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
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
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教师活动】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教师活动】那是不是人的体温一定是37℃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教师自然而然转到对人体体温的测量上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自己的体温。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2、了解人体体温调节靠神经系统调节作用来实现。
3、了解产热和散热的过程。
(二)技能目标1、学会根据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2、提高学生对中暑病人的处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体温”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
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
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二)提出问题具有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致关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体死亡。
那么,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的呢?(三)自学讨论,弄清原理我们知道,人体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着热量,所以人体本身是一个产热体。
因此,人体的温度就决定于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地散发出去。
体温调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热量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产热和散热”部分内容。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3.5 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二、教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1、新课引入照片:冬眠的青蛙。
问1:青蛙为什么会冬眠?答:……变温(冷血)动物问2:人会冬眠吗?答:不会。
问3:两者有何本质区别,导致青蛙冬眠,而人不冬眠?答:人的体温恒定,恒温动物。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做合理的适当的引导,避免填鸭式教学。
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新课教学(1)恒定的体温问4:恒定的体温?你对恒定二字的理解?答:学生的回答可能各种各样。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随即展示课前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口腔温度)成员上午6h上午10h中午12h下午2h傍晚6h晚上9h母亲37.0℃37.2 ℃37.3℃37.4℃37.2 ℃37.1℃父亲36.8℃37.0℃37.1℃37.3 ℃37.1℃36.9 ℃自己37.1 ℃37.3 ℃37.4 ℃37.5 ℃37.3 ℃37.1 ℃数形转换学生小结:体温恒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恒定,而非恒定在某一温度。
【设计意图】1.要防止前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在科学或数学教学中,“恒定”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一成不变。
2.此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测量,自己感知体温恒定的含义,相较于老师直接告知,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数形转换能力是目前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继续活动】展示更多学生所测量的体温(有目的展示,寻找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比较,尝试得出一些结论。
注意:1.数据一定要有代表性。
2.数据要尽可能多。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体温调节教案
体温调节教案
教案标题:体温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难点: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
1. 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变化图表,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讲解:介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皮肤、出汗、血管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自己的体温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并讨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体温调节,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体温调节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4. 讨论和互动环节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的评定
2. 课堂讨论的表现
3. 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温调节的知识。
体温的调节 教学设计
情景一:我们看到冬奥会赛场上的运动员,大汗淋漓,满脸通红。
而场边的观众们被风一吹,顿时瑟瑟发抖。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问题1】为什么赛场上的运动员不觉得冷?
介绍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问题2】为什么被风一吹,观众们就觉得冷飕飕的?
介绍人体散热的方式
【结论】
情景二:不管是在不管赛场上的同学还是吹冷风的观众,体温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
【问题3】为什么人体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结论】
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度左右是通过调节上述器官的产热和散热实现的。
小结和课堂检测。
第3章第5节 体温的调节 (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体温的控制课时教学设计4.人的体温测定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
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
测量部位正常范围(℃)腋窝36.0~37.4口腔36.7~37.7直肠36.9~37.9体温的变动从这张表中你可以得到些什么结论?【同一个人的体温与他的年龄、性别、测量时间等有关系,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体温有所不同】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如不同人的体温可能不同,同一个年轻时体温比年老时高,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高,生病发烧时体温略高等。
活动自选测量部位,进行体温的测定。
你测量的部位是_______,测得的体温是:_______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在寒冷的冬天,人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往往有哪些表现呢?【毛孔收缩、打寒战、胃口普遍变好】1.产热人体在安静和运动时的产热情况思考与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产热量(%)安静劳动或运动时脑161内脏568骨骼肌1890其他101活动:你能画出安静时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扇形图吗?请你用扇形图来表示表中人体运动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
【】我们以上的数据和扇形图我们可以发现哪些?A.脑B.内脏C.骨骼肌D.其他器官4.恒温动物体温的特点是( D )A.身体所有部位温度一样并保持不变B.身体所有部位温度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C.身体各部位温度并不都一样,但各部位温度保持不变D.身体各部位温度并不都一样,温度也是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体温调节现象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运动时如何保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下如何防止体温过低”等。
3.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体温调节相关激素的功能。
2.难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教学拓展设想:
-结合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体温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采访医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科普讲座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体温异常的情况,如发烧、中暑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阐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及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温的概念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2)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体温调节的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发热、中暑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体温调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体温变化?比如在运动后、发烧时。
(2)展示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状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新课讲授(1)体温的概念讲解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皮肤温度属于表层温度,而肝脏、脑等器官的温度属于核心温度。
强调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是衡量体温的重要指标。
(2)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365℃ 375℃。
分析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新陈代谢、酶的活性等生理过程的重要意义。
(3)体温的调节产热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如内脏、骨骼肌等。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温度平衡的维持及调节方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机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温调节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体温调节的相关图表、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稳态的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话题。
2.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阐述各器官、系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体温调节在其他动物中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分析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体温的定义,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2. 学生能够描述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包括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3. 学生能够认识并列举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如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体温变化的原因,如运动后体温升高、寒冷环境下体温下降等。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并分析体温调节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探讨体温调节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人体体温调节的神奇和复杂性。
2. 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关注体温平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高温中暑、低体温症等,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温调节的奥秘。
课程要求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介绍体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正常体温范围,引用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2. 体温调节原理:详细讲解人体如何通过产热和散热保持体温稳定,涉及教材中关于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调节、汗腺分泌等内容。
3. 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分析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对体温的影响,结合教材实例,阐述这些因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4. 体温调节异常与疾病:介绍体温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如中暑、低体温症等,引用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第二课时:体温调节原理,学习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人体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其原理。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温的概念、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原理。
难点: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体温的兴趣,如冬季感冒发烧时的体温计图像等。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温?为什么我们需要维持恒定的体温?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其原理,如:(1)神经调节: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血管收缩、出汗等生理反应,使体温维持恒定。
(2)体液调节: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使体温保持稳定。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冬季发热、运动后出汗等,引导学生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保持体温恒定的方案。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人体如何调节体温以适应外界环境。
2. 引导学生探讨体温调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义,思考体温恒定对生物生存的优势。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体温调节方式及其原理的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体温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饮食等方面。
八、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学习,编写一个关于体温调节的小故事,描述人物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如何调节体温。
2. 调查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在面对气温变化时,如何调整衣物和生活习惯以保持体温恒定。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体温调试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体温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体温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很多人出现了体温异常的情况。
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我们特设计了一门体温调试课程。
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了解体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体温异常的原因及表现;3. 学会调整体温的方法,提高自身健康水平;4. 培养学员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课程内容1. 体温概述- 体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影响因素- 体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表现- 体温过低的原因及表现- 体温过高的原因及表现- 体温异常对人体的危害3. 调整体温的方法- 睡眠调节:改善睡眠质量,调整体温- 饮食调节:合理膳食,平衡营养,调整体温- 运动调节:合理运动,增强体质,调整体温-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调整体温4. 健康习惯的培养-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过度劳累-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相关知识,使学员了解体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体温异常的案例,使学员掌握体温异常的原因及表现。
3. 实践操作法:教授调整体温的方法,让学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4.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五、课程安排1. 课程总时长:共10课时,每周2课时,连续5周完成。
2. 课程时间:每周六下午14:00-16:00。
3. 课程地点:学校多功能教室。
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 课后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七、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了解体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调整体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体温调节(第周第课时)
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审核人:生物组成员
②种类:______感受器和______感受器。
⑵调节中枢:______。
合作探究
2、体温调节的调节过程(生理性体温调节):
⑴寒冷皮肤的______感受器兴奋下丘脑
______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
①增加产热:______和______收缩,______和______
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______收缩。
⑵炎热皮肤的______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皮肤血管______,__ ____分泌加强。
所以,体温调节的方式为____ __,神经中
枢为____ ,参与的激素为____ 、____ __。
3、发烧是否就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__ __
4、为什么人在寒冷的时候排尿比较多?___ _
课
堂
检
测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皮肤对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
主要依据是: 。
(2)左图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称为
中枢,通过该中枢的调节,使皮肤②结构发生的变化
是。
(3)若人处于剧烈运动状态,③结构的变化
是 ,与②结构一起使机体增加散热。
(4)若人并没有剧烈运动,但③结构的活动却很强烈,原因
是,③的活动结果,维持了机体的
的平衡。
③的活动中的液体有臭味,说明其中有 ___ 产生。
总结反思【知识方法】【生物学素养】【疑惑】。
体温调节-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
体温调节-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了解环境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2.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原理;2.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人体体温调节机制;2.制定体温调节实验方案,让学生亲手体验和感受不同环境下,人体体温自动调节的过程;3.可以结合讨论或实验结果,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寻找适应环境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讲解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一些背景知识;2.引入实验:教师:我们现在要进行一个实验,体验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
现在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关于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视频。
第二步:观看视频1.观看视频;2.学生分组讨论视频中的问题和想法;3.整理讨论结果,并向全班汇报。
第三步:体验人体自动调节机制1.分组实验;2.将同学放置于不同环境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体温变化;3.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探究适应环境的方法1.教师导入不同环境下如何适应的讨论;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五、课堂作业1.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中,并进行分析和总结;2.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环境;3.阅读相关文献,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总结1.总结此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2.了解学生对此次教学的反馈意见;3.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方法相对灵活,通过实验和讨论积极引导了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
但也存在着实验流程操作过于简单,没有附加控制变量等一些不足之处。
在下次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细节,完善控制变量的要求,使实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10分钟)
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
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
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
1. PPT
2. 温度计
3. 冷水和热水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2.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在下节课中分享。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科普活动,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验
观察和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