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合集下载

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

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

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摘要】:文章将骑楼建筑作为岭南建筑的代表进行介绍,从其产生与组成形态、分布与传播及主要类型三方面进行介绍。

在此过程发现,有关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整合是骑楼建筑能长存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为保存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骑楼建筑; 岭南建筑; 文化整合前言行走于广州街头,到处看到的是那种连排的建筑店铺前是长廊式人行道,这就是在广州极其周边地区普遍存在,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建筑中的--骑楼建筑。

在骑楼名称产生之前,这种建筑已经广泛存在于南方地区。

在四川称之为”凉亭子”,在新加坡和吉隆坡称为”五脚基”,在台湾称为”亭仔脚”等。

到了民国年间,国民在整治广州城市建筑时,颁布了《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该种建筑为骑楼。

之后骑楼的名称广为流传。

此外,由于骑楼建筑在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南海沿岸地区普遍存在,故学术界统称为”南洋风”建筑。

1.产生与组成形态在广州可见的骑楼中,其外墙上的山花和雕饰明显存在西方建筑的风格,但建筑内部的布局是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格局形式。

因而,骑楼的产生应该算是中西文化接触融合而成的。

同时,由于南海沿岸地区的区位条件,其受海向文化和陆向文化的双重影响,海向文化是通过海上交通传到中国来的文化,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嬗变,这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也就出现近代的骑楼。

从建筑文脉看,骑楼是以”西”为”体”、以”中”为”用”的一种新型建筑文化。

陆向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追溯岭南文化的根基就是中原文化,但其又受荆楚文化的影响。

在骑楼的组成上看,骑楼一般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从形态上看,骑楼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建筑”。

其开间以单开间居多,层数一般为2~4层,个别达5、6层,底层层高一般为4~5米,开间为3~5米,个别较窄的仅为2~3米,特别宽的约为6米。

描写广州骑楼的作文

描写广州骑楼的作文

描写广州骑楼的作文《神奇的广州骑楼》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广州有个特别神奇的建筑叫骑楼吗?反正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简直被它迷得不行!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广州逛街。

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街道两旁出现了一排排特别的房子。

它们就像一列列整齐的士兵,守护着这条热闹的街道。

这些房子和我平时看到的可太不一样啦!一楼的部分往街道里延伸,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骑楼。

我好奇地走进骑楼的走廊里,哇!瞬间感觉凉快了好多,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大的阴凉棚。

走廊里人来人往,有的人在悠闲地散步,有的人在匆忙地赶路,还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聊天。

这场景,难道不像一个小小的“社会舞台”吗?我看到一位卖糖葫芦的老爷爷,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问:“小朋友,要不要来一串糖葫芦呀?”我摇摇头,继续往前走。

骑楼的二楼往上,那风格更是多样。

有的窗户是圆圆的,就像一个大大的月亮;有的窗户是方方的,像一块整齐的豆腐。

还有的阳台上种满了花花草草,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这难道不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吗?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家卖玩具的店铺,我拉着妈妈的手,撒娇地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玩偶。

”妈妈笑着答应了我。

再往前走,我看到几个小朋友在骑楼下面玩耍,他们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

我忍不住想,骑楼是不是也像一个大大的游乐场,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欢乐呢?骑楼不仅好看,还特别实用呢!下雨的时候,人们不用打伞就能在走廊里穿梭;太阳大的时候,又能在下面乘凉。

这不就像一个超级贴心的好朋友,时时刻刻都在照顾着大家吗?我觉得广州的骑楼真的太神奇、太独特啦!它既有好看的外表,又有实用的功能。

它见证了广州的历史,也陪伴着广州人度过了一个个平凡又美好的日子。

你们难道不想来亲眼看看这么棒的骑楼吗?。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岭南建筑的奇葩

岭南建筑的奇葩

岭南建筑的奇葩作者:高山来源:《阅读(科学探秘)》2016年第05期世上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因素。

1897年梧州开埠后,迅速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

上世纪二十年代,梧州城区原有的坊式房屋,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贸需求,于是逐渐被时尚别致、功能齐全的骑楼取代。

骑楼的设计与建造不仅能满足商贸与住宅等需求,更结合了当地潮湿多雨以及多洪水、易成涝的气候特点。

这样,临街的楼层既可作商铺,楼上又可作住房或写字楼。

而独特的骑楼人行道,既可为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为商家营造舒适的经营环境,更显示出商家以人为本,诚信待客的经商之道。

一座座的骑楼,组成了一条条的骑楼街;一条条的骑楼街,汇成了一座壮观的骑楼城。

一时间,梧州的骑楼街,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最风光时,骑楼街上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同时也促进了梧州经济的空前繁荣,奠定了梧州在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基础。

骑楼一般有三四层,也有五六层的。

骑楼人行道的宽度通常2~3米,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细雨连绵的秋冬,人们都可安然地逛街,尽情地购物。

梧州曾是广西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加之毗邻粤港澳,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骑楼的风格,不仅有中国的建筑特色,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韵味。

如古香古色的花窗、灵巧别致的砖雕、古朴凝重的牌坊,张扬着底蕴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挺拔秀美的罗马柱、线条流畅的拱窗、繁复精致的穹雕等,则洋溢着欧美情调。

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和谐共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骑楼艺术景观。

梧州的骑楼还有着两个鲜明的地域特点,一是骑楼的立柱之上,都设有一高一低的两个铁环;二是二楼住宅的临街之处,均要特设一个水门。

梧州人为何煞费苦心,用尽心机地设计这两道机关?这自有它的妙用。

前者用来系船泊舟,后者则是逃生的通道。

梧州地处桂江、浔江、西江三条大江的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几乎每年洪水都要光顾几次。

洪水泛滥之时,浊浪排空,汪洋一片。

人们总结出一套应对洪水的方法:洪水进城,漫到一楼的门口,垫上几块砖头,照样有序地做生意,仍然泰然谈笑。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地 区
,
与 风 格 受 西 方 影 响颇 大 气魄最大

在 广 州 骑楼 街 之 中 的 要 数 西 稼
(太 口

方 的 先 进 建筑技 术和 城市布局 及设 施 界 提供
、 ,
长 堤

人 民 南

管理 借鉴

早就 如受
为 当
广

建筑
州 以
平 路)

第十 甫


上 下 九路
中山 中
,

时广
沙 及
,
骑 楼 正 好适应
了 广 州
年广
当 )

市 市政 公所成 立
侨 工 商业 扎根 的 地区 特别 是 开 辟
,
随着 马 路的 开 辟和 商 铺及 住 宅之

,


先在
年火 灾 后 的 永汉 街 拆城 门 修 建

1 3 ?
,
马路 后
大规模 的 城 市建设 需要

商 业繁 荣
间 已 了 首
经 在 层
(原 为
避雨 和 心安 理 得 地 选 购 商
,

步进 食等

常常 在行 人 道
.
上搭
盖上
个柱 廊 檐盖 或 棚架
我 们
_
姑 且 把这形 式 视作 骑 楼的 雏形 随 着 城 镇
,



楼房 式 发 繁 华街

展 爱岁 才好 劣硬 窟 萝左

广 州 商 业和 手
工 业较

道 的 店
,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

南洋式
代表作:文明路186号 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 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 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 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 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 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在 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折叠古罗马券廊式
代表作:长堤新华大酒店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 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 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 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 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 统骑楼街。
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 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 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 的代表作。底层骑楼为券柱式, 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 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 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 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折叠仿巴洛克式
代表作: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 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 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古典 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 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 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 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 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 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 等都可以找到。
折叠现代式
代表作:泰康路一带 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 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 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 统骑楼区别明显。一般来说, 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 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 式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2016-10-06?潘小娴CFP乡土人文地理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

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

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

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

比如说——骑楼。

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

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

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

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

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

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

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

广州骑楼_精品文档

广州骑楼_精品文档

广州骑楼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便是广州的骑楼。

骑楼,又叫过街楼、楼廊,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广州老城区。

骑楼是指楼房一、二层突出部分在街道上形成类似廊架的空间构筑,既能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又为行人遮风挡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骑楼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广州湿热的气候,另一方面却也展现了广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广州的骑楼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作为东南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游客。

当时的广州骑楼还十分简单,多为为了商业需要而建造的临时架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了广州鲜明的城市风景线。

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了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使得骑楼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骑楼成为了商业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商家们展示商品、吸引顾客的窗口。

这些骑楼通常是木结构的,以方便拆卸和更换。

而在建筑上,骑楼则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导,既保护了行人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又为街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广州骑楼的设计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骑楼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西洋建筑的影响,也有民族特色的融入。

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得广州的建筑物和其他城市极为不同,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份个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广州的骑楼面临着保护和维护的问题。

许多原本保存完好的老楼被拆除,让给高楼大厦,以满足人们对更现代化的需求。

然而,对于广州的一些居民来说,骑楼是他们的童年回忆、是他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因此他们积极呼吁保护广州的骑楼。

为了保护广州的骑楼,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鼓励居民修缮骑楼、提供经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被采取,以保护广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有一些机构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广州骑楼的保护与研究之中。

保护广州的骑楼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保护广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姓名:谢淑莱 班级:2014专升本 学号:141010133080038
谢谢观看
xiexieguankan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落 日 下 的 西 关 骑 楼
昔 日 繁 华 的 高 第 街
广州骑楼的 前世今生
骑楼,广州人对它再 也熟悉不过了。旧时在骑 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 仔纸、跳橡筋,成人饮茶 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 广州没有高架桥,刮风下 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 雨……
据了解,“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是在1912年颁 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 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 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文中的“铺屋”即是 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 样子。 1912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府进行“都市化”建设,由孙 科主持修建骑楼街,骑楼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大规模铺开的 。而“骑楼”这一名称,也是那时开始确定的,并被后人称 为广东街,成为广州的文化标签。
中国传统式代表作:德政南路139号
请把骑楼留住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有骑楼街路36条, 长度超过20公里,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约10平方
公里的范围内。
经历过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广州的骑楼 虽然陈旧了,但它们仍“忠心耿耿”地为广州 人服务。改革开放,在对广州旧城区大规模的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骑楼,又称西关风情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关骑楼是广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广州作为南国商埠的独特风貌的象征。

西关骑楼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广州是南海出海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商贾和移民涌入。

为了适应商贸繁荣的需要,当时的商人们开始兴建骑楼,以满足商业活动和居住需求。

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西关骑楼通常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下层是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骑楼外观多以红砖砌筑,搭配木质窗框和雕花扶栏,展现了浓厚的岭南风格。

骑楼内部则采用了典型的中式装修风格,以木质家具和红木雕花为主,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西关骑楼不仅是广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重要符号。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体验到古老的生活方式。

漫步在狭窄的巷弄中,你可以看到红砖墙上的石狮,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你可以看到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店,品味到传统工艺的精湛;你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

除了保存完好的传统骑楼,西关骑楼也吸引了一些年轻创业者和文化艺术从业者,他们将骑楼内的商铺改造成了咖啡馆、书店、艺术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空间,为西关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与传统建筑和文化相融合,使西关骑楼焕发出新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西关骑楼还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的春节期间,西关骑楼会举办盛大的花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年花年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鲜花、盆景和年货,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氛围。

总的来说,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广州人民的骄傲。

它既是广州商贸繁荣的见证,又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寄托。

无论是作为旅游景点还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西关骑楼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展示了广州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广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骑楼的名词解释

骑楼的名词解释

骑楼的名词解释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常见于中国南方的许多城市,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

它是一种将商业空间与住宅空间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功能。

骑楼的名称来源于其建筑特点,即楼房前方延伸出一种类似于走廊的结构,人们可以在这个结构上行走,就像骑马一样,因此得名骑楼。

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出现了许多这种建筑形式的初步雏形。

然而,骑楼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则要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后。

这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始崛起,商业活动迅速发展。

骑楼作为当时商业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逐渐在城市中广泛建造。

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一般来说,骑楼的外观呈现出对称的设计,整体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宏伟而稳重的感觉。

骑楼的搭建通常使用砖木结构,墙体坚固耐用。

而且,骑楼上部往往有雕花或其他装饰,使其更加炫目美观。

骑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骑楼下部通常用于经营商业活动,商店和摊位等可以在这里设立。

而骑楼的上部则常用于居住,人们可以通过骑楼来进出居民楼。

这种商居结合的设计使得居民们在商业繁华区“上生活,下买卖”,非常便利。

此外,骑楼还是城市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

人们可以在骑楼下聚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尤其是在夏季,骑楼的阴凉和通风都非常令人赞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

因此,骑楼也被视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南方城市活力与包容的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变化,骑楼的数量逐渐减少。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骑楼被大型商场、写字楼等现代化建筑所取代。

另一方面,骑楼的维护和保护成本逐渐增加,难以为商家和居民所承受。

因此,许多原本繁华的骑楼区逐渐消失,只在城市的老旧区域才能看到骑楼的身影。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城市与社区开始重视骑楼的保护与复兴。

他们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等手段,积极推动骑楼的修复和保护,并致力于将骑楼作为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产来宣传和推广。

这些努力有助于传承与发展骑楼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一、广州湾骑楼建筑的历史渊源广州湾地区是岭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湿润,四面环海,又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贸易繁荣的地方。

在古代,广州湾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为了方便行人与商贩,当地人民便开始在房屋外侧建造了长廊,方便行人行走,并且可以遮阳挡雨,这就是骑楼建筑的来源。

根据历史记载,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宋明清时期,骑楼建筑更是成为了当地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当时,骑楼建筑不仅在广州湾地区盛行,而且还传播到了台山、恩平、新会等地。

由于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部分骑楼建筑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少数保存完好。

现今,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当地政府和民众都开始重视起来,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保护和修缮。

广州湾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骑楼建筑的外观独特,长长的走廊一直延伸,整体呈现出横平竖直的线条美感,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骑楼建筑的立面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多数采用木雕、石雕等工艺,加之古老的图案和纹饰,使其充满了历史沧桑的质感。

骑楼建筑常常与当地商铺、住宅等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立体空间结构,既满足了商业活动需要,又方便了居民出行。

骑楼建筑内部设计合理,充分利用了阳光和空气,让建筑内部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广州湾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广州湾骑楼建筑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骑楼建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它所体现的岭南文化精髓,通过建筑形式、雕刻等多种方式展现出来,为当代人们了解和传承岭南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载体。

骑楼建筑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场所,骑楼建筑见证了当地商业的兴盛和繁荣,也承载了许多商人的故事和回忆,成为了当地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这种乡土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包括当地生活方式、民俗传统、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骑楼建筑是岭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常见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而广州湾骑楼建筑的特点则是与明清街巷相伴而生,和长街短巷巷道之间相互结合。

骑楼建筑不但在店铺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而且在社会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骑楼建筑的形制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高低、长度和门框的大小等方面。

在高度方面,骑楼建筑一般都比普通建筑物更高。

这是因为骑楼建筑要考虑到很多行人通行,比如说行人携带着货物可以通过低矮的门框进出,同时也能保证骑楼上的行人不会因为来往车辆而感到拥挤。

在长度方面,骑楼建筑一般比较长,可以延伸至街道对面的建筑物上。

在门框大小方面,骑楼建筑的门框一般都比较大,不仅为行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感受,也能够有效地引导顾客进店购物。

骑楼建筑在广州湾地区的人文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商家的营销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

骑楼建筑上的木雕、石雕、彩画、灯饰等都是传承创造性文化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的精髓。

因此,骑楼建筑的景观意义和文化意义在广州湾地区是强烈的。

它营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商业氛围,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民俗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是深厚的,与旅游、经济咨询等方面密不可分。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这些骑楼建筑早已经拥有了世界级的观赏价值,而这一切也离不开骑楼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骑楼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岭南文化诉求的一部分,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未来,我们要更加珍视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让它们成为地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佳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和旅游服务,让岭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得以延续下去。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的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可以在广州的历史老街上看到。

骑楼是一种具有弧形屋檐的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商业地产,为广州市独特的经济文化景观之一。

广州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那个时候,广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

骑楼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商业区行人交通不便和雨水排放问题。

骑楼在广州市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了广州市特有的建筑风格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屋檐形态和建筑结构上。

骑楼的屋檐通常呈现出弧形,可以遮蔽阳光和雨水。

建筑结构上,骑楼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现在,广州的骑楼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独特的建筑景观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

许多著名的老街和商业区,如荔湾老街、陈家祠、沙面等,都有很多骑楼建筑。

广州的骑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广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它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市历史文化的缩影。

- 1 -。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骑楼便是其中之一。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广州清朝时期,当时是为了遮阳避雨而建造的。

骑楼的特点是在建筑物的门前搭建一个凸出的走廊,被称为“骑梁”,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遮阳、休息,同时也方便商贩在这里摆摊售卖商品。

骑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建筑风格和古建筑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了浓郁的广州特色。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广州的骑楼数量达到了顶峰,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

如今,虽然骑楼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能在广州市区的老城区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

除了在建筑上的美感,骑楼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在广州这个多雨多热的城市,骑楼提供了人们避雨遮阳的场所,同时也为商贩提供了摆摊售卖商品的空间。

骑楼在历史上也曾是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在骑楼中可以看到许多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总之,骑楼是广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外观美感还是实用性来看,骑楼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1006161052)摘要:一个城市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记忆,就拿广州来说,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岭南人,在记忆深处有一组这样独特的画面,一群独特的建筑,岭南建筑奇葩骑楼。

骑楼,广州的名片,虽然很多岭南市民依然每天都能看到,但岁月的洗礼,骑楼或被拆迁、或外形经过多次的翻新,骑楼最特别、最迷人的装饰及造型已难以看到。

“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记忆。

”许多文化之士对中国城市建筑表达这样的忧思。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起源和分布功能和特点影响经典珍藏现状与保护一、骑楼的起源和分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

圣心堂西关大屋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上下九商业街爱群大厦“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1]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这种建筑特别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骑楼结构示意图“骑楼”这一正式的称谓,最早是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被称作“有脚骑楼”。

在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化为“骑楼”。

我国骑楼主要分布在南方城镇。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二、骑楼的功能和特点骑楼是城市沿街建筑,呈上楼下廊的格局形式。

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

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

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骑楼的主要功能可归结为以下五点:1.挡避风雨侵袭,遮挡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事实上,骑楼并非广州独有,但是为什么骑楼却成为广州的名片之一呢?一是因为骑楼这个名称是广州赋予的,二是因为广州是广东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曾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对外的通商口岸,因此,广州骑楼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其形式多样,每一座骑楼,颜色,壁画等都不相同。

从建筑风格上看,广州骑楼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派流。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

它外观主要采用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数是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身多数是中式清水砖材料,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

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从骑楼的样式来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六种:1.仿哥特式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

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2.南洋式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86号,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3.古罗马券廊式新华大酒店,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4.仿巴洛克式广州市越秀区万福路114号,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除了万福路,下九路、龙津西路也有。

5.现代式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忠良街。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6.中国传统式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

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三、广州骑楼中的经典珍藏1.西关老街—恩宁路[2]西关地区最有广州特色的骑楼建筑就在恩宁路,不过经过多年岁月洗礼,骑楼街日渐残旧。

日前,广州荔湾区已经对这段骑楼街作为全区区骑楼骑楼整饰的“试点”,除了对骑楼外墙进行“修旧如旧”整饰外,趟栊门、满洲窗等西关大宅的建筑元素都已经得到重现。

现在上下九骑楼街与恩宁路将连通成风格一致的西关骑楼街。

西关老屋恩宁路2.上下九商业街上下九商业街全长800米,有骑楼式建筑238间,建于20世纪初,是经国家商业部批准的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闻名遐迩的上下九商业街位于老城区西关,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横贯宝华路、文昌路,全长1200多米,全路段店铺林立、共有商店300多家,日客流量达60万次。

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岭南建筑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早在宋代,上下九已是西关最早的商业聚集点,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下九商业街已成雏形。

而到了清代,由于西关是广州对外贸易与文化交通交汇点,形成了多条商业街。

1937年,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下九路和第十甫路转移。

抗战胜利后,为避战乱而疏散的商人回来重整旗鼓,形成西关繁华一条街。

当时,上九路多是金铺、棉布庄、下九路多是鞋店、绸缎店和摄影店,时人称之为"扮靓一条街";第十南路则以食肆居多,有"百步必有一小吃"之说,广州百年老字号莲香楼、陶陶居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几十年来,上九路、下九路一带,见证了广州商业经济的兴起、兴旺、衰落、复苏、发展、繁荣的历史。

1966年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风暴同样也冲击和摧残了这条商业街。

那时,陶陶居被改名为"东风楼",还差点搬迁到从化;莲香楼易名"东升楼",只能做莲蓉馅加工……近30家饮食店有12家停业,4家合并,2家迁走。

上、下九路商业店铺一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凄凉景象,商业一时萧条冷落,惨不忍睹。

1985年以后,随着商业的复兴,这条商业街才重新振兴。

1999年经过全面整饰更使它的门面变得流光溢彩。

特别是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整条商业街就成了全市名牌月饼的总汇;莲香楼的莲蓉月饼,陶陶居的陶陶居月饼,还有新崛起的广州酒家月饼,饼香弥漫,客流如潮,成为中秋佳节时广州市的一大景观。

这条步行街与北京路步行街有不同的特点。

北京路上名牌专卖店多,书店多,时代气甚浓厚。

这里则大众化传统的商品多,种类多,价格也便宜。

而茶楼酒家,饮食店档星罗棋布。

西关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不但以商业繁华成为广州的购物天堂,还以浓郁的西关风情扬名海外,这条古老街道至今原原本本地保持着古老骑楼街的岭南建筑风貌。

骑楼跨人行道而建,形成一个步行的长廊,特别适应广州多雨和高温日晒的亚热带气候,同时,人行道内的商铺也便于敞开门面,方便顾客。

现在大家看到的西关验楼建筑,就是富有清末民初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

既有中国特色的满洲窗、女儿墙、栅花、拦河,又有西式的外墙装饰图案和铸铁通花阳台。

3.洋楼别墅述不完东山风情下了海印桥转入新河浦路,记者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世外桃源。

东山老别墅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从古色古香的东山口一路走过来,就像回到了若干年前老广州的富人区。

新河浦民居的建造者多是上世纪中期的归国华侨,这些民居大多结合了中西文化风格,特别是红砖墙和柱式门廊,带有浓厚的西洋古典特色。

新河浦的大多数别墅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是岭南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活化石”。

除了建筑特色,新河浦别墅还因为名人云集,而具备独特的历史韵味,这里住过不少名人,包括民国时代国共两党的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和廖仲恺;这里还曾见证过不少历史事件,如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

据统计,除“中共三大”会址这一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外,这里还有7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此外,区内还有485栋历史保护建筑。

新河浦老别墅不少已人去楼空,为数不多的可流通物业也极少进入市场。

相比现在的各式豪宅,这些老别墅在新一代“金领”看来已经落伍,但浑然天成的林荫道和带着历史沧桑的老别墅,依然留给人太多的遐想回忆空间。

至今还有一些归国的海外老侨胞,出于对祖辈在东山居住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新河浦那份清幽安静的喜爱,希望在这里落叶归根。

新河浦五大侨园4.人民南路广州的骑楼主要是从印度等原英国殖民地和原葡萄牙殖民地引进过来的。

当时广州最好的骑楼不是在上下九,也不是北京路,而是在人民南路,上下九路的骑楼不但比人民路的骑楼空间小,而且也没有后者高大挺拔、档次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