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进展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中医药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高血压病,也被称为高血压或者是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展现出明显的疗效和前景。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
I.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整体观察病情,中医药能够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并以此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药主要采用中药汤剂或者中药饮片的形式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黄芪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降血压等功效,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减少相关症状的发生。
非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药主要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提高血管的弹性,进而降低血压。
推拿和气功通过按摩和特定的呼吸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气血,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压力。
II.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前景展望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与机遇。
首先,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缺乏临床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因此,对于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的评价仍然存在局限性。
今后需要加强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设,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其次,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虽然我们知道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治疗高血压病,但具体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今后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与推广。
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还不够高,临床实践中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今后需要加强相关的规范与标准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规范性与可行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1例疗效观察

变 ,荧光 素渗 漏减 轻 ,视 力 提 高小 于 2行 或 不变 ;无
效 :眼底 出血 及渗 出 、微 血 管 瘤不 变 或 增 加 ,视 力 不 变 或降低 ,荧光 素 渗漏不 变或 加重 。
3 2 治 疗 结 果 :见 表 1 . 。
肌 病 变 1 0例 ,糖 尿 病 性 肾 病 8
程 受阻 ,葡 萄糖不 能经 正 常 途 径分 解 ,激 活 山梨 醇通
路 ,使 毛细血 管周 细胞 内 山梨 醇积 聚 ;高 血 糖也 可 干
维普资讯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0 8年 1 第 4 月 3卷 第 1期
例 ,脑 血管 病变 4例 。两 组 问 一般 资 料 基 本 相 似 ( P
>00 ) . 5 ,具 有 可 比 性 。 2 治 疗 方 法
注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O 0 。 . 5
4 体 会
2 1 对照 组 :在 合 理 调 节 饮 食 的 基 础 上 ,予 降 糖 药 .
3 治 疗 结 果
严重 的 慢 性 非 传 染 性 疾 病 。糖 尿 病 性 视 网 膜 病 变
( R)是糖 尿病 常见 严 重 的微 血管 并 发 症 , 目前 成 为 D 眼科 主要 的致 盲性 疾 病n 。对 此 ,我们 在 运用 降糖 西 ] 药 及羟 苯磺 酸 钙 治 疗 的 同 时 ,再 予 六 味 地 黄 汤加 减 , 取 得较好 效果 ,现 报道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 1 诊 断标 准 :参 照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有 关 糖 尿 病 诊 断 . 标 准 :空腹血 糖 ≥ 7 8 ] . mmo/ lL和 / 餐后 2小 时 血 或 糖≥ 1 . mmo/ 11 lL,确 诊 为 Ⅱ型糖 尿病 ,且 病 程 5年 以上者 ,经 眼科 常规 检查 和 眼底 荧 光造 影 ,明确 诊 断 为糖 尿病性 视 网膜病 变 ,并 参 照 第 3届 全 国眼科 学 术 会议 制定 的分期 标准 。 ]
滋阴止血汤与滋养明目汤治疗高血压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陕西 中 医 2 0 1 3年第 3 4卷第 4期
及 生活 质量评 分 均明显 高于对 照组 患者 。
综 上所 述 , 使 用 粘连 松 解 汤 加 减 配 合 基 础疗 法 可 以明显 提 高结核 性 腹 膜 炎 患者 的治 疗效 果 , 缩 短 症状 消失 时 间 , 提高 活动状 态及 生活质 量 , 具有 积 极 的 临床 意义 , 值得 推广 使用 。
( 收稿 2 O 1 2 — 1 0 — 1 1 ; 修回2 0 1 2 - 1 1 - 1 9 )
滋 阴 止 血 汤 与 滋 养 明 目汤 治 疗 高 血 压 病 合 并 视 网 膜 病 变 疗 效 观 察
高 静 河北 省玉 田县 中医院眼科 ( 玉田 0 6 4 1 0 0 )
摘 要 目的 : 观 察滋 阴止血 、 滋养 明 目类 中药 治疗 高血 压 病合 并视 网膜 病 变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 采
参 考 文 献
[ 1 3 钟腾猛 , 黄俊 玲 , 曹 聪, 等 .柴 芍 承 气 汤 治 疗 结 核 性 腹膜炎并粘连 性不 全肠梗 阻 的l 临床 研 究 [ J ] .中 国实用 医药 ,
2O 12, 7( 4): 1 2 1 3.
[ 2 3 李 积 良, 王继宁. 肠 粘 连 松 解 汤 配 合 西 药 治 疗 粘 连 性 肠梗 阻 5 8例 [ J ] .陕 西 中 医 , 2 0 1 0 , 3 1 ( 9 ) : 1 1 1 5 — 1 1 1 6 . [ 3 ] 汪 修保 .肠 粘 连 松 解 汤 治 疗 术 后 粘 连 性 肠 梗 阻 3 l例 临床分析[ J ] .中 医药 临床 杂 志 , 2 0 1 2 , 2 4 ( 8 ) : 7 4 5 — 7 4 6 . 5 4 3 付兰民 , 柴 国祥 , 姚 钧 .复 元 汤 在 结 核 性 腹 膜 炎 治 疗
浅谈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

浅谈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作者:李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及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常规的药物是不能够根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但可以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入手,以便更好的控制疾病的恶化。
中医的精髓在慢性病方面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理论上,从“整体观念”角度分析,对于慢性病需要从患者、社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结果:中西医的结合也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向,中医药强调的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逐渐蔓延,中医药在这些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结论: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不断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临床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0-0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等作用的推动,城市化逐渐成为现实,社区逐渐成为防治疾病的重点。
我国的慢性病患者逐年上升,发病率持续升高,年龄也显著提前,据临床资料显示,我国约1/3人数被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困扰着[1]。
所以,如何以社区为单位,尽可能的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情变化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的关键内容。
慢性病是由于人体的微小损伤长期的累积,不由细菌、病毒等引发的疾病,其最大的特点是慢性进展性侵害,被称之为“隐秘的流行病”。
所以,其特有的阶段性、进展性特点决定其是一个较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
如糖尿病,其致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也有可能是饮食结构所致,也有可能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差异所致;而其后果不仅是血糖偏高,还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等等并发症。
所以,慢性病的一个多系统的进展过程。
1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目前来讲,常规的药物是不能够根治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但可以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入手,以便更好的控制疾病的恶化。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焦 雷1,张红灵2摘要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血管损害,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一部分㊂由于眼底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症状的隐匿性,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未得到足够重视㊂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的广泛应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有了较大发展㊂随着新型成像技术的发展,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预测高血压其他靶器官损害方面的研究较多,为高血压管理和心血管风险分层提供了新思路㊂综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㊁分期㊁分级和诊断方式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方向㊂关键词 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靶器官损害;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2.017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患病率最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㊂高血压常引起心㊁脑㊁肾㊁眼㊁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等不同器官的损害,2020年世界高血压学会指南将其定义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 ,TOD )[2]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病变在眼部的表现,是高血压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70%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3],与年龄㊁病程长短㊁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㊂由于视网膜在胚胎发育㊁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等方面与心㊁脑㊁肾等器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视网膜形态及功能的变化与其他器官疾病相互印证[4]㊂因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作为判断高血压预后简单㊁实用的指标,对评估靶器官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现就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㊁诊断与其他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方向进行综述㊂1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血管系统视网膜分为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两部分㊂神经上皮层自外向内又分为视细胞层㊁外界膜㊁外核层㊁外丛状层㊁中界膜㊁内核层㊁内丛状层㊁神经节细胞层㊁神经纤维层㊁内界膜(见图1)[5]㊂图中,posteriorcortical vitreous 为后皮质玻璃;pre -retinal space 为前视网膜间隙;nerve fiber layer (NFL )为神经纤维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L )为神经节细胞层;inner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通讯作者 张红灵,E -mail :*****************引用信息 焦雷,张红灵.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2):2212-2217.plexiform layer (IPL )为内丛状;inner nuclear layer (INL )为内核层;outer plexiform layer (OPL )为外丛状层;outer nuclear layer (ONL )为外核层;Henle 'snerve fiber 为Henle 纤维层;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为外界膜;myoid zone 为肌样体区;ellipsoid zone 为椭圆体区;outer segments of the photoreceptors 为光感受器外节;interdigitation zone 为交叉区;RPE/Bruch 's membrane 为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 膜复合体;choriocapillaris 为脉络膜毛细血管;Sattler 's layer 为脉络膜Sattler 层;Haller 's layer 为脉络膜Haller 层;choroid sclera junction 为脉络膜巩膜连接视网膜血液供应完全依赖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㊂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的分支,常起于眼动脉的视神经骨管孔附近,穿过视神经干鞘膜后进入视神经,分出视网膜中央动脉侧支后其主干通过筛板进入眼底㊂主干在视乳头中央略偏鼻侧处首先分为颞上㊁颞下动脉和鼻上㊁鼻下动脉㊂各支不断分出各级更小分支,最终形成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移行于毛细血管小叶,再汇入毛细血管小叶后微静脉,经静脉小分支㊁二级及一级分支,于视乳头中央穿过巩膜筛板进入视网膜中央静脉总干,血液汇入眼上静脉或海绵窦㊂视网膜中央动脉㊁静脉较大的分支,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靠近内界膜一侧㊂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动脉及位于神经纤维中的浅表血管丛(superficial vascular plexus ,SVP )和位于内核层更深处的深层血管丛(deep vascular plexus ,DVP )等深浅两组毛细血管网,遍布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内层,是神经上皮层内层营养的唯一来源[6]㊂视网膜血管系统(包括视神经的血管在内)具有自主调节功能,对来自眼动脉血流灌注均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㊂图1OCT下视网膜层次解剖位置(资料来源:Staurenghi G,Sadda S,Chakravarthy U,et al.Ophthalmology,2014,121(8):1572-1578)2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涉及氧化应激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㊁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7],高血压引起的不同血管反应导致眼底改变㊂2.1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在视网膜血管损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氧化还原信号的主要分子是活性氧,如超氧化物㊁过氧化氢㊁羟基自由基㊁一氧化氮和过氧亚硝酸盐㊂内皮细胞㊁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血管成分均可产生活性氧㊂活性氧在血管收缩和舒张㊁血管细胞的生长㊁死亡和迁移及细胞外基质修饰相关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㊂活性氧对免疫细胞分化和功能有影响,导致CD8+和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㊂淋巴细胞引起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增加氧化应激水平㊂大量免疫细胞浸润到血管壁,引起血管结构和功能损害[8]㊂视网膜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衍生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增加导致局部血压升高,活性氧过度产生引起眼部小胶质细胞活化,表明氧化应激㊁炎症和高血压眼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9]㊂2.2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高血压血管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细胞㊁B细胞㊁肥大细胞㊁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相关细胞因子,通过免疫级联反应,介导组织损伤,阻碍血管舒张,增强钠的重吸收,引起血压升高,进而造成血管损害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增强血管收缩和钠潴留,树突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刺激血压升高㊂树突状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等介质,可独立于T细胞调节血压[10]㊂在血管系统中,免疫细胞通过产生各种分子(如细胞因子㊁趋化因子㊁基质金属蛋白酶㊁活性氧)积聚在血管周围脂肪中,这些分子通过不同反应导致血压升高㊁血管扩张㊁刺激胶原合成㊁降解弹力纤维及增加血管僵硬度,最终引起血管功能障碍[11]㊂2.3RAAS通过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和血管紧张素-2受体(AT-2R)上的受体信号介导视网膜血管病变㊂A T-1R介导炎症㊁细胞死亡㊁氧化应激和血管收缩;A T-2R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提高细胞存活率㊂血管紧张素(Ang)Ⅱ通过AT-1R途径刺激促炎分子和活性氧的产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免疫细胞积聚,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局部血压升高[12]㊂AngⅡ引起视网膜周细胞迁移㊁视网膜动脉收缩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并发挥一系列致病性作用,导致视网膜病变,包括炎症㊁新生血管形成㊁血管渗漏和水肿形成[13]㊂3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为血管收缩期㊁硬化期和渗出期3个阶段㊂在血管收缩期,血压升高引起视网膜动脉生理性痉挛收缩,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视网膜小动脉变窄㊂在硬化期,随着血压持续升高,视网膜小动脉内膜增厚㊁中膜壁增生及透明变性,临床观察到小动脉对光反射的改变,称为 铜线征 ㊂狭窄和硬化的小动脉僵硬并压缩相邻的视网膜小静脉,从而导致动静脉交叉征(AVN)㊂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导致组织缺血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14]㊂在渗出期,出现血液-视网膜屏障破裂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坏死㊁血液和脂质渗出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微动脉瘤㊁出血㊁硬性渗出物和棉绒斑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3个阶段并非按顺序发生,高血压引起视网膜病变一方面取决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血压升高的时间和年龄㊂部分急性血压升高的病人常观察到视网膜出血或硬性渗出等渗出期改变,而无AVN等硬化期改变[15]㊂4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级目前,临床常用的分级标准是Keith-Wagener-Baker分级[16]和Mitchell-Wong[17]分级,具体内容详见表1㊂在长期临床应用中,较难区分Keith-Wagener-Baker分级中的Ⅰ级和Ⅱ级病变㊂表1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Keith-Wagener-Baker分级Mitchell-Wong分级临床表现Ⅰ级轻度视网膜动脉痉挛狭窄或合并轻度硬化Ⅱ级中度中度至显著小动脉狭窄㊁局部和/或全身小动脉狭窄㊁光反射过度(铜线征)㊁动静脉交叉改变或切口Ⅲ级重度视网膜小动脉狭窄和局灶性收缩,伴有视网膜水肿㊁微血管瘤㊁出血㊁硬性渗出㊁棉绒斑等Ⅳ级除Ⅲ级改变外,伴有视盘水肿等5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断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建议对所有2级及以上高血压[收缩压ȡ160mmHg (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ȡ100mmHg]病人进行视网膜检查[2]㊂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临床对眼底的观察及评价方法有了显著进步㊂5.1彩色眼底照相目前,直接检眼镜等传统眼底检查方式由于主观性较强㊁检查范围较小㊁随访困难等缺点已被逐渐淘汰,而眼底照相以其操作简便㊁便于筛查等优势,已成为眼底检查的主流方式㊂高血压引起多种眼底改变,多表现为视网膜小动脉变细(如动脉变窄㊁铜丝样改变及管径大小不均等)㊁动静脉交叉征等,伴有视网膜内出血㊁水肿㊁硬性渗出等表现以及视网膜动静脉阻塞㊁动脉瘤等病变[18]㊂5.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FFA是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荧光素钠随着全身血液循环到达眼底,应用特殊的眼底照相机拍摄记录其在视网膜血管动态循环时发出的荧光㊂荧光素钠在眼底循环情况反映了视网膜血管及色素上皮层的生理病理改变,为眼底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㊂高血压病人FFA常表现为出血㊁脂质渗出㊁荧光素渗漏等,严重者发生视乳头水肿㊂急进型高血压病人易出现血-视网膜屏障破裂,由于血压骤然升高㊁血管内皮调节失控及炎性因子的作用,血浆㊁脂肪及血液其他成分由血管进入视网膜,FFA可观察到出血㊁脂肪渗出㊁荧光素渗漏㊁水肿㊁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形成[19]㊂5.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O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无创眼底检查技术,其是基于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测定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的反射或散射信号,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可对视网膜进行3D成像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㊁中央黄斑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㊁内丛-神经节细胞复合体(inner plexiform-ganglion cell complex,IP-GCC)和视网膜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均低于对照组[20]㊂有靶器官损害的全身性高血压病人SFCT㊁CMT㊁IP-GCC和RNFL均降低,且随着靶器官数目的增加,SFCT显著降低,提示SCFT可作为预测终末器官损害负荷的指标㊂随着血压持续升高,血-视网膜屏障可能被破坏,并发生RNFL缺血㊂中度㊁重度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病人多预后不良㊂有研究显示, TOD和SFCT之间的关系,靶器官受累数目越多, SFCT越低,而CMT㊁IP-GCC和RNFL厚度随着TOD 数目增加而无明显下降[21]㊂5.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OCTA是一种新型快速的㊁非侵入性的成像手段,可对病人视网膜和脉络膜层内的血管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并在活体上分层观察视网膜的各层血流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情况㊂临床通过OCTA进行多次筛查,及时发现病人视网膜㊁脉络膜血管的异常改变㊂与传统的FFA相比,OCTA可提供更高分辨率的三维视网膜血管成像,精确描绘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并生成浅㊁深血管丛的深度分辨率图像,测量视网膜SVP与DVP的血管密度㊁灌注密度㊁FAZ面积和周长㊂与眼底照相比较,OCTA可观察到眼底照相无法识别的微血管异常,如FAZ侵蚀,浅层视网膜和深层视网膜中存在非灌注区域和微动脉瘤,血管襻和毛细血管迂曲等㊂由此可见,OCTA可精确显示视网膜血管系统的内部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早期视网膜改变,这是传统眼底检查或照相难以发现的[22]㊂有研究表明,OCTA可观察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5种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局灶性毛细血管稀疏㊁散在性微血管瘤㊁局灶性黄斑拱环缺损㊁局灶性毛细血管障碍和局灶性毛细血管无灌注[23]㊂随着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逐步恶化,病变数量随之增加,深部血管密度可能是预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风险的最佳指标㊂6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相关高血压管理指南降低血压㊂降低血压可减轻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进展的风险,改善小动脉结构和稀疏,并增加小动脉密度[24]㊂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早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表现通常是可逆的㊂有研究显示,当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作为治疗指征时,需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比例从3%上升到14%[25]㊂目前,高血压相关指南未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具体指导,但建议将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目标定为血压<140/90 mmHg,理想情况下血压ɤ130/80mmHg,同时建议高血压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㊁坚持体育锻炼㊁遵循健康饮食㊁减少盐及酒精摄入量㊂若病人在改变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得到控制或存在较高的心血管风险,需要及时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利尿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等,通常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2]㊂7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7.1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脑损害的关系由于眼和脑的胚胎同源性,二者具有相似的解剖学㊁生理学特征,视网膜的某些特征可在脑小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随访中代替或补充影像学检查[26]㊂相关研究表明,视网膜小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27],而视网膜动脉瘤与脑出血有关[28]㊂与对照组比较,脑小血管病变病人深层毛细血管层和浅层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降低,FAZ区域扩大,这些表现与基于MRI的脑小血管病变疾病评分相关[29-30]㊂有研究显示,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变薄和微血管异常等,随着认知功能下降,RNFL与脉络膜变薄[31]㊂有研究发现,基线时较低的RNFL厚度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风险增加有关[32]㊂7.2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风险因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可在一定程度反映其他潜在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3]㊂在OCTA中,高血压对视网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DVP㊁SVP的血管密度降低与FAZ面积扩大[34-35]㊂有研究发现,中央凹和中央凹旁区域DVP的血管密度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有关,无高血压病史DVP 血管密度较高,近期新诊断为高血压的病人(未接受治疗的病人)血管密度较低,高血压未控制的病人血管密度值最低[27]㊂Pascual-Prieto等[36]研究发现,与低心血管风险病人相比,心血管风险高的高血压病人DVP 和SVP的血管密度较低㊂根据病人血压进行分层时,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人较血压控制不佳病人DVP的血管密度更高[37]㊂根据高血压病程分层时,高血压病程较长(>5年)的病人黄斑区SVP的血管密度低于健康人和高血压病程ɤ5年病人[38]㊂Wang等[39]使用OCTA观察了158例冠心病病人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并将其与数量相似的健康受试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除中心凹外,视网膜其他区域的SVP和DVP的血管密度降低,随着研究的深入,将眼底微血管的变化(由血管密度和血流面积反映)与各冠状动脉分支的Gensini评分(狭窄范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左主干(LM)㊁左回旋支(LCX)近端和右冠状动脉(RCA)的狭窄程度与SVP和DVP(中心凹区域除外)的血管密度变化呈负相关㊂7.3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肾损害的关系眼睛与肾脏在结构㊁发育和组织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㊁Bruch's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排列反映了肾小球内皮㊁GBM和足细胞的排列,在Ⅱ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中,GBM和Bruch's膜上均出现了电子致密沉积物,该发现验证了这种观点[40]㊂慢性肾病病人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可能在视觉症状出现的早期发生㊂不同视网膜层的微血管可能对系统性合并症有不同的反应㊂慢性肾病病人存在明显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㊂定量变化包括SVP和DVP的毛细血管变细㊁血管密度降低和FAZ的非圆形指数增加㊂血管密度降低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的局部或弥漫性稀疏,FAZ的非圆形指数增加可能是由于中央凹旁毛细血管网络的破坏引起的[41]㊂一项研究通过对比60例慢性肾病的高血压病人与对照组的OCTA资料,结果显示,慢性肾病病人的SVP和DVP血管密度较低[35]㊂7.4高血压视网膜损害与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的关系在CAS的病人中,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人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和动静脉比值(AVR)较小,重度CAS病人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降低㊂视网膜敏感度和CRAE呈正相关[42]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人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43]㊂Lee 等[44]研究CAS术前后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双眼黄斑深部毛细血管层和浅毛细血管层的血管密度增加㊂8小结与展望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复杂,其损伤过程与全身微血管损伤密切相关,在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并未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给予足够重视,且常规眼底检查对早期微血管系统的发现不敏感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OCT及OCTA等技术广泛应用,临床医生可早期发现和评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㊂由于视网膜血管的可视性及其与心㊁脑㊁肾等各器官的内在联系,常将其作为判断其他器官损害的标志,可用于高血压管理和心血管风险的分层,也为临床医师早期发现并干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借鉴和指导㊂参考文献:[1]王增武,王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解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3):193-197.[2]UNGER T,BORGHI C,CHARCHAR F,et al.2020International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0,38(6):982-1004.[3]边波,万征,李永乐,等.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调查及其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2):170-171. [4]VADALÀM,CASTELLUCCI M,GUARRASI G,et al.Retinal andchoroidal vasculatur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kidneydisease[J].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Ophthalmology,2019,257(8):1687-1698.[5]STAURENGHI G,SADDA S,CHAKRAVARTHY U,et al.Proposedlexicon for anatomic landmarks in normal posterior segment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he IN㊃OCTconsensus[J].Ophthalmology,2014,121(8):1572-1578. [6]CAMPBELL J P,ZHANG M,HWANG T S,et al.Detailed vascularanatomy of the human retina by projection-resolved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J].Scientific Reports,2017,7:42201.[7]FERREIRA N S,TOSTES R C,PARADIS P,et al.Aldosterone,inflammation,immune system,and hypertension[J].American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1,34(1):15-27.[8]LEE M Y,GRIENDLING K K.Redox signaling,vascular function,and hypertension[J].Antioxidants&Redox Signaling,2008,10(6):1045-1059.[9]SANT ANA-GARRIDOÁ,REYES-GOYA C,FERNÁNDEZ-BOBADILLA C,et al.NADPH oxida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eyes ofhypertensive rats[J].Molecular Vision,2021,27:161-178. [10]WEN Y,CROWLEY S D.Renal effects of cytokines inhypertension[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Biology,2019,1165:443-454.[11]RAI A,NARISAWA M,LI P,et al.Adaptive immune disorders in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focusing on T-cell subsetactiv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0,38(10):1878-1889.[12]GAO X,YAMAZAKI Y,TEZUKA Y,et al.Pathology of aldosteronebiosynthesis and its action[J].The Tohoku Journal ofExperimental Medicine,2021,254(1):1-15.[13]CHEN H,ZHAO X Y,CHEN Y X,et al.AngiotensinⅡis a crucialfactor in retinal aneurysm formation[J].Experimental EyeResearch,2021,213:108810.[14]MARK O M,TSO M D.Pathophysiology of hypertensiveretinopathy[J].Ophthalmology,1982,89(10):1132-1145. [15]GÖBEL W,MATLACH J.Hypertone veränderungen des fundus[J].Der Ophthalmologe,2013,110(10):995-1007.[16]KEITH N M,WAGENER H P,BARKER N W.Some different types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ir course and prognosis[J].The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1974,268(6):336-345.[17]WONG T Y,MITCHELL P.Hypertensive retinopathy[J].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4,351(22):2310-2317. [18]TAPP R J,OWEN C G,BARMAN S A,et al.Associations of retinalmicrovascular diameters and tortuosity with blood pressure andarterial stiffness:United Kingdom biobank[J].Hypertension(Dallas,Tex:1979),2019,74(6):1383-1390.[19]张真,王彤,徐强,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7):541-543.[20]WEI W B,XU L,JONAS J B,et al.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the Beijing eye study[J].Ophthalmology,2013,120(1):175-180.[21]SIMSEK E E,KANAR H S,KANAR B G,et al.Can ocular OCTfindings be as a predictor for end-organ damage in systemichypertension?[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NewYork,N Y:1993),2020,42(8):733-737.[22]YANG J Y,WANG Q,YAN Y N,et al.Microvascular retinalchanges in pre-clinical diabetic retinopathy as detected b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Graefe's Archive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2020,258(3):513-520.[23]LIU Y H,LI J S,PAN J,et al.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cular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 b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hypertensiveretinopathy[J].Hypertension Research,2021,44(3):325-336.[24]JUMAR A,HARAZNY J M,OTT C,et al.Improvement in retinalcapillary rarefaction after valsartan treatment in hypertensivepatients[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6,18(11):1112-1118.[25]KOLMAN S A M,VAN SIJL A M,VAN DER SLUIJS F A,et al.Consideration of hypertensive retinopathy as an important end-organ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Journal ofHuman Hypertension,2017,31(2):121-125.[26]BIFFI E,TURPLE Z,CHUNG J,et al.Retinal biomarkers of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PLoS One,2022,17(4):e0266974.[27]YATSUYA H,FOLSOM A R,WONG T Y,et al.Retinal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risk of lacunar stroke: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Stroke,2010,41(7):1349-1355.[28]BAKER M L,HAND P J,LIEW G,et al.Retinal microvascular signsmay provide clues to the underlying vasculopathy in patients withdeep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0,41(4):618-623.[29]GEERLING C F,TERHEYDEN J H,LANGNER S M,et al.Changes of the retinal and choroidal vasculature in 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J].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3660. [30]WANG X J,WEI Q,WU X Q,et al.The vessel density of the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as a new biomarker in 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 study[J].Neurological Sciences,2021,42(9):3615-3624.[31]CARAZO-BARRIOS L,ARCHIDONA-ARRANZ A,CLAROS-RUIZ A,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thickness andwhite matter les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1,36(6):935-942. [32]MUTLU U,COLIJN J M,IKRAM M A,et al.Association of retinalneurodegeneration 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dementia: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AMA Neurology,2018,75(10):1256-1263.[33]LEE W H,PARK J H,WON Y,et al.Retinal microvascular changein hypertension as measur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56.[34]DONATI S,MARESCA A M,CATTANEO J,et al.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arole in identifying subclinical microvascular damage?[J].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21,31(1):158-165.[35]CHUA J,CHIN C W L,HONG J,et al.Impact of hypertension onretinal capillary microvasculature using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ic angiography[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9,37(3):572-580.[36]PASCUAL-PRIETO J,BURGOS-BLASCO B,ÁVILA SÁNCHEZ-TORIJA M,et al.Utilit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detecting vascular retinal damage caused by arterialhyperten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20,30(3):579-585.[37]CHUA J,CHIN C W L,TAN B Y,et al.Impact of systemic vascularrisk factors on the choriocapillari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hypertension[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5819.[38]LIM H B,LEE M W,PARK J H,et al.Changes in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thickness and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 inhypertension: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9,199:167-176.[39]WANG J,JIANG J,ZHANG Y,et al.Retinal and choroidal vascularchang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ngiography study[J].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2019,10(4):1532-1544.[40]MCAVOY C E SILVESTRI G.Retin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type2glomerulonephritis[J].Eye(London,England),2005,19(9):985-989.[41]YEUNG L,WU I W,SUN C C,et al.Early retinal microvascular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Microcirculation(New York,N Y:1994),2019,26(7):e12555. [42]WU D H,WU L T,WANG Y L,et al.Changes of retinal structure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BMC Ophthalmology,2022,22(1):123.[43]LAHME L,MARCHIORI E,PANUCCIO G,et al.Changes in retinalflow density measur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fter carotidendarterectomy[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17161. [44]LEE C W,CHENG H C,CHANG F C,et al.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before and after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J].ScientificReports,2019,9:14755.(收稿日期:2022-08-06)(本文编辑薛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新进展

or
supperovulation[J]
stepdowm
polycystic
631.
syndrome[J].Hum
Steril,2003.80(6):1
R F,Milwally M
Reprod,2003,18(8):l 626-1
inhibitors
for
fI 81Casper
lion
F.Review:aromatase
2.1药物治疗
2.1.1
激光光凝原理
激光光凝治疗是目前治疗
DR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破坏了视网膜外 层。降低了外层视』两膜的新陈代谢和耗氧量,使视网 膜内层得到更多的营养和氧供应:使视网膜变薄,使 脉络膜血管的氧供给视网膜内层;使小动脉收缩,使 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和闭塞,从而减少渗 漏。使视网膜渗出和水肿减轻:封闭大片无灌注区使 视网膜缺血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因缺血而诱导的新 生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分泌,减 少新生血管形成和使之消退[川。 2.2.2单波段激光治疗 组织学研究证明.眼底激 光的组织损害主要局限于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层,可治疗黄斑部病变和眼底血管病变。杨忠昆等[24] 使用532 nm半导体激光,对76例(135眼)依病变 行适合的光凝方法治疗,光凝后视力增进58眼 (42.96%),视力无变化66眼(48.89%),视力下降
326.
[7]金明.中两医结合防治DR EJ].北京中医药,2008,27(5):323. [8]陈建军.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DR[J1.四川中医,2007,25(12):105.中药联Fra bibliotek激光治疗DR病变
激光治疗效果显而易见,但激光治疗有很多副 作用.如光斑反应性水肿、光损伤、视网膜对光敏感 度下降等,且激光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发展。长期 以来.不少学者采用中药治疗DR,并显示出在治疗视 网膜病变、促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改善视功能以及 减轻激光副作用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中药不能消 灭新生血管和视网膜无灌注区,不能阻止新生血管所 致的出血。采用中药联合激光治疗DR,可促进出血、 渗出的吸收。可缩短病程,减少DR发展到视网膜脱 离的概率,扬长避短,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吴权龙 等E273又寸确诊为增殖前期及增殖期的DR患者使用散 血明目片联合激光治疗视力提高和不变率为90.3%, 优于单纯激光治疗的76.8%。喻青等[28]采用视网膜光 凝联合糖明汤治疗DR 38眼;有效率为84.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5 ] 赖毛华. 刘 昭玲 教授 治 闭经验 [ J ] . 辽 宁 中医药 大学 学报 ,
巢综 合征之闭经 , 补肾养精 、 补血活血治 疗卵 巢早 衰之 闭经 , 疏 肝补 肾治疗闭经溢乳综合症 。陈凯佳 总结 近现代名 老 中医 闭经 医案 6 O篇 , 归纳 的结果 为① 主要用 药 有黄 精 、 女贞 子、 生 地、 红花 、 桃仁 、 牛膝 、 丹参 、 赤芍、 益母 草 、 山楂 、 鸡血藤 、 续断、 月季 花 , 以补 肾活血 通经 为基 本治 法 ; ② 次要用药 有菟 丝子 、 枸 杞、 仙茅 、 仙 灵脾 、 熟地、 黄芪 、 白术 、 甘草 、 党参 、 肉桂 、 茯苓 、 甘
[ 1 0 ] 王琪 , 赵 芳. 四物汤调节 月经周期治疗虚性 闭经 6 8例 分析 [ J ] . 黑龙 江中医药, 2 0 0 4 , ( 1 ) : 2 6— 2 7 . [ 1 1 ] 李致远 , 王文玲. 断发性 闭经的 中西医治疗进展 [ J ] . 中医
研 究, 2 0 1 3 , 2 6 ( 1 ) : 7 8 —8 0 .
2 0 ( 1 8 ) : 1 8 9 8—1 8 9 9 .
[ 9 ] 彭 力, 汪 乐. 中 药治 疗 继 发 性 闭 经 8 2例 [ J ] . 天 津 中 医,
2 o o 0 , 1 7 ( 2 ) : 1 4— 1 5 .
通之, 实者泻而通之的原则。如补肾活血化痰除湿治疗多囊卵
参 考 文 献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中西医结合是指结合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并分析其在眼科领域的优势与前景。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注重维护全身平衡和调整阴阳气血,尤其对眼部与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穴位、草药治疗、中药外敷等手段达到调理全身阴阳的目的。
而西医注重科学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手术、药物、器械等方式治疗眼科疾病。
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吸收中医独特的辨证施治法和西医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
传统中医可以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通过中药调理全身阴阳平衡。
而西医则侧重于药物和手术治疗,例如降眼压药物和激光手术。
结合中西医,既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减轻病情,又可以通过西医手段进行手术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可以改善全身体质,增强手术后的康复能力。
西医手术则可以精准地切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干眼症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目前无法完全治愈。
中医常采用中药温补肝肾,改善全身气血不足,从而增加眼部润泽度。
西医则可以通过人工泪液、湿润剂等药物或物理疗法缓解症状。
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在眼科治疗中的优势与前景1. 综合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草药可以调理全身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愈能力,西医药物和手术则能够精确地处理眼部病变。
两种方法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简称DR)属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亦是其最常见、最严重、治疗最棘手的眼部慢性并发症,易致失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DR虽无法完全治愈,但近年来,中医药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以延缓其进展。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西医结合治疗DR的进展,以期为DR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引言糖尿病视网膜病是糖尿病患者在糖代谢紊乱的条件下诱发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以眼底出血、静脉串珠样改变、新生血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DR患者亦呈正相关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到2045年DR患者将达7亿。
众所周知,DR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这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值得令人担忧的是,其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DR已成为国内外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科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DR属于“消渴目病”范畴,多由于消渴病气阴两虚,进而导致气虚血瘀,若瘀阻目系则目窍失于濡养、视物模糊,最终形成消渴目病。
因此,中医治疗DR多以活血化瘀为法,并根据辨证论治辅以清热、益气、养阴。
近年来,活血化瘀类方药联合羟苯磺酸钙干预DR可获良效,但目前缺少联合用药的系统性评价,且其安全性尚待进一步阐明。
基于此,本研究对中西知结合治疗DR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R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017年全球约4.25亿成年人患糖尿病,数据显示,到2045年DR患者将达7亿,糖尿病可累及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形成多种并发症,其眼部并发症糖尿病眼底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edema,DME),严重危害人类视力,是造成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眼科疾病是指影响眼部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干眼症等。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调理整体视觉系统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人体内外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在眼科疾病治疗中,中医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滋养肝肾等方法,来调理整个视觉系统。
例如,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睛的供氧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眼科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1. 青光眼的中医药治疗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会导致视力丧失。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等。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降低眼压的作用,可以起到治疗青光眼的作用。
2. 白内障的中医药治疗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传统疗法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大。
中医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等。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护晶状体的作用,可以延缓白内障的发展。
3. 干眼症的中医药治疗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等。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滋润眼部黏膜、调节泪液分泌的作用,可以缓解干眼症的症状。
三、中医药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1. 中医药在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眼科手术后的康复是一个关键环节,中医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来促进术后恢复。
例如,中药可以帮助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2. 中医药在眼部外伤中的应用眼部外伤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方法来辅助治疗眼部外伤。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成分具有抗炎、解毒和消肿的作用,可以加速眼部组织的修复。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多进展。
中医药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和对症治疗的特点,不断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进展的开题报告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进展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病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常常与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等并发症相关联,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治疗高血压病是一项长期的、耗费大量资源的工作,要求医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和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西医的优势相辅相成,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提高。
因此,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进展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高血压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和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论文选题
论文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进展
三、论文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与并发症。
2、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3、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4、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及疗效评价。
5、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预期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和发展趋势,为高血
压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安全和可靠的方案。
2、加深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
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促进中西医的交流和融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系
统的医疗服务。
4、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新进展

[8 C se R F M ta yM F ei : o a s i i t s o ou — 1 ] a r , i l .R v w a m t e n b o r v l p w l e r a h ir f a t ni ut n J. l n or o Me b 20 , 13 :6 . i d c o [] Ci E d c nl t , 6 9 ( )7 0 o n i n i a 0 [9 Shavn , na , ahr M. E cc m ie e 1 ]or adF A sr SH B ge b i i i f ayo c bndm t fo —
vr s t dw r oo i pl yt vr snr e[ ] H m e u s p o m p t l n o cscoa do s e oc y i y y m J. u
R po ,0 3 1 ( ) 16 6 16 1 e rd 20 ,88 : 2 - 3 .
中图 分 类 号 : 571 R 8.
糖尿 病性 视 网膜 病变 ( i e cR t oa y Da t enpt . bi i h
的主要病机。现代一般认为 D R与脾 胃及肝 肾密切
D ) R 是糖尿病最常见且较严重 的微血管循环障碍性 相关。责之肝肾者 , 认为消渴 E久损及肝肾之阴, t 精 不能上承于 目, 目失所养 , 久病致瘀 , 虚火灼 眼部并发症 ,是四大致盲眼病之一。根据 国内外文 亏液少 ,
藩 廖隧学 硎 骺
一 一 — — — — …
讲 与述 座 综
… … … … … … … … … 一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 _ - -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_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A s at O jc v O e a a ee et f hn s a t n l ea yc mbn dw t etr me i n e ra n o p r nie e n p ty b t c: be t e v l t t f c o iee di a t rp o ie i w s n dc e nt et t f y e e s t o a r i T u eh f C r ti o h h e i i h t me h t vri h
疗 效 ,报 道 如 下 :
1 临 床 资料
M eh d 8 y sp r n swi i p ed a e cr tn p t y w ee t a e t wo t ea e h e i d On a i l i e e t dd n d a e t e a y to s 0 e e ae t t sm l i b t ei o ah h i r e td wiht r p u c r bn ew sma n yCh n s a o  ̄ il ci t rp r h r i eh
m e ia e t e t dcl a r t m n.
Ke o d : Ch n s a i o a d c n o i e t se d cn , h p re sv t o ah Cl i a b e v t n yW r s i e et d t n l r i me ii e c mb n d wihwe tr me ii e n y e n i er i p t y; t e n i c l sra o n o i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陶丽丽【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PR)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7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病程、眼底病变分级、血压、血脂及β2微球蛋白(β2-MG)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HRP病人中医证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55例(29.4%),痰浊壅盛证49例(26.%),痰瘀互阻证44例(23.5%),气虚血瘀证39例(20.9%).不同病程组的证型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94,P=0.003).与阴虚阳亢证比较,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的病程明显延长(P<0.05).与阴虚阳亢证比较,痰浊壅盛证收缩压、总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痰瘀互阻证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β2-M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血瘀证β2-M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以阴虚阳亢证病人最多,随着病程延长,痰浊壅盛证和痰瘀互阻证的比例逐渐增加,病程、眼底病变分级、血压、血脂及β2微球蛋白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6)017【总页数】4页(P2527-2530)【关键词】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中医证型;病程;眼底病变分级;β2微球蛋白;血脂【作者】陶丽丽【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R255.3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retinopathy,HRP)是高血压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原发性高血压病人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1-2],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脉络膜和视神经变化,研究显示,高血压病程5年以上的病人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3],除了控制血压外,目前现代医学缺乏针对性治疗,而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可有效减轻症状,改善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是全身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重要表现,本文从中西医两方面,就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归纳概述。
关键词: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继发于高血压病而出现的视网膜小动脉硬化改变,严重者视网膜渗出或者出血等,反映了高血压致靶器官的损害程度,是全身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重要表现。
1.祖国医学对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祖国医学对本病虽未明确的中医病名,但对其的认识历史悠久,历代理论颇多,整理归纳示:该病病在目窍,与五脏相关,以心、肝、肾关系最为密切,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
气变于病之始,血变于病之成,气虚则津液血脉流通失常,气不行津,津液停聚,聚湿生痰,痰瘀互结,留于脉络内外黏缠难解,郁久化毒,雍壅气机,伤津耗液,阴伤血滞。
痰瘀毒交互化生,日久眼底经络痹阻则形成动脉硬化之有形病灶。
2.现代医学对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高血压病导致视网膜小动脉发生硬化改变,管壁硬化,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小动脉呈交叉压迹,并可导致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较重者小动脉壁坏死,视网膜血管出现微小梗塞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或水肿,最后造成视盘水肿。
近些年,对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有新突破。
2.1始动因素—血流动力学正常情况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作用参与维持血管壁的结构及功能,但高血压时,增加的血流机械刺激则可导致动脉硬化: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血小板激活聚集等,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增殖和肥大;②通过血管细胞内某些信号传递途径,如整合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1],将异常的血流机械信号转换为细胞核内的生物信号,催化细胞的分化、凋亡、迁移及增殖等,引发“血管重塑”。
2.2神经体液因素2.2.1内皮素(et):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因素常导致内皮损伤、功能障碍,使et合成增多,研究[2]示内皮素既强烈收缩血管,也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有丝分裂,增强vsmc增殖效应;并能激活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如蛋白激酶c(pkc)依赖途径及相关原癌基因的表达,发挥刺激vsmc的增殖和迁移效应,促进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2.2.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研究证实在心脏、血管壁等局部组织拥有完整的ras,通过作用于受体at1促进平滑肌收缩、醛固酮及精氨酸加压素释放,并使阻力血管的胶原/弹力纤维比值、整合素表达下降,促使“血管重塑”。
2.2.3胰岛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与胰岛素代谢异常有关,并且胰岛素能使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钙、钠浓度升高,血管张力增高,并诱导血管的at1mrna水平上调[3],刺激vsmc增殖肥大,参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发生。
另外,高血压患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活性增强,也可以刺激血管组织使血管壁细胞增殖和肥大。
2.3与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相关的细胞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vec)、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2种细胞。
正常vec通过分泌各种生长因子调控vsmc的生长和分化,使vsmc 保持相对静止的非增殖状态。
实验表明[4]高血压时vec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对vsmc的增殖抑制作用消失,vsmc从正常的收缩表型转化为合成型,重新获得增殖、迁移能力,从而导致血管壁增厚、官腔狭窄。
2.4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细胞内、外调控[5]包括生长促进因子、抑制因子的细胞外调控,原癌基因等细胞内调控。
①高血压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白细胞介素i(il-1)等生长促进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增多,强烈收缩血管,vsmc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细胞增殖、迁移,促进“血管重塑”;②高血压时硫酸肝素等生长抑制因子浓度虽有所升高,但因vec损伤、功能障碍等导致vsmc对抑制因子的敏感性降低,相对性提高了生长促进因子的调控作用,加快动脉硬化的形成;③原癌基因c-fos、c-myc、c-myb和c-jun等在高血压机械刺激、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影响下,表达迅速增加,进而导致其编码合成的核蛋白,与诸如锌指蛋白等平滑肌细胞周期依赖的蛋白共同在细胞核内,参与细胞增殖信号的传递,刺激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发生。
3、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3.1中医对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3.1.1辨证分型治疗目前五统一分型标准,王天云[6]临证分为:阴虚火旺证,治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脾脾虚湿困,浊邪上犯证,治以三仁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肝火亢盛证,气血上逆证,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庞万敏[7]则分为:肝肾阴虚,血滞目络型,治以滋阴清热、活血通络;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型,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3.1.2中药复方治疗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蔡冬梅等[8]通过对照试验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增强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
血栓通胶囊具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益气养阴的功效,胡兆科[9]运用血栓通胶囊治疗高血压眼底病变共300只眼,总有效率82.3%。
3.1.3专方治疗刘新年[10]自拟三七地龙汤(三七,地龙,血竭,赤芍,白及,当归)加减治疗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者38例,结果示治疗组在眼底出血吸收、渗出物吸收、视力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张伟[11]等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本上,用中药验方(葛根、川芎、天麻、枸杞、熟地、苗陈、杭菊、龙骨、元胡配伍)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有效率达92.73%,明显高于西药组。
3.2现代医学对慢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3.2.1合理降压通过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消除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且诸多降压药尚能阻断自由基的损害、抑制vsmc的增生和迁移、对抗血管重塑等[12],以β受体阻断药、acei和arb类药针对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的研究最多。
3.2.2调脂药以他汀类药物研究最深入广泛,不但具有强有力的调脂作用,尚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和血液粘滞度,抑制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素的生成。
实验[13]进一步证明他汀药尚能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抑制vsmc增殖,从而针对高血压病血管重塑的机制,有效阻止或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或发展。
3.2.3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凝、抗血栓等作用,长期服用尚有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稳定性的作用,其抗氧化作用机制虽未明确,但有研究[14]观察到阿司匹林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内铁蛋白(fn)大量表达,促进fn快速与游离的fe2+结合,阻止fenton反应催化产生oh—,有效对抗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3.2.4抗氧化剂ros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并可通过ox-ldl介导动脉硬化的各种效应,如①抑制no合酶的生成;②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大量合成及分泌;③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④产生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各种效应,促进血小板聚集等。
因此,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对抗ros促动脉硬化的作用,临床应用已收到一定的效果。
3.2.5抗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新途径:免疫接种疫苗的研究[15]目前备受关注,如瑞典马尔默市马斯教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找到了控制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抗体,在动物试验取得效果令人鼓舞。
4.病证结合、衷中参西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从过去重视局部的病理改变、到现在强调局部与全身的反应,从过去认为血管壁表面被动的“管道生锈”、到现在公认细胞主动参与的“炎症内火”说,这些思路转变体现了现代医学方法论的转变,由局部到整体、还原分析到系统综合的转变,与中医学提倡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为更好地理解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以及更好地结合二者优势、扬长避短打开了机遇之门。
传统医学也应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展特色中医治疗思路,根据本病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临证思路与方法亦要随之适当调整,不应单纯以短期血流动力学和症状改善为目标,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行气豁痰等方面,应发挥中医整体、辨证的优势,引进现代中药药理知识、扩大辨证选药思路。
参考文献:[1]范衡宇,佟超,孙青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动物学杂志,2002,37(5):98-102.[2]张俊彪,刘闺男.内皮素的功能及其与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关系[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6,l9(5):55-57.[3] nickenig g, roling j, strehlow k, et al. insulin induces upregulation of vascular at1 receptor gene expression by posttranscriptional mechanism[j]. circulation, 1998, 98(9): 2453-2460.[4] n agel dj , a izawa t, jeon k i, et al. role of nuclear ca2+ /calmodulin-stimulated phosphodiesterase 1a in vascular smoo thmuscle cell grow th and survival[j ]. circ res, 2006, 98 (6) : 777-784.[5]朱中生.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岭南心血管病杂志[j],2001,7(1):53-55.[6]王天云.辨证治疗眼底出血临证心得[j].山西中医,2008,24(5):32.[7]庞万敏,庞洒泉.辨证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33例小结[j].辽宁中医杂志,1984,9:24-25.[8]蔡冬梅,陈雪梅,殷胜利,马翠萍,梁耀荣,刘全墚.通心络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眼底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9]胡兆科、李长海,等.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效果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6,14(1):11-12.[10]刘新年,苏红新.自拟三七地龙汤加昧治疗眼底出血38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1):30-31.[11]张伟,宋振英,薛吉栋.中药验方治疗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16(1):35-36.[12]程焰,曾繁典.卡维地洛与血管保护[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196-198.[13]冯胜民,史美甫.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杂志,2001,10(12):1-2.[14]何志旭,廖清奎,徐学聚,等.阿司匹林诱导内皮细胞铁蛋白表达与抗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9):532—535.[15]宗刚军.免疫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7,34(3):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