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与课程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获得新的结论。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将知识付诸实践。
联想:通过新旧词语的比较,建立知识的联系;
赫尔巴特简介
01
教育思想简介
02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03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运用及其发展
04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一、赫尔巴特简介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教育思想简介
01
02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新知识的强化;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强调个人的发展和由此发生的社会贡献之间的连接。
在柏拉图时代,赫尔巴特认为人民只有通过成为有生产力的公民,才可以实现自己真实的目的。
之巴公井开创作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一阶段:明了(清楚)。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取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坚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叙述教学的简练性。
他说:“开始时特殊点的清楚是主要的,所以简短的语句是最适宜的”,但更为重要的则为直观,他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第二阶段:联合(联想)。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
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
方法则采取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取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要求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特殊’的明确清楚,对于许多‘特殊’的联合,对于已联合的首尾一贯的次序,以及贯串于这个次序中进行的某种应用”。
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管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赫尔巴特课程设计
赫尔巴特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赫尔巴特的相关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知识目标上,期望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住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并能够运用其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教育问题。
在技能目标上,学生应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生应该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展开,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1.第一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概述,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系统介绍。
2.第二周:深入分析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3.第三周:详细讲解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情感教育等。
4.第四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赫尔巴特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系统地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赫尔巴特的理论。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4.实验法:学生进行教学实验,亲身体验和实践赫尔巴特的教育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经典的教材,系统地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赫尔巴特的理论。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生动地展示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赫尔巴特的教育方法。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一)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一)赫尔巴特是19世纪晚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发展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以自由的方式去探索和创造。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二、玩耍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玩耍是儿童自然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
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各种有意义的玩耍环境,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学习中玩耍,从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感性教育的重要性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儿童的感性教育,尤其是在语言、语音、形体及社交礼仪方面。
他认为,感性经验是儿童增长知识和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是深入生活的,也比较牢固、持久。
教师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平等对话和合作共生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和合作共生的氛围。
教师应该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同时,儿童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和协作,共同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上就是赫尔巴特的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为现代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独立自主、批判思维的个性化儿童。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李华550416课题:动能动能定律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a.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
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三)儿 童发展与 课程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身体养护
感官训练 荷马史诗
想象力 数学历史
青年期
理性
.
四、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教学进程”理论 •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
(一)“教学进程”理论
.
统觉过程
感官的刺激 新旧观念联合 统觉团形成
.
教学进程
• 单纯的提示教学 • 分析教学 • 综合教学
.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 在于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本 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
(三)道德教育
提出了六种基本措施: (1)维持的训育 (2)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3)调节的训育 (4)抑制的训育 (5)道德的训育 (6)提醒的训育
.
三、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 教育思想
.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
本章重点
•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 赫尔巴特(Herbart,1776 ~1841)是德国19世纪著 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 冠以“科学教育学之父” 的美誉。
.
• 审美兴趣 与审美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 文学等
• 同情的兴趣 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本国语、外 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等
.
• 社会的兴趣 与社会的兴趣相适应学科是政治、历史、 法律等
• 宗教的兴趣 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
(二)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高大上的学术术语,实际上它简单得很,像个老朋友一样亲切。
得说说赫尔巴特,他可是个教育界的大咖,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这个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学习中更轻松,效果更好。
哎,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老师,讲课的时候像是在念经,学生们一个个都快打瞌睡了?这种情况下,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就能大显身手啦。
咱们先聊聊这个法子中的第一阶段——“引起兴趣”。
你想啊,谁会愿意听一个无聊的课呢?赫尔巴特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强调得让学生们对内容产生兴趣。
就像看一部精彩的电影,前面几分钟就得抓住你的眼球,才能让你不离开座位。
老师们可以用故事、游戏或者视频来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像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心情都跟着爽快起来了。
接下来是“准备新知”,这时候可得好好打基础哦。
老师得先了解学生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再慢慢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知识。
就像搭积木,得先把底座打牢,才能盖得高。
老师可以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这样的过程不但能让学生觉得自己聪明,还能增加学习的乐趣,心里那个自豪劲儿,简直能飘到天上去。
然后是第三个阶段——“比较”。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就像吃饭的时候,老妈总喜欢把新菜和旧菜一起摆上桌,味道碰撞,才会更美味。
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习的动力也就更足啦。
接着就是“系统化”。
哎,这时候可不能马虎,得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系统。
就像拼图,把每一块都放到对的位置,才能看出整体的美。
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让他们明白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可不是光靠死记硬背能做到的,得动脑筋,想明白。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心里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啊”的豁然开朗。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应用”。
这个阶段简直就像是给学生们发了一张“通行证”,可以自由地去探索世界。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西方近代教育第三部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一、导入新课赫尔巴特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是他生活的鸪的。
此刻,他的自由的灵魂,充满光明,飞向上帝,此地,安息着他的躯体。
多数伟人,在他们在世时,好象并不怎么令人钦佩;但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伟大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伟人的称呼往往是他们的后代给的,他们的荣誉往往是迟到的,赫尔巴特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在他1841年去世20年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教育理论首先在德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包括八个方面:(一)、历史地位,(二)、生平概况,(三)、理论基础,(四)、教育理论,(五)、历史影响,(六)、课堂小结,(七)、巩固提高,(八)、布置作业。
(一)历史地位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1935年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生平概况1776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
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赫尔巴特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教学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实践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围绕赫尔巴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其实践教学的特点、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二、赫尔巴特实践教学的内涵1. 实践教学的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
赫尔巴特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实践结果,更注重实践过程,通过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赫尔巴特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的原则(1)兴趣原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实践效果。
(2)实践原则。
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多样性原则。
采用多种实践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实践效果。
三、赫尔巴特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
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践任务的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01
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0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五、《普通教育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 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 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 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 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教育学思想 【教学难点】: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教学论和训育思想 基本概念:统觉 教育性教学 教学四阶段
论 《普通教育学》
图1: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
多方面兴趣(从自然到社会)
经验
思辩
宗教
Title
审美
社会
同情
经验的兴趣 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 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 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 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 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 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 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 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 图画。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 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 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转引自曹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 社,1979年版,第177页)
3、训育论
1、训育的目的:通过训育形成性格(造就 忍耐精神、求索精神和勤勉精神)
2、训育的种类:偶然的训育和连续的训育 3、训育的作用:训育可以防止狂热(抑制
推荐书目
欲望、习惯于纪律、培养责任心)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和课程理论教程
根据统觉原理,提出课程设计的两项原则, 以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1 . 相关原则(correlation)——学校不同课程的安 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 . 集中原则(concentration)——在学校的所有课 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 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文学为中
经验和兴趣的关系:兴趣存在与 经验之中
9
1.经验与课程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
经验和同情。(同情实质上也是一种经验,只是更倾向于伦理
和社会方面)
— — 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散的、 杂乱的,因而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
课程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 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因此,应当 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马皇帝、天堂的天使这样 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
13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 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
“最有效地、自始至终地安排教学的整体, 以便使每一个先前的结果能为学生在心理上 对相似的和较远的结果作好准备”。
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 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14
16
发展阶段
课程程序
婴儿期 0——3岁
(人类的历史早期)身体的养护, 感官训练,学习语言
幼儿期
(人类的想象期)发展想象力,
4——8岁 以《荷马史诗》为主,学习书、写、算
童年期 青年期
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 以发展理性为主
17
三、评价
1.贡献
课程与教学论绪论赫尔巴特思想
THANK YOU
教育理念的形成
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 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 洛齐的影响
强调教育应该适应儿 童的发展需要,遵循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 为核心,培养具有德 行、知识和技能的人 才
对教育界的贡献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认为 教育是培养道德和知识的活动,教学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认为教师 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 和实施教育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绪论赫尔巴特思想
• 赫尔巴特简介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赫尔巴特思想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的
应用 • 赫尔巴特思想的评价与反思 • 赫尔巴特思想与当代教育改革
01
赫尔巴特简介
生平简介
01
02
03
04
1776年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
1841年逝世于瑞士
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对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做出 了重要贡献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目的
教育评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目的 的设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教育 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赫尔巴特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 进行评价,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 改进。
教育改革
赫尔巴特的思想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 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教育 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对赫尔巴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2 3
完善个性发展理论
在赫尔巴特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 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教育得到重视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情感教育逐渐成为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赫尔巴特思想在这方面 的不足。
赫尔巴特课程设计原则
赫尔巴特课程设计原则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XX1、XX2、XX3等内容。
2.第二部分:XX学科的方法,包括XX4、XX5、XX6等内容。
3.第三部分: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XX7、XX8、XX9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用于探讨学科热点问题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提供基本知识框架和案例素材。
2.参考书: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配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准备,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精心构建了科学的教育学框架。
首先他叩开了教育学科学化之门——将教育学建基于哲学、心理学。
正如其所写的“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他提出的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所谓统觉(apperception),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mass of ideas),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apperceptionmass)或称“思想之环”(the circle of thought)。
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
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这四个阶段就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2、兴趣说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在教学中,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力求清晰地认识个别事物。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
精心整理《外国教育史》第三章西方近代教育第三部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一、导入新课赫尔巴特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是他生活的鸪的。
此刻,他的自由的灵魂,充满光明,飞向上帝,此地,安息着他的躯体。
多数伟人,在他们在世时,好象并不怎么令人钦佩;但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伟大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伟人的称呼往往是他们的后代给的,他们的荣誉往往是迟到的,赫尔巴特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在他1841年去世20年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教育理论首先在德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包括八个方面:(一)、历史地位,(二)、生平概况,(三)、理论基础,(四)、教育理论,(五)、历史影响,(六)、课堂小结,(七)、巩固提高,(八)、布置作业。
(一)历史地位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德国19世纪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1935年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生平概况1776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
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着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赫尔巴特 教案
教学目标:一、了解赫尔巴特人物生平,掌握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他的历史地位。
理解统觉原理和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同学能真正理解赫尔巴特的思想,尝试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三、培养同学对教学理论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和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学难点:对统觉理论的理解。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0分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以及其名著《普通教育学》。
请同学猜出人物。
二、新授(一)人物简介1、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2、《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史上的另一阶段,就是科学教育学的形成。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不过那个时候的教育学并不科学,有不完善之处。
赫尔巴特主张用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思维去研究教育,最后写下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
他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为什么能写下这样一部巨著,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
)3、生平: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797年,赫尔巴特瑞士任两年家庭教师,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1805年在格丁根任教,完成《普通教育学》的著作,他提出的观点是教育学应该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学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提出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
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二)理论基础过渡:正是因为赫尔巴特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所以才形成他所独创的教育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赫尔巴特讲课教案
赫尔巴特讲课教案教案标题:赫尔巴特讲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技巧。
3. 能够设计并实施一堂符合赫尔巴特讲课原则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1. 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步骤和实施技巧。
3. 设计并实施一堂符合赫尔巴特讲课原则的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1. 确定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
2. 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
3. 确定教学环境和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实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介绍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讲解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核心理念,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析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步骤和实施技巧:详细介绍赫尔巴特讲课方法的步骤,包括预备、提问、引导、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并提供一些实施技巧,如合理运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互动等。
4.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一堂符合赫尔巴特讲课原则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环节,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节。
5. 实施教学活动: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习成果和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程度等。
2. 学生反馈: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征求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3. 学习成果评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估任务或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运用赫尔巴特讲课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 探索其他适合不同教学主题和目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赫尔巴特讲稿
赫尔巴特讲稿首先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
一共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形而上学实在论哲学、观念心理学和五种道德伦理观。
赫尔巴特曾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而他所提出的五种道德伦理观是指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
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第二方面是观念心理学,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也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在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牛顿力学、白板说等基本原理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第三,是形而上学实在论,他认为构成宇宙的是无数绝对的实在,使宇宙具有不变的内核。
而且不可知。
实在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关系,又构成了可变的外形。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首先是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理论里,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索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即所谓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指的是……他认为这个非常重要,是教师必须关注的,必要的目的指的是……接下来,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他也认为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知识和道德具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研究的,但他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推动手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在赫尔巴特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可以划分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它不同于训育之处主要在于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西方近代教育第三部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一、导入新课赫尔巴特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是他生活的鸪的。
此刻,他的自由的灵魂,充满光明,飞向上帝,此地,安息着他的躯体。
多数伟人,在他们在世时,好象并不怎么令人钦佩;但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伟大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伟人的称呼往往是他们的后代给的,他们的荣誉往往是迟到的,赫尔巴特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在他1841年去世20年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教育理论首先在德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包括八个方面:(一)、历史地位,(二)、生平概况,(三)、理论基础,(四)、教育理论,(五)、历史影响,(六)、课堂小结,(七)、巩固提高,(八)、布置作业。
(一)历史地位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德国19世纪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1935年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生平概况1776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
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着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
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6年,他的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出版。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授哲学和教育学。
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义纲要》,进一步发展了《普通教育学》中的思想,完善了他的教育学体系。
1841年8月11日突患中风,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逝世。
(三)理论基础1、心理学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要扩大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
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
赫尔巴特毕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并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寻求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2、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五种道德观念为:(1)“内心自由”的观念。
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
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仁慈”的观念。
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它要求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和谐一致,当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发生冲突时,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
(4)“正义”的观念。
当两种以上的意志发生冲突时,为防止纷争,须凭赖多数意志的同意来进行协调,以求得意志相互间的完全调和与互让。
(5)“报偿”的观念。
即某人的意向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意向时,必须有适当报偿的观念,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四)、教育理论1、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1)、“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2)、“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2、儿童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1)、原因:儿童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2)、方法:a、惩罚的威胁;b、监督;c、命令和禁止;d、惩罚;e、做功课或进行活动;f、权威和爱。
3、教学理论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
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
a、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与之相适应设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
b、思辩的兴趣:是通过思考探索事物间的关系、规律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等。
c、审美的兴趣:评价、判断自然、艺术和行为美丑的兴趣,与之相适应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学科。
d、同情的兴趣:在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中,愿与人共享苦乐的兴趣,通过本国语、外国语(古典语和现代语)等学科来培养。
e、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关心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历史、政治、法律等。
f、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2)、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清楚)。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第二阶段:联合(联想)。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
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
方法则采用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3)、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a、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b、概念: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为了使教学具有教育性,他提出,教学的目标应与整个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
4、道德训练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因而置其于教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
(1)、重要性:训练则能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它的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
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
(2)、方法:a、陶冶。
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b、赞许和谴责。
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
c、良好的健康状况。
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
(五)历史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从19世纪60年代起,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德国得以复兴,并很快传播到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欧美乃至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68年,齐勒尔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办了“科学教育学会”,宣传赫尔巴特理论,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892年,为了促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和实践,全美赫尔巴特协会在美国成立,美国掀起了赫尔巴特研究的热潮,形成了“赫尔巴特运动”。
后来在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
(六)课堂小结学习本章应在了解赫尔巴恃的生平活动、心理学和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目的、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的形式阶段和道德训练等问题,并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进而了解赫尔巴特在建立科学教育学进程中的贡献。
(七)、巩固提高1、填空题(1)、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2)、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___、“完善”、“仁慈”、“正义”、“报偿”。
(3)、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_____。
(4)、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2、概念题(1)、“教学形式阶段”(2)、“教育性教学”(3)、“五道念”3、论述题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
(八)、布置作业1、学过赫尔巴特的生平概况和教育理论后你有何感想?你有什么启发?2、对比传统教育理论流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与现代教育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杜威两者之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