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填四川》看重庆荣昌的移民文化
荣昌:发掘移民文化将再现湖广填四川
荣昌:发掘移民文化将再现湖广填四川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2年第2期老天确实没给荣昌太多旅游资源,但作为渝西门户县,荣昌地处成渝两地之间,成渝两地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都渴望周末到郊区度假放松,这给荣昌打造郊外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
未来3年,不但要把荣昌打造成成渝两地郊外旅游目的地,还要把荣昌打造成渝西和川东地区的“购物中心”。
提到荣昌,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往往是荣昌猪、铺盖面、黄凉粉……怎么都不会把旅游目的地和这个渝西门户联系起来。
说郊游依托路孔古镇打造旅游荣昌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荣昌为什么会提出打造“成渝郊区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陈杰给出了解释:“作为渝西门户县,荣昌地处成渝两地之间,成渝两地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都渴望周末到郊区度假放松,这给我们打造郊外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
未来我们将把路孔古镇和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进行旅游开发打造,吸引游客来荣昌。
”“依托路孔古镇打造旅游也是有原因的。
”陈杰说,荣昌路孔古镇是成渝两地少有的水乡古镇,根据最近考究,路孔古镇还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发源地。
“目前,荣昌已引入投资方对古镇分三个片区进行整体打造,整个工程将于2014年全面完成。
”陈杰大致勾画出3年后路孔古镇的全貌:从高速公路下道后,沿着一条生态大道,8分钟便会到达路孔古镇入口,这里将有一个占地200多亩的“大荣水寨”,入口景观以亲水为主线,往里走建有水上吊桥,只有在吊桥放下时,人才能通行,增强古镇游乐性。
古镇核心区将打造“大荣古寨”,成为集中展示移民文化、历史文化的体验区,穿过大荣古寨后,便是占地上千亩的“大荣上寨”,这里以后是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居住区。
说文化筹拍湖广填四川影视剧在名气还不响亮的情况下,做旅游要先“吆喝”,如何把路孔古镇名气打出去,吸引更多游客来游古镇?对于这个问题,陈杰笑了笑,“不用担心,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方案和计划”,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移民被世人所知,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湖广填四川,每一次移民都反映了一段历史,讲述着一段精彩的故事。
“湖广填四川”与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其当代启示
湖广填四川与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其当代启示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一词,是历史上晚清时期,指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量农民涌向四川省的一个现象。
这个时期,四川正处于脆弱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同时向政府征集“充实大川、屯垦荒滩”的民间招标活动,在这个背景下,成百上千的湖广农民来到四川,为这个贫困省份注入了人口和经济活力。
然而,这种巨大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新来的移民们需要先适应四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同时也要适应本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这种文化适应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和刻意的努力。
移民的文化适应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移民的口径已经不再是湖广填四川这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了,但是移民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仍然会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
文化适应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文化环境,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语言沟通、社会交往、文化信仰等等。
在文化适应中,语言沟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如果无法准确地理解当地语言和口音,那么人们之间的交流就很难顺畅地进行。
为了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移民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当地的语言,并逐渐适应当地的口音和语调。
在社会交往方面,移民们也需要适应当地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
如果不熟悉当地的社会规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尴尬和困难。
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移民们需要积极地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习惯,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此外,移民的文化信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些人可能从小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移居到新的地方后,需要适应当地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这需要移民们保持开放心态,接纳新的文化,同时也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
当代启示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移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移民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微观化,但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却仍然非常重要。
对于移民来说,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工作,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于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并且指导现代移民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湖广填四川移民是指明清两代,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迁徙的大规模移民现象。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因素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四川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很多湖广地区的农民为了生计,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四川地区的矿产资源也相对丰富,对于重金属、冶炼等行业来说,四川地区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政治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战乱频繁,许多湖广地区的人民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许多明朝官员、知识分子为了避难,也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自然灾害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原因之一。
在明清两代,湖广地区经常发生水患、旱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流失,而四川地区则相对来说自然灾害较少,因此很多湖广地区的人民选择了迁移到四川地区。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过程可以分为组织、迁移、安置三个阶段。
组织阶段。
在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有一定组织和规模的。
一方面,地方官员和地主豪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经常组织移民到四川地区,乡绅、经商者等也常常组织移民到四川地区以谋求利益。
一些宗教组织、文人等也经常发起移民活动。
迁移阶段。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迁移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江河谷直接南下;另一条是由湖南向西经贵州进入四川。
在迁移过程中,移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地理条件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很多移民都是步行、乘船等方式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防备盗匪、土匪等的袭击。
蜀道难 难不住湖广人填四川
他赖以充饥的胡豆因进川后受到盆地 潮气的侵蚀,发霉腐烂,不能食用。如果 把生了霉的胡豆扔了,长途跋涉的途中 将断绝口粮。陈氏便把生了霉的胡豆置 于田埂晾晒, 又以鲜海椒拌而食之,竟 无意间发现它色鲜味美。后来陈氏家族 最终落户于郫县。而郫县及周边地区盛 产胡豆和海椒。陈氏家族便年年如法炮 制,产生了郫县豆瓣,也为回锅肉提供 了鲜美的调料。
王雨说, 中国的民居有四合院、围 龙居、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而掩 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民居客家土楼 却鲜为人知。 但在盘龙古镇中,不少民 居屋内还保存着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
“长途迁徙的客家人得靠相互关照 渡过难关,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的人 总要聚居一起, 客家移民们就在重庆修 建了又有土楼影子又有四川农家民居样
966966晨报热线
2013年 8 月 1 日 星期四 主编 张松涛 责编 赵本春 视觉 王成 张锦旗 王玲 责校 杨雁琳
今日要闻 07
随着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 《填四川》 一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在重庆开机拍摄, “湖广填四川”再度成为重庆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上周晨报专访重庆三峡博物馆专家 揭秘了“湖广填四川”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沉寂在专家学术研究中的谜底,引 发了读者们的关注。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填四川》一书的作者、重庆市作 协荣誉副主席王雨,继续为读者们追寻“湖广填四川”为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变化。
湖广填四川·饮食
打造经典回锅肉 将川菜发扬光大
荣昌夏布和郫县豆瓣 都是湖广填四川的产物。
湖广填四川·规模
重庆从近3万人 猛增至56万人
王雨说,据考证,从清初 到民国初年, 四川 (包括重 庆 )85%以 上 的 人 ,都 是 这 次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仅在重庆一地,清代本 土 姓 氏 的 居 民 还 不 足 10% , 其他姓氏都是湖广填四川 的 “新民”。 这些新民的姓 氏,目前在湖广会馆里就陈 列 了200多 个 , 可 见 当 时 重 庆移民数量之巨。
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荣昌区位于重庆市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这里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一、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是荣昌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荣昌陶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生产,其工艺精湛,以天然陶土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荣昌陶器种类繁多,包括茶具、餐具、酒具、花瓶、储蓄罐等,造型别致,古朴典雅。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荣昌折扇制作技艺是荣昌又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昌折扇以竹子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扇面采用宣纸或丝绢,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精美图案。
荣昌折扇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荣昌折扇制作技艺已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荣昌夏布制作技艺荣昌夏布是一种传统的麻布织品,因其产于荣昌地区而得名。
夏布以苎麻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织造而成,具有透气性好、轻盈飘逸的特点。
夏布制品包括衣物、床上用品等,深受人们喜爱。
荣昌夏布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荣昌棕编制技艺荣昌棕编制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编制而成。
棕编制品包括篮子、垫子、席子等,具有环保、实用、美观的特点。
荣昌棕编制技艺已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荣昌剪纸艺术荣昌剪纸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剪刀和纸为工具,经过剪、刻、绘等手法制作而成。
剪纸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荣昌剪纸艺术已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荣昌糖画制作技艺荣昌糖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糖为原料,通过加热、绘制等手法制作而成。
糖画作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
糖画艺人常常在街头巷尾展示他们的技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荣昌糖画制作技艺已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荣昌木雕技艺荣昌木雕技艺是一种传统的雕刻艺术,以木材为原料,通过雕刻、镂空等手法制作而成。
“湖广填四川”与四川文化习俗的变迁
“湖广填四川”与四川文化习俗的变迁作者:吴波来源:《卷宗》2019年第33期摘要: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四川文化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统治前期,为了应对四川地区的衰败局面,加强清政府对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四川运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高潮。
以湖广籍为主的外省移民陆续入川,夜以继日地开垦生产,使得四川经济再度繁荣,并直接影响四川社会文化的变迁。
移民填川塑造了巴蜀大地上新的文化风貌,奠定了近现代四川文化习俗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移民;文化;融合;变迁带有原生文化习俗的移民进入四川,在四川盆地中交流融合,致使四川文化由多元共生向文化趋同转变。
初入四川,五方杂处的移民往往以原籍聚居,其原籍的乡土文化得以长时期保留下来。
在移民与土著长期的共同生产、交流中,几千年的巴蜀文化底蕴与移民乡土文化碰撞交融,创造了四川文化的新风貌。
1 新四川方言的形成湖广籍移民最多,湖广语言使用面积广,于是以湖北方言为基础,汇入了湖广填四川以前的四川话和其他移民特别是陕西等地的原籍方言,最终形成新的四川方言,又以成都话为标准规范,通行范围广,属于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初期入川移民,普遍学习四川官方语言和不同籍贯的人交流,同籍之间还是说原籍方言。
民国《大足县志》1卷3记载说:“入川移民,凡一般人率能操两种语言,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曰打乡谈,与外人交谈则用普通话,远近无殊。
”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继承发展,新四川方言流行于四川全境,打乡谈则退变为各地地点方言。
黄尚军的《四川方言与民俗》[2]记载日常用语有,有赶场、掉、幺、活路、屋里,其中以幺字开头的就有幺儿、幺幺、幺爸等词。
解手即上厕所,较普遍的说法是官兵将一部分人强制移民。
在押运途中把人的手捆起来,人们想上厕所时需解开手,时间一长就直接叫解手。
除了普遍通行的四川方言外,因为一小部分移民几代同堂和聚族而居,使其原籍方言得以保存下来,在四川方言区内形成所谓的方言岛,如客家话、湘语等。
湖广填四川后代的特征
湖广填四川后代的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家族史和族谱,寻找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中,湖广填四川后代是一个有趣的族群,他们的祖先曾经在清代嘉庆年间从湖南、湖北移民到四川,成为四川的新移民,留下了丰富的家族史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湖广填四川后代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人口特征、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湖广填四川是清代嘉庆年间的一个大规模移民事件。
当时,四川正处于人口减少和经济萧条的阶段,而湖南、湖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土地资源有限,加之战乱频繁,许多人开始向四川迁移。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湖南、湖北两省的农村地区,他们多数是熟练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能够在四川的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据史书记载,嘉庆年间共有30余万湖广移民来到四川,其中大部分是湖南人,少数是湖北人。
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如成都、自贡、乐山、南充、泸州等地。
二、文化传承湖广填四川后代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家族史和族谱方面。
许多湖广填四川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和族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血统和重要人物等信息。
这些家谱和族谱不仅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湖广填四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湖广填四川后代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例如,他们喜欢在春节期间制作腊肉、酱肉、腊肠等传统食品,以及做年糕、元宵等节日食品。
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他们也会举行传统的礼仪和仪式。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三、人口特征湖广填四川后代的人口特征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方面。
据统计,目前湖广填四川后代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和南部地区。
其中,成都市是湖广填四川后代人口最多的城市,约占总人口的40%左右。
此外,自贡、泸州、南充、乐山等城市也有较多的湖广填四川后代人口。
四、地域分布湖广填四川后代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和南部地区。
荣昌开拓精神的实例
荣昌开拓精神的实例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颜回七十六世孙、入川始祖颜祥麟,应清政府号召,由外公带领他和妻子李氏,从客家人聚居的广东长乐县高竹园出发,历尽艰辛,经数千里长途跋涉来到四川,先落脚富顺。
乾隆年间(公元1745年左右),极富开拓精神的入川二世祖颜云彩,由富顺迁徙到隆昌周兴,以银饰制作手艺发家致富,创建了颜氏荣隆二昌家业。
颜氏族人在隆昌周兴镇宋家坝和荣昌盘龙镇汪家山等地居住,经十余代繁衍生息,至今发展近7000多族人,他们家庭內部讲的是“客家话”, 是盘龙镇客家方言岛的重要成员。
居住在盘龙镇永陵村潘氏客家人,据《潘氏族谱》记载,祖先原来也是中原人氏,西晋时期,始祖潘中牟居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市)。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牟四世潘尼时任尚书郎,在赵王篡位,奸臣孙秀当权时期,堂叔潘岳,字安,曾任河阳、怀县令,士大夫,西晋文学家,才貌双全,人们常以“才比子建,貌若潘安”作为男人形象的比喻。
潘岳被诬阴谋造反,被杀,夷三族。
潘尼借病乞假归里,躲过这一浩劫。
因与潘岳叔侄俱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享誉文学界。
一年后,潘尼追随齐王起兵讨伐赵王,平息赵王之乱后,潘尼被封为安昌公,后升中书令(相当于丞相),为潘岳平反昭了雪。
并亲自将潘岳尸骨,从京都洛阳运回原籍中牟县安葬。
政权争夺,血腥屠杀,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此后,族人为避战乱,往南移居江西宜黄。
四十一世潘琴南迁徙入广东长乐,后代于公元1320年左右移居惠州兴宁县,在广东长乐、兴宁县居住近400年,繁衍生息越十七代,融入了客家民系。
入粤十七世(中牟五十七世孙)、入川始祖潘恒美,应清政府移民填川诏令,扶老携幼,举家于公元1680年左右由广东省兴宁县东相枫岭动身,行至江西上犹县,盘纏用罄,无奈之下就在上犹住下。
于清康熙癸巳年(公元1713年)冬, 再次从江西动身踏上填川之路,历经艰辛,行程数千里,在荣昌小滩桥落脚,后移居隆昌东乡(今荣昌县荣隆镇)大户湾。
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
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34期麻城孝感乡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单一.它既是元末明初移民迁川的中心,后来又成为清初以来以湖广籍移民公认的“共同祖籍”。
“试问故乡在何处,湖广麻城孝感多。
”巴渝大地上,重庆人的记忆里大都有“麻城孝感乡”。
这是许多“湖广填四川”迁健而来的家族口口相传的祖籍地,也是许多人心头一缕模糊而久远的乡愁。
孝感多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重庆人中十有七八祖籍麻城?下面我们将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健路的过程,揭开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的神秘面纱。
麻城孝感乡,移民“中转站”近年来,到湖北省黄冈麻城市寻宗问祖的人络绎不绝,采者都称祖籍是“麻城孝感多”。
但在研究者看来,很多八疏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小小的孝感乡,怎么可能前前后后移民到四川200多万人?采访团队走访重庆及四川、湖北等地的历史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麻城孝感多井不是所有寻祖人的真正故土。
最早到麻城的移民是为逃避高赋税的江西人,他们此后又向无赋税或赋税更低的四川移民,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说,麻城正好就是一个移民中转站。
同时,麻城还是周边七县移民的登记出发地,由政府发给路条和盘缠。
路条上的“麻城孝感乡”也就留在了万千移民及其后代的记忆中。
由此,“麻城孝感多”作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成为每个家族的记忆保存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也有学者认为,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先集中于麻城后统一迁往四川,使后人误认麻城为故乡;也有说法称在移民潮中,最早的一批移民来自麻城,他们势力大、资格老,后来者为寻求荫庇而冒充麻城人。
而移民的增多,为联络感情、相互帮助,催生了湖广会馆,会馆是明清肘城镇中供外乡人歇脚、聚会的场所,按地域划分,一般由同乡移民或高旅创办,供奉家乡神灵先贤。
书生赶考,商人买卖,大都首选本乡会馆投宿。
就地理分布而言,四川盆地西南部土著居民存留较多,而东北部剐较少。
总体而言,今日大约有70%的四川人为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也因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氛围。
从田野考察看荣昌陶文化传统
从田野考察看荣昌陶文化传统荣昌安陶作为民窑,其体系是以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与民间社会生存状态为基础的。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安陶的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
安富俗语“前山矿子后山碳”讲的是山里煤和矿石资源丰富。
安富陶制品生产销售的一系列社会生活状态的繁荣时间段是是咸丰年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一时间段,是传统安陶的发展巅峰,其文化生态是极为丰富的。
其文化传统是极具代表性的。
同时这个时期内的安陶在组织形式上十分多变,出现了家庭作坊与私人工厂(私营),合作社以及安陶厂(公私合营,国营形式以及私人并存)的转变。
一、历史悠久的陶文化传统(一)饮食文化——“家家户户必备泡菜坛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荣昌,居民们主要以缸、钵、碗、坛、罐等安陶土陶制品为日常生活器皿。
餐具类品种繁多,除土陶外,还有细陶制品,搪瓷制品等。
荣昌人喜爱吃四川泡菜,专用安陶土陶厂的泡菜坛泡制而成,有泡海椒、嫩姜、萝卜、黄瓜等制作的泡菜,可谓四川正宗泡菜之一。
荣昌客宴酒席,最后一道菜就是受客宾欢迎的泡菜,其制作简易、经济、又可口,而且是很多风味名食的必备佐料,如制作酸辣鱼、酸菜鱼、泡萝卜鸭子等。
荣昌县家家户户、餐馆或单位大食堂都常备有泡菜,因此为也少不了安陶泡菜坛。
(二)移民文化——“湖广填四川”据四川省荣昌县安富土陶史料考究:明代末期的移民中,有陈周二姓,他们两人,早在原籍就懂得土陶技术,来到荣昌,就开办了一座粗陶窑,至满清嘉庆年间,已传至周世生,陈生权一代,因该处燃料(主要为木材)逐渐缺乏,二人迁居安富鸦口,佃丁姓土地,开办万顺窑(又称老窑即安富土陶的创始)。
随着时代发展,明末到清咸丰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荣昌陶器经历了由实用粗陶器具到精细实用陶再到实用陶与工艺陶并存的局面。
重庆历史上是一个移民汇聚之地,境内3000多万名人都是明清移民后代,特别是渝西的荣昌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更是一个重要移民聚散地,被广泛誉为客家移民的“文化集散地”。
“填川陕”与“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填川陕”与“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记者张静:陈良学老师,您好!我是《华商报》读书周刊记者,很开心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这次采访话题围绕历史上的移民并关照当代移民,请您尽可能多答一些。
因为是都市报,请您回答时尽可能深入浅出一些。
也可讲讲故事。
麻烦您了。
陈良学:谢谢《华商报》和您对拙著的关注,也很高兴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纵观中国千年的发展史,历次大的经济崛起和社会振兴无一不是以大规模的移民为前奏的。
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导致了四川和陕南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四川和陕南乃至鄂西部分地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四川和陕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和陕南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这场空前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成了自成一隅的川、陕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
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进了川、陕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
记者张静:您的《明清川陕大移民》以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为背景。
发生这次民族大迁移的原因是什么?“湖广填四川”为什么会波及到陕西?移民到四川、陕西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在那里寻求什么?陈良学: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兵燹、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平台”等政治原因,晋冀、两湖、两广、闽粤、赣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
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
其实,不仅四川及陕南的情况如此,当时已形成了全国性的移民大循环,四川及陕南只不过是较为典型的移民聚集地而已。
九宫十八庙湖广填四川
一个村庄,一座古镇,一座古城,一个地区或一片地域,总有各自不同的民俗文化或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其民俗文化本身的内涵就是该地区人民留下的历史印记。
印记,因你而成为一种习俗,因你而成为一种文化,延续传承成百上千年之后,那就是传统。
宫庙,不只是四川、重庆才有,整个中华民族聚散之地,从城市到乡镇,从集镇到村落,皆有类似的“宫”或“庙”。
所不同的是各地区各地域的族群所修建的“宫”或“庙”有所不同,而所供奉的神祗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正是不同民俗文化的表征,同时也是思想信仰和民众秉性的表征,更是一个家族甘苦酸辛的历史记忆。
九宫十八庙,这是四川、重庆城市集镇地出现的一种较为明显的民俗文化现象。
虽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九宫十八庙,但宫庙的数量很多却不假,不仅宫庙的形式风格各异,供奉的神祗不完全相同,宫名和庙名也是不完全相同。
出现这样的特征,这还要从很久很久远的历史说起。
在现在的四川、重庆地区重要的城镇往往留下一些会馆遗址或遗迹,主要有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云贵会馆、山西会馆、同庆公所等八大会馆。
这些会馆,是由各地区迁入四川重庆等地的民众修建的,其目的是联络乡谊,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
同时也是团结老乡、帮护同乡、共同抵抗其它势力的组织,实际也就是帮会组织。
后来这些组织逐渐演化成“哥老会”,成分复杂,分支众多,亦正亦邪,成为中国清末重要的三大帮会之一:青帮、洪门、红帮(哥老会、袍哥会)。
重庆市中区有一座湖广会馆,这实际已经是一种联合帮会了。
会馆遗迹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
四川、重庆形成这些会馆的原因,是源自于清朝大移民,即“湖广填四川”。
重庆湖广会馆设置了一座“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较为详实地展示了这一段历史。
四川天府之国经历汉唐盛世的大发展之后,一度成为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然而到了宋元时期,蒙古军队从东西两面包抄,东面杀入江西,西面攻入四川。
而四川成了蒙古与南宋决战的关键之地,蒙古军队一路征战一路焚烧,每攻克一座城,就屠尽一座城,长达半个世纪的战火,生灵涂炭,四川人逃离,江西人逃离,大部分人进入两湖两广地区,江西和四川两地人口锐减,田畴荒芜,十室九空。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的起因及历史贡献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的起因及历史贡献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的起因及历史贡献为着探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大潮的起因以及它的历史贡献,而对它进行系统考察时,地方志和族谱无疑是最理想的参考资料。
移民大潮来有痕,去留踪。
作为私家档案性质的族谱,在记录下家族世系渊源和人口繁衍历史的同时,也把移民运动潮起潮落的蛛丝马迹留给了后世。
[ 转自铁血社区/ ]一、战乱--白骨堆·万人坟2002年4月3~4日,在成都新南门立交桥修建的过程中,在红星路与滨江路交叉口的工地上,施工的工人们连续两天从土层中挖出大量死人的尸骨,具体数量在百具以上。
后经成都考古专家初步勘察,结论是:这些尸骨是"非正常死亡"。
根据尸骨颜色、分布和地层情况来看,这是一种"二次性集中埋放",时间可推断在明末清初。
有专家还指出,这些尸骨不是一具具埋放在一起,而是采用腿骨放在一起,指骨又放在一起的埋葬方式,估计可能是因为战争或瘟疫大规模死人后,集中进行埋放的。
正当人们在追问成都"万人坑"之谜,试图弄清这些尸姓,其理由是解放前这一姓,其理由是解放前这一带是民房,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尸带是民房,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尸骨埋在房子下面。
对于成都、崇州两地何以会发现这样的"万人坑"的问题,尽管各家解释不一,留下重重迷雾,但是,在某些地方志上,却是有着明确记载的。
例如,光绪《潼川府志》记载,三台县有座"万人坟",位置在县城东门外,系遭张献忠"屠戮"所致。
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政权"左都督杨展封筑。
光绪四年重竖碑"。
清人万谷踢曾作有《初到东门外见万人坟诗》,可以为证。
另据记载,在盐亭县也有座"万人冢",位置也在县城东门外江神庙右,乃明末张献忠所"屠戮","白骨如阜"。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两次湖⼴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第⼀次湖⼴填四川与⿇城孝感移民⿇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
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稀释了。
明代⿇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
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关)位于⿇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城是⼀个中转站,明初⼊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的⼈。
毫⽆疑问,所谓的⿇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城⼀个县,但⿇城⼈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四年⿇城县⼈⼝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地区⼈⼝密度最⾼的府。
当时湖⼴布政司⼀共才400多万⼈⼝,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
⽽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密度只有8⼈/平⽅公⾥,是黄州府的1/4。
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湖北其他地⽅则没有。
⿇城孝感乡居民⼤举⼊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四川,都与⿇城孝感乡挂钩,则带有攀附⽼移民的意味。
清代的填川更加与⿇城没多⼤关系,但是⿇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
------许多⼈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直是⼈⼝稀薄的状态。
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破坏。
有红⼱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珍等军队的破坏,甚⾄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减少的⽐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例来算,因为如果⼀个地⽅⼈⼝减少了⼀半,但是剩余量依然⽐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
被撤掉只能说明⼈⼝剩余太少,⽽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损失度不⼤,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死不知,存者能⼏?”⽅孝孺则说:“夏主⽅有意于据蜀,各郡⾂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
重庆荣昌美食的历史味蕾
I R M I^Delicious Food重庆荣昌美食的历史味蕾in Rongchang 文+叶君图+李彬Adam"径转横渠水一方,堰边风起忽闻香。
等闲寻得生香处,满树红酥绽海棠。
"清代诗人朱钧直曾用这首七言诗称赞过荣昌的海棠花,但这座位于重庆市西部的小城不只有海棠飘香。
它始于南宋,兴于明清的灿烂饮食文化,使得城市的上空永远飘散着卤鹅、烤乳猪和羊肉汤的香味。
荣昌的美食与其历史一样,体现 了一种传承、兼容的风格,一种博采 众长的大度和从容。
从唐乾元二年(公 元758年)设置昌州,到明洪武七年(公 元1374年),取昌州和荣州首字更名 为"荣昌”,再到明清时期的“湖广填 四川"……荣昌人的味蕾在历史风云 变幻中接受一次次“洗礼”,从JII人"尚滋味,好辛香”麻辣浓郁的饮食习惯,到潮汕佳肴的醇厚清香,最终形成了 荣昌饮食博采众长的独特味道。
一方水土,一方食味。
荣昌东北向,是麻辣江湖的重庆;西北向,是饕餮之乡的成都。
荣昌地处重庆、成都两大都市交集的“黄金分割点”,山水灵动、土地富饶。
荣昌自古有“海棠香国”之美誉。
北宋音乐家彭渊材在他的《海棠》诗里,用两个典故“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兼比海棠姿色。
诗赞的虽是海棠,却把荣昌的风景秀美、物产富饶写得灵秀丰满。
铺盖面:迷离于指端的遥远岁月说起荣昌的美食,不得不提荣昌的铺盖面和卤白鹅。
而说起彭渊材赞海棠诗中提到的“汤饼”,则不甶得不让人想到荣昌的铺盖面。
饼在中国古代,大多指面食,面食而带汤的,称“汤饼”。
汤饼包括今天的面条、面片儿、饺子、馄饨和汤圆。
晋束皙《饼赋》说:"面迷离于CITY GEOGRAPHY城市地理/ 082-083/面条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〇由于制调味、B的不同,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
左图中从左至右依次是重庆小面与山西刀削面。
指端,手萦回而交错”;《齐民要术》说“饼法馎饪,按如大指许,二 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 授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作者:张颖玲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22期摘要:元末明初及清前期的“湖广填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
这场移民运动断断续续持续了两个朝代,规模大、时间长、涉及地移民人数众多、移民来源地广泛,影响十分深远。
“湖广填川”的移民背景是多年频繁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减少,明清两朝有意引导移民入川,为发展生产提供劳动力;移民来源主要是地理位置邻近和水路交通便利的两湖、江西地区;移民运动推动建立了完备的水陆驿站,推动移民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融和繁荣。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移民背景;移民来源;移民影响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110-03在中国的移民历史上,元末明初及清前期的“湖广填川”大移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人口结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且对后来的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湖广填川”的研究著述不少,但多着眼于其背景、方式和意义的探讨。
而本文的目的除介绍移民背景外,主要侧重于对移民来源和移民影响的探讨。
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背景(一)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元朝末年,政治危机严重,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在湖北地区起义。
而后明玉珍带领红巾军从巫峡进入了四川地区,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
虽然明玉珍号称,自己从湖北带来的士兵只有20万,但加上士兵入川时所带的家属,实际上应是不少于40万人。
明灭夏以后,这些士兵都留在了四川定居。
虽然40万人的数量并不多,但却是元朝时期四川人口的主要构成。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国家遍地疮痍。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明政府便采取了移民政策,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到达荒芜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同时也能达到人口平衡,使天下太平。
移民运动一共持续了22年的时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川的人口达到180万,而移民的人数占了总人口的50%,同时加上明玉珍带领过来的武装部队,四川的移民人口占总人数近70%。
明末代 四川个人笔记
明末代四川个人笔记明末四川移民浪潮究竟是怎么回事?细说“湖广填四川”的来龙去脉西蜀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正如《隆中对》所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独特的盆地结构,再加上艰难的蜀道,让西蜀在数千年历史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西南大地熠熠生光。
然而,明珠再好,亦有蒙尘之时。
《四川通志》上,便有着一段血泪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从西南明珠到人口锐减,那些年的四川,究竟经历了什么?一、人丁凋敝明清易代之际,兵祸连结,战火不休。
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为避朝廷锋芒,挥师突入四川,将西蜀大地,裹入无尽的战乱中。
明末四川移民浪潮究竟是怎么回事?细说“湖广填四川”的来龙去脉富饶的天府之土,为张献忠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补给。
于是,张献忠索性于164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自称老万岁,建立了大西政权。
张献忠在四川称王称霸,好不快活,可四川人民却苦不堪言。
随着张献忠入川,四川硬生生地成为了大西军与清军交战的主战场。
等到张献忠兵败战死西充凤凰山时,四川早已在漫天的烽火中,蒿草满地,人口凋零了。
等到康熙初期,四川的人口已从明朝万历六年的600多万,锐减到不足50万人。
全省90%的人口丧亡,重庆城中只剩下数百家人,而重庆下辖的有些州县,有些甚至只剩下十几户人了,真是“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二、虎患不断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很快引发了次生灾害,那便是人退虎进,虎患不断。
明末四川移民浪潮究竟是怎么回事?细说“湖广填四川”的来龙去脉《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母”图顺治年间,四川南充知县黄梦卜本想招一批人到南充,从而缓解人口危机。
谁知黄梦卜好不容易找来506人,却让老虎吃了228人,再加上沿途病死及各种其他意外去世的人,最终只剩下223人。
不死心的黄梦卜很快又招了第二批人,这次总共有74人。
但这批百姓依然难逃虎口,又被老虎吃了42人,急得黄梦卜连声哀叹道:“夫南充之民,距府城未远,尚不免于虎毒,而别属其何以堪哉?”明末四川移民浪潮究竟是怎么回事?细说“湖广填四川”的来龙去脉黄梦卜的遭遇并非个例。
湖广填四川重庆人口3万增至56万
湖广填四川重庆人口3万增至56万春节是传统的祭祖怀古的日子。
忙碌了一年,人们在清点一年来收获的同时,都会在祖先的灵前烧柱香,缅怀一番。
缅怀是对祖先给予我们生命的感谢。
在缅怀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起同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而“湖广填四川”就能够给出部分答案。
新民姓氏200个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
乘船走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
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
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
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据考证,从清初到民国初年,四川(包括重庆)85%%以上的人,都是这次“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仅在重庆一地,清代本土姓氏的居民还不足10%%,其他姓氏都是湖广填四川的“新民”。
这些新民的姓氏,目前在湖广会馆里就陈列了200多个,可见当时重庆移民数量之巨。
而在07年春节期间,湖广会馆将开展百家姓姓氏查询,让市民追踪溯源、盛世寻根。
重庆人口猛增而据统计,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庆府下辖13县的人口由不足3万人猛增至11万户56万人,占当时四川全省人口的五分之一。
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庆人口增加到230余万,成为全川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空前的大移民,同时带来了文化的大交流、民风民俗的大融合。
不同地区的语言、饮食、建筑和风俗习惯被移民们带到重庆,逐渐与重庆本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最为突出则是建筑文化的融合,而湖广会馆建筑群就是各地建筑文化在重庆实现大融合的代表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填四川》看重庆荣昌的移民文化由陆涛导演,田雁宁编剧,秦岚、黄海冰、李东霖、刘冠翔、张雅玫等主演的电视剧《填四川》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电视剧改编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重庆作协副主席王雨的长篇小说《填四川》。
该剧讲述了300多年前的四川,由于满清的血腥屠杀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仅仅剩余不到八万人口,一时间盗贼四起,匪患四虐。
康熙得到御前侍卫宁德功(周野芒饰)冒死调查的结果后,不得不颁布“填川诏”,号召整个南中国的百姓移民四川,跑马圈地。
而透露四川真实消息的宁德功被当地贪官买通盗匪追杀,不得不隐姓埋名逃走。
十几年后,宁德功的妻子柳春(茹萍饰)带着长大成人的女儿宁徙(秦岚)前往四川寻找丈夫。
而宁徙则从此拉开了一段与家人从福建徒步迁徙入川拓荒创业、开枝散叶的传奇故事。
电视剧《填四川》海报王雨老师的小说《填四川》是虚构的,但笔者相信,当年发生四川和重庆的移民浪潮中,一定有不少像小说主人公宁徙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他们过着因为康熙帝的一纸诏书而背井离乡的生活,他们悲惨过、他们努力奋斗过,他们辉煌过……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移民都是一部血泪史,都与残酷的战争密不可分。
如果真的总结起来的话,就笔者所找寻到的资料来看,中国历史上共有9次大的移民浪潮:其一,五胡乱华,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即著名的“五胡乱华”。
此时的少数民族将中原百姓当作食品充作军粮,号称“菜人”或“两脚羊”。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其二,安史之乱,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其三,靖康之耻,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烧杀抢掠,更是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引发了中原居民大南迁。
具体统计此次移民累计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其中以杭州最为集中。
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
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其四,洪武填华北,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移民。
宋朝以来,华北平原历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
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
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
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
此次移民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命令而形成的大规模移民。
其五,康熙填四川,从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地移民600万。
自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入川以后,四川便苦不堪言,这里曾遭受明军的滥杀,清军的滥杀,地方豪强的滥杀,乡村无赖的滥杀,以及张献忠的滥杀。
清朝建立以后,南明政权与清军曾在四川爆发战争,吴三桂反清后又一次在这里与清朝开展,四川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
为此,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明发诏书(即后世所称《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
今幸四海风同,八荒底定,贡赋维固,适朕愿也。
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抚(芜)有年,贡赋维艰。
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倘起江西、江南助解应用,朕甚悯焉。
兹据御使温、卢等奏称:湖南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
即著该部,饬行川省,湖南等处文武官员知悉,招民徙蜀。
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扰。
俟六年外奉旨起科。
凡在事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
钦此万灵古镇中的湖广会馆悬挂了康熙帝“填四川”圣旨的全文(龙昀摄)在这份诏书中,康熙皇帝要求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向四川移民。
据统计,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
其六,下南洋,明末清初至清朝末年,粤、闽等沿海居民逃避战乱远走东南亚诸国。
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
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
其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高潮期为明末清。
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就是在内蒙一带存在边防需要。
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
走西口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所谓的“西口”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区接近沙漠,土地贫瘠,所以此次移民数量有限。
其八,山东、河北、河南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东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
关东之所以要“闯”,是因为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汉族迁入的。
而值得去“闯”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据统计,清代、民国时期闯关东人数累计各超过1000万。
其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1937年至194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造成了此次大移民,它们分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中原大地一片战火;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花园口阻拦日军,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1942年,中原爆发大饥荒。
历经灾祸的中原百姓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
在“新媒体论剑”活动上,与会名博争相为荣昌文化发展建言献策(龙昀摄)“填华北”和“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以政府行政命令行事而发生的移民事件,而“填四川”又是这两次中迁移人口最多、覆盖面积最广的一次。
可以说“填四川”造就了如今的四川和重庆,让这片巴蜀大地重新恢复了繁荣和热闹。
当然,就像电视剧《填四川》的主人公宁徙一样,“填四川”的过程汇总有太多的辛酸和血泪,其中无数的百姓和官员为了和自然、和盗匪、和贪官污吏斗争,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以说,那些倒在“填四川”道路上的人,他们都是可敬的,更是可爱的,他们用自己血肉筑起了四川“重生”的脊梁!虽然其中死了太多、太多的人……在电视剧《填四川》中,宁德功和宁徙一家人所遭受到的苦难或许会令不少人眼含热泪,更会有不少人咒骂那些贪官污吏,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这些只是那些参与“填四川”的人所遭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磨难而已。
据史料记载,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
而康熙皇帝颁布《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的1694年以后,正好拉开了四川盆地的大旱序幕,而因旱灾所死去的移民非常之多。
但是,300多年前那场浩荡的“填四川”运动——我们姑且如此称呼这场官方背景的大移民、大迁移,其实不仅仅给那些参与移民的百姓带来了苦难和死亡,这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经济类型的移民运动,给四川带来重生,更带来了无限的经济、文化、艺术养分,甚至可以说,清末民初的四川、重庆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迅速,以至于重庆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陪都都与“填四川”密不可分。
或许有人会觉得“填四川”是一场典型的政治性移民运动,因为这场移民是由当时的中央政府下令而成行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九大移民浪潮就不难发现,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下南洋、陇海铁路大移民与洪武填华北、康熙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5类都是属于因战乱和政治原因而发生的被迫性质的移民,因为不移民那些百姓就将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后4类则虽然洪武填华北和康熙填四川源于政府命令,但本质原因却是振兴地方经济,移民的主体也是平民百姓。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二十日康熙皇帝所发上谕很能说明问题:上谕:湖广民往四川垦地者甚多,伊去时将原籍房产地亩悉行变卖往四川垦地,至满五年起征之时,又复回湖广将原卖房产地亩争告者甚多。
巡抚潘宗洛以此情由,曾缮摺启奏。
嗣后湖广民人有往四川种地者,该抚将往种地民人年貌、名姓、籍贯查明造册移送四川巡抚,令其查明。
其自四川复回湖广者,四川巡抚亦照此造册移送湖广巡抚,两相照应查验,则民人不得任意往返,而事得清厘,争讼可以止息。
俟潘宗洛具题,到时大学士等会同九卿确议具奏。
特谕。
在这份上谕中,康熙皇帝提出有不少湖广人为了贪图四川免税5年的政策,在老家将房产和土地卖掉,去四川垦地,到了年限该纳税时又离开四川回到老家去了,致使不少当地人上告。
我们先不说这种行为在道德上如何、如何,仅仅来看这种朴素的资本运作方式,就不难证明“填四川”是一场典型的经济类移民。
既然是经济类型的移民,“填四川”就必然会为四川和重庆等地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
笔者此次有幸走访了重庆市荣昌县的不少地方,包括安富街道、万灵古镇等等,也见识到了安富陶器、安富的酿酒作坊、万灵镇的古街古巷,品尝了红高粱酿制的粮食酒、百年老号正宗的艾粑、香辣爽口的黄凉粉……现存于荣昌安陶博物馆的外素内釉笔洗,其中无水却仿佛水波荡漾其中(龙昀摄)笔者喜欢喝茶,顺带也喜欢上了各种陶器。
提起陶器,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江苏宜兴紫砂陶,毕竟说起紫砂壶很少有人不知道。
其实在真正的行家眼中,紫砂陶仅仅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除了它我们尚有重庆荣昌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三大陶瓷,其中重庆荣昌陶就是产自如今重庆市荣昌县的安富街道(曾经的安富镇),故荣昌陶也称安陶。
如今的荣昌也为各种名酒盛产高档瓷酒瓶(龙昀摄)荣昌陶主要分为生活陶和工艺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