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外感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南涧县中医医院急诊科

编写人员:钟鸿飞杨文良普利桃

杨永坤张瑜

201.03制定

外感发热病(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03月)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⑵有感受外邪病史。

⑶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血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

⑵血象: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⑶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㈡证候诊断:

1. 表寒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表热证:发热、咳嗽突出,伴有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3. 表湿证: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烷胀闷,苔腻,脉濡。

4. 肺热证: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5.邪郁少阳证:发热,往来寒热,身痛,口干,口苦,不欲饮食,呕恶时作,舌红,苔薄白,脉弦者。

6. 气分热盛证: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洪大。

二、治疗方案

㈠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表寒证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咳嗽痰多者合二陈汤。

2. 表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薄荷、荆芥、豆豉、银花、连翘、山栀、桔梗、芦根、竹叶、牛子、桔梗、甘草。

3. 表湿证

治法:透表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茯苓、陈皮、厚朴、桔梗、白术、白芷、薄荷、紫苏叶、法半夏、甘草。

4.肺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金银花、鱼腥草

5. 邪郁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6. 气分热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白虎汤加减。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㈡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㈢中医特色治疗

1、酒剂擦浴:酒精(柴葛酒精浸液)擦患者的双侧颈部大血管、腋下、手心、足心、腹股沟等处,顿挫高热。

2、冰敷疗法:高热病人,可将冰袋敷于病人的前额、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用于高热病人,需持续应用,且要经常更换冰袋,直至体温下降。现代称为冰袋外敷法,用于顿挫高热。

3、针刺疗法: 针刺十宣穴。皮肤针:对发热汗不出及项背疼痛者,沿背部督脉、膀胱经用皮肤针叩打,之后再拔火罐。

4、中药直肠滴注(灌肠)疗法:用于腑实患者。

㈣治疗难点

1.对于体温超过40℃患者应尽早选用物理降温方法,可冷敷腋下、四肢,或酒剂擦浴。

2.对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应行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选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㈤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主要包括:降温、止惊及镇静、祛痰止咳,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

㈥护理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正气卫外能力,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

2.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使室内空气时常新鲜,并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在感冒流行

季节,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每立方米空间以食醋5~10ml,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禁闭门窗,每次熏蒸2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可预防时行感冒。

3.患感冒时,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