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5课《现代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4.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二、【重点难点】ﻩ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4.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2.创作背景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延河》上。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教案设计新课标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教案设计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写简短的文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入、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部分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预习检测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的预习情况。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3.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词和短语。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结构。
5.口语表达教师设计口语练习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学生分组进行口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学生汇报口语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6.写作训练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作业内容包括:复习课文,熟记生词,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活动。
2.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4.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的感情。
2.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3.了解比兴的夸张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
曾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等职。
主要创作有歌剧《白毛女》(集体创作)、著名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等。
粉碎“四人邦”后,发表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2、什么是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类曲调的总称,一般是两句一节,短的只有一节,长的接连数十节,每节单独押韵,也可许多节押同样的韵;句子以七言为基础,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自学导航】一、基础训练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A.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ù 白羊肚dù手巾B.酿ràng酒杜甫p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C.酿rǎ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ù手巾D.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2、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括弧里。
A.手()黄土我不放。
(捧、抓、拿、握)B.紧紧儿()在心窝上。
(放、搁、靠、贴)C.一头()在亲人怀。
(栽、扎、扑、倒)D.双手()定宝塔山。
(扶、搂、撑、抓)3、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A.红旗飘飘把手招。
()B.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C.头顶蓝天大明镜。
()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1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
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
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25 现代诗二首 导学案 - 不含答案
25 现代诗二首导学案回延安(第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2.【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知识链接】1 背景介绍,《我的中国心》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查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于是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
此歌由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
【自主学习】1.正音辨形搂定() 糜子()油馍()翅bǎnɡ() 浪cháo() 眼kuànɡ()2.据义填词(1):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2):比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行动。
3.走进文本(1)《回延安》中按照延安、忆延安、话延安、延安、延安的顺序,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2)《回延安》中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的句子是:。
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答案:【合作探究】1.《回延安》一诗中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是什么?答案:2.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2)(3)(4)(5)【达标检测】归纳总结练习这首诗诗人按照回延安、、话延安、、的顺序,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
答案:【课后反思】再别康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理解拟人、夸张、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任务分析学习本文,应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最终达到熟练背诵的目标,当然也应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养成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要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其次要创设情境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的时间;以徐志摩诗为触发点,可以了解一些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①能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②能说出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③能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课前准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读准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计《回延安》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诵读欣赏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组织朗读、评价质疑精读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说说这对表现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②教师组织:交流写作背景资料;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
赏析诗歌请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课后学习: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板书设计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忆延安,圣地养育我会亲人,欢聚话今昔逛新城,旧貌换新颜赞延安,圣地大贡献《再别康桥》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组织交流“我最难忘的地方”诵读欣赏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组织朗读、评价品读想象根据写作背景资料和这首诗的内容,用水彩笔绘出你心目中的康桥。
组织交流、评价(结合诗句内容)比较阅读组织比较《再别康桥》与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节选)在情感表达和表现方式的异同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现代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复习进程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赛诗会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课件展示: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
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想:用诗意的语言营造美妙的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美。
)二走近志摩1.展示预习成果:哪位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现代诗二首》(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了解现代诗
分发练习卷、学生当堂训练、教师巡视、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本课内容
板书
板图
设计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
1两首诗歌的共同点
2两首诗歌不同点
本课时教
学评价与
反思
明确:(1)两首诗歌都抒发情感。都是倾吐对自己生活过的、与个人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的某个地方。
(2)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法。
(3)两首诗歌追求形式的完美,在节奏、韵律等方面都致力推敲。
(4)现代诗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格律诗有相对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方面的要求,虽然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是也有自己的规定性。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情感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里运用了通感和拟人,表现出河流、旗帜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2说说两首诗歌不同点有哪些?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明确:(1)诗歌内容的不同:
《回延安》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2)表现手法方面不同:
(6)“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无限的眷恋之情。
(7)“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七年级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七年级现代诗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创作法:尝试自己创作现代诗歌,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现代诗歌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两首七年级的现代诗,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介绍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 1837),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正义的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歌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普希金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2、《未选择的路》作者简介:弗罗斯特(1874 1963),美国诗人。
他的诗歌多以乡村生活为背景,语言朴实,寓意深刻。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着多种选择,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和感悟。
(三)诗歌诵读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赏析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的主题: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十五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现代诗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现代诗的形式、内涵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现代诗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对现代诗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课本所学,对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特点等缺乏深入了解。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现代诗知识体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十五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二十五现代诗二首》中的生字词,如“寥廓”、“斑斓”等,并理解其含义。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现代诗,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现代诗的独特魅力。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引入本节课,让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再别康桥》的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的基本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向学生介绍《二十五现代诗二首》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现代诗的形式和内涵:现代诗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深层意义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现代诗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是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现代诗中,诗人的情感表达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感悟诗人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 课短文两篇(第 2 课时)》
教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粗心。
学习累积文言词语。
2.领会古代人民认识、研究大自然的梦想和意志。
3.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课要点
朗读课文,累积文言词语。
启迪学生多角度理解,珍爱其独到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课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快乐预习
1、熟读课文。
要修业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比较注释,初步理解词句,划出疑难字词,小组沟通
三.合作研究
思虑:
(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色?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由是什么?他为何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断。
四.拓展提升
议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学
生小组议论、沟通,而后推选代表讲话。
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自然其实不一定实有其事,但是他那种英勇、坚毅,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河山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五.感恩达标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色?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
尾的两句话?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色是什么?
3、背诵课文
1教课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第2课时)学习内容第2学时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学习重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漫溯()长篙()满载()河畔()斑斓()2.词语辨析。
①斑斓斑驳②荡漾动荡3.文学常识。
徐志摩,是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一诗也很有名。
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课堂探究:(一)听范读,感知《再别康桥》这首诗。
(二)组内交流:诵读、点拨、赏析1.试着诵读本文。
2.这首诗有一点感伤,你能标出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吗?(三)组际交流品析“三美”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
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
“境”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则是指诗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1.试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3.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
”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
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②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海南省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第25课 现代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
现代诗二首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所寓的感情。
2.学习拟人、夸张、借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
第一课时学习《回延安》一.导入。
二.预习完成字词音。
白羊肚( ) 油馍 ( ) 搂定( ) 糜子 ( )三,走进文本。
(1)《回延安》中按照延安、延安、延安、延安、延安的顺序,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2)《回延安》中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的句子是:。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三.深入探究。
1.《回延安》一诗中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是什么?2.全诗塑造了哪些形象?3.全诗结构上分5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5部分的主要内容。
4.诗中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了怎样的团聚场面?四.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2.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5.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沿河来。
()第二课时学习《再别康桥》一.介绍徐志摩导入。
二.第一次阅读,完成下列字音。
荡漾( ) 青荇( ) 长篙 ( ) 漫溯 ( )斑斓 ( ) 笙箫 ( )( )三,第二次阅读,把握全诗。
1.《再别康桥》中诗人重回康桥,他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外,还做了什么?2.“那榆阴下得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彩虹似的梦”究竟指的是什么?3.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独特的作用?4.全诗共7小节,诗人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概括每小节的内容?四.诗句品析。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3.软泥上得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现代诗二首》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第1课时)【学习重点】1.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2.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糜.子()白羊肚.手巾()青荇.()翅.膀()2.下列诗句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C.双手∕搂定∕宝塔山D.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4.根据课文填空。
《回延安》是诗人于年写的诗(按表达方式说),采用陕北民歌“”的形式,以为线索,第一部分写,第二部分写。
【当堂检测】阅读《回延安》节选, 完成5~9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5. 选段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6.诗中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的作用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 B.表示数量C.表示颜色。
请从上述诗句中摘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作用序号。
(1) ( ) (2) ( )( 3) ( )7.“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8. 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9. 下面各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千声万声呼唤你(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3)双手搂定宝塔山(4)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拓展迁移】阅读下边的诗歌,完成10~12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学案例
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学案例—课前播放蔡琴的歌曲《再别康桥》,师板书题目:《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ﻭ(上课铃响,师生问好)ﻭ好,上课!同学们好。
老师您好。
请坐。
一、导入ﻭ师: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
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
她唱得是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缠绵、哀婉。
今天,我们试着用我们朗朗的书声来诠释这首诗,好吗生:好~ﻭ师:下面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要把一首诗读好,咱们要注意哪些要求呢谁先来说一说好,后面一位同学.来,话筒传过去.生:我觉得字与字之间应该有停顿,而且,一些有感情的字词应该读得更加生动。
ﻭ师:说得非常好,你注意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是吗ﻭ生:恩ﻭ师:请坐。
还有同学要补充吗阿,你说。
ﻭ生:要能体会的感情.ﻭ师:我听出来了,我们同学知道,要把一首诗读好,两个词最关键:一个是—-同学们说是什么ﻭ生齐答:感情~师:还有一个,要读出感情,就要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要辅以一定的什么技~巧~是这样吗恩~当然啦,恩~最基本的要求——你不能把字读错,是这么吗我觉得是这样的.(出示投影:)诵读要求:ﻭ字正腔圆ﻭ读出感情ﻭ辅以技巧字正腔圆、读出感情。
要读出感情,就要辅以技巧。
下面我请同学就按这样的要求,来自由地初读这一首《再别康桥》.自由地,开始吧。
ﻭ(生自由朗读,师板书“感情"、“技巧”)师:好,我们同学第一遍读完了,是吗好,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诗题读一遍,啊.再别康桥~预备~起~生齐读ﻭ师:看来我们的诗人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离别的了,我不知道同学们体会到的这种离别感情跟我体会到的是不是一样。
下面老师通过我的诵读,来把我体会到的情感告诉大家,好吗师配乐深情朗读.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ﻭ师:谢谢大家。
老师深深的知道你的掌声并不是只是送给我的,你也是送给这位深情的诗人的,对吗生:对~师:那么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在这一首诗当中作者他心情、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呢好,这位学你先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25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指导教学书无答案苏教版
【教学过程】(一)互阅作业(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青荇()篙()漫溯()笙()箫( )(二)感情调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三)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四)《再别康桥》背景(三)自学自学内容一:整体感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自学方法: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3. 全诗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1.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明确:2.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明确3.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自学内容二:赏析诗歌自学方法:1. 赏析诗歌的形式.2.赏析诗歌的语言.明确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2.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四)练习:背诵.(五)反思小结.(六)作业:《每日语文》、继续背诵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的感情。
2.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3.了解比兴的夸张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次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
曾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等职。
主要创作有歌剧《白毛女》(集体创作)、著名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等。
粉碎“四人邦”后,发表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2、什么是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类曲调的总称,一般是两句一节,短的只有一节,长的接连数十节,
每节单独押韵,也可许多节押同样的韵;句子以七言为基础,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自学导航】
一、基础训练
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
A.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ù 白羊肚dù手巾
B.酿ràng酒杜甫p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
C.酿rǎ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ù手巾
D.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
2、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括弧里。
A.手()黄土我不放。
(捧、抓、拿、握)
B.紧紧儿()在心窝上。
(放、搁、靠、贴)
C.一头()在亲人怀。
(栽、扎、扑、倒)
D.双手()定宝塔山。
(扶、搂、撑、抓)
3、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红旗飘飘把手招。
()
B.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
C.头顶蓝天大明镜。
()
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
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情感。
①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团支书又领进新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课内文段阅读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树梢树枝树根根,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亲山亲水有亲人。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天南海北想着你……
1.这是《回延安》中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每层的大意是什么?
2.分析第1节在诗中的作用。
3.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试具体分析。
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②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③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种的书。
④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不超过六个字)。
《再别康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三美”。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知识链接】
1、徐志摩及作品: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曾留学美、英,1921年开始创造新诗,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追
求灵性。
出版的诗集有《志摹的诗》、《斐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诗大多情感真实,构思巧,意境新,含蓄而不晦涩,鲜明却不浅露,长于比喻,想象丰富,颇具诗美。
他的诗从中国古代和外国诗歌中汲取营养,流利柔和、富有弹性,在创造既是白话又是诗化语言方面,实有功绩。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2、新月诗派:成立于1923年,结束于1933年。
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但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也发表了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品。
后期由胡适、梁实秋等主编《新月》杂志,杂志不再只谈文学,也登载了各种政治论文,且政治倾向日趋反动,经过与左翼文艺界的斗争而声明狼藉,最终消亡。
【自学导航】
1.《再别康桥》很适宜朗诵,那么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并试着读一读吧。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2.学生演读
诵读指导: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①以第一节为例,师生共同划分节奏,学生演示其它几段。
②七节共用了哪些韵脚?文中哪些字眼应当重读或轻读?
3.齐读课文后:
①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②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概括诗人的情感脉络
③作者再来康桥和再别康桥时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4.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①思考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②说说诗人除了作别云彩,还与康桥的哪些事物作别?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意象的呢?
③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5.体会诗歌“三美”
闻一多三美理论:闻一多《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学生根据三美理论,讨论《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
六.送别诗积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送李端》卢纶)
七.作业
根据点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
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鉴赏点拨: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到是女郎道别时到一刹那到姿态。
准确地传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
“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