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著名学者顾颉刚
怀疑与学问课文缩写600字作文
怀疑与学问课文缩写600字作文《怀疑与学问》学问从哪里来?从怀疑中来!顾颉刚爷爷说过,“学者先要会疑”。
我们读书学习的时候,如果不能提出问题,那读再多的书也没多大用处。
比如我们读《小红帽》的故事,要是能想一想:为什么大灰狼要假扮成外婆?小红帽怎么就没发现呢?这就是在怀疑。
怀疑能让我们辨别真假。
像“三人成虎”的故事,一个人说城里有老虎,可能没人信;两个人说,有些人就将信将疑;三个人都这么说,大家就信了。
可要是多怀疑一下,去城里看看,就知道这是假的。
做学问也是这样。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上写的不一定都对。
比如,有人说地球是平的,要是我们盲目相信,不去研究,那可就错啦。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学问。
《怀疑与学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问和怀疑是分不开的。
有句话叫“学者先要会疑”。
就像我们学数学,老师讲了一个解题方法,我们不能只记住就完了,得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这就是怀疑。
比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道河水深浅,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
小马要是不多想想,直接过去,可能就会有危险。
它自己去试了,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
这就是通过怀疑得到了答案。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不能什么都信。
古代有个人叫赵括,他读了很多兵书,觉得自己很厉害。
可一上战场,就失败了。
因为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思考,只是盲目相信书本。
所以,我们要学会怀疑,才能在学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怀疑与学问》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怀疑和学问的事。
顾颉刚先生说,做学问得先会怀疑。
就像我们看动画片,看到灰太狼总抓不到羊,我们可以怀疑一下:为啥灰太狼不换个办法抓羊呢?这就是在思考,在怀疑。
怀疑能帮我们找到真相。
比如,大家都说月亮上有嫦娥,可我们要是多想想,真的有嫦娥吗?然后去学习科学知识,就知道这只是个传说。
读书的时候更要怀疑。
不能书上说啥就是啥。
有个叫哥白尼的人,当时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他怀疑了,通过观察研究,提出了日心说。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两年前,我在《努力周报》附刊的《读书杂志》里发表辨论古史的文字时,朴社同人就嘱我编辑成书,由社中出版。
我当时答应了,但老没有动手。
所以然之故,只因里面有一篇主要的辨论文字没有做完,不能得到一个结束;我总想把它做完了才付印。
可是我的生活实在太忙了,要想定心研究几个较大的题目,做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绝不易找到时间,这是使我永远怅恨着的。
去年夏间,上海某书肆中把我们辨论古史的文字编成了《古史讨论集》出版了。
社中同人都来埋怨我,说:“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
”我对于这事,当然对社中抱歉,并且看上海印本错字很多,印刷很粗劣,也不爽快,就答应道:“我立刻编印就是了!“哪知一经着手编篆,材料又苦于太多了,只得分册出版。
现在第一册业已印刷就绪,我很快乐,我几年来的工([说明] 此《自序》写于1926年。
《古史辨》第一册于同年11月由北平朴社出版。
此序后收入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周作人编选之《散文一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六集)。
198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顾颉刚选集》、1988 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之《顾领刚古文论文集》第一册都曾收入。
又台湾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11月出版,改题《定在历史的路上》。
1931年,荷兰莱顿的布利尔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学者恒菇义(A.W.Hummel)的英文译本,题为《一位中国历史学家的自传——中国古代史论文集(古文辨)序》。
1940年6月,曰本创元社出版平冈武夫的日文译本;经译音改译后,1953年9月由岩波书店出版,题为《ぁる历史家の生ぃ立ち——古史辨自序》,1987年6月再版。
作得到一度的整理了。
这第一册分做三编。
上编是在《读书杂志》中作辨论以前与适之、玄同两先生往返讨论的信札,是全没有发表过的。
这些信札只就手头保存的写录,当然遗失的还有许多。
在这一编里、可以知道《杂志》中文字的由来和我对于怀疑古史一件事所以有明了的意识的缘故。
顾颉刚日记读后感
顾颉刚日记读后感顾颉刚先生啊,在日记里那可真是啥都写。
从他日常的学术研究进展,到和各路学者、朋友的交往琐事,感觉就像是他把自己的生活一股脑儿地都倒在这日记里了。
这日记就像是个宝藏,你挖着挖着就能发现好多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先说说他的学术方面吧。
他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那股认真劲儿就透过日记扑面而来。
他会记录下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新想法,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这让我觉得学术研究啊,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神秘的事儿,而是像顾先生这样,不断地思考、怀疑、探索。
他在日记里可能今天推翻了昨天的一个观点,明天又在昨天推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假设。
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地试着往上垒,不合适就拆了重新来。
这可给我这个对学术有点敬畏又有点迷糊的人开了窍,原来学术就是这么个较真儿的过程啊。
再看看他的社交生活。
他和那些学者朋友之间的交往,就像是一出出有趣的小短剧。
有时候因为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在日记里他还会吐槽几句朋友的顽固,可转过头又会因为朋友的一个新发现而兴奋不已。
他记录下的那些和朋友聚会的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一群穿着长衫或者西装的学者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抽烟,一边高谈阔论,那气氛热烈得很呢。
而且从他的日记里还能发现,那个时候的学者圈子也不大,大家转来转去都互相认识,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不过这个家庭里的成员都满脑子的学问,吵起架来都带着学术味儿。
顾颉刚先生的日记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从他记录的物价、社会事件,到对当时文化氛围的描述,就像一幅拼图一样,慢慢地拼出了那个远去时代的全貌。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街道、建筑,还有人们的穿着打扮。
他偶尔在日记里发发牢骚,抱怨一下生活的不易或者社会的某些现象,这时候他就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会为了柴米油盐发愁,也会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气愤。
不过读这日记也有点小“烦恼”。
顾先生有时候写得太细致了,一些学术上的探讨我这个门外汉看得是云里雾里的。
作文讲评—顾颉刚
精华烟云
兴趣是风,把你吹向成功的彼岸;兴趣是沃 土,结出胜利的果实;兴趣是灯塔,照亮我们 前行的道路。 ——武晓琳
精华烟云
我做的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但我喜欢的,一定 是我想做的。 ——王汝莉
精华烟云
花儿因为喜欢阳光,所以向它露出笑脸;鸟儿 因为喜欢蓝天,所以成为它亮丽的风景线。只 有追求自己生命中的喜欢,在雨中跌倒,才能 坚强地拂去尘土。即使天空乌云密布,也要执 著地拥抱阳光。 ——骆兰慧
第三组 《用兴趣去点亮生命》 《兴趣与价值》 《快乐是一种态度》 《跨越重围的坚守》 《因为喜欢,所以绽放》 《爱好+勤奋+坚持=成功》
榜上有名
• 2班 赵 欣 马海霞 孔庆周 刘承华 张广森 赵爱民 吴光钦 王晓琪 • 11班 骆兰慧 姜 静 王寅蕾 赵艳华 王 营 牛淑琦 司 涵 张传琦
徐振如 齐高星 梁 奇 武晓琳
\
著名学者顾颉刚大学毕业后花几年工夫, 写了许多文章,来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有人 问我:‘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我 对于这个问句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 处,只是我的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 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 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 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
精华烟云
流星划落天际,只因执著于那一瞬的光彩与夺 目;飞蛾扑火,只因对光明的热忱与向往;人 生百态,世事纷呈,莫问缘由,只为追梦。 • ——刘景卫
精华烟云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恬静;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 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为什么每个 人对生活的描述不同呢?因为每个人的兴 趣不同。 ——杨奉娇
文化名家——顾颉刚
文化名家——顾颉刚1978年9月6日,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顾颉刚,重翻五十四年前的日记,看到1924年他和谭慕愚初相识并大伙同游颐和园的情景时,写下“五十年来千斛泪,可怜隔巷即天涯。
”顾颉刚的情感世界五十年来千斛泪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通读最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中全部日记,其中有个意外的发现是,大家过去都认为是恂恂君子的顾颉刚,在其谨厚宁静的背后,却有着浪漫的情感,他对谭慕愚女士称得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以上,委实动人。
本文回顾了顾颉刚先生的婚姻生活与感情世界。
初婚 18岁年少丧妻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因顾家数代单传,长辈们要他早婚,因此在顾颉刚十三岁时,有一次父亲带他去茶馆吃茶,与邻桌的客人寒暄了几句,并唤他过来拜见。
顾颉刚原以为这是父辈一般熟人相遇,哪知是女方家长前来相亲,就这样他与城内吴氏订婚。
他虽不满这包办婚姻,但又不敢抗拒。
1911年1月27日,他与吴征兰女士结婚了,那时他尚不满十八周岁。
而新娘则大他四岁,是个纯粹旧式女子,两人本无感情基础,更无共同语言。
但顾颉刚感其柔弱无辜,既然木已成舟,则“男女之情舍吾妇外,不应有第二人耳”,婚后他刻意培养夫妻感情,甚至还教她认字,写自己的名字。
1912年夏,顾颉刚自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
次年4月,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时他的长女自朋刚出生两个月。
顾颉刚因专心于课业,每年仅在寒暑假回家探望。
而吴征兰体质素弱,1917年2月生次女自珍后不久,街上有大出殡者,热闹非凡,她不顾月子里的羸弱,出门观看,受了春寒,回家即患干咳,由于治疗方法不当,终于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间。
吴征兰入殓次日,顾颉刚的父亲便和他商议续婚之事,但他因心情不好,推说等大学毕业再议。
但因料理丧事,失眠症又发,加上祖母年近八十、幼女尚在襁褓之中,继母又随父亲从宦在杭州,家中无人照料,于是顾颉刚只得休学一年,居家侍奉祖母,兼养病体。
他体察现实情况,实在需要一位少妇主持家事,否则自己亦无法回京复学;加上失眠症久治不愈,医生劝他觅一如意夫人,可陶冶性灵以愈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素材:尊重平凡人的名人素材
尊重平凡人的名人素材(一)夏衍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
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二)顾颉刚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
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
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
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
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
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
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
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
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
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
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聊起来。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
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
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
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冯友兰的尊重就在于“不说话”,而路易十六的王后上绞刑架的时候,不经意间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是一种极其高贵的尊重,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罗银胜(1)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他们的精神支柱。
(2)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
顾颉刚:在风雨中漂泊(2)
顾颉刚:在风雨中漂泊(2)顾颉刚:在风雨中漂泊(2)时间:2009-06-23 19:18来源:国学网作者:周勇点击: 857 次贫穷的史学新秀那一年是1923年,顾颉刚正好30岁,好友傅斯年、罗家伦仍在国外。
得知国内学界动向后,傅斯年赞叹“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
然而,他在经济上却丝毫没有随暴得大名而“脱贫致富”,相反,成名后的几年倒是陷入了每况愈下的境地,就这样痛苦到了1923年底,顾颉刚最终还是辞职回北大研究所国学系了。
回到北大后,顾颉刚开始了一连串的学术计划,成绩斐然,尤其是那篇《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更是被誉为“2500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但他依然不能无忧无虑地做学问。
名气大了后,各方纷纷邀请他兼职、作文、应酬,而他因为经济问题又不得不去。
在公立大学里就职长期领不到薪水,家庭生计、购买书籍和做学问均要花钱,顾颉刚因此欠下一堆债务。
其给老师胡适的一封信中就列有:欠家700元,欠适之220元,欠学校250元,欠同乡友人460元,欠储蓄会320元,共1950元。
按今天的标准估算,他一年欠了7万元左右的债务。
有一次,顾颉刚想到自己为了谋生、做学问,给师友增添了那么多的麻烦,回家后居然大哭了一场。
谁能想到,“暴得大名”之后的北大助教顾颉刚生活竟是如此清苦!复杂人事关系中的教授生涯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顾颉刚后来去了厦门大学,成为鲁迅的同事。
有趣的是,等他要去中山大学投奔好友时,鲁迅也因为不满意厦大的情况要来广州。
他们两人本无多少矛盾,但经大学复杂的人事关系一搅和,彼此之间的学术风格差异就演变成激烈的冲突。
此后,他们均离开了中山大学,唯一不同的是,鲁迅从此告别了教育界,而顾颉刚则还要在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继续寻找纯净的学术空间。
1926年8月,顾颉刚抵达厦门后,林语堂给他换了聘书,改为研究教授。
顾颉刚有些惊讶,林语堂只说因为顾颉刚新近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可国文系及国学院的人并不都像顾颉刚那样缺少心机、容易安置,学界的人心以及人际关系就是如此复杂,顾颉刚、林语堂以及厦大所有的人都被卷入这种复杂的局面,以至哪一方都不能实现“从心所欲”,均是在苦苦挣扎。
胡适与顾颉刚
胡适与顾颉刚作者:魏邦良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03期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
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
对顾颉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
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一次”打击”胡适初登北大讲台时只有27岁,很多学生对这个留美博士充满怀疑,私下议论说:“他是一个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凭什么能到北京大学里来讲中国的东西?”顾颉刚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堂课,胡适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抛开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一改动,对满脑子三皇五帝的北大学生来说,无异于一个打击。
许多同学非常不满,可顾颉刚毕竟是肯思考、有主见的人,几堂课听下来,渐渐接受了胡适的观点,他对周围的同学说:“胡先生读的书不如其他老先生多,但在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
那些老先生只会供给我们无数资料,不会从资料里抽出它的原理和系统,那就不能满足现代学问上的要求。
胡先生讲得有条理,可谓振衣得领。
”那时候,傅斯年是顾颉刚的好友,顾颉刚在他面前力挺胡适,说:“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
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都是我想说而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
你虽不是哲学系,何妨去听一听呢?”傅斯年听课后,也表示赞赏,他对顾颉刚说:“胡先生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路是对的。
”如果没有这次“打击”,顾颉刚虽然依旧会读很多的书,但只能像那些老先生一样成为“两脚书橱”。
而听了胡适的课,他既具备了看材料的“眼光”,也掌握了处理材料的“方法”。
听了胡适的课,顾颉刚如同在隧道里摸索的人突遇一道光,其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在给叶圣陶的信中,顾颉刚这样说:“胡适之先生中国哲学今授墨子,甚能发挥大义……。
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读书札记(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这篇文章顾颉刚写于1926年,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
他饱含深情地叙述了自己如何走上治学的道路,如何体会治学过程中的甘苦,如何一步一步认清自己的性情,明白自己需要走什么道路。
这一年他33岁,在此之前,他因辨伪古史,在学界已有声名。
这次借编辑出版《古史辨》的机会,回顾了已走过的学术人生,并且更加坚定了以后要走的道路。
我以前知道这篇文章的大名,但一直没认真细读,这次读完,觉得顾颉刚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读书人,至少在他人生的前半段是这样的。
他会去做研究学问的事情,他自己说了与他的性情、环境、境遇有关,这在文章里说得很清楚。
我一边读,竟也觉得能够对他的一些做法表示同情。
他有历史癖,有很强的好奇心,敢于怀疑前人的成说,凡事喜欢自己动手来做,喜欢买书,看书贪多,对学问薄致用而重求是。
他说他买书的事情,很有意思。
他回忆说:买书这一件事,在我十一二岁时已经成了习惯,但那时只买新书;自从进了中学,交到几个爱收旧书的朋友,就把这个兴致转向旧书方面了。
每天一下课,立刻向书肆里跑。
这时的苏州还保留着一个文化中心的残状,观前街一带新旧书肆约有二十余家,旧书的价钱很便宜。
我虽是一个学生,只能向祖母和父亲乞得几个钱,但也有力量常日和他们往来。
我去了不是翻看他们架上的书,便是向掌柜们讨教版本的知识。
所见的书籍既多,自然引诱我去研究目录学。
《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
到现在,虽已荒废了十余年,但随便拿起一册书来,何时何地刻的还可以估得一个约略。
见的书买的书多了,随之而起的是野心不断的膨胀,想要读尽天下图书。
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他说:“我的痴心妄想,以为要尽通各种学问,只须把各种书籍都买了来,放在架上随心翻览,久而久之,自然会得明白通晓。
我的父亲戒我买书不必像买菜一般的求益,我的祖母笑我买书好像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但我的心中坚强的执拗,总以为宁可不精,不可不博。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1922年他商务印书馆编《现中学本国史教科书》,对中国古史进行了深的分析研究,创造了惊学术界的“层累说”。
他把《经》、《尚书》、《论语》中上古史料“比较看着”,:“忽然发见了一个大疑——尧、舜、禹的地位问题!《尧典》和《皋陶谟》我是向来不信的但我总以为是春秋时的东;哪知和《论语》中的古史观念一比较之下竟觉得还在《论语之后。
我就将这三部书中说到禹语句抄录出来,寻古代对于禹的观念,知道可以分作层:最早的是《商颂·发》的‘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把他看作个开天辟地的神;其次是《鲁·bì@①宫》的后稷……奄有下土,缵之绪’,把他看作一个最早的人;其次是《论语》的‘禹、稷躬稼’和‘禹…尽力乎沟洫’,把他看作个耕稼的人王;最后乃为《尧》的‘禹拜稽首,于稷、契’,把后的人和缵绪的人都改了他的同寅。
尧、舜的事也是照了这个次序《诗经》和《尚书》中全没有说到、舜,似乎不曾知道有他们似的《论语》中有他们,但还没有清楚的事实;到《尧》中,他们的德行政事才然大备了。
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所以在我的意想中觉得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末年才起来的。
越是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不必说禹了。
我就建立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此论一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蔡元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颠扑不破的方法”钱玄同赞曰:“真精当绝伦”。
胡适指出:《古史辨》是中国史学界部革命的书。
”“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
”沫若评论说:“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确是一个卓识。
……他的识委实是有先见之明。
……在旧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破了的。
”普林斯顿大余英时指出:“层累地造成的国古史之说,在史学界生革命性震荡,主要就是为它第一次有系统地体现现代史的观念。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作文_孟姜女哭长城作文(优秀9篇)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作文_孟姜女哭长城作文(优秀9篇)孟姜女哭长城作文篇一秦朝时,孟家和姜家得到了一个葫芦。
过了几天,这个葫芦蹦出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叫孟姜女。
有一天,孟姜女在干活,发现屋后有个人,吓了一跳,正要大喊,这个人恳求孟姜女不要喊,救救他。
并且还告诉了孟姜女,他是范喜良,秦始皇让修筑长城来逃难的,孟姜女救了他,俩人心心相印便接了婚。
结婚当天,范喜良被迫去修筑长城,孟姜女悲愤交加。
她想,与其在这干着急,还不如亲自去找范喜良,一路上她经历了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没想到却得到了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往后退了两步,顿时如晴天霹雳一般。
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长城被她哭倒了,露出范喜良的尸体,孟姜女终于见到她心爱的丈夫了,秦始皇看孟姜女长得漂亮,便想让她做自己的妃子,孟姜女让秦始皇完成自己三个心愿,便可以做他的妃子,在第三个心愿完成时想,决不做杀害自己夫君人的妃子,便怀抱丈夫的遗骨,跳入大海之中,大海一时浪潮滚滚,好似在为孟姜女哀叹。
孟姜女哭长城作文篇二据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披露: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
《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
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节目指出: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辞顾颉刚教授令观后感
辞顾颉刚教授令观后感
自古以来,苏杭都有天堂之称,其环境与生活的美好,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没有在苏州生活过,但在杭州生活了几年,对于杭州的美好与舒适,是有所感受的。
所感遗憾的是,今日的杭州不再有昔日的文化情调,变得有味而无道了,我估计苏州的情形也差不多。
苏杭之所以有天堂之称,除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处富庶的鱼美之乡外,更多的还在于它的文化情调,就像一个女性的美,除了她的天生丽质之外,还和她的打扮与涵养有关,否则就只能是花瓶了。
同今日的苏杭变成了花瓶般的美,缺乏内涵与气质不同,往昔的苏杭是既美且醇的,值得再三品味。
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出生在苏州,在他的自传中有多处写到苏州的往日情调,可作为我们管窥往日苏州的入口。
概括顾颉刚先生的苏州讲述,我们可以将它的特点归纳为这么几个字:富、美、闲、雅。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为富庶的地段,是流着“奶与蜜”的地方,这是周所周知的。
只是苏州的富同它周边及其他地方不同,它是一种不事稼穑的富,也就是说,他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是花钱的地方,不是赚钱的地方,正是这种富庶养育了苏州的特殊情调。
我们知道,在那些因辛苦赚钱而富余起来的地方,闲雅之人都比较少,而暴发户却很多。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作文800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作文800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其在社会上的形象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无论做到何种地步,都要保持一个好的品质,诚实守信,正直勇敢,待人宽容,善良友善,这是立身之本。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形象,也决定了他是否值得扬名于后世。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其在后世扬名,首先得益于其不凡的才华,更因其坦诚豁达、义气磊落的品质。
他的诗篇深受后人喜爱,使得他的名字在后世永远留存。
因此,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首先要保持一个高尚的品质,成为一个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人。
立身行道,更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自我价值。
人生在世,不仅要为自己而活,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只有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并且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才能使自己在后世扬名。
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的孙中山,革命殉国的岳飞,大力弘扬孔子思想的著名学者顾颉刚,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才使得他们在后世扬名。
因此,立身行道,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好人,更要在社会活动中谱写出自己的光辉篇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扬名于后世。
要做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还需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努力向前。
只有立于事业之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才能使得自己扬名于后世。
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她在事业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她的名字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因此,要想扬名于后世,首先需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总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只有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保持一个高尚的品质,才能使得自己在后世扬名。
在社会活动和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也是使得自己扬名于后世的途径。
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立身行道,留下美好的回忆,且名留于后世。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 被 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 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
5有除用外无),用写之一辨篇:不(1少)眼于前80的0无字用的文与章长。久的
有用,(2)此时此地的无用与彼时彼地的有
用,(3)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优秀作文(一)
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一)
优秀作文(二)
优秀作文(二)
优秀作文(三)
优秀作文(三)
典型素材
▪ 六百多年前,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用三四年时 间完成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他画给 道友无用师的。在当时,人们也都在为名忙、为 利忙,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 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几百 年过去了,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 消云散,而《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却在2011
201403济南模拟考试作文
+ 4坚持,专注, 1 喜欢(兴趣、热爱)
执著,持之以 七2听、从作本心文,分坚守析本心,随心而动,
恒
惟吾所愿无怨尤……
▪ 阅读下面的材料3走,自按己要的求路作,文不。为(6他0分人)的言论左右
▪ 了许著多名文学章者,顾来颉做刚孟大姜学女毕故业事后研花究几:6年“人工有生夫人价,问值写我观:: ‘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当我快对乐于遇这上个实
▪ 年成了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 ▪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典型素材
▪ 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不会一边躺在热 带海滩上享受,一边伸手接过工资。做自 己爱做的事,是热爱一件事,并且投入所 有的爱、活力和创造力,使它发挥作用。 这是需要冒险的,而且惟有达成目标,你 才能养活自己。
▪ 因为不知道成果如何,那种提心吊胆的滋 味也增添了几分乐趣。如果完全不需要努 力,就仿佛缺少了某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