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等。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也许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忙和奔波中度过。以至于对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都无暇顾及。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应当解放自己的眼镜,放飞自己的心灵。也许我们会突然发现在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其实“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而美学是人们关于审美现象的一种人文科学,是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2]在自然中,美无处不在,能够让人发挥出自我的真正天性。
浸泡在夜间的密林里,大自然的美已为你悄然绽放:满天星斗为你点缀在树叶间的苍宇中;倚在树梢上的瑕月为你分担内心的紊乱;余音绕梁的密林为你絮言他的故事。此时,只要轻轻地扬一下鼻梁,就能怡闻到大自然的沁人心脾的芬香;只要轻轻地侧一下双耳,就能谛听到大自然的隽秀悦耳的歌声;只要轻轻地皱一下双眸,就能聆视到大自然的世外桃源的美图。欢畅的心怀将锁住忧郁、愁思,会蓦然感到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这样的美恰恰最朴纯,最笃厚。
大自然梦幻般的美总会让人心往神怡、沉醉于此,足以令诗人陶醉,画家痴迷。
山麓的小溪缠绵不断地流淌着,溢出永恒、涓清的美;田野的庄稼悄无声息地生长着,蕴出期待、辛勤的美;牧场的青草生机盎然地摇曳着,闪出叠翠、荣欣的美。
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美,无穷无尽。她粲然一下,宛如天真妙龄的少女;沉鱼落雁之丽,玉洁冰清之纯,谁敢相媲?这便是令人销魂的美。他岿然一惧,好似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谁敢想撼?这便是令人仰慕的美。它勃然一怒,变成一头嗜杀成性的恶魔;居心叵测之念,心狠手辣之心,谁敢相应?这便是令人心悸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郭象解释“自然”曰: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3]
道家对自然持一种自然无为的自在的审美态度。道家强调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重视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见出主体性实际创造的自然美。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可见,与道一人和德一人关系一徉,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夭”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所以,人要想和谐发展、活得洒脱,就得在天地中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得修道养德、依道而行,这就是老子所告诫的“人法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谓的“自然”,意指自自然然、自然而然或听其自然,即不强行、不妄为、更不胡作非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生活状态。这一状态是与道同体的,遗世独立的,逍遥自由的,因此也是审美的。
然而“美在自然”的美学观,并不局限于道家,而是已经积淀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之中。西方之美回归于神性。通俗的说就是赞美神的伟大。但是他们的美缺少人性的变化与“真性”,“逻辑树”相对明确。这样也就缺少一种人性与自然之美。文艺复兴的人性解放并没有完全把西方艺术从物质,高规则,中彻底解放出来,相反的迎来一种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他更像是一种工业化的雏形阶段。
如果把西方文化的神性之美与中国文化的自然之美相通,显然,中国之美更真实,更坦诚,更人性。实实在在,生生不息。但是我们要提高认识的高度,要掌握必要的手段,在这样一个以西方文化的神性之美为背景的艺术语境里,怎样更高明的解释与解读神之艺术,我想,“他山之石才可攻玉”,需要同样高度的不同艺术语境,他是不同的,是变化的,是更真实,更坦诚的,是更负责的,是更人性的。他不是简单的,单一的技术拷贝,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与启迪性的模仿与重复。是用我们的艺术语境的一种解读。
自然之美是不分国界的,我的论述,只为了更好的叙述自然的美,毕竟中西的文化和思想不同,我们只用感受自然的美就行了,关于其它的东西,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参考文献
[1]《生活中的美学》刘悦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ISBN:9787302276722
[2]《谈美书简》朱光潜,江苏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9924618
[2]《先秦诸子·庄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