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文言文的学习在语文学习中也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错综复杂,一个字有好几种释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4、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7、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8、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0、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1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14、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17、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通“谪”。

1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1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20、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代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时,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达”就是通顺,表意明确;“雅”就是优美,富有文采。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词汇需要掌握,下面详细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词汇。

1. 乃:表示“于是”,“就”,用在句首或句中。

如:乃至边塞,无不得其民。

2. 而:表示递进、对比、转折等意思。

如:吾闻之而深叹。

3. 其: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前,表示这个词与前面讲的事物有关。

如:其声如泣,其色如憔悴。

4. 之: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表示这个词与前面讲的事物有关。

如:不通天文,不习刑名,不读古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孝悌不能,忠信不达,此之谓文不成礼,而礼不成文。

5. 者:用在名词后面,表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如:夫妇者,相与为一体也。

6. 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以: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

如:以快就繁,以繁就简。

8. 已: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完成。

如: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9. 之间: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或关系。

如:自古以来,文化和科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0. 有时:表示时间的交替或变化。

如:有时日出东山,有时夕阳西下。

11. 者也:表示强调,相当于“就是”。

如:观其所作者也,则无不亦尽心尽意。

12. 不可:表示不可行、不可接受。

如:君子有所为而为之,犹不可及也。

13. 何以: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为什么”。

如:吾不知其所以然然也。

14. 何必:表示不必要,可以翻译成“没必要”。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何必争名利?15. 相信:表示相信、信任。

如:知己之相信,信必获之;疑人之不信,信必失之。

16. 何事:表示询问。

如:何事如此激动?17. 怎么:表示询问。

如: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18. 必定:表示道理肯定、结果必然。

如:懒惰的人必定没有好下场。

19. 谁知: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意外,可以翻译成“谁会想到”。

如:他得了一场病,谁知竟不幸身亡。

20. 不由得:表示情感不受控制。

如: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由得心中一紧。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近五年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近五年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近五年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1.爱a i“爱”繁体字写作“爱”,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d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a 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③使…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e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i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e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4),音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通“背",违背,背叛。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一:多音字多音字,确实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

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依照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经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要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动气)。

2.使用情形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 aacute;o,不厚的意思,一样单用,薄饼、薄纸;bó,一样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要紧表达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

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连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一般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行xíng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háng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②行列鸳鸯七十二,排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难nán 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nàn 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数shǔ①动词,运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多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为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wè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骑qí 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少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③略微来宾意少舒(《口技》)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hào 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舍shě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shè 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号háo 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hà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间jiā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iàn 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

3、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地位平等。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先后顺序。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发生转折。

4、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

作连词:“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5、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一般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汝、之等;指示代词有斯、彼、此等;疑问代词有何、安、焉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实词动词是指能够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常见的有行、作、说等;虚词动词是指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需要与实词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结合使用,常见的有之、者、乎等。

3. 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一般包括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介词短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关系。

4.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的词性转化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词性。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副词,“舟”是名词,“求”是动词,“剑”是名词。

二、文言文句子结构知识点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实词动词或者虚词动词。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也可以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它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影响对象。

3. 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有时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形式。

系动词一般是实词动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或状态。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见的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并列句可以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常见的句式有“因为...所以...”、“如果...就...”等。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一、《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11.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2、【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译: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又是一年中考时,冲刺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不知道大家的语文知识点复习的怎么样?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嘿,同学们!今天咱就来讲讲中考语文文言文那些必背的知识点,这可
超级重要啊!
先说说实词吧,那可真是文言文的基石呀!就像搭积木,实词就是那些
小积木块。

比如说“之”字,那用法可多了去了!“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就是“到”的意思,这不就跟你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样嘛!还有“而”字,“学而时习之”,这里的“而”表示顺承,就好像你做一件事接着做另一件事。

再来讲讲虚词,虚词就像是调味料,能让文言文变得更有味道。

“以”这个字,“以径寸之木”,这里就是“用”的意思,像你用蜡笔去画画呀!还有“于”,“于舅家见之”,表示“在”。

然后就是特殊句式啦!比如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多明确呀!这就好像有个人站在那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

还有倒装句,“何陋之有”不就是宾语前置嘛,就像把东西换了个位置放。

还有那些个通假字,哎呀呀,就像是变魔术一样!“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是不是很神奇呀!
同学们,文言文虽然看起来有点难,但只要咱掌握了这些知识点,那都不是事儿呀!就好像你打游戏,掌握了技巧就能轻松通关啦!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好好背这些知识点,中考的时候文言文部分就能轻松拿下啦!咱可不能在这上面丢分呀!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大家一定要加油哦!。

中考语文常见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常见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常见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语法基础,如八股文、时态、语气、文体等;2.常用文言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与应用,如比喻、夸张、倒装等;二、现代文基础知识1.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如句子成分、动词短语、名词性从句等;2.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析词义,如近义词、反义词等;3.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如开头、承接、转折、总结等;4.善于分析抽象的内容或主题,如人物形象、寓意等。

三、阅读理解1.精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要点和细节;2.善于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3.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4.阅读时注意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排比、象征等。

四、作文1.熟练掌握常见作文的写作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3.有清晰的主题和合理的结构;4.善于运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

五、古诗文欣赏1.掌握古诗文的鉴赏方法,如韵律、意境等;3.分析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4.理解古诗文中的意义和寓意。

六、修辞手法1.掌握修辞手法的分类和应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2.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如烘托、夸张、感染等;3.鉴赏文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拟人等。

七、常见的语文知识点1.语法知识,如语序、句子成分、动词短语等;2.词语的辨析与用法,如近义词、反义词、固定搭配等;3.词语的义项辨析,如多义词、形容词的用法等;5.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结构和写法,如部首、偏旁、字义等;6.掌握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鉴赏方法;7.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整理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学而》)(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

例:方欲行(《狼》)(5)正在。

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

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

惠子相梁》)(4)国事。

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1)适逢。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

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和,与,同。

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尽(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

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

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

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1)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学而》)(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

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之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积累卡片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