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学派”创建人顾颉介绍刚
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
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凤凰资讯是非还是意气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顾颌刚鲁迅小说《理水》中有一座文化山,山上有一位鸟头先生,他鼻子红得发紫,说话结结巴巴。
当人们议论大禹治水时,他立刻把鼻尖涨得通红,吃吃地说:“这这些些都是废话,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
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会治水的吗?”这位乌头先生就是影射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顾颌刚。
据《说文解字》,顾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鸟头”这个绰号即从“顾”字而来。
在《古史辨》第一册中,顾颉刚指出:“禹是上帝派下的神,而不是人。
”他又依据《说文解字》对“禹”字加以解释,说禹是蜥蜴之类的虫。
1919年3月26日,鲁迅在《孔乙己·附记》中反对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使小说成为一种泼秽水的器具;但16年后他撰写《理水》,却把顾颌刚的生理缺陷当做笔下的嘲讽材料,这显然违反了他当初的创作宣言。
鲁迅后来承认,《故事新编》“内容颇有些油滑,并不佳”(1936年1月18日致王野秋函),也许含有对上述做法的自我批评吧。
说“禹是一条虫,这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论,更丝毫没有可笑之处。
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颌刚先生指出,《尚书》今文28篇中的《尧典》、《禹贡》、《皋陶漠》3篇是战国儒家的伪造文件。
伪书的作者利用远古的神话材料,确立了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古史系统,虚构他们的许多美政,引导人们一心向往儒家宣扬的尧舜盛世。
顾颌刚先生运用翔实的史料,通过缜密的考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卫道士径烃守护着的伪古史。
他在史学研究中表现出的“疑古”精神,是当时的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
那么,鲁迅跟顾颉面刚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呢?。
在致许广平、章廷谦等人的私人信扎中,鲁迅真实袒露了他厌恶顾颉刚的几点理由:一,顾颉刚自称只佩服胡适、陈源两人,而胡适在20年代却多次给封建军阀出谋献策,幻想由他们来“裁兵”“制宪‘’,实行“联省自治”,甚至反对驱逐废帝博仪出宫陈源则是众所周知的鲁迅的论敌。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李禹阶内容提要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
实际上,早期中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上古历史,由于传统史学“史以载道”所含蕴的“助流政教”的“资治”功能,古代史家所塑造的文本书写的历史主要是以中原国家“礼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而少见上古时遍及我国各区域聚落先民的社会活动的史迹记载。
“历史记忆”是人类早期史迹的遗留,但是“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本则有一个被后代史家再加工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往往是史家的史学理念对“历史记忆”进行“层累式整合”的结果。
我国传统经典所载上古史正是“历史记忆”在“层累式整合”中完成的,它既使史前丰富多彩的各区域文化被融入早期中原国家礼乐文明的历史中,同时也在这种历史书写中保留着中国上古真实史迹的痕迹。
关键词 “古史层累说” “历史记忆” “层累式整合” 历史文本书写〔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7-0036-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层累说”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其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
“古史层累说”之所以至今仍有这么持续的影响,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古典学、历史学等问题仍然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古史辨”中曾探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共识。
因此,在当今大量考古材料基础上反思顾氏的“疑古”及古典学思想,对于理解与评价顾颉刚先生“疑古”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构建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顾颉刚“疑古”说的是非与启迪顾颉刚(1892—1980),作为现代史学家,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顾颉刚(1893―1980年),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考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本文主要针对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起源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东方教育》杂志投稿的文章范文。
摘要: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神话学家和民俗学家,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对于古史的考辨成就卓著。
他之所以走疑古辨伪的道路,主要是受到郑樵、姚际恒、崔述、胡适、钱玄同、康有为和王国维等人的影响,当然也和他自身的学术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众所周知,顾颉刚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对于古史的考辨,学界对此研究极多,至于顾颉刚如何走上疑古辨伪的道路,鲜有见到专门研究。
顾颉刚曾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
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
郑樵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
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
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1]其实除此五人外,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也颇受康有为和王国维的影响。
1913年顾颉刚进入北大,逐渐走上专门研究的道路。
他在读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之后,认为文学、史学都应该走批评的路子,于是他又找到郑樵的《通志》来读。
顾颉刚是这样评价《通志》的:“这部书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很有批判精神,所以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一直给人们斥骂,只有章学诚替他辩护。
章学诚认为著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钞集资料加以编排的,这种书不能启发人们的思想;能启发思想的书一定是要有独创见解的,而郑樵就是有独创性的一个,所以他说《通志》这部书好。
第十讲 顾颉刚
1924年4月,因《歌谣》周刊编辑常惠生病,
由顾颉刚代其编辑《歌谣》,并成为主要撰 稿人,写了不少有关风俗方面的文章,如 《东岳庙的七十二司》、《东岳庙游记》、 《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等。 1925年10月,《歌谣》周刊扩充为《国学门 周刊》,由顾颉刚任编辑。
1925年4月底5月初,受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风
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 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 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 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三、民俗学研究的开路人
顾颉刚对民俗学的关注,首先是从歌谣开始
的,这时他还在上大学。1918年,北大教授 刘复、沈尹默等开始征集歌谣,并将歌谣发 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每天一二首。 1920年顾颉刚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工 作。10月,他整理所搜集的歌谣,并发表在 《晨报》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被称为 “研究歌谣的专家”。
二、开创古史辨派
1923年2月,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中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即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 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 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 《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 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在研究古史的方法上,顾颉刚采用的是“历
史演进的方法”。就是从历史进化的观念出 发,以弄清史实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为目的, 注意考察每一件史事在传说中的经历的方法。 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可概括为下列方式: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 的次序,排列起来;
顾颉刚古书辨伪思想初探
顾颉刚古书辨伪思想初探【摘要】:顾颉刚是我国”古史辨派”中心人物,”疑古辨伪”是其主要史学思想,古书辨伪思想又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其辨伪思想渊源、主要思想以及史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其在中国辨伪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顾颉刚;古书辨伪思想;地位顾颉刚(1893-1980),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上世纪20年代起致力于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古史辨派”中心人物。
顾的”疑古”、”辨伪”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伪理”、”伪事”、”伪书”,但他认为”伪理”没有一定标准,可以不管。
其注重的焦点是”伪事”和”伪书”,尤其是对”伪书”辨伪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就此方面试加分析。
一、辨伪学思想形成的渊源顾最早接触”疑古”思想是读《阎若璩传》和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
他曾说:”读了《阎若璩传》后……得知不但魏晋的古文成问题,就是汉代的古文也成了问题”。
[1]读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他序中说:”我的头脑里忽然起了一次大革命。
这因为我的’枕中鸿宝’(《汉魏丛书》)所收的书,被他一阵大打,十之七八都打到伪书堆里去了……到这时候都引起问题来了”。
[2]可见,此书对他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而以下几人对顾的影响,使其辨伪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他们是郑樵、姚际恒、崔东壁、胡适和钱玄同。
顾曾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
崔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的书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
郑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
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看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3]胡、钱二人都曾直接指导顾在辨伪方面的研究。
顾曾说”那数年中,适之先生发表的论文很多,在这些论文中他时常给我以研究历史的方法……并使我发生一种自觉心,知道最适合我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
”[4]顾初涉辨伪工作时只重伪史和伪书,钱屡次与他说到”经书的本身和注解有许多应辨的地方”使他”感到经部也有可以扩充的境界。
漫谈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顾颉刚于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系毕业。
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一生与学术为伴他是一个奇人,在中国似乎很难找到第二个。
从古史辨到民俗学的开创,从禹贡学会到古籍的译著和点校,看起来每一样都足以耗费一个人的毕生精力,他却一一做出开拓性的成就,令后学难以望其项背。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他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真是一语中的。
没错,他就是顾颉刚。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谈及古史辨,就不能不谈顾颉刚和胡适。
1916年,顾颉刚考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胡适。
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两人的启发和帮助。
”是胡适教会了他钻研学问的方法,带领他走上史学的道路。
1922年,胡适来上海治病,请顾颉刚全权负责《读书杂志》的编辑工作。
在此之前,顾颉刚已与钱玄同互相交流过经部的辨伪问题,此时正是胡适给予的机会,让顾颉刚一夜成名——他把自己与钱玄同在信中讨论古史的一段文字,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为题,发在了《读书杂志》第九期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那是一种原子弹般的威力,轰动了整个中国史学界。
顾颉刚
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首发)黄海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贯通经史,著述等身,学术思想包罗宏富,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顾颉刚史学思想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古史辨派”主要代表的顾颉刚,其古史学观点与思想在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和学术背景下产生,继承传统,融会创新,从已是危机重重的传统学术研究中脱颖而出,开创了古史研究领域内的史学革命。
顾颉刚的古史学说在解放前有两个主要的课题:前期古史学说的重心是“古史层累说”;后期古史学说的重心是“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
“古史层累说”是顾颉刚古史学说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系。
就具体的古史研究而言,顾颉刚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古史层累说”,这既是一种历史观,又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是在“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支配下的方法论体系。
在顾颉刚具体的古史研究中,无论他运用何种具体的史学方法,实际上都是从“古史层累说”演化出来的,或者说某一种具体的方法都是“古史层累说”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其“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所服务的。
他所提出的“古史层累说”估定了传统经学的价值,开创了新的古史研究方法,成为二十世纪古史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范式之一,其余响至今仍在古史学界内回荡。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发展与成熟,地下出土材料的纷纷涌现,使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古籍得以重新认识,过去模糊的古史认识也日益清晰,自宋代以来的疑古思想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致力于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的相互证明,以求对上古史再认识的一部分学者们纷纷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等口号。
②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一直以来都坚持认为:搜集和考辨史料,这样的工作在任何时代的历史研究中都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疑古时代”又是走不出去的。
③这样不可避免地在围绕如何看待“古史辨”与顾颉刚古史学说的学①顾颉刚作为一位博通的学者,不仅在历史学方面涉猎极广,横跨上古史、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同时他还对戏曲、歌谣和民俗学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在这些方面,他都有极为丰富的著述。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汪修荣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
大名鼎鼎的胡适热情洋溢地称赞道:"……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
"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也评论说:"顾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发生革命性的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
"《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江南第一读书人家"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
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赠之。
由于数代单传,所以顾颉刚一生下来就成了掌上明珠,家里不仅希望他能传宗接代,更希望他能延续顾门书香。
年仅两岁时,祖父就教他识字,顾颉刚从小就对书感兴趣,六七岁时已认识几千个字,"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被老妈子抱上街时,两边的招牌他都能一一认出,街上行人大为惊叹。
1906年初,苏州第一所高等小学开办,顾颉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同时考取的还有叶圣陶。
进入初中以后,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每天晚上祖父还要给他亲授《尚书》、《周易》,家庭环境对他后来走上治学之路影响很大。
除了家学,少年顾颉刚还经常向旧书肆的老板请教版本学、目录学,像《四库总目》、《书目答问》之类的书,在十几岁时已翻得烂熟。
顾颉刚简介_顾颉刚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顾颉刚顾颉刚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
原名诵坤,字铭坚。
笔名有无悔、天游、张久、诚吾、桂姜园、余毅、劳育、康尔典、周、武兴国等。
江苏苏州人。
1893年5月8日(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毕业留校,以助教名义任图书馆编目。
1922年在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王钟麒(伯祥)合编《新学制本国史教科书》,与叶圣陶合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1924年回北京大学,任研究所门助教,先后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6年以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
他的“传”、“纪”不可信的思想来自崔述,“经”不可尽信的思想来自姚际恒,治学要融会贯通的思想来自郑樵。
他用历史进化论的寻求事物演变线索的治学方法学自,对今、古文家的看法则受之于钱玄同。
王国维用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他深刻的影响,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坏伪古史。
1909年,他有志于考辨伪古史,从事资料搜集、积累。
1915年始作笔记,记录读书心得,终生不辍,计约二百册,四百余万字。
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册,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成绩有了全面了解。
1921年他计划推翻伪古史。
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史学界的激烈争论。
以后,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
他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从神演化为人,古书中所讲的古史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上所载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
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是关于孔子 与“六经”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专经的研究。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 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对传统易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研究的结论 都有待考证,但你必须认同古史辨派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方法, 而古史辨派易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古史辨派的许多研 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 价值的学术文献。“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 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 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当然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顾颉刚在古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核 心观点,也是他从事古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学说, 虽然有着 某种不足,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一, 区别了客观历史和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历史。顾颉刚通过这些古 史观点说明以往传说的古史是不可信的,这就为建立新的古史研究观 打下了思想基础。依顾颉刚所说,文献记载的历史和客观的历史是不 同的;时代不同,习俗文化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常根据时代的需 要改写历史;旧的古史系统之所以能“层累地造成”,是记载者对客 观历史事实的附会和创造的结果。其二,指出研究古史要着重考察古 史在传说中的经历,这就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 拓宽了中国古史研究的领域。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他对考辨古史有 一种深入和辨证的认识。其三,顾颉刚在推翻以往古史观的同时,实 际上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了怀疑,因为他所否定的内容都是《六 经》中记载的。这一古史观打破了史学界以往盛行的迷信圣贤之言。
至此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新学理的输入已推进到具有历史意义 的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李大钊、陈独秀、鲁 迅、蔡元培、钱玄同、胡适等人即是其中最为出色者,他们原本 学有根抵,眼光敏锐,将西方新的学说和科学方法带回中国,并 针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病根,发动了一场声势巨大的思想革命, 西方学理的传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二十世纪中西学 术交融由此达到了新的飞跃。他直接处在几位传播新思想、新学 术的出色人物影响之下,他们是: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开创新风气的蔡元培,主编《新青年》并担任北 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以西方学理治中国哲学史、勇于“截断众 流”的胡适,激烈地批判旧传统的钱玄同,发起创办《新潮》杂 志、与《新青年》相呼应、大力鼓动新思潮的傅斯年。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 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 了。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 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 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宋代以来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
纵观历史上的疑古辨伪,可以看到,它萌生于战国、秦、汉而勃发于唐、宋、元、明,到了 清代已趋于成熟,顾颉刚曾用图解表述了这一学术源流。他把孔子与六经这一中国文化的中 心比作北京的皇宫,把战国、西汉(今文经学)、东汉三国(古文经学)、宋人理学比作围 在皇宫外的的几层城墙。 顾炎武打破了宋人(以及元、明两代)的粉饰,使人们看见了里面的一道墙 乾隆以前的学者摧破了三国至唐代的粉饰 嘉庆以后的学者又摧破了东汉的粉饰,于是人们又看得深了一层 此时顾颉刚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责任是要把西汉和战国诸子粉饰的两道 城墙摧破,这样中国文化的中心就可以明白的知道了。
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为古史辨派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旧的传统观点一向认为:夏、商、周三代就形成了统一国家,甚至认为尧、舜时代已经是统 一国家,唐尧、虞舜是至圣之君,上古是黄金时代,以后世道浇薄,国家难治,遂形成千古 流传的复古思想。而且从尧、舜这些古圣王起,经过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 子、孟子,一脉相承,成为神圣的“道统”。 对于记载这些“道统”的经书只能顶礼膜拜,不能有所怀疑,由此形成为封建制度、秩序服 务的顽固迂腐的意识,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革新、反对复 古主义、重新评判传统文化的进步思潮的激荡下,在胡适提倡的存疑主义的诱发下,顾颉刚 等人鼓起推翻传统观念的勇气,对一切旧事物都持怀疑态度,经常讨论如何审理古史和古书 中的真伪问题,自觉担当起了打破传统偶像、批判封建史学的历史重任,当此时“批评之风 大盛,昔时信守的藩篱都很不费力地撤除了,许多学问思想上的偶像都不攻而自倒了。
解读顾领刚“古史是层累的造成的”
解读顾领刚“古史是层累的造成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老实说,我所以敢人胆怀疑古史,实因从前看了两年戏,聚了一年歌谣,得到一点民俗学的意味的缘故。
’心因此,只要我们像看戏曲文学一样,“用了角色的眼光去看古史中的人物,便可以明自尧舜们和果封们所以成了两极端的品陛,作出两极端行为的缘故,也就可以领略他们所受的颂誉和低毁的积累的层次”。
换句话说,对待有关尧舜果封们的文献记载,我们若是“用了史实的眼光去看,实是无一处不谬;但若用了故事的眼光看时,便无一处不合了……只因我触了这一个机,所以骤然得了一种新的眼光,对于古史有了特殊的了解了”。
⑤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见解,顾颇刚又写出《封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专门论证封所身被的恶名和所作的恶事是怎样一步步“愈放愈人”和“愈积愈多”的。
“可见研究古史也尽可以应用研究故事的方法。
对启发顾颇刚看到“古史的真相”影响最人的事件看来是他对“孟姜女故事”演变所作的考察。
这个民间传说从最初的“却君郊吊”,后来变为“善哭其夫”,后来变为“哭夫崩城”,最后变为“万里寻夫”,与古史的“变化情状”如出一辙。
和古史一样,它也顺遂“文化中心的迁流”而更动,承“各地的时势和风俗的改变而改变”,凭“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
而且后出的人性化版本,也像“没有神话意味的古史”一样,是经过史家或文人之笔从神话“筛滤出来的,犹如禹山传说中的神变为古史中的工”。
⑦顾颇刚认为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可历历看出传说中的故事的真相,而不至再为学者们编订的古史所迷误”。
⑧“从此以后,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就“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了。
⑨在这样一种将古史当作传说变迁来看待的理论背景下,顾颇刚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中提出了他“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顾颇刚归纳自己以传说变迁的眼光研究古史的两点想法:其一,“我希望自己做这项工作时,能处处顺了故事本有的J陛质去研究,发见它们在当时传说中的真相”;其二,“古人心中原无史实与神话的区别,到汉以后始分了开来。
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Gu Jiegang and Ancient History Discrimination
Mythology
作者: 刘锡诚
作者机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6页
主题词: 《古史辨》 疑古 辨伪 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 历史演进法 神话的还原 神话的历史化
摘要: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
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
“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疑古辨伪,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和他的代表作《古史辨》
疑古辨伪,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和他的代表作《古史辨》史学和经学原本是两个研究领域,不过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在近代,学术界出现一个疑古辨伪的史学、经学研究流派,叫做“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
这个学术流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顾颉刚,他的代表作是《古史辨》。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书中充满了质疑“经书”的新观点,标志着这个学术流派的诞生。
《古史辨》共7册,出版周期近20年。
这部专著出版之后,学者们接受了用“疑古”的观点研究古史。
顾颉刚敢于挑战传统,质疑经书,得益于他渊博的文化积累。
他结合考古学的知识,研究先秦历史,向“伪书”发起了挑战。
古籍中记载的先秦历史,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和神话传说有关,这部分内容在研究中一定要辩证看待,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顾颉刚通过大量的研究,他认为一部分古史是由神话传说串联起来的,时代越久远的历史,其传说出现的时间越晚。
比如,西周时期就有了大禹的传说,而尧舜的传说到了春秋时期才出现。
尧舜在历史中的生活年代要早于大禹。
这个现象说明了,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古史年代越久远。
据此可以了解到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面貌。
传说不是凭空来的,其中有史实的影子。
这个现象被概括成“层累造成的古史”。
当然了,一切分析研究都是为了分辨出,经书中的哪些内容是信史,哪些内容是传说。
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夏商周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叫虞朝。
虞朝和虞朝以前的历史,很多人认为是后人编造的。
至于夏商周这三朝的历史,由于有《尚书》载录,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
顾颉刚对此提出了他的观点,他怀疑《尚书》中的记载,是否能够成为信史。
他认为需要有考古学的证据配合证明。
这种治学精神是严谨的,在当时也是大胆的。
在20世纪初期,有人敢质疑儒家经典的权威性,还是要有很大勇气的。
关于先秦时期的国土疆域是顾颉刚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描述有待商榷。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言论都是对的,连一个字都不能改。
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课时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陆九渊自主学习任务一:记一记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自主学习任务二:了解背景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自主学习任务三:正音正字。
1.朗读两遍。
提问三位同学。
把不会的、认为容易错的字写两遍。
虚妄.(wàng)墨.守(mò)折.扣(zhé)停滞.(zhì)塾.师(shú)程颐.(yí)譬.如(pì)顾颉.刚(jié)腐草为萤.(yíng)2.当堂检测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国难(nàn)步骤(zhǒu)顾颉刚(xié)B.大儒(rǔ)思索(suǒ)腐草为萤(yíng)C.塾师(shú)譬如(pì)不打折扣(zhé)D.视察(chá)盲从(máng)辨伪去妄(wǎng)【答案】A. 步骤(zhǒu)—zhòu;顾颉刚(xié)jié;B. 大儒(rǔ)—rú;D. 辨伪去妄(wǎng)——wàng;词语积累1.读一遍,记一遍,譬如:例如。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我国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生于1893年,殁于1980年,享年87
岁。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
门,1920年夏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2年初写成最早的论文《郑
年,日本先后17次翻译和评介他的著作。美国学者1926年起就开
始介绍宣扬顾颉刚。西德有专门研究顾颉刚的学者和专著。顾颉
刚的论著也常被英法学者所援引。
在对古史清算工作中,他用力最多的是旧典籍的顽固堡垒《尚书》。他在
北大、燕大、中山大学开《尚书》课的同时,还编了《尚书参考
资料》8巨册,编《尚书研究讲义》5种,并搜集《尚书》经文
文字变迁资料,和顾 龙合编了《尚书文字合编》一书。此外,
又主编了一种按全书任何一字即可查到任何一句的《尚书通检》,
炎、今文家康有为的影响,后则主要师承胡适等倡导的当代西方
科学的研究方法,晚年接受了阶级观点,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来指导自己的古史研究。作为献身历史研究的学者,他一生新论
迭出,著述颇丰。
顾颉刚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首推他对古书古事的考辨工
作。他为此探赜索隐,皓首穷经,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31岁
开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其研究生谭其骧毕业后也在辅
仁大学开了此课。他和谭以热心于学习此课的3个学校的学生为
基本力量,于1934年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以加深对《禹贡》的
研究,并由此推动历史地理的研究。1935年进而成立禹贡学会。当
时日本侵略军压境《郑樵著述考》。1923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编中
学历史、语文教材。1923年2月在胡适办的《读书杂志》发表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这一有名学说,引发了史学界一场论战。1926—1937年辗转在厦
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授,并致力于
写成了60万字的巨著《大诰译证》等。
顾颉 刚的另一贡献是创立了中 国历史地理这一门重要的学
科。他在研究《尚书》中《尧典》、《禹贡》的过程中,越来越
感到《禹贡》问题太多,牵涉到中国古代全部地理,就《禹贡》
研究《禹贡》,许多问题不易解决;必须进行历史地理的研究,
才能真正搞清《禹贡》的问题。因此就于1933年起在燕大和北大
“东北研究”、“西北研究”、“回教与回族”、“康藏”等。
从而使该刊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
不但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创立了中国历史地理这
一学科,而且培养了研究民俗学的人才,为民俗学的创立奠定了
基础。
顾颉刚的学术成果在国外也受到了重视。从1935年至1977
《上游集》、《西北考察日记》及《浪口村随笔》等书。建国后,
仍任复旦大学教授。1953年与章巽合编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
(古代史部分)。1954年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
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主持校
点了《资治通鉴》、《史记》和 二十四史 。
顾颉刚的学术思想始受清末汉学家的熏陶,继受古文家章太
合计325万字。一个使中国古史研究从传统的霾雾中解放出来、因
而使古史资料的批判利用起了根本性变化的学派登上中国学坛,
从而对中国社会历史科学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胡适说《古
史辨》“是中国史学界一部革命的书;”傅斯年说这就“是史学的
中央题目;”蔡元培则赞美“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是颠扑不
破的方法;”郭沫若也称这个学说“的确是个卓识。”
时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著名命题,对上古史提出
了大胆的质疑,认为被人们奉为几千年的这段“正史”不过是神
话传说的总汇,是后代封建史学家为维护封建统治故意的编造,
而不是可信的历史。此论一出,犹如石破天惊,毁誉蜂起,大多数有
着封建传统思想的人痛心疾首,少数有学术自由思想的人拍手叫
好,形成了当时学术界很热烘的话题。到1926年,他把这次论战
古史考辨工作,出版了著名的《汉代学术史略》等书。1937年
七七事变,旋走出书斋投入唤起民众宣传抗日的通俗读物的编
辑工作。1938年至1945年,相继任教于云南大学、成都齐 鲁大学
和重庆的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赴上海主持两个出版社的编辑
业务并兼做复旦大学和苏州社会教育学院的教授,出版散文集
双方所有的文章汇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并作一篇很
长 的《自序》阐明自己治学的经过和研究古史的方法与所以有这些
见解的原因。于是在中国史学界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
帜,以考辨古史资料为职志的“古史辨派”。到1941年《古史辨》
出到第七册为止,共收这20年间国内考辨 古史资料的论文350篇,
贡”的巨痛进行此项研究,因此提出了《禹贡学会研究边境计划
书》,把最初准备从事的古代地理的学术研究,转为挽救民族危
亡致力于边疆史地与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禹贡》共出7卷
81期,计载论文近千篇。 1937年抗战开始后停刊。其间刊物按
专题出了多次专号,除关于历史地理的“利玛窦地图专号”、
“古代地理专号”两种外,其余都是边疆和民族史方面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