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论文.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马克思说:人可以按美的规律建造。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可理解为:人可以按照人自己认可为好的意念指向去建造。由此看来,戏剧、建筑、音乐、文学以及产品之美,其美的本质无一不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篇一:美学课程论文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摘要:关键词:美学作为这些研究的分支,是一门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意义为“对感官的感受”。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多是关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构成审美活动的审美客体(美)以及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人在审美活动中还可能产生美的创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然而美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美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以及在当代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前娱乐至死精神下,这个时代被称为审丑时代,网民通过审丑的批判抨击从而达到内心情感的释放。
由此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纯理论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一、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美学美学的诞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人类最初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是美学的最初萌芽;随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朴素的美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理论的思考,其理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追求;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
鲍姆加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划分人类的心理活动,认为美学(感性学)是研究“情”的学科。
随后近代西方美学在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康德、黑格尔致力于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代表德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
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流派可分为三个方面:沿着哲学方向进行发展,沿着心理学方向进行研究美学以及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
而在中国则是在二十世纪初逐渐从西方引进美学理论。
从梁启超、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
二十年代,吕澄、陈望道、范受康建立美学体系。
留学日本的朱光潜在日本接触到到西方美学,并写出《谈美》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国人介绍美学。
篇二:改艺术美学论文读书笔记朱光潜全集《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由中华书局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艺术美就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就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就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与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就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与其她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她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就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就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就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与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就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就是“游戏说”,还就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就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就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就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就是精神性的或就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就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与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与知性。
一就是具体的,一就是抽象的;一就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就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就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就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就是,“感性”就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引言美学是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理论研究。
它研究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感受的特点。
美学不仅仅关乎艺术作品本身,也涉及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
本文将从形式美学、艺术哲学和审美经验等方面,探讨美学原理。
形式美学形式美学是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的美学学说。
它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构造对于美的产生和感染的重要性。
形式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是通过艺术家的表达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对形式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审美效果。
在形式美学中,美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形状、色彩、线条、比例和结构等。
艺术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以形式美为中心的艺术作品。
例如,绘画中,通过画面中人物和物体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等元素的安排,艺术家可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美的享受。
艺术哲学在艺术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艺术哲学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于观众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启示。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它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由个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官感受、情感体验和思维反应组成。
审美经验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艺术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文化经验和情感状态都不尽相同。
此外,个体的审美经验也可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创造者的意图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尽管审美经验是个体化的,但也有一些普遍的审美标准和原则,例如和谐、平衡、对比、统一和变化等。
这些原则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观众建立起对于美的感知。
结论美学原理涉及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艺术哲学和审美经验等方面。
形式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构造对于美的产生的重要性,艺术哲学探讨艺术的真理与价值,审美经验关乎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和体验。
美学期末论文
现代足球的后现代美学涵义,历史地剖析了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中国足球要想走出现在的局面的一些看法。
不论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重大的足球比赛总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上至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大到老者,小到儿童;不分男女老少。
世界杯更是这样。
足球这项运动是如此的吸引人,人们的神经中枢在受到她的刺激时,总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和痴迷。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足球运动美再说呢么地方,再来理解现代足球的后现代美学涵义。
足球的美在大多数人眼里可以概括为这些:一.粗野与精巧的结合(足球,把力量与技术、粗野与精巧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足球是粗野的,它是体魄与体能的较量。
人类毕竟是他粗野祖先的后代,他的血管流着原始人“英雄”的血液。
特别是走入城市文明,住进“格子”里,变得日益文弱后,他躁动不安,他想折衷一下过度的文明,他在追慕祖先的雄风,他想去精美中保持住强悍、甚至粗野的气概。
从动作上看,双方队员时刻发生身体上的剧烈碰撞。
合理冲撞、铲球都是规则允许的正常手段。
从体能上看,一场比赛队员要奔跑万米以上,并且经常要像猎豹一样突然起动。
然而,从艺术性上看,足球的技巧却又是相当精美、高超、复杂、细腻的。
首先,足球要人们用脚去完成手都难以完成的复杂动作,从而在难度上显得高于其它球类。
其次,足球运动中使用的身体部位比其它运动丰富的多。
从练习中脚、膝、头、胸等部位踢球、顶球、停球、颠球,就可以看到,几乎身体上的一切部位都可利用,这在其它运动中是少见的。
停、传、过、带、射——五个基本功,每一项都是易学难精。
足球中的高难动作——鱼跃冲顶、倒挂金钩、飞身铲射,令人叹为观止。
乱军中的盘带过人更是出神入化。
体育运动中不乏技巧精彩的项目,如体操、花样滑冰、篮球、乒乓球。
但这些项目技巧有余,粗野不足。
另一些项目如拳击、柔道、橄榄球,虽强悍粗野,却在技巧精美上略显不足。
而足球,是以力量作基础的技能较量,它把力量与技术、粗野与精巧,完美地结合到一起,使人们欣赏精美的艺术与崇拜野性的力量两种心理同时得到满足。
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美学,整理,论文范文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优选范文一:论文题目: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摘要:作为一种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美学形态,分析美学曾经占据国外美学界主流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开始并未受到国内美学界的青睐。
历史地看,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析哲学的引进、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选择性地认识评析、多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优选范文一:论文题目: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摘要:作为一种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美学形态,分析美学曾经占据国外美学界主流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开始并未受到国内美学界的青睐。
历史地看,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析哲学的引进、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选择性地认识评析、多方面地展开研究四个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但相较于分析美学在国外的状况来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仍处于探索成长之中。
从美学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分析美学对于本土美学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而重新梳理和反思国内分析美学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分析哲学;分析美学;美学史;美学译介;本土转化;20世纪以来,伴随着学界对国外美学思想和方法的引进与接受,分析美学逐渐在国内得到传播和研究。
尤其是21世纪近十年,分析美学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与分析美学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
然而,同国外的分析美学研究相比,国内的分析美学研究显然还存在深入发掘的空间。
因此,对于今后国内分析美学研究而言,回顾分析美学的引进和接受过程,梳理分析美学研究现状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分析美学研究总体概观回顾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按照学界对分析美学不同的重视程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1949年的分析哲学引进阶段、1950年至1978年的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阶段、1979年至20世纪末的选择性地认识评析阶段、21世纪初至今的多方面地展开研究阶段(1) .(一) 20世纪初至1949年:分析哲学的引进从来源上说,分析哲学是分析美学生发的理论基础,因而,考察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应当从对分析哲学的引进和介绍开始谈起,而这一阶段,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早期分析哲学的引进和接受,为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背景。
关于美学的论文
关于美学的论⽂美学是研究⼈与世界审美关系的⼀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是⼈类的⼀种精神⽂化活动。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关于美学的论⽂1 ⼴告在今天商业社会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虽然对“⼴告艺术”还存有很多争议,其商业属性和功利性使“艺术”这⼀概念的纯粹性⼤打折扣,但⽆法否认现今的⼴告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艺术和审美的成份。
从古到今,并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品,艺术总与⼀定时代社会的实⽤性结合在⼀起的,总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关联。
因此,我们把⼴告从经济、市场、信息等学科中独⽴和分化出来加以⽂化和审美的审视是可⾏的,现代⼴告逐渐确⽴了⾃⾝的⽂化形象和美学地位。
当⼴告在品牌的周围不断的附加越来越多的概念与故事时,其⽂化上的艺术与审美便成为了可能,并且由此产⽣出⼴告的独特品牌的价值。
今天被称为数字时代,许多品牌营销⼈员满脑⼦关注的焦点是媒体采购成本的降低,炒作创意上的短线的传播策略。
⽽且⼏乎所有的⼴告企业都已开始请求综效、企业再造、节省成本、以及策略规划等等。
他们往往忽略:品牌塑造中⼴告作品⾥究竟是哪些东西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哪些东西才能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哪些事物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光临。
由于科技与信息的发达,商品的差异性⽆法加⼤,对⼤部分消费者⽽⾔,其基本需求各品牌都能获得满⾜。
因此唯⼀能够产⽣差异性的就是创造难忘的感知经验,⽽美学就是创造品牌⼴告难忘的感知经验的有效武器。
其实美学并⽆任何奥秘可⾔,它早已存在于商品品牌性格于消费者⽣命之中。
在此差异化与区隔化渐渐泯灭的年代,美学使得以创造差异的有效武器。
⼀、⼴告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告美学,是近些年才崛起的边缘性科学。
从属于实⽤美学的范畴,是实⽤美学中的技术美学在⼴告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这种美学是将美学的理论与⽅法,运⽤于⼴告学,并吸收⼀些相关学科的成果⽽发展起来的。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第一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味颇多。
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观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观赏的普通本质时深深触动我。
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倾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而理解音乐观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观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观赏音乐观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从美学上认识音乐观赏的本质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
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
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
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观赏本质观点观赏的理解。
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脱离了音乐观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
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观赏的本质有: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推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观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观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观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观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
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竞赛中获胜。
美学论文(精选5篇)
美学论文美学论文(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论文篇1【摘要】护理美学是由护理学和美学交叉组成的一门学科,该门学科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整合护理工作人员、患者及社会间的审美关系,让患者得到美学的护理及美的享受,进而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生理、心理满足,最终提高治疗效率,加速患者康复。
随着人文精神在医学界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学界对护理的美学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应用并推广护理美学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现对我院护理美学应用情况进行如下总结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美学;医学;应用医学工作不但是一个治疗与被治疗的过程,还是一个维护和塑造人体美学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部位或一个器官的功能障碍均对人体美学存在极大损伤[1]。
患者来院治疗时,不但需求快速的治愈损伤的机能,更希望治疗工作可以从美学角度出发,以提高治疗满意度及疗效。
由此可知,临床工作中治疗疗效不仅表述为疾病的转归,还体现为人体美学的重现,这也是护理美学的根本出发点。
1、护理人员的审美修养美学教育事实上一直贯穿着整个护理教育工作中,但就实际临床需求而言,院校的美学教育仅能奠定护理人员的基础美学修养,而进一步的美学修养还需在工作中加以培养和升华[2]。
因此,相关医疗机构需将美学教育工作纳入到护理人员日期工作中,并通过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风貌以及职业行为等具体内容来表现,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美学鉴赏、表现以及创造能力吗,并反过来指导护理工作。
2、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美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形式美有对称、层次、和谐、多样、统一等多种表现方式。
这就要求医院环境布局、病房内部布局,甚至小到病床桌上的小物件布局均需从这些表现方式来合理布置。
大学美学论文(5篇模版)
大学美学论文(5篇模版)第一篇:大学美学论文大学美学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美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在中西方的音乐美学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音乐表达情感”。
在缪天端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也给音乐美学作了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产生于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人,在音乐美学上则表现为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而在西方,对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是人对物的把握,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须要从认识世界的真相开始,在音乐美学上主要表现为音乐自律伦和音乐他律论。
所以,在对音乐美学本质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一)美感特征的比较由于中西方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在美感特征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创作意境的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认为虚与实的统一才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神体现。
而在西方,音乐的主题着重表现“实”,他们认为自然由始至终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所以西方音乐也倾向于表现一种鲜明的情绪、一个明确的观点等具有单一性的主题,很少去追求弦外之音。
所以,西方的音乐思想总是强调和突出它的实在性,多以“真”为它的终极目标。
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致虚和求同,表现在音乐上就产生了“空白”,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追求的是“虚中见实”,达到意味深长的美学效果。
无可置疑,中西方的音乐都具有同样的力度与深度的美感,不同的是西方音乐体现出的情感内涵就是主题,而中国的音乐主要体现的则是一种感悟、一种意境、一种情韵。
在力度的表现上西方音乐主要体现强度,展现一种不可遏制的汹涌之势和强烈的震撼力,就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表现一种英雄的主题和革命斗争的意象;在深度表现上中国音乐则使人身心陶醉,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鼓舞、慰藉和愉悦。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感知美,别蒙住你的心著名音乐家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的演奏,平均得花200美元。
而当他在华盛顿特区朗方广场地铁站里用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时,却很少有人驻足来听,45分钟,这位大师只挣了7﹒17美元。
而约夏·贝尔,个人才华与实力在小提琴家中数一数二,曾因电影《红色小提琴》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他俊美的形象也令他被美国著名《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大最俊美的人”。
官方网上也贴满了他与粉丝的合照,论坛上满是对他外表的赞叹。
可以说,人们不可能对他的外貌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认不出他,他的才华和实力也不可能不让他演奏的音乐成为绝妙的艺术,那么,为什么剧院里他得到的是追捧,而朗方广场地铁站里,却是很少有人注意呢?出入地铁站的大部分都是戴着响亮头衔的人物,他们大部分人都可能听过像贝尔这样的大艺术家的音乐,不可能一点都不懂。
而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忽略,是不是可以用一位名人的话来总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知美,就别蒙上了你的心灵。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
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这些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让我们时时感受到愉悦与快乐。
路边的花朵,蔚蓝的天空,餐厅里的一幅画,公交车上的让座…无不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美。
而很多时候,却会因为步履的匆忙,心情的抑郁和不快,主观的偏见等原因,忽视了这些美的存在。
只有有一天你的心情是平静而轻松的,步履是缓慢悠闲的,你才会注意到,餐厅那幅画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原来路边的小花也开得很热闹,很漂亮,原本你以为不屑一读的文学作品居然包含这么多富有哲理的寓意…发现美的过程,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升华,也感知到了美所带来的愉快和满足。
而美反映的是客观现实。
因此,只要我们打开心灵,学会留意,就会从现实生活中感知到更多的美的存在。
也可以说,很多时候,美是客观存在的,对美的感知,人的因素占了大部分—心境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
[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
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
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
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等。
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
也许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忙和奔波中度过。
以至于对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都无暇顾及。
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应当解放自己的眼镜,放飞自己的心灵。
也许我们会突然发现在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
其实“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
而美学是人们关于审美现象的一种人文科学,是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
[2]在自然中,美无处不在,能够让人发挥出自我的真正天性。
浸泡在夜间的密林里,大自然的美已为你悄然绽放:满天星斗为你点缀在树叶间的苍宇中;倚在树梢上的瑕月为你分担内心的紊乱;余音绕梁的密林为你絮言他的故事。
此时,只要轻轻地扬一下鼻梁,就能怡闻到大自然的沁人心脾的芬香;只要轻轻地侧一下双耳,就能谛听到大自然的隽秀悦耳的歌声;只要轻轻地皱一下双眸,就能聆视到大自然的世外桃源的美图。
欢畅的心怀将锁住忧郁、愁思,会蓦然感到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
这样的美恰恰最朴纯,最笃厚。
大自然梦幻般的美总会让人心往神怡、沉醉于此,足以令诗人陶醉,画家痴迷。
山麓的小溪缠绵不断地流淌着,溢出永恒、涓清的美;田野的庄稼悄无声息地生长着,蕴出期待、辛勤的美;牧场的青草生机盎然地摇曳着,闪出叠翠、荣欣的美。
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美,无穷无尽。
她粲然一下,宛如天真妙龄的少女;沉鱼落雁之丽,玉洁冰清之纯,谁敢相媲?这便是令人销魂的美。
他岿然一惧,好似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谁敢想撼?这便是令人仰慕的美。
它勃然一怒,变成一头嗜杀成性的恶魔;居心叵测之念,心狠手辣之心,谁敢相应?这便是令人心悸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郭象解释“自然”曰: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
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3]
道家对自然持一种自然无为的自在的审美态度。
道家强调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重视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见出主体性实际创造的自然美。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一人和德一人关系一徉,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夭”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
所以,人要想和谐发展、活得洒脱,就得在天地中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得修道养德、依道而行,这就是老子所告诫的“人法地,地法夭。
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谓的“自然”,意指自自然然、自然而然或听其自然,即不强行、不妄为、更不胡作非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生活状态。
这一状态是与道同体的,遗世独立的,逍遥自由的,因此也是审美的。
然而“美在自然”的美学观,并不局限于道家,而是已经积淀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之中。
西方之美回归于神性。
通俗的说就是赞美神的伟大。
但是他们的美缺少人性的变化与“真性”,“逻辑树”相对明确。
这样也就缺少一种人性与自然之美。
文艺复兴的人性解放并没有完全把西方艺术从物质,高规则,中彻底解放出来,相反的迎来一种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他更像是一种工业化的雏形阶段。
如果把西方文化的神性之美与中国文化的自然之美相通,显然,中国之美更真实,更坦诚,更人性。
实实在在,生生不息。
但是我们要提高认识的高度,要掌握必要的手段,在这样一个以西方文化的神性之美为背景的艺术语境里,怎样更高明的解释与解读神之艺术,我想,“他山之石才可攻玉”,需要同样高度的不同艺术语境,他是不同的,是变化的,是更真实,更坦诚的,是更负责的,是更人性的。
他不是简单的,单一的技术拷贝,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与启迪性的模仿与重复。
是用我们的艺术语境的一种解读。
自然之美是不分国界的,我的论述,只为了更好的叙述自然的美,毕竟中西的文化和思想不同,我们只用感受自然的美就行了,关于其它的东西,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参考文献
[1]《生活中的美学》刘悦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ISBN:9787302276722
[2]《谈美书简》朱光潜,江苏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9924618
[2]《先秦诸子·庄子(上)》。