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我的中国心教案

我的中国心教案

我的中国心教案我的中国心教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中国文化自信。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创作了一份名为《我的中国心》的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一节:中国的历史在这一节课中,我通过展示中国历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的发明和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节:中国的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会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特色。

例如,我会讲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过年的方式和意义。

同时,我鼓励学生们制作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等,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节:中国的地理在这一节课中,我会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点。

我会引导学生们了解中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和自然资源。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地理面貌,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第四节: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在这一节课中,我会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如孝道、礼仪、忠诚等。

我会通过故事、诗词和名言警句的讲解,引导学生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

同时,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中国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五节:中国的当代发展在这一节课中,我会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当代发展成就。

我会以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我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研究,探讨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产文化包括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地理宗教地理艺术地理三种。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建筑文化三种。

中国的七大方言区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米北面和南细北粗中国的八大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

自然环境是绝大多数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或背景条件,人类在改变自然景观、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下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的诸多痕迹。

因此,文化景观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首先表现为同类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其次,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折射作用还表现在一地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表现为诸多文化景观所展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特点•1.1群体性和伦理性•封建社会中给传统建筑打下伦理性的烙印。

•京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在省、州、县等行政中心,衙门处在全城中心区位。

•传统民居有中轴线,祖辈、父辈、子辈住房依次排列,尊卑有序。

•如四合院。

文化地理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属性:考试考查笔试机考设计(论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是否是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之一的文化地理学,在我国出现晚但发展快。

纵观十余年来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概括为:(1)文化地理学理论从引进到消化进而有了较大的发展,(2)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3)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4)专题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5)综合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其总趋势是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我国出现较晚,确切地说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才正式出现的。

文化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研究中颇受重视,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把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创立了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以致长期以来,美国各大学地理系把文化地理学列为重要课程,甚至有取代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核心课程的趋势。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作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2、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轫2、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出现3、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2、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状况3、了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状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和区别2、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3、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发展与国家建设关系¥第二章物质文化地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概述1、物质文化释义2、物质文化分类3、物质文化的地理学研究第二节生产文化地理1、生产文化分类、2、农业文化3、第二、第三产业文化4、生产文化的地域性第三节生活文化地理1、生活文化分类2、基本生活文化例说3、非基本生活文化例说4、生活文化的地域性第四节$第五节建筑文化地理1、建筑文化分类2、国外建筑3、中国建筑第六节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人文因素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物质文明的涵义、分类和研究内容2、了解生产文化地理的涵义、生产文化的分类和生产文化的地域分布3、了解生活文化的分类、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的特点4、了解建筑文化的分类和特点、中国和外国建筑的特点5、了解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文明分类和研究内容2、生产文化的分类和生产文化的地域分布¥3、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的分布及其特点4、中国和外国建筑的分布和特点5、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地理1、语言的区域分布2、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3、语言经管——地名第二节宗教地理1、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宗教景观的分布3、宗教文化区的研究第三节艺术地理1、戏曲的地域差异与地理背景的关系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绘画的区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书法的地狱空间分布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语言的地理分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2、了解宗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文化区的研究内容3、了解戏曲、文学、绘画、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语言的地理分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2、宗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文化区的研究内容3、戏曲、文学、绘画、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章文化生态学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2、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3、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第二节不同文化的自然观1、自然观的演变历程2、不同地域的自然观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3、形形色色的自然观第三节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1、文化转型的概念与机制!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关系3、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研究关系应注意的问题2、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了解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研究关系应注意的问题,2、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第五章文化源地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各类文化源地1、文化特质的源地2、文化综合体的源地{3、早期人类文明的源地第二节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1、文化源地的地理基础2、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3、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节文化创新源地1、文化创新及其意义2、文化创新的条件/3、文化创新的实践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特质、文化综合体、人类文明的源地,及其影响起源的因素2、了解文化起源的地理基础和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掌握文化的起源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3、了解文化创新的概念、文化创新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六章文化传播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文化传播与传播理论1、文化传播、扩散及其类型2、文化传播与地理3、历史上的文化扩散第三节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广告1、传媒与大众传媒类型2、大众传媒与文化扩散3、广告与文化扩散第四节,第五节文化传播规律1、“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2、文化传播的总体走势是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3、文化传播在地区间进行的4、强国文化传播能力强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传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在文化传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的趋势和文化传播的特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传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不同的方式在文化传播的作用3、文化传播的趋势和文化传播的特点第七章文化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别1、文化区的概念2、文化区的类型3、文化区的区划第三节世界主要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2、伊斯兰文化区3、印度文化区\4、东亚文化区5、东南亚文化区6、撒哈拉以南文化区第四节中国文化区1、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2、中国文化区的主要特点概述第五节文化整合1、文化整合的概念{2、文化整合的地理学研究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其划分2、了解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3、了解中国文化区空间分布和各自的特点4、了解文化整合的概念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的现状、趋势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区的概念、类型|2、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3、中国文化区空间分布和各自的特点4、文化整合的概念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第八章空间、地方与文化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从空间到地方1、空间与地方2、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第二节.第三节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认同1、地方文化要素与地方文化特征2、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3、地方文化认同的现实意义第四节地方文化建设1、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2、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空间和地方的关系2、了解地方文化要素和特征、地方文化的地理空间变化及其认同3、了解如何建设地方文化及建设地方文化的要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2、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3、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第九章文化景观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景观分类及特征1、文化景观的概念2、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3、文化景观的特性第二节文化景观反映的文化与自然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第三节文化景观的野外观察1、文化景观野外观察的必要性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一般程序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景观概念、分类、特性2、了解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景观的特性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第十章文化产品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生产及文化产品)1、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2、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第二节人文旅游产品开发1、人文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内涵2、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3、近期我国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趋势第三节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演化1、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创造《2、文化产品开发对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3、文化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的关系、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区别2、了解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趋向3、了解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原有地方文化的关系、文化化产品开发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的关系、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区别;2、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3、文化产品开发对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文化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15共30页
(一) 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美国地理学家。曾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 大学地理学教授。 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 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 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 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 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 心。著有《景观的形态》等。 索尔(1889~1975) Sauer,Carl Ortwin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1769-1859)
3 洪氏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 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探讨 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 性;
胡彦纳 2016/2/29 12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1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
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 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 的创建人。 2 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 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 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 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 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5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6共30页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纵向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 理论)
横向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许多人类活动、人文事
殖民地独立运动十分活跃 移民强化了英国多元文化的特征 英国的军人中出现反战思潮 对公平和权利追求 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
“文化转向”:将“事实”视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 而对于“事实” , 不 同阶级、种族、性别、民族、政治信仰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化已经 成为研 究的根本的焦点。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

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参考书目:[1] 张文奎编著.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编著. 人文地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赫维人,潘玉君. 新人文地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翟有龙,李传永主编. 人文地理学新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 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耀亮等编著. 政治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孙文昌,陈元泰. 应用旅游地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James People & Grarrick bailey. Humanity. West Public Company。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第1页)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主要指社会文化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文化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影响。

人文地理学讲义赵荣

人文地理学讲义赵荣
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法、英、美、俄的人文地理学)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本章重点: (1)文化结构及文化的特点 (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及其比较 (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一、文化概念 二、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形式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文化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 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景观 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本章重点: (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一、集镇(具有与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 二、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活动型村落、特殊类型) 第十一章 旅游地理 本章重点: (1)旅游的区域特征 (2)旅游动机与决策 (3)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及其类型 (4)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本章难点:旅游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 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二、大众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 旅游的区域特征 一、客源地与目的地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第三节 旅游动机与决策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旅游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 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概念、形成条件、特征) 二、旅游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国 家森林公园、 国家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 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本章重点: (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行为空间及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 本章难点: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与闲暇活动与空 间行为)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行为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三章 政治地理 本章重点: (1)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2)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在古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地理学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探险和贸易带来了重大影响,在人文和自然领域等众多学科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古代中国地理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地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早期文明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十分注重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商代和周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制图工具绘制出了地方地图,甚至编写了地方志,介绍了当时生活的风俗和地理环境。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的地理学理论也日渐成熟起来。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就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在他的一些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山川地理。

在汉代,学者们钻研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等领域,为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贡献1. 制定了完善的地理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对地理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多时建制立法,统一标准制度,规定标准度量单位,这种做法对于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2. 创造了精准的地图制作技术。

中国早期的地图制作技术由于贴近生活,有很多简略不精确之处。

东汉时期出现的《水经注》,是一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注”字是对古地图的补充说明,它所附的历史地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所分析的地理问题,甚至包括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点。

这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制作最为精确的地图中心之一。

3. 对环境改善和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将土地分类记录系统化,详细研究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方面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发现泥壤中的不同成分,并加以加工组合,可以制造出更好的土壤来改善不良农业生产环境。

4. 丰富了文化和历史的知识库。

中国古代地理学研究领域涉及的领域广,内容丰富。

学者们从地理特点出发,描绘了一幅幅文化发展之路,使得文化和历史研究得以深入发掘。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成就,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为各个学科领域提供了广泛的借鉴基础。

(完整版)地理学发展趋势

(完整版)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

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1、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

未来人地关系研究的方向有:①加强经济全球化与人地关系机理响应、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模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②采用RS、GIS 和GPS技术手段加强人地系统的动态模拟、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③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④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问题及其区域响应问题的系列研究,推动人地关系研究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方向转变;⑤加强人地系统中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研究,道德文明的力量将最终取代资金、技术、政策等手段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最主要力量2、顺应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构建“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科体系。

赵荣《人文地理学》 课件讲义

赵荣《人文地理学》 课件讲义

思考题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
研究趋向?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
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n 社会性 n 区域性 n 综合性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 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 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 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 文因研素究,地其理中区社域会就生要产剖方析式不和同社区会域经内济部制的度是最 基结本,的区因域素之。间人的文联地系理以学及的它社们会之性间还发突展出变地化反映 在的其制历约史关性系上。。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 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 区综域合特性征的以特及点条来件源的于研地究理,事区物域的划多分样的性理、论整体性。 人和文方地法理的学研是究从,地以域及的地角图度的去编研制究等人,文都现是象区的。这 些域人性文的现体象现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 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 认真细致地综合,从总体特性进行研究,注重各种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 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洪 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 人类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 —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洪 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 人类的因果关系。
.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 —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
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技术
社会组织
.
思考题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
扩散的特征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
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 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
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 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摘要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3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思考题
.
内容摘要
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 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 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 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 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 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 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 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 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文化地理ppt课件

文化地理ppt课件
文化区 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 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
29
1949年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特征: 1、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研究区域从全国性范围过渡到省县及更 小地域:1981年,台湾学者陈正祥出版 《中国文化地理》一书,20世纪90年代初 期出版了两本宏观性的区域文化地理学著 作《中国人文地理概说》和《中国文化地 理》;在省级区域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司 徒尚纪出版了《广东文化地理》;近年来 区域文化地理学的论文不断涌现,且分区 越来越细。
20212021精选精选pptppt66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核心部分
6
(2)文化结构
所有文化要素组成一个文化系统,文化 系统各个层次间的联系就是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与自然圈层的关系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生计(生产和生活)文化 自然圈层
7
2、“一横一纵”的研究内容
(1)纵向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横向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
8
化体系的基本文化特质的记述;20世纪90 年代之后转向动态的研究。转变的原因有 两点: 1、人们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兴起意味着日常 生活部分受到文化的本质、永久性和重要 性的影响。
2、国外文化地理学的主题和范式得到中国 内地学者的消化和吸收,而其中每个主题 都与文化过程有密切联系。
28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专题:
的研究(最根本的特点)。 3、强调文化的空间性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 (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 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理
经济活动
时间轴线 (形成过程、 发展规律、 演变趋势)
社会活动
空间轴线(空间结构、空间分布)
人种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 信t-modernism geography
代表人物: 索加
观点: 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
古代人文地理:
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等。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 学”(Geographe)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 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 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A.Humboldt l769—1859,德国) 开创研究性地理学,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因果原则 综合原则 比较原则 李特尔(K.Ritter 1779—1859)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人地关系协调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 心理学的分析方法; 研究手段的变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n 战后初期,区域学派的观点占上风; n 20世纪50、60年代,计量地理学 n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倾向,行为地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地理学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古代,地理学研究的是世界、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海岸线、矿产、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起源”、“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地理知识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一、地理学的起源地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早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前,人类就开始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观察和认识。

最早的地理学家是古希腊人,他们创立了许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理论,如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古代中国也有自己的地理学传统,但和古希腊的那种系统化、学院化的地理学研究相比,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更为曲折、不连续和杂乱。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等,而且地理学和历史、政治、文化等学科紧密相关。

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时期。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地理学以地理著述和地图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性的有《山海经》、《封禅书》、《五经地图》等。

这些经典和地图资料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水文、气候、地质、植物、动物和民族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包括一些幻想和神话。

《山海经》则记载了众多的异兽异鸟等神话生物,这些文献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高峰时期,著作和地图的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了其它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说郛》、《大唐西域记》和《宋史•地理志》。

在汉朝,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等相关的知识被纳入了科举考试的范围,地理学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说郛》是汉代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它是以郡县为单位编写的地理辞典,记录了当时较为准确的地理知识和地图资料。

另外,《汉书》、《南史》、《北史》等历史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地理特征和地方历史的信息。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地理学界开始对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

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领域,关注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农田利用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工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等新领域。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差异,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地理与地理学”的著名学者刘骥为代表,中国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强调地域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方法,重视地理环境、经济活动、人口迁移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始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与城乡结构的变化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人文地理学学者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城市社会结构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以南京大学地理学院的郭路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和城市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21世纪初,中国人文地理学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问题。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人文地理学学者开始研究全球城市网络、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挖掘区域文化的地理特征,并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仍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演变,中国人文地理学需要关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3.1研究的主要内容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概述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发展简史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

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

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
1 、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现象记载
远在2000年前,文化地理思想的萌芽;如《山海经》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汉书》专设地理志,此后“方志”延续不绝,蔚为大观。

2 、古代中国对文化地理的理论性探讨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礼记王制》、《管子水地篇》、《考工记》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质疑:“有恒言曰:水土,人也者,非水土不生,而非水土所能囿也……人之性禀于天,自畿土中至于海隅,日出一地。

习者则系乎君之令,师之教,而非水土所含也。

”(明朝杨慎,《赶州乡试录•序》)
二、中国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输入
· 梁启超:鼓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
·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
· 竺可桢:《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气候与人生及其他之关系》
三、当代中国文化地理学
新世纪以来:新文化地理学的引入
从无到有、从单一区域到多级区域、从单一问题到多元问题,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1 文化地理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及其发展
1983 年底,国内地理界读到的第一本文化地理学著作是香港学者陈正祥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

1985 年,“人文地理学论丛”中刊登了钱今昔教授的《文化地理学与现代化建设》一文,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以此呼吁为正式开篇,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个系统引入文化地理学现代理论体系并在高校教育中全面介绍给学生的是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

王恩涌先生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于1989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将各个文化地理
现象的时空发展,与自然、生态、文化整合的相互联系及文化景观等联为一体。

1991 年,夏日云、张二勋等共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教材出版。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谢觉民先生的文化地理学讲稿整理出版。

1995 年刘岩、路紫的《文化地理论》以国际文化地理学界新的理论成果的引入和理解为前提,以人群空间的景观分异(人种、民俗、语言、音乐)和生活空间的景观分异(建筑、服饰、饮食)为其特色;
李慕寒、吴学典、朱传耿的《文化地理学引论》则以物质文化地理、艺术地理、人才地理的论述见长。

2 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以一定区域为对象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著述在我国出现相对较早,其研究区域从起初的全国性范围逐渐细致化,过渡到省、县及更小地域,内容更为充实具体。

赵世瑜、周尚意合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强调从“人地观”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的时空特点;
王会昌所著《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根据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采用以传统农业文化、少数民族农业文化、沙漠游牧文化和高原游牧文化来划分我国的各文化亚区。

在省级文化地理研究方面,出版了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内容包括广东文化的成因、起源、发展和传播,广东历代文化的演替,广东各式文化景观及其区划等问题,不仅开创了国内省级文化地理研究的先河,而且成为省级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代表作。

区域文化地理研究的论文不断涌现,且分区越来越细。

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人文地理》,1997年第1期)
刘芳《关中西府文化景观生态学机制试探》(收《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朱国传发表了《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析淮阴市经济落后的地理因素》(《地理研究》,1995)
3 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
历史地理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性,与文化地理学关系密切,许多历史地理学著作本身就是文化地理学著作。

断代性历史文化地理:
宋新潮的《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依据考古学与古文字学资料,将殷商时代的文化分为三个文化大区,即中原文化区、北方与西北各文化区和南方长江流域各文化区,
卢云的《汉晋文化地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对汉晋时代的学术文化变迁、滨海宗教文化带的三次浪潮、婚姻形态的空间分布、雅俗音乐中心区的变更等文化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出现了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势头。

1994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候仁之教授主编出版了一本大部头计二百万字的《黄河文化》,以中国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时空对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从远古文化开始,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至先秦文化的风采,介绍了西汉至唐代期间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古都文化的盛况,以及重心转移后的黄河文化。

该书最后阐述的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黄河文化的特点。

张伟然的《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出版,是一部以省为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著作,对湖南的方言、宗教、民风、民俗的空间分布作了较好的分析,特别是对影响湖南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和历次移民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4 专题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起初仅有的方言地理研究逐渐扩展到古村落与民居、人才地理、饮食地理等多个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八十年代中期由周振鹤等人所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对汉语方言形成与移民的关系、方言与人文地理、方言与民俗等作了深入剖析,并对历史方言区划作了拟测,特别是对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发展史的关系、地名等作了认真的研究。

人才地理学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热点:
朱翔《中国现代人才分布问题》(刊《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和《近现代湖南人才地理研究》(报告)
王会昌在其《中国文化地理》中除论及古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之外,对当时的学部委员(截止于1991年)的地理分布作了研究
胡兆量等《我国的武将地理分布初探》(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2) 王恩涌、胡兆量、李向荣发表了《当前我国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南北差异》(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1)
聚落文化景观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美国学者邵仲良《中国农村的传统建筑——民居的文化地理》(1986)和《中国浙江民间建筑——房屋与文化》(1989)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
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人文地理》,1994,4)
王恩涌《民居中的奇迹——福建的土楼》(《人文地理》,1993,1)
黄成林《徽州地理环境对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人文地理》,1993,4)
翟辅东《论民居文化的区域性因素——民居化地理研究》(《湖南师大社科学报》,1994,4,5)对民居形成与分布的区域性要素作了认真地剖析。

伍家平《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形成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地理研究》,1992,3)
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
王恩涌先生的《欧亚大陆的“文化四边形”》(《百科知识》,1992,8)对欧亚大陆东北角的中国汉族人食猪肉,西南角的阿拉伯人禁食猪肉,西北角的欧洲人食牛肉,东南角信奉印度教的中印度人禁食牛肉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用文化生态学观点作了较好的分析和阐释。

陈传康教授《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与发展趋势》(《地理学报》,1993,1)
民俗地理: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学刍议》(《地理研究》,1996,3)。

5 综合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周尚意、赵世瑜所著《天地生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是从我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所作的探讨;
吕拉昌所著《整合、超越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生态系统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是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学问题的探讨,上述两书均属文化地理学综合性核心问题“人地系统”的探讨。

谢让志的《天津文化景观》(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出版,该书对天津市工农商业、城市与建筑、戏曲、音乐、地名等十六种文化景观作了详细的阐述。

与此前后,综合性的文化地理学问题的探讨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

刘沛林从“风水”
这一代表古代中国人理想环境追求的观念出发,著有《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探讨的仍然是“人地系统”,但选题却从传统的风水思想入手,综合了历史学、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因而带有明显的交叉性或边缘性。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三联书店,1994),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共党校出版所,1991),孙关龙《分分合合三千年》(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针对地理因子中起重要作用的气候因子与文化的关系,方金琪《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地理科学》,1992,3),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6)
6 目前的新文化地理学探讨
行为地理学 女性主义
贫民区
住区精英化 外来族群
矿区政治地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