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97c18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f.png)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时、分、秒。
1.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钟,走 1 大格是 5 分钟;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1 大格是 5 秒。
2.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3.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的换算。
例如:2 时 = (120)分因为 1 时 = 60 分,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120 分。
经过时间的计算。
方法一:可以用钟面数格子,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钟。
方法二: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例如:小明 8 时 30 分开始写作业,9 时 10 分写完,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9 时 10 分 - 8 时 30 分 = 40 分钟。
在解决时间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时间的起止时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2f7aeb07fc4ffe473368ab2c.png)
1、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2、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
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1、三年级有200位小朋友来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座位,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2、学校组织同学们看电影,三年(2)班有54人,每人交9元钱,陈老师带550元够吗?2、摘花3、列式计算42×3= 27×4= 37×5=4.一车可以装52个西瓜,一个西瓜6KG,你计算一下,一车西瓜有多重。
二、竖式计算6×409-2300 528+323-60×8 1100×5-(560+690)7×(555-377) 200-(76+40×3) 220-(45×3-60)三、带零的乘法(1)、因数为0乘法【0乘以任何数等于0】1、比较大小 9+0()9×0 24×5○240+0 160×0○160-0 0+23○23×1 252×6×0○0×1×365 708×3○780×33、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与最大的一位数的和是(),差是(),积是()。
4.1×2×3×4×5×6×7×8×9×0=()。
5.18-18=18×() 9×24=10×24-()6、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203×5×0的积是()。
7.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这两个数的和。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2)、中间含0的乘法2、每只燕子每天可以消灭106只蚊子,5只燕子一周能消灭多少只蚊子?3、480×5的积末尾有()个0;405×5的积中间有()个0。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d746b75804d2b160b4ec082.png)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 都是用估算。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 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 (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 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 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
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
分 30分=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
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
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 测量
第三单元 测量
7、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 米、千米。
8、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 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d38e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f.png)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理解括号的作用,会正确使用括号进行混合运算。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认识并理解万以内的数位,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第三单元: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四边形的分类,会区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概念,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了解整除和除尽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或除尽。
会进行简单的验算,培养验算意识和验算能力。
复习知识点: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作用。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并理解万以内的数位。
复习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周长的概念。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特点,认识余数、整除和除尽的概念,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和简单的验算。
数学园地: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时间、人民币换算等,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一些数学小知识,如数学符号的读法和写法、数字的排列组合等,丰富数学知识储备。
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思考和探索,如数字规律、图形变化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a0195e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2.png)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一、整数的认识1.整数的概念整数是由0、正整数和负整数组成的数集合,用∞表示。
其中,正整数包括1、2、3、4……,负整数包括-1、-2、-3、-4……。
2.整数的比较对于两个整数a和b,如果a>b,则称a大于b;如果a<b,则称a 小于b。
若a>0, b>0,则a+b>0,则有正数相加仍是正数;若a<0, b<0,a+b<0,则有负数相加是负数。
a>0, b<0,则a+b的结果还要看它们的大小。
即:正数加负数,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减去两数绝对值之差。
3.整数的连续和从连续的整数中任取两个都不重复的自然数,这两个连续自然数加起来得到的和一定是一个常数。
也就是说,有一个自然数的任意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加起来的和的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我们可以叫它作n。
那这个常数n是怎么得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和为多少?(1+2+3+…+n)=n(n+1)/2(n为自然数)。
从n开始(n>1)的连续自然数,和为多少?(n+(n+1)+…+3+2+1)=n(n+1)/2。
以上两个式子是求的不同的连续自然数的和的公式。
二、正整数的加减法1.加法的原理在正整数范围内,两个正整数相加,先将两数的个位相加,若和小于10,则作为结果的个位数;若和大于或等于10,则将和的十位上的1留在心中,个位数作为结果的个位数。
再将十位的数分别进行相加,将结果与前面留下的进位相加。
2.减法的原理在正整数范围内,两个正整数相减,从较大的数开始挨个减去个位数,若被减数减去减数后,个位数大于或等于被减数的个位数,则作为结果的个位数,借数将十位上的数减去一个,借位减去的数,再减去被减数上的数,相减的结果即为结果的十位数,前面借去的筹除去。
三、负整数的加减法1.加法的原理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时,若两数同号,则作为结果的个位数。
若绝对值相等,则结果为0。
绝对值大的数,结果取它的符号。
2.减法的原理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减时,正数减去负数,可看成正数加上负数的相反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9b5352aa00b52acfc7caef.png)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DOC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不看乘数末尾的0,借助表内乘法计算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解决。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用一位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就向百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7.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③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④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8.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的的积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9. 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0. 解决问题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对折绳子和对折纸:规律:每对折一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前一次的两倍。
判断: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大(×)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
1.6个200是( );505的4倍是( );比100的4倍多50的数是( )。
2.496×3的积是( )位数,496×2的积是( )位数。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f7392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8.png)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有效驱动个人学习和成长。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西-+-东);2、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速算绝招:(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第三单元:统计(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三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三年级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38bb7cfc89eb172ded63b7c8.png)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口算: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一个0;遇到整十数乘整十数先算几乘几,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两个0。
2、估算: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在算出结果。
如:42×68≈,将42估算成40,68估算成70,所以42×68≈280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和这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把0前面的数对齐(0不参加对齐),用0前面的数去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的积末尾添几个0。
5、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可以先算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再算什么。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练习:填空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的积是(),差是()。
3、25×24与25×4×()的积相等,积是()位数,末尾有()个0。
4、笔算27×13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5、计算50×70时,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
6、480加上()的和正好是75的12倍。
7、35×21=()×20+()=()+()=()35×29=()×30—()=()—()=()判断:1、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就有几个0。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3、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4、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5、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3倍,积也扩大3倍。
()6、一个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三年级上册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4b822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f.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5篇)三年级上册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篇一1.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受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和推理力量。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力量。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严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洁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学问,要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答复)4.填上适宜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答复)5、小组合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出例如1情境图,学生仔细观看。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量”一栏中。
(3)对估量的结果进展反应。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量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准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的熟悉)【设计意图:借助嬉戏以及学生的生活阅历引出长度单位,帮忙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在活动中产生学问上的冲突,为新知的消失做好铺垫】二、新授学问1、建立1毫米的概念,熟悉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6fb9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5.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3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结合“买文具”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含义与特征。
2.能认、读、写小数。
学习重点:简单小数的读写学习难点:1.小数意义的理解。
2.小数的写法。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说说你对元、角、分有哪些认识?2.你会读出下列小数吗?例:每支铅笔0.50元(读作:零点五零元)每支钢笔8.00元每把尺子1.06元每个笔记本3.50元每盒水彩笔16.85元3.你能用小数表示下列的数吗?5元4角=()元15元9角=()元二、自主学习新知1.认识小数(1)教师出示“买文具”具体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
(2)学生独立填写各种文具的。
价格每个笔记本()元()角每把尺子()元()分每支钢笔()元每支铅笔()角每盒水彩笔()元()角()分(3)学生自主认识这些小数(4)师随机说明:像3.50,0.50,8.00,1.06,16.85……这样的数都叫做小数。
(5)同桌合作交流:观察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特点?(6)交流反馈小数特点。
2.小数读法(1)自己试读小数16.85.(2)学生合作互读小数:3.50,0.50,8.00,1.06(3)学生自主归纳小数读法的要求。
(4)自我检测:读小数。
0.02读作:20.00读作:3、小数的写法。
(1)师随机提出问题。
(2)学生互相探讨小数的写法。
(3)反馈小结小数的写法。
(4)学生互读互写。
三、老师根据学生互动结果进行课堂总结。
四、检测达标1.基础达标题。
找小数。
(在小数下面画横线)2 3.2 0.02 1.00 50 10.00读小数。
0.7读作:0.09读作:10.02读作:10.00读作:2.巩固提高题2元1角=()元7.52元=()元()角()分50.50元=()元()角()分8分=()元10元2分=()元1角5分=()元五、拓展迁移小熊的妈妈带小熊到超市购物,他们买一支牙刷1.23元,一盒牙膏3.46元,聪明的你能否用你所学的知识算出小熊的妈妈一共花了几元几角几分?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3ad03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c.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3. 计算经过时间。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写完,经过时间是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分别相加。
例如:35 + 24,可以把35拆成30和5,24拆成20和4,先算30+20 = 50,再算5 + 4 = 9,最后算50+9 = 59。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 同样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23,把23拆成20和3,先算56 - 20 = 36,再算36 - 3 = 33。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340+160,个位0+0 = 0,十位4+6 = 10,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00;450 - 260,个位0 - 0 = 0,十位5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5 - 6 = 9,百位4 - 1 - 2 = 1,结果是190。
第三单元: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 = 1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06398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6.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 整数的认识- 理解整数s的顺序,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 掌握100以内整数的读写方法。
- 学习比较整数的大小,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2. 四则运算-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 学习乘法表,掌握2位数与1位数的乘法。
- 引入除法的初步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应用题的解答- 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数学运算的应用。
- 学习如何列式解答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二、几何图形的认识1. 平面图形-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 理解图形的边、角的概念。
- 学习如何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空间图形- 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如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 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空间图形的特征。
三、量的比较与估计1. 长度的比较与估计- 使用直尺比较线段的长短。
- 学习估计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2. 重量的认识- 理解重量的基本概念。
- 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重量。
3. 时间的认识- 学习读钟表上的时间。
- 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如小时、分钟。
四、数据处理1. 简单统计-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学习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 理解数据的分类和汇总。
2. 概率的初步概念- 通过游戏和实验,引入概率的概念。
- 理解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 分析问题- 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数学问题。
- 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策略选择-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同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436488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c.png)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数字0-5一、学习目标:1.认识数字0-5。
2.学会用手指表示0-5这几个数字的个数。
3.认识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0-5。
2.用手指表示0-5这几个数字的个数。
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数字0-5。
2.难点:用手指表示0-5这几个数字的个数。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
2.讲解法。
3.操作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1)唤起学生对数字的认识:教师拿出手中的一些物品,如水杯、小球、铅笔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数量。
(2)自我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以及电话号码,强调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习新知:(1)学习数字0-5:教师板书数字0-5,让学生熟读认识。
(2)用手指表示数字:教师用手指分别表示0-5这几个数字,让学生模仿。
(3)应用数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点餐时选数量、看时间时需要识别数字等。
3.巩固练习:(1)游戏1: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学生用手指表示这个数字的个数。
(2)游戏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学生估计它们的数量,并用手指表示。
4.作业布置:联系生活中的应用,找出数字。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数字0-5的认识和用手指表示数字的个数,以及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和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开展了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促进了课堂互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d0d877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e.png)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摘要:一、单元概述二、知识点梳理1.数字的认识2.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3.加法和减法4.乘法和除法三、解题方法与技巧1.运用数的顺序解决问题2.利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四、单元练习与巩固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单元概述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涉及数字的认识、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以及四则运算等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数字的认识本单元开始,学生将学习整数的认识,包括0至9这些数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数字的写法、读法以及数字间的关系。
2.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学生将学习整数的顺序,掌握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
同时,学会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3.加法和减法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4.乘法和除法乘法和除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学生将学习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掌握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题方法与技巧1.运用数的顺序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数的顺序来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2.利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金额等。
3.利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计算速度、面积、容积等。
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练习与巩固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进行适量的练习。
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与展望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数字认识、四则运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d5e1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d.png)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用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去乘一位数,再看乘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1.算一算。
40×8= 8×90= 20×8= 100×7=30×7= 500×6= 600×6= 300×2=2.在()里填上。
()×80=160 700×8=()×7 4×()=2400800×2=4×()5×()=1000 300×4=2×()3.每个包装盒里可以装80块巧克力,营业员装了5盒。
一共装了多少块巧克力?4.小华从家步行到学校要走400米,中午回家吃饭,她每天上学和回家一共要走多少米?5.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多少个?写一写。
知识点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把两位数或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行估算。
1.口算。
70×8= 40×5= 69×8= 43×5≈600×2= 598×2≈531×3≈500×3=3×49≈202×4≈53×4≈199×5≈2.在里填上“>”“<”或“=”。
48×4 200 5×72 350 50×4 20070×5 350 52×4 200 5×679 35003.下面的估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38×3≈90()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62×5≈350()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4.一份儿童套餐28元一份,李阿姨带了200元,够买6份儿童套餐吗?5.一堆西瓜有480个,有辆车一次最多可以拉58个,8次能拉完吗?知识点3.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得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三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ab07ce5acfa1c7ab00cc92.png)
三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三年级数学1~8单元整理简单
![三年级数学1~8单元整理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5e6b33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1.png)
三年级数学1~8单元整理简单以下是三年级数学 1~8 单元的简单整理:1. 第一单元:除法
- 学习除法的基本运算和应用题。
- 掌握余数的概念和运用。
2.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 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等运动方式。
- 能够绘制简单的对称图形。
3. 第三单元:乘法
- 学习多位数的乘法运算。
- 掌握乘法的应用题。
4.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 学习重量单位的换算和比较。
- 能够解决与重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5. 第五单元:面积
- 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6. 第六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和加减运算。
7. 第七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 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8. 第八单元:总复习
- 对前面七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和巩固。
- 通过练习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全集(人教版+北师大+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全集(人教版+北师大+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774608172ded630a1cb691.pn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全集第一单元:时、分、秒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时间单位: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1、开始时刻+时间=结束时刻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3、结束时刻—时间=开始时刻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 )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60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一圈是(12时),走两圈是(24时),正好是(一日)。
3、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
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小时)。
4、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
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分钟)。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加法法则: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笔算多位数减法法则: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减起;3、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加法的验算方法:加数+加数=和(1)和-加数=另一个加数(2)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减法的验算方法:被减数-减数=差(1)差+减数=被减数(2)被减数-差=减数0加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
第三单元:测量(一)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一拃(zha)长大约是1分米,一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一枚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
(二)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吨(t)、千克(kg)、克(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设计人:罗小琴审核人:时间:2014年秋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编号:1教材分析:关于“时、分、秒”在这一学期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小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本单元主要教学“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在这里要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度量性以及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形象中建立新知识。
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导学目标:1、我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我能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我会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我能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重点:我能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度进行度量。
导学难点:我会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导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时间秒导学内容:认识时间单位“秒”,时、分、秒的关系以及体验秒。
导学分析: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导学目标:1、我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我能初步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重点:我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且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导学难点:我知道经历1分=60秒的过程,我会体验1分、1秒时间的长短,有珍惜时间的意识。
导学准备:钟、课件。
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题:我们哪些同学看《春节晚会》时坚持到了最后?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境吗?(倒记时)谁知道“十、九、八、七……”是以什么作单位的?(秒)揭示课题: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秒”。
2、独立探究认“秒”,请各位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学习。
a仔细观察:你看到“秒针”是怎样走的,听到了什么?b细心尝试:你用1秒钟能做些什么事?c大胆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二、互学:1、小组交流:围绕“自学提示”的三个问题进行,把小组内不明白的问题收集整理起来。
2、展示点拨:(要充分结合课件的动画过程使学生体会)展示一: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秒针走一下的同时就“嗒”一下,就是1秒。
我用1秒钟可以眨一下眼睛、拍一下手、写一个字,说明一分钟的时间很短。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展示二:老师为学生计时,让学生用1秒针桌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记录下来,亲身体验1秒的长短。
展示三:师生合作:边拨秒针,其他学生说出之间经过的时间。
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展示四: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走一大圈就是60秒,同时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说明1分=60秒。
展示五: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互相质疑释疑。
点拨释疑:(也可以是学生的感受)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大约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飞机每秒飞行250米;火车每秒开55米;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三、评学:1、基础练习: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时钟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也就是()分钟,所以我们说1时=()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小格,也就是()分钟,所以我们说1分钟=()秒。
分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分,秒针走2小格是()秒,时针走2、大格的时间是()时。
全班齐练,请小老师做评价。
讲解疑难。
2、当堂作业:在()里填合适的单位。
小学生一天的睡眠时间应是10()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小方跑50米的时间大约是11()。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要30()。
3、拓展课外调查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小老师做评价,讲解疑难。
4、评一评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情况及对老师的建议。
板书:秒的认识时分秒(表示很短的时间)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走一大圈就是60秒,同时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1分=60秒第二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导学内容:书中第五页的例二。
导学分析:由于时分秒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学时应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充分的体验。
导学目标:1、我能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并能计算经过时间。
2、具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计算经过时间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导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并能计算经过时间。
导学难点:我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导学难点:我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入:揭示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但不出示问题)小明从家走的时间和走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2、独立探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学习。
a独立思考: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几种方法?b细心整理:把自己的方法整理清楚。
d大胆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二、互学:1、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比较发现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做好向全班展示的准备。
2、展示点拨:学生可能会一个小格的往下数,一共有15个小格就是15秒。
或者一个大格的往下数,3个大格,一共是15秒。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7:45-7:30=15分。
都是正确的,要引导学生比较看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意识到优选方法的必要性。
点拨释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看中间经过了几个大格,就是几个5分,再数不够一个大格的是几分。
三、评学:1、基础练习:第7页的第5题。
第7页的第8题。
完成后小组交流、讲解。
2、拓展练习:2时=()分 60秒=()分 3分=()秒1分40秒=()秒 100秒+20秒=()分完成后小组相互说思考方法,再全班交流:突出1小时是60分,2小时就是2个60分,60×2=120分.1分40秒必须先把1分想成60秒,再加上40秒等于100秒,100秒加20秒等于120秒,再化成2秒。
3、当堂作业:(1)想一想,填一填。
9分=()秒 5时=()分9时38分=()分 600秒=()分(2)比大小:6分()60秒 3时()18分30秒()3分 3时()300分100分()1时 180秒()3分(3)小明7:05从家出发去公园,7:30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4、拓展:课外观察,你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5、评一评自己的新收获和小组表现情况。
板书设计:时间的计算7︰30————7︰45 45-30=15(分)2时=( 120 )分 4分=( 240 )秒×60 ×60第三课时时分秒综合练习导学内容:教材练习一的7、9、11题导学目标:1、我会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时、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2、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调查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调查睡眠的时间等活动,巩固对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我能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导学重点:我能正确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制作时间表并灵活解决问题。
导学难点:我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入:出示我校学生上午的作息时间表。
问:你们看懂了什么?你能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吗?2、独立探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学习。
a、请算出上午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b、10时的时候,学生在干什么?C、如果你从家到学校用10分针的话,你最迟什么时间从家出发?为什么?d、你能发现是时间的规律吗?请填出第四节课设的时间。
e、哪些问题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二、互学:1、小组交流:围绕“提示”中的问题进行,形成共识,解决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并把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展示点拨: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展示点拨一:突出“上午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时间表上没有上午10时,你怎么知道这时学生在干什么?展示点拨二:为什么你最迟7:50分必须从家出发,使学生会逆推时间,教育学生养成不迟到的习惯。
展示点拨三:发现课表的规律是个难点,需要对课表进行整体观察,发现每节课都是40分钟,中间的时间都是15分(除大课间),这样学生才能推算出第四节课的上课、下课时间。
展示点拨四: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三、评学:1、基础练习:填一填:(1)小月每天6:30起床,小云每天6:19起床,()起得早,早()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3)秒针走两圈经过的时间是()。
(4)填经过的时间:8:45——9:10 12:05—(55分)—()()—(半小时)—11:00 3:30()4:102、拓展练习:学校组织到文化宫看演出,下午2:30开始,4:10结束。
(1)从学校到文化宫需要15分钟,他们最晚什么时间从学校走才不会晚?(2)这场演出多长时间?3、完成数学书相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