶正。

朱砂安神丸作成丸剂的,服用时间不宜过长。

中病即止。

达到一定效果就停。

因为汞剂,怕积蓄以后有毒。

朱砂安神丸多次被国外提出来,朱砂不能入药。

但目前来说,这个方作为一种治法代表,还没有把它停止。

一般用量比较小,强调它服用时间不能长。

重镇安神,包括像磁朱丸,生铁落饮,都属于重镇为主的一类方剂。

配伍特点泻偏盛之火以治标(主)补不足之阴以治本(次)标本兼治,清中有养。

体现了镇清养三法。

运用辨证要点失眠、心悸、心烦,舌红,脉细数。

心火亢盛(病程较短的)而阴伤不甚之失眠常用方。

随证加减1.夹痰:常见,加瓜蒌、竹茹、远志、菖蒲。

夹痰有时反应热像突出来不见得,但是凡是涉及到心神病变的,夹有痰浊以后,治疗时间都比较长。

兼痰的一般可以,理论上这个方加上清热化痰药。

痰会蒙蔽心窍,远志、菖蒲开窍。

用这个方的思维方法,清养结合,以清为主。

不用朱砂,有些人这样用。

痰浊,一个可以引起心神不安,也可以引起心窍闭阻,这里用远志、菖蒲实际上是防止痰热蒙蔽。

远志、菖蒲能交通心肾。

远志、菖蒲如果再加郁金,开窍作用非常好。

临床上西医都觉得中药很重要,还有这个作用。

比如西医疾病的后期,他热,可能有虚热,因为像有些癌证到后期,又兼有一些外感因素,本来癌症后期人正气就很差,又兼外感以后呢有发热,热并不太高,但是痰浊很重,苔腻,时时昏迷,它并不是脱证。

这种它要躁扰,要疼痛。

我们在台湾遇到的病例,西医的处理,一痛就用吗啡一类的镇静,一用上,昏迷,一用就昏迷。

昏迷了,西药的方法就对证了,就等他醒了。

后来我们说这个要开窍,原来辨证开的方里,就加远志、菖蒲、郁金。

那个很灵,吃了以后,很快就能醒过来。

我们也没想到,那个效果很快。

一醒过来,隔两天,又痛,一痛西医要上镇静剂,一止痛又昏迷。

还有一个病人,因为好几个病人到晚期都用过这个开窍方法。

有个很典型的病人是连续四次昏迷,都是在配中药里,他家属都知道,原来开的药,不用坐车到医院去,电话里说,邓老师,是不是又昏迷了,加菖蒲、远志、郁金?我说你都知道了,用量就同上回用量。

用了就能醒来。

当时就觉得西医遇到这个,包括一些小孩,动风、抽搐、惊厥、昏迷,大多用镇静剂,我们说需要开窍。

所以治法上两个不同的。

所以对心神病变,要双向考虑,痰热可以造成心窍闭阻,神昏。

痰浊重,神昏还重。

也可以造成痰热,造成狂躁。

痰火扰心就狂躁,那也是心神不安。

如果单用远志、菖蒲这类,豁痰、涤痰这些,也可以治疗开窍。

后面再讲开窍剂运用。

2.易惊:加生龙骨,生牡犡。

(龙骨,牡犡也安神)3.心烦盛:加栀子、连翘、莲子心。

(清热药,用于心火旺,心经热重)4.失眠多梦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镇惊安神和养心安神结合,一般来说阴血不足的因素多一些)使用注意1.一般不作煎剂,朱砂含硫化汞,剂量,每次小于1g ,不宜多服,久服。

2.脾虚或阴虚较重者不宜使用。

(用朱砂伤胃)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都是临床常用方。

天王补心丹这个证候产生,往往是由心肾的阴虚。

有的提阴虚,有的提阴血的不足,它侧重是在阴伤。

所以天王补心丹传说当中,有来源不同,有的说这个方是一个和尚念经,(应该是道士),课诵劳心,说明是很用功,造成阴血内耗,所以发生原因往往伤心肾的阴血。

阴血内耗以后产生虚热,所以造成既有心肾阳虚,又有虚热内扰,发生心烦、失眠。

心体失养可以心悸怔忡,根据心经有热的程度不同,严重的可以口舌生疮,大便干结。

补心丹证,历来认为跟情志引起内热,伤阴,阴虚又产生火旺,这个火可以比较重的。

但有的写的,光是有一点点虚热,而是以阴血不足为主。

不同教材写的程度不同。

临床上这种伤阴之后的程度,虚火的程度可以有差别。

那看你调整药物。

也有的传说当中,说天王补心丹,有说和尚,有说道士,念书多了,念经念得很勤劳,作个梦,天王托梦给他,很怜悯他,告诉他这个方。

吃了就好了。

所以他还是一种传说不同地方来的这个,共同点,课诵劳心,暗耗阴血,阴血不足,不能滋养,产生虚热,这是这证候产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舌红少苔,脉细数,也是比较典型的阴虚有热的特点。

功用清热,养血安神。

方解这个方是个附方。

药味较多。

方义分析当中,有几个重点。

这方君、臣药合起来,生地、麦冬、玄参,就是相当于增液汤,养阴清热的基础方。

结合天冬,侧重于滋补肾阴。

体现针对阴血暗耗是为主的。

所以补心肾之阴血。

佐药1,涉及到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包括可以心悸,都是阴血不足以后,不能涵养心神,或心体失养。

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滋养安神主要药物。

枣仁本身也能养肝血。

柏子仁养心安神,还能补脾。

当归丹参使全方养阴补血相结合。

而且这方比较凉。

其中当归偏温,当归丹参能够活血,使凉而不郁。

人参茯苓,这里茯苓可以茯神,是养心安神常用药。

这方用朱砂为衣,外面裹一点朱砂,也就是整个滋养安神为主。

结合一点镇心安神。

现在很多这个方,不用朱砂,还是滋养为主。

桔梗在方义分析中一个重点,因为用来作使药。

载药上行,使药力缓留于上部。

因为它叫天王补心丹,病位以心为主。

这是一个使药运用的一个例子。

以舟辑之剂,引经报使。

整张方是属于养阴力量较大的,偏于补。

可以心脾肾兼顾,又气血兼顾。

如果脾胃比较差,这方容易碍脾胃,所以服用也不适合久。

配伍特点滋阴补血治其本,养心安神治其标,标本兼顾,治本为主。

运用辨证要点心肾阴虚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是治心肾阴虚失眠的常用方。

随证加减•失眠重者,酌加龙骨,磁石(结合重镇安神)。

•心悸怔忡重者,酌加龙眼肉,夜交藤(偏于心肾阴虚型,包括心律不齐,或自觉心悸,怔忡一般涉及到他觉症状,增加养血、安神、定悸);•遗精者(因为肾阴不足有虚火,可能扰动精室),加煅牡蛎,金樱子基本病机心肾阴虚,阴虚火旺,既然心神不安,从水火既济角度,心神就可能不能控制肾精,可以造成水火不能既济,心肾不能相交,加上虚热扰动精室,所以产生失眠多梦,遗精这一类。

这可能性比较大的。

所以加牡蛎,金樱子,这些收涩。

使用注意脾虚,纳差,便溏慎用。

不适合这么大队的阴柔之品,容易碍脾胃。

这个方也不是常服,久服的。

主证分析肝血不足,虚热内扰。

证型和天王补心丹不同。

它是心肾阴虚火旺,是肝血不足。

•失眠,头目眩晕─血不养心,肝血不足。

•心烦,咽干口燥─虚热内扰。

•盗汗─虚热迫津外泄。

•脉细弦─血虚肝旺。

造成肝的阴血不足,可以有虚热,一般临床,酸枣仁汤证,虚热不重,都提到一些虚热,但不重。

肝血不足,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心悸、失眠,往往伴随头目眩晕。

头目眩晕是由于肝血不足。

肝血不能上荣头面。

我们说过心血虚,侧重可以引起心悸,面白无华,脉细,心血虚直接涉及到心主血这个表现。

肝血虚,涉及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月经方面病变。

血虚,心肝血虚两方面。

现在肝血不足,不能涵养心神,心血还是由肝所藏之血而来。

所以它是肝血不足,造成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这样一个过程。

有一定虚热反应的,就是有一点咽干口燥,可以有心烦。

虚热迫津外泄可以盗汗,相比阴虚引起虚热迫津外泄,补心丹证还更多见,它有明显的阴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