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白居易 长恨歌》分析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长恨歌》的叙事结构采用回溯法,以唐玄宗登基为起点,以杨贵妃死亡为终点,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爱、相守、相离的整个过程。
整篇诗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的登基、国泰民安的局面,以及他和杨贵妃初次相遇的场景;第二部分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相处的点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种种表现;第三部分则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唐玄宗废后、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结局;最后一部分是唐玄宗感悟与悔恨的自白。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整篇叙事流畅自然,为读者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全貌。
同时,白居易也运用了众多诗歌技巧,如夹叙互补、章回交替、比兴夸张等,使整篇叙事富有变化,情节推进和交错错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涵。
二、艺术特色1.真实情感的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感情历程。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的爱情之深、眷恋之切,也因此更能凸显杨贵妃对他的意义和特殊性。
诗中唐玄宗摸索着生活,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杨贵妃的感情,在当时的宫廷中,这样的持久、旷达和畅快的情感是难以被人所理解的。
2.丰富的艺术形式《长恨歌》是一篇非常具有史诗性的诗歌作品,它兼具抒情和叙事两种功能,表现了一个雄伟的时代的生动画卷。
白居易在诗歌表现上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意象等,在艺术形式上更富表现力和东方美学的内涵。
《长恨歌》的形式美感在不断地演绎和变形之中,达到了一种超越人生、超越时间的境界。
3.强烈的人性关怀《长恨歌》以深切、悠扬的情感引领着读者的情感,它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记录,而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人性关怀,从爱情与婚姻、权力与生命、漠然与自由等多个方面来展现了唐代宫廷的复杂和压抑。
白居易虚心地把自己的情感编织进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情之中,将自己的书生之气和艺术上的才情都融入到诗歌之中。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性爱情诗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写了当时唐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人们对于唐朝皇室的生活、风气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叙事手法的诗歌,整首诗分为49段,以叙事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历程。
整首诗的诗句形式多为七言古诗,其结构紧密,语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叙述上,《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李白的仙游,由玉乐妃把她与武则天爱情发展的始末讲给李白听,以此展现这段悲壮爱情的追述。
其次,《长恨歌》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复杂的政治风云背景中,唐朝皇室成员间的爱情纠葛,不仅展现了唐朝皇室生活的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唐朝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白居易通过叙述的方式将整个《长恨歌》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比如说,爱情早已发生但没有明说,让读者随之而去揣测未公开的婚姻;武则天!她不仅在唐朝的历史上成为了难以忘却的名字,更在《长恨歌》中,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她的生命周期内,她经历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挫折。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三,《长恨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情感的挣扎和关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本篇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平民草民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的命运在深处的悲天悯人之情。
在诗的尾声,白居易传达出:天下兴亡,百姓有责,无论是天上的异象还是世间的种种,最终都符合天命,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人们的责任和空前的无可奈何,让我们深感生命无常,以及通过悲痛来达到内在的领悟。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充满了悲怆、压抑、迷惘和感慨,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抒发,却以静谧的语调和缠绵的旋律,为读者送上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意蕴。
如此经典的诗歌,因为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气质的独特性,影响了许多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丽代表之一,在文学界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发宫廷悲剧的长篇叙事诗。
该诗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主线,通过描写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权谋斗争以及她悲惨的结局,展现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阶级冲突的现实,同时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对美的理念的追求。
下面是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的分析。
《长恨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杨贵妃的美貌引来祸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及纷争、最终的悲剧结局。
第一部分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为开端,从她的出生背景、与宫女的童年生活、赵飞燕帮助她进入皇宫以及她的美貌特点等方面描述了她身世之特立和美貌之神奇,同时也揭示了她的出场一定会给整个故事带来巨大的波澜。
这一部分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她的不同寻常,引起了读者对杨贵妃的好奇心和关注。
第二部分围绕着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展开,以唐玄宗的心动和追求为线索展示了两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亲密关系的建立,并揭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爱和对她的信任。
同时,这一部分也写出了杨贵妃对权谋的感知和对唐玄宗的警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撕扯和争斗的描写,展示了唐朝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一部分通过对两位主角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其悲剧性的爱情,并进一步引发读者对杨贵妃命运的思考。
总体而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起伏跌宕,通过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逐步展示了杨贵妃的命运以及其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
白居易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情感描写,刻画了悲剧的形成和杨贵妃的遭遇,同时也通过对她的思考和追忆,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一叙事结构的安排使整个诗篇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内涵,形成了一首悲情的佳作。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作品,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全诗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展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描绘了一个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画卷。
在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方面,这部作品展现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看一下《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整个诗歌在叙事上分为三个部分:前后叙事部分以及抒情部分。
前叙事部分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识相恋的过程,包括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相知相恋的情景,以及唐玄宗为了杨贵妃所做出的一系列的宠爱之举。
而后叙事部分则主要聚焦于杨贵妃飞黄腾达后的荒淫腐化和唐玄宗的昏庸无能,描绘了他们相爱相杀的恩怨情仇。
最后的抒情部分则是以杨贵妃的口吻叙述了她的悲痛之情和对唐玄宗的留恋之情。
整个诗歌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自然流畅,使整个叙事架构紧凑有序,富有张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细腻动人的诗歌语言,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使诗句更显华丽高远,同时又不失真实感和情感张力。
如“合昏尘、拆穿星”、“玉颜浮、白发露”等,不仅语言上古韵悠长,而且对比鲜明,富有戏剧性,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还在《长恨歌》中广泛运用了象征意义、双关语、暗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寓意深刻,富有启迪和隐喻,给人以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作品显得生动而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从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上来看,《长恨歌》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深度,呈现出了白居易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优美的诗歌语言,且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并没有过度的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是借助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杨贵妃的荒淫,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长恨歌》课文解析
《长恨歌》课文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中期。
它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盛唐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兴衰。
本文就《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从诗歌的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结构《长恨歌》共分十五章,每章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诗体,共计一百三十四首。
整篇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从相识相思到最终分离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既有温婉细腻的爱情描写,又有政治斗争和国家命运交织的宏大背景。
白居易运用巧妙的结构安排,让整首诗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二、主题的表达《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是以爱情为线索,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和壮美,同时也揭示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灾难。
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剧命运,白居易抨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专制统治,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人物塑造1. 唐玄宗:唐玄宗是一位有着卓越才华的皇帝,他文武双全、聪明睿智。
然而,他被杨贵妃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所倾倒,逐渐陷入对她的执念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政治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
2. 杨贵妃:杨贵妃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女子,她的出现让唐玄宗为之倾倒。
诗中描写了她的风采和才情,展示了她的聪明与魅力。
然而,她也因此受到妒嫉和诋毁,最终被迫离开皇宫,走向悲剧命运。
四、意境描写《长恨歌》以优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和壮美。
诗中通过对宫廷生活、春宴、江山美景等的描绘,展示了盛唐时期国家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美好而壮丽的感觉。
与此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刻画杨贵妃悲惨命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使整首诗具有鲜明的情感对比。
五、批判现实《长恨歌》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对政治腐败、官僚作风以及皇帝纵欲的描述,白居易表达了对社会阴暗面的关注和不满,呼吁社会上层人士要有更高的政治道德和治理能力。
总结起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作品。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丽瑰宝。
这首长达一千余字的长篇叙事诗,以细腻、富有感情的笔触勾勒出了唐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剧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诗人之悲。
正文1. 背景介绍在正文部分,我们需要对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所处的背景进行介绍。
白居易是唐朝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然而,在他晚年时期,他因为某些原因(例如,贪污指控和政治反对派),被贬到乡间甚至被流放。
这段时间正是他写下《长恨歌》的时候。
2. 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接下来,我们将分析《长恨歌》所描述的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皇帝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你死我活的爱恋。
然而,这段爱情最终被政治斗争和宫廷权谋所破坏,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结局。
白居易通过描写这一悲剧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伤。
3. 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不仅仅关注杨贵妃和李隆基之间感人而悲惨的爱情故事,他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呼吁和平、正义和公平,并批评那些背离道德准则的人和政治家。
4. 诗人之悲:文学创作中抒发个人情感最后,我们来讨论“诗人之悲”在《长恨歌》中体现出来。
白居易巧妙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的悲伤和沮丧。
诗人面对自身命运和社会风云不断变幻的现实,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才华横溢的作品,通过对杨贵妃与李隆基之间爱情与悲剧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思想观与“诗人之悲”。
这首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中令人痛心的事物。
白居易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细腻动人的描写,使《长恨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对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之悲”的文档内容编写。
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篇作品。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一千一百余言,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诗歌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呈现,通过独白、回忆和诗人的中立叙事,展示了白居易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
下面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段:开篇独白《长恨歌》开篇即是诗人的独白,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描绘当年的盛世,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一部分以激情洋溢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题的核心,诗人用“千古兴亡多少事”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变迁的触动和对盛世的赞美。
第二段:回忆杨贵妃与唐明皇相遇接下来,诗人通过回忆的方式呈现出杨贵妃与唐明皇相遇的情景。
回忆中透露出杨贵妃的美貌与才华,让读者对她产生共鸣。
她的出现为盛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段:杨贵妃与唐明皇相爱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杨贵妃与唐明皇相爱的甜蜜和选择。
诗中的"夜夜除非宴"展示了唐明皇为了能够尽情和杨贵妃相处,他欢宴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侍妾。
这一部分展示了两人爱情的浓烈,但也透露出爱情的复杂性和唐明皇的不负责任。
第四段:杨贵妃的命运翻转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出杨贵妃的命运从荣耀到坠落的过程。
诗人以寥寥几言误认为胁中国则家面容之美作为杨贵妃堕落的标志性事件,抽象的表达揭示了唐明皇权谋心机背后的残酷现实。
第五段:杨贵妃垂帘听政诗人通过细节的描述和人物的反思,展示了杨贵妃垂帘听政的无奈和深情。
杨贵妃以智慧和温柔治理国家,但也为政治游戏所困扰,最终以无辜的身亡结束。
第六段:唐明皇后悔诗人通过描写唐明皇后悔的情感,展示了其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
在这一部分,白居易通过与唐明皇的对话,揭示了唐明皇后悔的心情和内心的痛苦。
最后一段:乐府调为结尾《长恨歌》以乐府调作为结尾,凸显了诗人对杨贵妃的眷恋之情。
通过写“独在异乡为异客”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怀念之情。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通过独白、回忆和诗人的中立叙事,呈现了古代皇帝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记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结构上看,《长恨歌》共有九十九段,每段四个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这种结构严谨而规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另外,整篇诗以宫廷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墙、梨园、玉树等元素,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为诗中的爱情悲剧增添了更多戏剧性和对比效果。
接着,从意境上来看,《长恨歌》以宫廷爱情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思之苦为核心,穿插了各种宫闱纷争和帝王寂寞等元素,展现了唐朝宫廷生活的辉煌和虚幻。
诗中贯穿了对爱情的追求、痛苦、幸福等复杂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梦幻般的仙境。
此外,在艺术手法方面,《长恨歌》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该诗采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整篇诗歌韵律和谐,旋律流畅。
其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使诗情更为丰富多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再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罗幕轻寒”、“月华如练”等,通过形象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意境深远,艺术技巧高超的古诗。
白居易以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长恨歌》虽然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但在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存在一些片面和夸大的倾向。
此外,诗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欣赏《长恨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对待其中的艺术表达和历史看待。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古老而优美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结构的严谨、意境的深远以及艺术手法的独特,展现了唐代宫廷爱情的辉煌与悲剧。
正因为如此,《长恨歌》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永远珍藏。
长恨歌的文学结构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由白居易创作,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它 的文学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故事情节:《长恨歌》通过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从他们 初次相见、相知相爱,到后来的宠幸与忧愁,再到最终的分离与思念,整首诗以时间顺序进 行叙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2. 叙述手法:《长恨歌》采用了叙述的手法,通过描述和描绘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白: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运用了对话和独白的形式,使人物之间的交流更 加生动和具体。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思想、情感和冲突,进一 步深入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
4. 诗歌形式:《长恨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一句都有四个字,每一句之间通过平 仄、押韵等手法进行呼应和衔接。这种形式使诗歌更加韵律优美,更容易被人们吟诵和传颂 。
通过这些文学结构的运用,《长恨歌》成功地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展 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其中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精妙的结构,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首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他通过描绘两人的相识、相爱、相守和分离,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凉。
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精妙。
同时,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命运进行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非常丰富。
白居易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思想内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它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白居易的才华和艺术追求。
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爱情的复杂和悲凉,以及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白居易 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
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
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
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
第二部分是承。
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
第三部分是转。
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
第四部分是合。
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
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
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
一说惧因言怙祸。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
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
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
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
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
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
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
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
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
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唐朝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出现过外族入侵的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内,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社会风气开放,使得唐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而在众多优秀诗人中,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正是他的《长恨歌》。
小说的叙事结构与其他古典作品相比较有所不同。
它的起因是明皇想念杨贵妃。
他思念的原因却令人大吃一惊:因为他每次见到杨贵妃,她都有新的变化。
当杨贵妃是红颜薄命时,诗人感叹世事沧桑,人生苦短;当杨贵妃是“回眸一笑百媚生”时,诗人怜香惜玉,不愿意让美人流泪。
因此,诗人就要求在梦中相会,以免白发人送黑发人。
《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杨贵妃和唐明皇命运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描写了两人爱情发展的全过程,他又把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政治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就加重了作品的现实性,从而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白居易还巧妙地利用叙事者的手法,把不同时空中的人物与事件连接起来,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凸显了主题。
白居易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描写了两人爱情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写了二人相遇及合作后,白居易正在谋划如何将杨贵妃占为己有。
但在合作后不久,杨贵妃竟被高力士赐死。
之后,白居易与杨贵妃的爱情逐渐冷却下来,直至完全断裂。
但当诗人得知杨贵妃尚且健在时,便勾起了对往昔的追忆,引起了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最后,杨贵妃被缢死,白居易终于达到了目的。
这样看来,《长恨歌》主要是由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李隆基、杨玉环、白居易。
这样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用“回”贯穿三个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它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另外,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铺垫等手法,为人物的出场做好了准备,使得故事情节合理而丰富。
《长恨歌》艺术手法分析
《长恨歌》艺术手法分析《长恨歌》是晚唐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四十首,描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和唐明皇的政治成就。
该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
下面将从描写手法、语言艺术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长恨歌》的艺术手法分析。
其次,语言艺术是《长恨歌》的另一重要特点。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使诗句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通过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将杨玉环寄情于远方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
另外,“草堂梦落花”、“蝶飞上墙西,似送人羞怯”的描写,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使诗中的情感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感受。
此外,诗中押韵工整,节奏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寓意、对偶、排比等,使诗句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最后,叙事结构是《长恨歌》的独特之处。
诗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和唐明皇的政治成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鲜明的历史画卷。
诗的开头即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几首诗的描写,逐渐展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相遇、相识和相爱的过程。
随后,诗歌主要描述了唐明皇在位期间的政治成就和与杨玉环的爱情纠葛。
最后,诗以杨玉环死后的情景作为结尾,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整首诗由爱情和历史双线串联而成,既展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个人命运,又折射出了唐明皇的君主形象和整个唐朝的盛世风貌。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与历史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
这使得该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浓厚艺术气息和感染力的杰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文章解析《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解析。
一、创作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疆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期。
白居易在官场中享有盛誉,他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之间有着一段曲折动人的感情故事。
《长恨歌》正是基于这段感情故事而创作而成,寄托了诗人对杨玉环以及自身命运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二、主题思想1. 爱情的苦短、人生的无常《长恨歌》以表现主人公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诗中描绘了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过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的政治境遇越来越不利,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受到了挫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2. 社会风云变幻《长恨歌》在表达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不乏描绘社会风云的部分。
唐玄宗朝政出现诸多问题,朝臣纷争不断,外敌频繁进犯。
诗中通过唐玄宗的身份和他与杨玉环的风波,展现了一个世界变局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动荡时代。
三、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长恨歌》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能力。
诗中对杨玉环的描写极具细腻感性,表达了她的美貌与聪慧,展示了她对唐玄宗的专一深情。
2. 优美的诗歌语言《长恨歌》采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语言清丽流畅、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白居易娴熟运用诗歌之美,使该诗成为唐代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也为后世诗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启发。
3. 杂言与辞章结合的艺术特色《长恨歌》独特之处在于将世俗的杂言与经世致用的辞章相结合。
在诗中,白居易利用那些平凡的口语对话,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也能感受到他对社会变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结构《白居易长恨歌》
结构《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性长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
故事以及玄宗执政期间的政治变革,构成了一个情节丰富、内涵深刻的整
体结构。
整首长恨歌是以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情为主线展开的,按照时间顺序
组织,通过大量的描写和细节展示了两人之间甜蜜、动人、悲痛的生活点滴。
首节描绘了杨玉环从少女时期开始对玄宗产生情感,然后通过宫廷中
的仪式将两人聚在一起。
接下来的几节以婚姻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两人亲
密的关系和相互爱护的情感。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被迫与杨
玉环分离,两人的爱情出现了变故,因此后续的几节描述了杨玉环被害的
过程以及玄宗对她的思念和悔恨。
在整个结构中,长恨歌通过巧妙的叙述手法将个人情感和历史大背景
相结合,展现了唐朝晚期的政治风云与皇帝个人命运的辗转变迁。
通过对
杨玉环和玄宗爱情的描写,长恨歌也间接揭示了政治人物的无情和权谋对
爱情的破坏力。
长恨歌采用了叙事性极强的抒情方式,整首诗以五言绝句写作,每一
句都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
通过描写细节和情感的表达,歌词的语言
优美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对仗等,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入蜀道上
借景抒情:悲景悲情
乐景悲情——反衬
• 归途的思念
(三)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景物
夜晚的思念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
(四)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方士寻觅 寂寞的仙家生活及对玄宗的思念 初见使者 别后生活 寄物表情 寄词盟誓
构 思
极乐 因 现实主义 极悲 李思 恨
结构独特
情节跌宕
杨思
长
浪漫主义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 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 的境界 。 (朱光潜)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诗歌情感
•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 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 主人公。 •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 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 读者体会品味感受。
诗歌主题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和贵妃 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 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 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要引以为鉴,不能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 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 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人物形象
• 诗人只是据传说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 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 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的。 • 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 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 绵的真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 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 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杨的一系列心理活 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 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 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 可敬女子形象。
白居易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 6年),时作者35岁,白居易、陈鸿、 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 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 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 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 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 《长恨传》。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李商隐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袁枚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请你找出诗歌的主 旨句。 2、“此恨”指的是什 么? 3、诵读全文,围绕主 旨句划分诗歌层次并简 要说明理由。
(一)超凡姿色和极度恩宠 入宫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目的 交代长恨之因
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二)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恨
1.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仓皇奔逃
兵变身死
交代此恨产生的过程
• 融情入景: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入 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 人物的心境。 • 触景生情:由于周围景物的触发, 从景物联想到人,引起人物内心的 感情。 • 借景传情:借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 的景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 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
•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 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 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 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说杨国 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 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 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 岁。
2.入蜀及归途的思念——恨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 “安史之乱”紧相联系,其情事本身又极富传奇色彩, 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 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自居易的《长恨歌》、陈 鸿《长恨歌传》、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 《马嵬》、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袁枚《马嵬》、 洪昇《长生殿》等。 杨玉环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 李隆基看中,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 后再迎归宫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得杨玉环后,更 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 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如《长恨歌》所 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离京,行至马嵬坡,士卒 哗变,斥责杨国忠专权误国,杀之。杨贵妃被迫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