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外感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
码:J11.15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急诊课件

急诊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外感发热急诊科中医优势病种外感发热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01月01日修订)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外感发热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依次为: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11-2008)。
(1)有明确的外感史。
(2)主要症状为发热,初起常伴有恶风寒、咳嗽、头身疼痛等症。
(3)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有明显外感史。
(2)主要症状:发热恶寒,鼻咽部不适、疼痛等。
(3)主要体征:体温升高、咽部充血、余无明显异常。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喝,肢节疼痛,舌淡、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淡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吐腹泻,肢体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淡,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恶寒或发热,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疏风散寒,辛温解表。
方药:(1)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2g,防风12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10g,枳壳12g,茯苓15g,甘草6g。
加减:自备生姜3片加入。
头身疼痛明显者加入羌活10g,独活10g,咽痛甚者,加玄参15g,桔梗15g,若咳嗽甚者,加桔梗15g,炙桑白皮10g,灸枇杷叶10g。
(2)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

第十六页,共26页。
五、护 理
• (一)病情观察 • (二)生活起居护理 • (三)饮食护理
• (四)给药护理 • (五)情志护理 • (六)症状护理 • (七)健康指导
第十七页,共26页。
(一)病情观察
要点:辨别证型和早期发现危重症
1、证型辨别的要点是有无寒热及其程度
方药: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第十五页,共26页。
4.湿热证-外湿
症状:表现有身热不扬 、身重痠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
初起,邪遏卫气者,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小便短少 湿热遏伏中焦者,汗出热不解,泛恶欲吐,舌苔黄腻 湿热阻于下焦者,膀胱气化失司,小便甚则不出,热蒸头胀,舌苔白 腻 治法与方药:宣气化湿-三仁汤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谢谢各位的聆听
第二十六页,共26页。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恶心,
苔薄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透邪外出。 方药:小柴胡汤类
第十三页,共26页。
邪留三焦
症状: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
治法:清化三焦,宣展气机 方药:温胆汤
第十四页,共26页。
邪伏膜原
症状:寒甚热微,汗出不解,脘痞腹胀,身痛
肢重,舌绛苔白厚如积粉。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正邪交争、阳偏盛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高热,随病种不同热型有差异, 发热多持续性,外邪不除,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大多恶寒,恶寒得衣被不减
兼症
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
第五页,共26页。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 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 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 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 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
辩证治疗外感发热

辩证治疗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与总结急诊科我科根据卫生部2009年确定“中医医药管理年”重要布置,以及省中医管理局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要求,对外感发热采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011年12月——2012年7月共收治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14-30岁10例,30-50岁5例,50岁以上5例;2、优化方案: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辩证施治;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评价方法;4、结果:痊愈10例占50%,好转8例占40%,无效2例占10%;总疗效90%;5、疗效评价:按上述要求据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辩证施治,其中10例痊愈病例中服药后第二天见效,体温缓慢下降,3天退至正常达到临床痊愈;8例3天体温达正常,但头痛、咳嗽、乏力等症状持续或加重;2例无效,仍然发热、恶寒。
结合患者辅查资料分析:10例痊愈中大部分是病毒感染,血象不高较偏低,症状不重,体温37.5-38.5℃之间波动,疗效可;8例好转患者中白细胞稍偏高,咽部不适明显,有恶寒;无效2例中主要体温39℃,明显畏寒、发热,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提示细菌感染,上呼吸道症状突出。
好转8例,无效2例中,我们于3天后投以西药抗生素治疗3天体温退至正常,痊愈出院。
6、总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现代医学分病毒或细菌性感染。
本组观察看纯病毒感染引起中医药效果理想;细菌感染者,必需中西结合治疗加用支持疗法,方能是一组完整的治疗方法。
切记辩证施治,不能盲目夸大中医药作用,也不能低估其治疗作用。
总之,临床中据病情制定合理化方案。
辩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方案与总结急诊科我科根据卫生部2009年确定“中医医药管理年”重要布置,以及省中医管理局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要求,对病毒性心肌炎采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011年12月——2012年7月共收治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14-30岁10例,30-50岁5例,50岁以上5例;2、优化方案: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辩证施治;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评价方法;4、治疗结果:痊愈4例占20%,好转12例占60%,无效4例占20%;总疗效率80%;5、疗效评价:按上述要求据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辩证施治,其中4例痊愈者于入院第二天见效,5天病症消除;好转12例中5天后仍有症状较前天明显好转;4例无效中5天后不但无效反其症状加重。
外感发热诊疗常规

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的,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病证。
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传变迅速、病程短等临床特点。
常见于西医的多种感染性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 1 诊断要点1. 1. 1 发热,体温高于37. 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1. 1. 2 有感受外邪病史。
1. 1. 3 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1. 2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发病急,病势急骤,恶寒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可降,多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有反复发热的病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
2 辩证论治在临床上常把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三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八纲辩证为基础进行综合辩证。
以病位分为表证、表里证和里证,以病性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2. 1 表寒证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之邪客于卫表,卫气受遏,不得泄越。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解表汤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桂枝10g,柴胡10g,羌活10g,独活10g,前胡10g,桔梗10g,甘草6g.2. 2 表热证证候:发热、咳嗽突出,伴有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病机:风热之邪经口鼻皮毛而入,邪客于卫表,肺卫失司。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8g,牛蒡子10g,薄荷6g(后下),桔梗8g,甘草6g。
2. 3 秋燥证证候:发热,恶风,口、唇、鼻、咽均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带血,痰液黏稠难咯,舌少津,脉细数涩。
病机:燥邪袭表,卫气受遏;肺失宜降,邪伤阴津。
治法:辛凉温润。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10g,杏仁10g,北沙参10g,栀子10g,淡豆豉10g,黄芩10g,玄参10g,浙贝母10g.2. 4 表湿证证候: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脘胀闷,苔腻,脉濡。
急诊科优势病种

**********急诊科2013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2013我科在去年优势病种(外感发热)基础上,根据我科实际情况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了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路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其中大多数以中青年人为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暑湿袭表型:用清暑祛湿法;卫气同病型:用透表清气法:白虎汤加减。
中成药:杏苏颗粒、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
结合中医特色治疗以针刺等治疗。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有效:服药72h内体温降至37.2℃以下,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显效: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疾病痊愈所需时间。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68%显效:22%有效:8%无效2%三、疗效评估外感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发热、恶寒、咳嗽、头身痛,有外感病史;外感发热邪在肺卫,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
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麻黄汤加味。
同时加予葛根重用桂枝以达解肌发表,以缓解患者的头项强痛等症,总有效率80%以上。
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银翘散加减时适当加予黄芩,生地,柴胡等清热药以加强退热效果有效率85%以上。
在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和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中以针刺:选穴大椎,曲池、合谷;拔罐取穴大椎等。
疗效较对照组高20%。
但在治疗中往往外感有兼夹有湿、署、燥、实等病症,所以在病症分析是要注意兼症的治疗,兼湿者加祛湿药,兼署加清署生津药,兼燥者加生津润燥药,兼实者祛实邪。
【偏方】外感发热中医方

【偏方】外感发热中医方高热是指体温在39°C以上,为临床常见症状,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近年来,中医治疗高热的临床阵地有逐渐萎缩趋势,因此一般会认为中医是治疗慢性疾病、调理性疾病的'慢郎中”。
但如果我们翻阅历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不难发现,有关“伤寒”、“温病”诊治的记载非常详细,中医学治疗外感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方一荆防银翘汤【主治】: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初起,寒重热轻或寒轻热重,口渴或不渴,皆可用之。
【方药】:荆芥、防风、苏叶、连翘、淡竹叶各9克,银花、茯苓各15克,陈皮6克。
【制用法】: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0分钟,煮沸后微火再煮15分钟,每剂煎2次。
根据病人发热的轻重,每日1剂或2剂。
每日1剂者,上下午各服1次;每日2剂者,每隔6小时服药1次,日夜共服4次。
一般外感初起可日服2剂;外感二日后开始治疗,日服1剂即可。
【加减】:如眼眶疼痛可加白芷6克;身痛加秦艽9克;咳嗽胸闷加杏仁9克,瓜蒌皮15克;咽痛加桔梗6克,生甘草6克。
【编按】: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此乃一般之常法,但临床上常有不典型者,因属外感初起,不论寒轻热重或寒重热轻,尚无明显伤津,故口渴并不显著,即使口渴者,用之亦无妨碍,因汗后即可热退而愈。
本方辛温辛凉合法,凡风寒风热或不典型者皆可用之。
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发汗;银花、连翘、淡竹叶辛凉清热;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使表解后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由于本方发散力较强,服后遍身漐漐汗出,即可停服。
方二小儿退热方【主治】:小儿外感发热【方药】:柴胡、黄芩,知母、苏叶各5g,党参、法夏、青皮、香附、甘草各3g,生姜一片,大枣三枚。
【加减】:挟痰加苏子、莱菔子各6g;挟滞加焦三仙各6g,鸡内金3g;挟惊加僵蚕3g,钩藤6g;腹泻加泽泻6g;口渴,舌红苔薄白加桑叶6g,薄荷3g;咽红、便结、舌红苔黄腻加生地、赤芍各6g,桃仁5g;热势炽盛加生石膏15g。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9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的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外感发热的分证论治。
1.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风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或口渴,咽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身重脘闷;舌脉:风寒-苔薄白;风热-苔薄黄;脉浮紧、浮数;治法:解表退热;方药:风寒-荆防败毒散;风热-银翘散。
2.肺热证症状:壮热胸痛、痰热遏肺,肺中郁热的表现,如咳嗽,痰黄稠或带血丝,咯痰不爽,胸痛,口干;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药:麻杏石甘汤。
3.胃热证症状:壮热、烤热面赤心烦,口渴引饮,口苦口臭;舌脉: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治法:清胃解热;方药:白虎汤。
4.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
舌脉:舌红,苔黄,燥焦黑燥裂有芒刺;脉沉实有力;治法:通腑泻热;方药:大承气汤;5.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黄疸,便秘;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利胆;方药:大柴胡汤。
6.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
舌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药: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
7.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腹泻,粘液甚至脓血便;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
8.膀胱湿热证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下焦湿热,尿频,尿急痛,尿短赤,灼热,腰痛、下腹痛;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_方案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
症状及持续时间太阳、印堂、
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
肺等穴.
二、症候施护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 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 屏尖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谢谢聆听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外感发热 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内容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证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效果评价
一、常见证候要点
风寒束表
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
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头项强痛, 鼻塞声重,鼻涕 清稀,或有咽痒 咳嗽,痰白稀, 口不渴,肢节酸 痛. 舌苔薄白.
发热重,微 恶风寒,鼻塞 流黄浊涕,身 热有汗或无汗, 头痛,咽痛,口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刮痧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耳穴贴压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 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 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 质.
四、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 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 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的特点 , 其发 病 与湿 热之 邪 、 食 积 密切 相 关 。魏 建平 [ 3 ]
认为 , 4 " , J L 形 体脏 腑娇 嫩 , 卫外 乏 力 , 不 能很 好 地 适 应 外 界环境 , 感 邪后 易从 火化而 发热 , 以表 证 、 热证 、 实 证 最 为 常见 , 养 护失宜 、 脏 腑功 能失 调 、 食 积化 热 、 热结 肠 壅、 湿热 痹阻 、 瘀血 阻络 、 营卫 失谐 等 因素 , 均可 导致 小 儿 发热 迁延 不愈 。
( 1 . 河北省沧 州中西 医结合 医院 , 河北 g ' l 1 0 6 1 0 0 0 ; 2 . 重庆 市巴南区第二人 民 医院 , 重庆 4 0 0 0 2 2 )
中 图 分类 号 : R 2 5 4 . 9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0 8 — 1 3 7 6 — 0 3
当辛 温 、 辛 凉并 用 。 单用 辛凉 之剂 , 易致 汗 出不 透 ; 只用
食 劳倦 、 气 血虚 弱是 小儿外 感发 热 主要 的 内在 原 因 , 而
在 内 因 中特 别 重视 “ 郁滞” , 认 为 外 感 之邪 、 脾 胃虚 弱 、 饮 食劳 倦 可郁 遏卫 阳 、 郁 闭 中气 、 阻 止 中焦 , 郁 闭 不通 是 发热 的主 要病 机 。刘 以敏 [ 指 出, ' b J L # t - 感发 热 与温 病 的特 点极 为 相似 , 有 从 外感 邪 、 病性为热 、 发 病 迅 速
小儿 脏 腑娇 嫩 , 形 气 未充 , 为稚 阴稚 阳之 体 , 易虚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㈠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⑵有感受外邪病史。
⑶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血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
⑵血象: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⑶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
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
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㈡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⑵表热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⑶秋燥证: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
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⑷表湿证: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脘胀闷,苔腻,脉濡。
⑸邪郁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⑹邪伏膜原证: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
⑺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一)难点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2.难以找到速效可靠的退热中医疗法(二)原因分析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目前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各家以六经辨证、温病辩证理论为基础,沿用传统方剂治疗上感,疗效确切。
也有不少医家在治疗方便另劈蹊径,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方剂,宜疗效明显,但是传统方剂众多,经验自拟方各具特点,一直以来,难以形成标准统一治疗方案。
2.难以找到速效可靠的退热中医疗法:外感发热的重要症状是发热,。
也是许多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西医的激素、解热止痛药均有效果肯定的退热作用。
可以退热的中医药疗法虽多,因退热时间较慢,且退热机理未明,患者和医生都对中医退热的信心不足。
(三)解决思路1.难点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辩证治疗统一方案较难(1)采用“整体证据方法”,为中医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越来越多人呼吁,医学决策和干预时要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上,目前,最高等级的临床证据是对所有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系统评价。
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扩展了证据的分级系统。
该系统中“专家意见”是第5等级也是最低等级的证据。
对于中医而言,目前循证医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相对于中医的干预措施,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却不多,复方和个体化对随机对照试验都是挑战。
大部分中医临床是基于临床经验、案例和各家学说。
中医要能遵循“最佳证据”的原则去治疗,但是如何判断最佳“证据”?对于大多数临床病症,几乎没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
而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言,随机对照试验短期内也不可能大量增多。
因此,我们需要囊括整体证据,并用合理的方法去评价不同的证据类型,使综合的结果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并有临床意义的“最佳可及证据”。
这就是循证医学中的“整体证据方法”。
评价所有可及的证据,而不只是强调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获取证据。
才能全面科学地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
外感发热临床治疗

(2)特色技术
刮痧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
操,以增强体质
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情志调理 ①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②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风寒束表证 食解表散寒之品,如姜、葱白、红糖。食疗方:红糖生姜饮
①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鼻塞、流涕 ②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③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④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6.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1)药物治疗
①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内服中药 ②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注射给药 外用中药
头痛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③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④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①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
颜色、性状等 咳嗽、咳痰 ②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③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④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1.《内经》中《素问· 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
出头痛,身重恶寒。” 2. 《内经》中《素问· 风论》也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3.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
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外感风寒有轻重的不同,为外感发热辩证治疗奠定基础。 4.元· 朱丹溪《丹溪心法· 中寒二》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5 ………
3.病因病机
外感发热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南涧县中医医院急诊科
编写人员:钟鸿飞杨文良普利桃
杨永坤张瑜
201.03制定
外感发热病(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03月)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⑵有感受外邪病史。
⑶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血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
⑵血象: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⑶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
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
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㈡证候诊断:
1. 表寒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表热证:发热、咳嗽突出,伴有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3. 表湿证: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
胸烷胀闷,苔腻,脉濡。
4. 肺热证: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邪郁少阳证:发热,往来寒热,身痛,口干,口苦,不欲饮食,呕恶时作,舌红,苔薄白,脉弦者。
6. 气分热盛证: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洪大。
二、治疗方案
㈠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表寒证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咳嗽痰多者合二陈汤。
2. 表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薄荷、荆芥、豆豉、银花、连翘、山栀、桔梗、芦根、竹叶、牛子、桔梗、甘草。
3. 表湿证
治法:透表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大腹皮、茯苓、陈皮、厚朴、桔梗、白术、白芷、薄荷、紫苏叶、法半夏、甘草。
4.肺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金银花、鱼腥草
5. 邪郁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6. 气分热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白虎汤加减。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㈡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㈢中医特色治疗
1、酒剂擦浴:酒精(柴葛酒精浸液)擦患者的双侧颈部大血管、腋下、手心、足心、腹股沟等处,顿挫高热。
2、冰敷疗法:高热病人,可将冰袋敷于病人的前额、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用于高热病人,需持续应用,且要经常更换冰袋,直至体温下降。
现代称为冰袋外敷法,用于顿挫高热。
3、针刺疗法: 针刺十宣穴。
皮肤针:对发热汗不出及项背疼痛者,沿背部督脉、膀胱经用皮肤针叩打,之后再拔火罐。
4、中药直肠滴注(灌肠)疗法:用于腑实患者。
㈣治疗难点
1.对于体温超过40℃患者应尽早选用物理降温方法,可冷敷腋下、四肢,或酒剂擦浴。
2.对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应行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选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㈤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主要包括:降温、止惊及镇静、祛痰止咳,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
㈥护理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正气卫外能力,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
2.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使室内空气时常新鲜,并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在感冒流行
季节,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
每立方米空间以食醋5~10ml,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禁闭门窗,每次熏蒸2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
可预防时行感冒。
3.患感冒时,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