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合集下载

[重点]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重点]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细菌生长曲线:细菌生长曲线是专指单细胞微生物的。

它是将少量的单细胞微生物接种纯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

以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做纵坐标,以培养时间做横坐标,绘制一条如图所示的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病毒,亦称温和噬菌体,其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医学微生物必考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必考名词解释

1.spor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

2.Capsule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厚度≥0.2微米者成为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抗有害物质入侵等功能,与细菌致病密切相关,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3.flagellum, flagella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有着生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4.pilus or fimbriae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电镜下可看到。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sex pilus)两大类。

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切相关;而性菌毛可通过接合辅助细菌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参与细菌间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传递。

5.L-form of bacteria L型细菌: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而形成的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进而成为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英国李斯德(Litser)研究所首先发现而得名。

6.pyrogen热原质:是细菌合成一种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原质。

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G+菌的是一种多糖。

热原质耐热,不被高压蒸气灭菌(121.3℃,20min)所破坏。

7.disinfection消毒: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9.Bacteriophage噬菌体:一种能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医学微生物重点名解简答

医学微生物重点名解简答

菌落:在适合的培养条件下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真核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动物。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灭菌:理化方法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其芽孢的过程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

消毒:用理化方法杀死致病微生物或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及一部分的芽孢。

生长曲线:将少量纯菌接种到一定量液体培养基内,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活细菌的数目和重量的变化,以活细菌个数的对数或活细菌重量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即细菌的水体自净:河流在接纳一定的有机物后,物理化学生物的因素综合作用下,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状态好氧活性污泥: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的微生物,少量的厌氧微生物,其上吸附的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的,形成絮状体的或称绒粒。

氨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NH3、NH4+)的过程。

硝化作用:在有氧气时,微生物将氨氧化为硝酸的作用。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环境中(缺氧),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O2或N2的过程。

生物膜:微生物在滤料表面繁殖形成的膜状结构。

是一个生态系统。

指示生物:一种生物只在某一种环境中生长,这种生物就是这一环境的指示生物。

水体富营养: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是藻类和浮游动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

芽胞:具有芽胞基因的菌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带有完整的核质。

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保存细菌全部生命必须物质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

由致育因子质粒编码。

细菌质粒可通过性菌毛进行接合菌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鞭毛:存于所有弧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状弯曲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重点名解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重点名解
23.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那些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的微生物群。
24.opportunistic pathogen机会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细菌。
25.prophage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20.lysogenic bacterium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解而产生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21.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的改变,称为溶原性转换。
22.nuclear material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3.asepsis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4.bacte L fro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5.bacteremia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6.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7.colony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8.cell wall细胞壁: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的一种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34.virulent phage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一类噬菌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3、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4、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5、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6、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7、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8、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9、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10、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

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1、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2、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13、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4、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15、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繁殖16、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17、菌落:(P26)一个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8、高压蒸汽灭菌法:(P30)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版1

【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版1

重要的名词解释1.Bacterial L form细胞细胞壁缺陷型:某些药物作用于细菌,可抑制的肽聚糖的合成或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2.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具有自主复制能力。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4.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长5~20μm,直径12~30nm。

5.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 (粘附因子:G-:菌毛、外膜蛋白,G+:磷壁酸、菌膜多糖)6.菌毛(pilus或fimbriae):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7.芽胞(spore):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8.Obligate aerobe 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9.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占细菌的大多数。

10.Obligate anaerobe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为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有游离氧存在时反而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如破伤风梭菌,脆弱类杆菌。

11.bacteriocin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本质为蛋白质。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在机体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只在特殊情况下(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4、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5、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6、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测,紧密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膜,其功能为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吸收。

7、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并折叠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阴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增强代谢、参与细菌分裂。

8、质粒:是细胞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与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有关,具有自我复制、赋予宿主菌新表型、可自行丢失或消除、可转移性、相容性与不相容性等特性。

9、芽孢:是许多革兰阳性菌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芽孢能增强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可发育成具有致病性的繁殖体,具有鉴别作用、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酶,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

1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致热源的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2、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常考)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常考)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 ASO实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是一种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链球菌O抗体中和实验。

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

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

包膜:是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类脂构成的囊膜,包裹在核衣壳外。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

传染性免疫:又称带菌免疫,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只质粒: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它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2、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实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3、SPA:葡萄球菌 A 蛋白,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一种蛋白抗原,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特异性结合,而与巨噬细胞竞争IgG分子的Fc段而抗吞噬,还可根据这一结合特点开展协同凝集试验。

4、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内基小体:即狂犬病毒的包涵体,是狂犬病毒感染机体后在中枢神经细胞胞质内增殖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小体,观察到该小体对狂犬病具有诊断意义。

1 、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根据噬菌体侵入细胞后,是否增殖并裂解细菌,可以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菌群失调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微生态平衡发生较大幅度改变并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的疾病,也称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3、BCG:即卡介苗,是早在1980 年卡介二氏将有毒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13年连续传230 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之作为减毒活菌苗以预防结核。

4、Dane 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因系1970年Dane首先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故名。

5、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0)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实验。

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机会性感染:指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医学微生物重点

医学微生物重点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细菌L 型:又称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造成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在高渗环境可存活。

此种细菌首先由Lister 研究院发现,故称细菌L 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为原细菌型。

3.消毒(disinfection):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4.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

5.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专性胞内寄生。

6.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7.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指感染细菌后可将其基因组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裂解细菌;噬菌体DNA可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8.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 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9.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10.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一段DNA 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形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11.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种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

(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随细菌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千、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治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导致疾病。

这类微生物称为~ 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广义:各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细菌分类:球菌:双球、链球、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杆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复杂的多聚体,细菌细胞壁主要组分,原核细胞特有,又称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质(murein)。

6+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一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

磷壁酸(teichoic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结构中少数基团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

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磷壁酸的主要功能是协助肽聚糖加固细胞壁,是G+菌的主要抗原,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同时膜磷壁酸还在细菌的粘附上起重要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

用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G+,紫)和阴性(G-,红)菌。

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外的物质交换、带有抗原表位,诱发免疫应答。

外膜(outer membrane):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约占细胞壁干重80%。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考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考点知识总结

微生物名解1.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质量比染色体小得多,可携带细菌的某些遗传信息,能独立复制,可通过性菌毛接合,噬菌体转导等途径将相关性状传递给另一个细菌。

2.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比消毒条件要高,常需湿热121℃15min或干热170℃2h.4.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无菌技术。

5.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6.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7.转导: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8.转座:是通过转座因子实现的。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原位置切出转座因子粘贴到转移位置上;另一种是复制性的,即转座因子先复制,一个拷贝留在原位,另一个拷贝转移到新位置。

9.遗传: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

10.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1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2.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3.转导: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4.正常菌群:人类与自然界环境接触密切,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称正常菌群。

15.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之间及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转化成条件致病菌。

16.菌群失调: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种类和数量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种类和数量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8.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装的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带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9.拟核(nucleoid):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至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与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为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是细菌的毒力因子。

11.鞭毛(flagellun):细菌细胞表面由蛋白质构成的波状弯曲的细长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2.菌毛(pilus):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细、短而直的丝状物,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与细菌黏附有关。

13.性菌毛(sex pilus)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比普通菌毛长而数量少,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有关。

14.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5.繁殖体(vegetative form):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1.ABC转运(ABC transport):革兰阴性菌的特异性结合蛋白位于周浆间隙,革兰阳性菌的特异性结合蛋白位于细胞的外表面。

营养物与特异性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后,引起后者构型的改变,继而将营养物转送给细胞膜上的ATP结合型载体,导致ATP水解,提供的能量打开膜孔,使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内。

2.自养菌(autotroph):该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三氧化二碳离子作为碳源,利用N2、NH3、二氧化氮离子、三氧化氮离子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

这类细菌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能自养菌,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的称为光能自养菌。

3.易养菌(heterotroph):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

4.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细菌突然暴露于高出适宜生长温度的环境时,可暂时合成热休克蛋白,这种蛋白对热有抵抗性,并可稳定菌体内热敏感的蛋白质。

5.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如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6.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

如幽门螺旋杆菌、空肠弯曲菌。

7.兼性需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8.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9.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胞分裂数量倍增所有需要的时间。

10.迟缓期(lag phase):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

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11.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12.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是细胞壁的脂多糖。

13.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的蛋白质。

14.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15.菌落(colony):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对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16.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17.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8.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9.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0.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2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22.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23.种(species):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第三章噬菌体1.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具有病毒的基本特征,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胞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3.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4.前噬菌体(proghage):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5.溶原性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6.溶菌空斑(噬斑phage):当噬菌体和细菌共同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噬菌体由于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无细菌空斑。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致病岛(PAI):指病原菌基因组中存在编码与病毒毒力或致病性相关因子的外源DNA片段,其两侧往往含有重复序列、插入序列或mRNA,可经水平传递。

2.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

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只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识别反向重复序列,催化转座元件自基因组中解离,可独立存在也可称为转座子的一部分。

3.表型回复突变(phenotypic reversion):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DNA序列,只是在第二个位点发生突变抑制第一次突变效应,从而使突变株重现野生型的表型。

4.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发生在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工体和受体DNA片段之间的重组。

5.水平基因转移(HGT或LGT):DNA可以从一种生物转移至另一生物,整合至染色体,改变其遗传信息的组成,这种基因转移方式叫水平基因转移。

6.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7.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8.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机会进入被装入的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菌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10.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是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发生的偏差,将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染色体基因转移到受菌体,使受菌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11.R质粒(R factor):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

耐药传递因子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耐药决定子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