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c1e2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b.png)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优秀篇」《最后一片叶子》教案1《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
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1.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3.通过勾划、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教学设想学生先把握情节结构,然后讨论小说人物形象,逐渐深入到对人性的理解,最后浅谈语言的幽默风格。
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导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小结——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做背景音乐)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微笑背后饱含着辛酸的泪水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1. 查预习导入新课,简述内容。
二、自主学习,情节结构分析:1.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讨论故事高潮在哪里?情节结构十一月乔安西病倒时间线索一天早晨病重病情发展第二天早晨病危天刚蒙蒙亮病好第二天下午贝尔曼去世三、合作学习,人物形象讨论:1.由“人”形结构出示围绕叶子的三个人物问题1:乔安西的生活处境如何?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集中在她的穷困上,我会补充乔安西本身的体质是很差的,由此让学生们理解乔安西为什么病魔面前表现出软弱和悲观的态度。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写教案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4b976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4.png)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写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课程目标】
通过《最后一片叶子》这个故事,教会学生们勇于改变,坚定对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
【教学设计】
一、教前准备
1. 预习《最后一片叶子》这个故事,让学生有所了解。
2.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植物的图片及相关内容的知识,与学生分享。
二、教学内容
1. 让学生回顾一下故事的具体内容,分析故事结尾他们是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最后一片叶子不再随风而舞。
2. 带领学生思考那些情况下,我们能像银杏树一样坚持不懈,勇敢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3. 思考哪些行为会让我们的命运发生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三、教学后期
1. 对比小银杏和其他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反应,让学生感受到勇敢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引导学生,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思考小银杏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舍弃旧习,尝试新的方法去改变自己。
3. 总结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勇敢改变是唯一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的方式。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10最后一片叶子》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上《10最后一片叶子》word教案 (2).doc](https://img.taocdn.com/s3/m/58e874807f1922791788e849.png)
第10课《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目标:(一)细读课文,感悟小说内涵——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二)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品味文章精彩的收笔。
(三)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四)赏析文章语言——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文章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难点: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文章表现力。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或音频),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要求:(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三)阅读欧。
亨利相关的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二)检测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莴苣..(lātà)..(wōjù)自诩.(xù)邋遢瘟.(wēn)神动弹..(dònɡ·tɑn)2. 词语解释。
【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时兴】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
一般写作“冷飕飕”。
【破败】残破。
【解馋】在食欲上得到满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经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一般写作“弱不禁风”。
【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
课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头语,迫切盼望。
又作“巴不得”。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孤寂】孤独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凑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2篇)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6611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3.png)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一、活动目标1、欣赏故事《最后一片叶子》,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人物的情感。
2、体会最后一片叶子给琼西带来的希望,并乐意帮助身边的人给别人带去希望。
二、活动准备、树叶三、活动过程1、观察人物引题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故事,我们先来看认识一个人(出示图片1)师:这个女孩叫琼西问:小朋友们琼西怎么了?(很伤心、很难过、想哭)回应:看到她这么难过,你难过吗?我发现你是一个很能体会别人心情的人问:那你认为他为什么会难过、伤心呢?回应:有这个可能,看来你已经动脑经了,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真厉害师:琼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2、分段讲述故事A、讲述故事第一部分(出示3-7、音乐)(苏和琼西是一对好姐妹。
一个寒冷的冬天,琼西不幸得了肺炎,(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她病得很厉害,治好的希望很小。
这一天苏发现琼西的眼睛睁的大大的,望着窗外,倒数着10、9、8、7、.....原来窗外的树叶正被风吹得一片一片往下落,琼西正数着树上剩下的叶子。
琼西对苏说:“我在看树上的叶子,如果树上一直有叶子,我就会慢慢好起来,如果树上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我就会死掉。
)问:小朋友们琼西到底怎么了?(生病了、快要死了......)她病的怎么样?问:谁听清楚了病床上的琼西在干什么?(数树叶......)她是怎么数的?回应:她倒着数是因为树叶越来越少了。
追问:她为什么要数树叶?(因为树叶一直有叶子.........)提升:你回答得真好,琼西是把树上的叶子当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师:可是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少了,琼西她能活下去吗?B、讲述故事第二部分(苏把琼西的怪想法告诉了他们的朋友贝尔门,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画家。
)师:听,这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师: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你害怕吗?有一个人比你更害怕,她是谁?问:琼西她在害怕什么?问:那贝尔门爷爷知道后,他会怎么做呢?小结: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琼西的希望叶子有没有掉光呢?C、讲述故事第三部分(第二天早晨一醒来,琼西和苏惊奇的看到窗外的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白天过去了,(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那片孤零零的叶子仍牢牢地挂在树枝上。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https://img.taocdn.com/s3/m/7413ca6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d.png)
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会朗读故事《最后一片叶子》。
2.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故事中的情节。
3.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热爱。
4.能够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故事书《最后一片叶子》。
2.一些树叶模型。
3.小组合作游戏所需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次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谈论他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通过让学生谈论季节,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2. 正文(15分钟)教师出示故事书《最后一片叶子》,并简要介绍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教师开始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3. 情节理解(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回忆故事情节,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4. 句子朗读(20分钟)教师把故事中的几个重点句子写在黑板上,逐句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放慢朗读速度,让学生在故事书上跟读。
5. 季节变化探究(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故事中描述的秋天的特点,例如树叶变黄、风变凉等。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现实生活中秋天的变化。
6. 合作游戏(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树叶模型,要求学生合作将树叶模型放在正确的季节位置上。
小组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他们的决策依据。
最后,每个小组从每个季节的位置上随机抽取一片树叶,进行简单的口头描述。
7.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回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家中收集不同季节的树叶,进行分类和观察。
2.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树叶的颜色变化。
3.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观察树叶的变化。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2.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评价。
3.课后布置相关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故事和季节变化的理解。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0dc4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4.png)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最后一片叶子》教案1 【设计意图】《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是通过秋天里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与杜鹃之间对话的描绘,展现了枫叶从怕凋落的忧愁到对捉迷藏游戏的期待、从怕腐烂的伤感到飘落时的释然的心理变化过程,蕴藏着植物的轮回与生长,折射出生命延续的哲理。
作品突出了文字和意境的优美,合适大班幼儿进展文学作品欣赏。
【活动目的】1、在看看、说说、听听、学学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尝试有感情地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初步感受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故事课件配乐故事。
【活动过程】〔一〕观察故事封面,理解故事题目,回忆秋天落叶的情景。
枫树上怎么会只有一片树叶的?你看到过树叶飘落下来的情景吗?〔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语描绘树叶飘落的情景〕〔二〕讨论并听讲故事第一段,感受小树叶忧伤的心情。
1、观察图片讨论:枫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2、讲故事第一段,讨论:你听到了什么?小树叶为什么会感到忧愁?〔三〕听讲故事第二段,感受枫树叶子在杜鹃的关心和开导下,心情的变化和对生命的新的感悟。
1、假如你是杜鹃,你有方法让小树叶快乐起来吗?2、听讲故事第二段,讨论:听了这段故事之后,你觉得小树叶的忧愁减少了吗?你从哪些话里听出来的?枫树叶子的伙伴终究去哪了?3、跟着录音故事,学学杜鹃与枫树叶子的对话。
〔四〕倾听故事结尾,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意境美讨论: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刚刚这段故事里哪些句子最美?〔五〕完好听讲故事,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初步感知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
附故事:《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秋风越吹越紧,枫树上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了。
一只杜鹃飞来,停在枫树枝头。
这时,这片枫树叶子轻轻地叹了口气,被杜鹃听见了。
杜鹃问枫树叶子:“你有什么忧愁吗?请告诉我,我是一只快乐的杜鹃。
”枫树叶子说:“唉,你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凋落了,我是枫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优质教案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优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8917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b.png)
《最后一片叶子》优质教案设计《最后一片叶子》讴歌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中优质的教案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片叶子》的优质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最后一片叶子》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艺术留白的妙处。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懂得人与人要相互帮助、相互关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
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幻灯片)(二)整体感知:请快速阅读全文,要求:(幻灯片)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哪几个是最主要的?明确:四个人:苏、琼西、医生、贝尔曼;其中苏、琼西、贝尔曼是主要的。
(三)文本研读:过渡语:小说的结局是琼西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自由跳读写琼西的段落,想想:在琼西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明确:琼珊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
在她的意识中叶子一片片脱落,尘世和友情也就在不断地脱落,活着也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
不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尘世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想死去是多么的不道德。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马丁•路德金?。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柱。
2、苏和“最后一片叶子”有何关联?苏的生活处境和琼西一样的艰难,在琼西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她是怎样照顾琼西的?明确:在自己处境也艰难的情况下,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共5篇)
![《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babf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e.png)
《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说课吧《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欧·亨利的作品小说被称为“美国社会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作品最为突出,尤其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
二、学生情况: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
三教学目标:1、通过勾划时间词语,理清全文情节发展。
2、通过勾划圈点法,与课文深入对话,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明白“德乃做人之本”。
3、通过学习本文,发现我们身边的“苏珊”和“贝尔门”,培养自己的品质,尽力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与文本深入对话,感受“人世情怀”。
教学难点:对“贝尔门是一个失败的画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借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理解人的价值最应该体现在品德方面。
五、教学设计:本课以学生的自读、讨论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归纳。
说课吧六、教学过程:(一)情节把握:让学生通过时间词语的勾划,很清晰地理清情节,为下一步讨论人物形象做好准备铺垫工作。
(二)人物形象讨论:学生自读,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感悟。
这一版块是开放式的提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任选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学生很在乎自己的意见被老师重视,所以教师要认真倾听,归纳后一定要板书记录。
(三)难点突破:通过对难点的讨论乃至争论,让学生理解“德乃做人之本”。
所以选择这句话:“贝尔门是一个失败的画家,四十还远没有摸到艺术女神的衣裙”进行集中讨论。
估计学生出现两种观点:①叶子以假乱真,是一幅杰作;②从艺术角度来说,无论怎么逼真也算不上是伟大的艺术品。
(四)课外作业设想及设计:巩固课堂成果,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所以第一题是周记参考题,从多个角度来写自己的生活。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46d4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10.png)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故事《最后一片叶子》的基本情节;2.能描述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地点和事件;3.识别故事中的关键词,如“秋天”、“树叶”等。
能力目标1.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听、说、读、写能力;2.提高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引导孩子培养阅读兴趣;3.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知能力;4.提高孩子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孩子的爱护自然环境意识,引导孩子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2.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开放心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体验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教学材料1.《最后一片叶子》故事书;2.粘土、彩笔、纸张等手工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课前准备好《最后一片叶子》绘本,引导孩子欣赏封面,并简单介绍故事内容;2.引导孩子讨论秋季的变化,引起孩子对秋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第二步:故事阅读1.教师朗读故事,同时结合图片展示,引导孩子参与;2.师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增加语言积累,并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3.利用故事复述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巩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手工创作1.利用粘土、彩笔、纸张等材料,带领孩子制作季节标志物,如秋天的树叶、树、小动物等,帮助孩子加深对季节变化的认知;2.引导孩子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步:课堂反思1.引导孩子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教学活动;2.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孩子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思考和反思意识;3.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
三、教学评估评估方式1.通过孩子手工制作的作品、故事复述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考察孩子对故事内容的掌握程度;2.通过教师观察和孩子互相交流,考察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回收孩子的自由绘画作品,考察孩子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情感目标的理解。
中班语言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
![中班语言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https://img.taocdn.com/s3/m/034c08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0.png)
中班语言课教案《最后一片叶子》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中班语言课的一节课,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最后一片叶子》,让孩子们了解感恩、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情感、语言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最后一片叶子》的内容,明确故事主题;2.能够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体味,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感表达;3.能够借助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锻炼学生观察、联想、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故事《最后一片叶子》的课件或PPT;2.手绘或印制的叶子图片;3.学生绘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想一下秋天,问学生们现在是哪个季节,根据季节给学生展示图片,引出“秋”的主题,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秋天会发现什么特别的景象?”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并回答。
2. 故事阅读(10分钟)老师向学生讲述童话故事《最后一片叶子》,讲述完毕后简单问学生故事主题。
3. 情感表达(10分钟)1.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行为等,让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一环节可以采用各种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绘画等。
4. 观察练习(20分钟)1.老师分发印制的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2.老师让学生围绕着故事的情节,描述不同的叶子的形态,审美并理解植物生命的意义。
5. 创作(15分钟)1.老师要求学生,用绘本的方式绘制一个有关本故事的图画,让同学们各自角度思考,根据自己的美感以及观察感知能力表达对于故事的感性体验。
2.老师让学生向同学描述自己的图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表达。
6. 总结(5分钟)1.让学生分享创作作品,鼓励他们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评价学生们是否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感受故事带来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话语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02c0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2.png)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
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二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感受文中通过任务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二是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在精神上获得审美愉悦与享受。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生字词及有关欧?亨利和《最后一片叶子》的文学常识;2、能够剖析贝尔曼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3、学会爱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划线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继续进行划线技术练习。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四、重点、难点1、通过人物形象的赏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表达爱。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歌曲《爱的奉献》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为我们撰写的关于《爱的奉献》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进行学法指导进行划线技术、合作讨论学习的指导(四)自主学习初读:生自由读课文1、要求:运用划线技术,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下的注释解决生字词和文学常识,并识记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教师预设重点知识:(1)生字词莴苣(wōjù)自诩(xù)邋遢(lātà)瘟(wēn)神动弹(dnɡ?tɑn)【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时兴】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
一般写作“冷飕飕”。
【破败】残破。
【解馋】在食欲上得到满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经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一般写作“弱不禁风”。
【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
课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头语,迫切盼望。
又作“巴不得”。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三篇)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ceda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4.png)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三篇)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
4.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深刻理解友情、奉献和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阅读和理解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2. 分析文中的重要细节,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3. 讨论并解读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4. 对小说进行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友情、奉献和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与友情和奉献有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最后一片叶子》是一部深度描写人性和生命的小说,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并做好笔记。
3.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细节,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 讨论:全班一起讨论小说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批判性阅读: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批判性阅读,鼓励他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 思考与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友情、奉献和生命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
7. 作业:阅读《最后一片叶子》的结尾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结束故事,这对你的启示是什么?写下你的想法。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阅读小说的情况,了解他们对小说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小说主题和情感的看法。
4. 思考深度:评价学生对友情、奉献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度和独特性。
第二篇:【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
2.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含义,学习贝尔曼先生的崇高精神。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f857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a.png)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主题:最后一片叶子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显示屏或白板和黑板。
2.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大自然的变化。
3. 枯萎的叶子。
4. 一本关于季节变化的绘本。
活动步骤:1. 导入(5分钟)显示一张关于季节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片中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对大自然和我们有什么影响?2. 观察活动(10分钟)学生们分小组,在校园或周围的环境中找到一片枯萎的叶子,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和纹理,并记录下来。
学生们互相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不同叶子的特征,并讨论为什么叶子会枯萎。
3. 阅读绘本(15分钟)教师准备一本关于季节变化的绘本,给学生讲述关于叶子的故事。
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并回答问题:在故事中,为什么会有最后一片叶子?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叶子为什么会枯萎?叶子的颜色和形状如何变化?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组的观点,并提供适当的解释。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季节变化对大自然和我们的重要性。
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制定并讨论保护大自然的方法,如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
6.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他们家附近的季节变化,并拍照记录。
下节课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拓展活动:1. 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成长和变化过程。
2. 参观当地的自然公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种树、清理垃圾等社区活动。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6a70c0d7941ea76e58fa04bd.png)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一 :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一、教学目标:1、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2、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3、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主题;体会构思。
2、难点:能够在几个不同小说中找到相似的精神倾向;揣摩琼西在得知这一片叶子的真相以后的心理活动。
三、课型:课内导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导言同学们,我们都是生命,但你们是否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假如你在世上只有最后三天时间了,你将怎样安排这三天?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深刻地思考过死亡问题,其本质就是生命问题。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的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里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黑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我最喜欢的作家。
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22岁时双腿瘫痪,从此靠轮椅行走。
近年,他的病情恶化,每三天要到医院去洗一次血,一根管子把血流出来,通过另一根管子把洗干净了的血输进去。
所以,有一次记者问他的工作,他说,我的工作是生病。
大家想一想,一个22岁的青年,在人生最美好,最富有理想的时光,突然双脚瘫痪,那真是天大的灾难。
但他克服了,并且把苦难化为难得的思想。
今天,让我们来读一个生生死死的故事,希望大家因此能悟出点什么。
接下来,先请大家欣赏一下短篇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最后一片叶子》。
、作者简介欧·亨利:,短篇小说巨匠。
《最后一片叶子》精品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68640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4.png)
《最后一片叶子》精品教案第一篇:《最后一片叶子》精品教案最后一片叶子一、教学目的:1、从小说的角度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人物关系,以及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2、分析贝尔门的形象,理解什么是职业成功、职业成就感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小说中为何取名为“最后一片叶子”2、小说中那“最后一片叶子”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3、如何看待职业成功三、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以叶子为主题诗,歌曲。
如隋〃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唐〃修睦《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当今歌手阿桑也有一首歌是咏唱叶子的“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叶子有关的小说,题目是《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亨利。
教学内容:(一)回顾关于小说的知识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
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的情节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作者简介欧•亨利,原名威廉•波特尔,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
他经历过的坎坷岁月,不幸遭遇,给了他与各类人物接触的机会,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不仅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苦痛,更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
小说的结局以诙谐幽默见长,往往在幽默中揉进辛酸,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因此他的小说结局又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三)研读课文,释疑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部分,我们这篇小说该如何来分段呢?第一部分(1—6):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第二部分(7—45):琼山的病情,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第三部分(46—51):最后一片不落的常春藤叶重新使琼珊燃起了生的希望第四部分(52—54):琼珊脱离病险,贝尔门病逝,叶子不落之谜被揭开。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https://img.taocdn.com/s3/m/63d452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4.png)
②贝尔曼本就是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冷内热的性格,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7.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在作者所处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叶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希望与勇气,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希望改变现状的理想。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答:在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的情况下,苏依旧细心地照顾朋友,为琼西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替她拉窗帘,一直陪伴她,给予她安慰。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的句段。
文中语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本文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结尾出乎意料,回味无穷。
“欧·亨利式的结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本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完全颠覆读者的假想,原来以为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作者用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
答:对贝尔曼的描写包括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修改版]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49911f6294dd88d1d26b8b.png)
第一篇:《最后一片叶子》教案2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⒈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⒉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⒊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教学难点: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讨论课文,了解实物(叶子)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借以把握情节发展㈠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段(检查是否落实)。
㈡请同学们说说,小说共写了哪些人物?答:琼西、苏、贝尔门、医生㈢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关系?⒈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①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请同学配乐分角色朗读)②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学生讨论)答:琼西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
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③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学生讨论)注意前文医生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成倍提高。
④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居然能够抵挡“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这可能吗?为何琼西会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答: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那么单纯,根本没想过会是假的;画得逼真;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渐泯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写作练习写到作业本上;
2、拓展性阅读: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进一步感受其精妙的结尾。
过关练习题
习题册练习题
课后反思
有些故事是不可评说的,因为它是我们生命中最可珍贵的回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总能让我们看到寒冷后面的一丝暖意,黑暗后面的一线光明,这是我们生存下去的理由。所以,请用心来读它,且让它照亮你今后将走的人生道路。
讨论法
教学条件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组织
模式
班级授课法
教学过程
与时间分配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导入
min
一位老人走了,留下了他经典的传世之作——在那暴风雨之夜,他用生命的遒劲之笔画下的一片叶子,一片能够拯救人类生命与灵魂的叶子。这一片叶子,融入了他的真、他的善、他的美、他的爱;这一片叶子,是他艺术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升华。这份美丽,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浩瀚无边;这份善良,让他的一笔一画,一举一动都成为生命的魔术;他在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向天堂的同时,用他的生命向我们展现着人的本性——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上次课,我们已被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课文,赏析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1、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我。
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4、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
5、友谊,需要用心去呵护。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二)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教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双臂将四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仍趴在课桌上,双臂还张开着,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凹了。四名学生成功获救,而他则献出了自己年仅51岁的生命。
2、20年过去了,琼西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一片树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通过联想和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十、谈谈心得
(一)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谈谈自己学习后得到的启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只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都是对小说的一种解读。
(二)小说的结局合乎情理吗?为什么?
⑴结尾说那片长春藤叶是画上去的,这合乎情理吗?
关于叶子的伏笔,第40段:“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长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⑵贝尔门去画叶子是合乎情理的吗?
☆贝尔门性格发展的必然: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善良,有同情心,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二)情景设置
你是否有下面的情况:中学的成绩不太理想,很少被关注,因而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不够自信,不愿振作,放弃希望,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是这样,读完这篇小说,你是否会和琼西一样改变?
【人生感悟】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惟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可以生生不息。
八、赏析语言
(四)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根据前后文有关信息把贝尔门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画“最后一片叶子”的情景描述出来。
【提示】注意切合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注意前后细节的照应;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例文】夜深了,呼啸的北风伴随着雨点,不停地拍打着那棵老极了的长春藤,那片孤零零的叶子挣扎了几下,无奈地飘下了。“唉,讨厌的鬼天气!”这时一个黑影蹒跚着走到墙前,一手拿灯笼,一手拿调色板和画笔。然后他费了好大力气挪来一架梯子。他开始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终于他爬到了梯子顶端,开始画一片长春藤叶子。风依旧呼啸,雨点夹杂着雪花落在老人的头发上、大胡子上、衣服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黑夜传来老人的咳嗽声,大胡子掩映下的脸变得苍白,冻得发紫的嘴唇不停地颤抖着。……终于结束了,他端详了片刻,回头望着琼西的窗子,脸上挂着欣慰的微笑。
讲授
min
六、赏析构思
(一)文章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环节?为什么?
小说的意外结局。由苏来揭秘:贝尔门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画,也就是他的真正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对生的渴望。
这也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铺垫法,使得结尾初看令人意外,因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作者歌颂的真、善、美在这里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贝尔门的人格魅力、艺术境界在这里因为有前后的艺术对比,得到了最完美的阐释。
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么一句:“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也是呼唤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门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注:课程授课教案每1个或2个课时填写1次教案。
十一、听配乐朗诵:诗人食指的《热爱生命》
注:在震撼人心的配乐朗诵中,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认识,使得他们坚强信念、热爱生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板书设计】
比如说有环境描写
赏析语言再如拟人手法运用幽默诙谐
还有人物描写方面
学生训练
min
1.环境描写赏析。
2.找出拟人手法的运用。
3.人物描写赏析。
4.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5.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检查评价
min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小说构思方面体会小说之妙。
⑷贝尔门去世的结局是合理的吗?
☆正面描写:年过六十喝酒毫无节制
☆侧面描写:肺炎体弱雨淋病重
(三)贝尔门画长春藤叶子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理想化。这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含蓄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让人更难以忘怀。
1.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定信念、珍爱生命,学习主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
重点难点
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美好品质,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友谊,理解人性美。
2.对生命的感触和认识,弘扬人性美。
3.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品读法
七、深化探讨
(一)究竟是谁救了琼西?仅仅是那片没有凋落的叶子吗?
不,不仅仅是那片藤叶,还有琼西本身被激发出来的求生的信念和希望。在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也曾陷入低谷,但她在贝尔门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叶子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北京
十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永远记住《最后一片叶子》所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不吝惜心中的每份爱,关爱他人,珍爱生命,永存信念,不畏艰难,弹响生命的壮丽乐章。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日照经贸学校《语文》课程授课教案
课题
最后一片叶子
课次
3、4
上课地点
415,417,制冷班。
学时
4
专业班级
14大会3,14大会4,制冷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勾画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2.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
3.赏析人物形象,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友谊,理解人性美。
3还有人物描写方面:那个医生也很可爱,他认为应该有一个男人让琼西牵挂着,作为她活下去的信念,表现出他的可爱与善良,把垂危病人的绝望情绪,说成是“喜欢照顾殡仪馆的生意”,用俏皮的口吻表达了医生对病人善良的规劝等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九、写作练习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琼西明白真相后她会如何想,如何做?以此为内容写一个300左右的片段。
⑶琼西没看出叶子是画上去的情节安排是合理的吗?
☆琼西:隔窗远望,院子阴暗,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那么单纯,根本没想过会是假的;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渐泯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渴望。
☆贝尔门:精心着色,细心描摹,画得逼真;“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
1比如说有环境描写: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在作者笔下是一个躲债的好地方,而且具有异国情调,形象又俏皮;
2再如拟人手法的运用:被视为瘟疫、冷酷无情的的肺炎被说成是一个“破坏者”,一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没有绅士风度、欺负弱女子的老头儿,冷酷地“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诙谐俏皮中流露出酸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